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析高校自主设置二级学科应考虑的相关因素

时间:2024-06-19

左光之

(安徽建筑大学 建筑与规划学院,安徽 合肥 230022)

一、引 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与之相适应,我国研究生培养无论是在规模、招生单位数还是在学位授权点数上都呈现了跳跃式增长的态势。面对快速膨胀的人才需求与急剧增长的培养规模,高校学科设置呆板滞后的问题已逐渐显露:传统上沿用多年的学科专业设置模式、学生选择专业方式及相应的课程体系已严重制约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难以实现大学“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职能目标[1]。因而,更新观念,深化学科建设体系改革已成为教育界的普遍共识,基于社会大背景下的学科设置改革亦成为此项改革的重中之重。

二、我国高校学科设置现状及改革方向

(一)我国高校学科设置现状

我国高校(包括其它研究生培养机构)现有的学科设置多数沿用解放初期借鉴苏联模式而建立的学科体系,学科结构与专业方向采用计划性与指令性管理并重的模式。几十年来,随着社会发展,虽然有所调整,但基本保持了原有构架。经过多年的建设,与之匹配的课程体系已较为完善,教学管理也形成了较为可行的固定模式,以学科为依托的师资队伍经过多年积淀已趋于稳定,相应的教育理念得到传承,教材建设形成了较为畅通的渠道。应该说,新中国成立以来,模仿苏式体系的现有学科设置为我国的人才培养提供了宽泛的科学基础,做出了积极贡献。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的学科体系弊端也日益突出,其具体表现是:

随着经济建设及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知识结构需求发生转变,沿袭传统的学科设置培养的研究生已出现与社会需求专业错位、供需失调的现象。一方面,有些专业毕业的研究生工作难找或无奈从事与所学专业不对口的工作;另一方面,一些用人单位呼吁适用人才难求。这种学非所用、用非所学的现象时有发生,屡见报端,既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也造成研究生的职业困惑,更不利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究其缘由,一是学生在报考研究生专业时,往往缺乏专业认识,存在专业定位不准确以及自我就业方向不明确的问题,报考专业选择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同时,我国高校学科设置多年不变形成的学科课程体系趋同化,也使学生没有多大的选择余地。学生专业志向难以准确定位,也就丧失了主观能动性。二是现有学科设置界限分明,缺少跨学科的二级学科设置,这也难以满足社会对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三是学科设置过程中旧有的“计划性、指令性”痕迹犹在,各高校缺乏根据社会人才供需情况及自身优势灵活设置学科的自主权,使得学科的设置与社会需求契合度不高。例如,建筑学科归属理工类,课程体系中历史、文化、美学等文科知识涉及较少。而从现在的广义建筑观来说,建筑与历史、文化、科技等有着盘根错节的联系,如单纯以理工科知识培养建筑学研究生势必会造成人才知识结构的缺憾。

(二)国外高校学科设置分析

学科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龙头”。在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起步较早,办学单位性质多样,办学方针及培养目标各不相同,政府主要起到宏观引领、制度导向与信息服务作用,办学单位拥有学科设置与建设的自主权,各院校可根据自身的优势与人才培养目标自主设置学科。因而,整体上研究生培养的学科设置呈现类型多样、特色鲜明的局面。以国外的工科院校为例,在社会初尝先进技术带来的“甜果”之后,企业有意向与高校联合办学,互惠互利。企业分享高校科研与人才培养成果,高校则获得企业资金支持与人才就业机会,形成了校企紧密结合的办学模式。同时,由于高校学科设置经过了与社会和企业的 “磨合”,特色与优势会逐渐显现,加之长期的强化建设与灵活的调整完善,其学科体系越来越趋于合理,慢慢地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就找到了较好的契合点。

(三)我国高校学科发展趋势与改革方向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不断推进,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具有扎实专业基础,宽泛的学科知识,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社会对研究生人才的基本要求。为了更加有效地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创新人才,近年来我国在学科设置与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改革探索并呈现出以下一些特征。

(1)交叉学科增多。近代科学发展常常涉及到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和相互渗透,科学上的新理论、新发明的产生,新的工程技术的出现,往往产生于多学科的边缘或交叉点上,重视交叉学科将使科学本身向着更深层次和更高水平发展。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学科交融有利于复合型人才培养。因此,交叉学科越来越多已成为学科发展的一个方向。

(2)新兴学科兴起。现今社会,计算机、互联网等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加之各学科的高度融合与深度分化,孕育产生了众多新兴学科,如何把握学科前沿风向标,及时培养输送科学发展急需人才,也是学科设置改革的大势所趋。

(3)传统学科新生。有些工科专业院校,有上百年或几十年的办学历史,长久的学科建设,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和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形成了地域乃至全国的优势地位。然而,科学技术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日益发生着变化,传统学科的发展只有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才会有生命力。因此,不断融入新元素,改造、转型升级传统学科成为一些高校的必然选择。

(4)新老学科整合。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科学、有效地培养人才,研究生学科设置需符合“联合、交叉、前沿、急需”[2]的原则,因而,如何科学整合院校的“新老学科”,使“新学科”能够充分运用老学科的教学资源,“老学科”融入新鲜血液,也就成为高校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从国家层面来看,我国自50年设置研究生学位起,国家教育部至今已颁布了4份学科设置指导目录,历年修改的方向是一级学科逐步增多,二级学科大幅减少(见图1、2)。

特别是将1977年与2011年颁布的一、二级学科目录比较,可发现其增减幅度较大,教育管理明显加快了学科管理改革的步伐。近年来,国家加强宏观层面规范指导,鼓励高等院校结合自身资源与学科发展要求,在一级学科宽泛框架下,自主设置二级学科,同时,还建立了二级学科设置信息平台,为高校科学设置二级学科提供参考或展示舞台。

图1 一级学科目录增减

图2 二级学科目录增减

总之,对于教育的两大主体“教与学”来说,沿袭传统的学科设置模式使双方都受捆绑,难以适应现代社会与人才发展需求,难以实现研究生培养“服务社会、创新科技”的终极目标。优化研究生培养机制,创新学科设置理念、完善学科体系,有利于教育从粗放型向精细型发展,有利于高校结合社会和科技发展趋势,制定学科发展的长远规划。

三、高校学科设置应考虑的关键要素

基于教育改革与发展背景下的学科建设、学科设置改革必要性与迫切性已达成社会普遍共识。2010年底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二级学科自主设置实施细则》,为这一改革开启了绿灯。2011年,为了优化调整专业和人才培养结构,国家又修订了《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旨在减少科目,拓宽专业口径,进一步落实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与此同时,国家还启动了试点学院改革,加大探索以培养创新人才为核心、以学院为基本单位的综合性改革。以此为契机,各研究生培养机构积极开展二级学科的自主设置遴选与论证工作。然而,在教育部颁布的一级学科目录框架下,提取哪些内容作为二级学科自主设置的控制要素,选择哪些因素作为学科设置的论证依据,是很值得研究和探讨的。笔者认为,高校自主设置二级学科,应依据教育部改革精神,在充分考虑社会适应性,知识复合性、自身优势等多种因素的基础上,本着“顶天立地”(“顶天”——站在学科前沿,抢占学科制高点;“立地”——面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2])的原则归纳、分析、提取。

(一)与社会需求的有效联动

英国学者格林把教育质量的概念分为5种:①优秀的;②质量与预定的规格和标准相一致;③质量就是适用于目的;④实现本学校目标的效果;⑤满足消费者规定的和潜在需要的程度。由此可见,权衡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优劣,输出人才的适应性是重要环节。

高校在自主设置二级学科时,应以“用以致学”为指导方针,建立一级学科框架下的行业人才需求方向评估体系,通过捕捉行业人才需求信息,追踪需求专业并定期作出评价报告等方式为决策提供依据。当被评价学科连续数次达到规定指标后,即可纳入备选二级学科,如综合考虑其它要素,最终确定将其设为二级学科,相应的课程体系也应及时加以调整、完善。

(二)与学科发展趋势的有效联动

“研究生的培养旨在根据人才成长模式和社会需求,为受教育者构建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以实现其结构的总体运行”[3]。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人才知识结构趋于多元化与复合化,高校二级学科的设置应打破“学科壁垒”,鼓励以学科交叉和学科综合的模式培养研究生。将符合学科发展趋势的新型交叉学科纳入备选范畴。师资方面可以采用“双导师制”或“主副导师制”,借助相关学科资源完善人才的知识结构。例如:建筑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城市设计”,是由城市规划专业和建筑学专业融合的新型二级学科,是现代化城镇发展不可或缺的专业,社会对此专业的人才需求旺盛同时质量要求也很高。其专业教学可由城市规划与建筑学专业相关教师共同承担,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积累。

(三)与学生志向的有效联动

据一项研究生攻读学位的目的调查显示:只有46.3%的研究生是以获得高学位为主要目的,大部分研究生是为了个人兴趣与扩充知识、转换工作、职称与职务等方面的需求[4]。研究生的职业志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本人的学习兴趣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从而影响人才的个性化与创新性。创新人才培养要立足人的全面发展,而个性的自由发展则是创新人才成长与发展的前提[5]。因此,研究生在培养阶段的若干年内,应根据自身的兴趣、条件,完成人生职业规划及从事职业知识的储备。但因学生对专业的了解多为在本科学校的理论学习获得,缺乏自我实践体会,入学初始的专业未必是其志向从事专业。故二级学科的设置也应考虑学生志向这一要素,允许学生采用渐进选择的方法确定专业,即入学时只设一级学科,通过一段时间的学科专业知识学习,安排社会实践,鼓励学生在一级学科范畴内根据自己的发展意向,选取实习岗位参与社会实践,回到学校后再选定二级学科进行深入学习与研究。

(四)与办学方针的有效联动

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的办学方针与目标定位,为了给社会培养专业对口的人才,研究生的二级学科设置应与其紧密联动。高校要找准学科在行业院校的定位,摸清区域学校的定位、毕业生主要就业区域和自身拥有的办学基础,明确自己的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特色。尽可能将那些与培养目标、就业渠道、办学基础、办学特色相吻合的学科专业遴选为二级学科。

(五)与学位类型的有效联动

目前,我国高校学位设置呈现多样化趋势:依据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培养年限的不同,分别设有学术型和专业型学位,高校二级学科设置应考虑研究生分类培养的要求及相关因素。如专业学位工程类修学年限较短,学科设置要结合社会对工程人才需求,准确定位。

(六)与优势学科的有效联动

高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或多或少都会形成一些优势学科,在新的发展形势下,要充分利用已有教育资源,强化优势学科地位,以优势学科带动学科群及该学科衍生的交叉学科发展,也是二级学科设置应考虑的重要因素。

四、结 语

在一级学科的框架下,研究生培养机构的二级学科设置与论证,应着重于社会的适应性、知识的复合型、定位的准确性、选课的灵活性及学校自身的优势学科与特色。在论证过程中,为了综合考虑各相关要素,可定性或定量地建立信息采纳机制与评估标准,这是基于现代社会发展背景下科学遴选确定二级学科的需要。科学合理地设置二级学科不仅关系到高校的学科发展,而且关系到其研究生培养质量能否得到有效提升。

[1]周桂凤.创新型国家建设中高等教育的职能定位[J].科学与管理,2007,(4):105-106.

[2]彭频,刘晓军,刘志刚,等.国内外工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06,(5):43-45.

[3]袁晓 光.研 究生培养 与 管 理 [EB/OL][2006-8-18].http://yjsxy.sut.edu.cn/uploadfile/425-1.

[4]程瑶.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0,(9):252-253.

[5]胡玲林.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从单一走向双元模式[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2004.

[6]袁晓 光.研 究生培养 与 管 理 [EB/OL][2006-8-18].http://yjsxy.sut.edu.cn/uploadfile/425-1.ppt.

[7]王刚,崔一梅,陈建成.新形势下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J].科学与管理,2008,(7):112-115.

[8]刘红奎.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弊端与改革[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9,(6):79-83.

[9]刘凡丰.高等教育的概念和评价质量[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2,(2):32-35.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