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江门市文化产业发展在产城融合中的角色扮演

时间:2024-06-19

赵明凤

(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江门 529000)

江门市文化产业发展在产城融合中的角色扮演

赵明凤

(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江门 529000)

产城融合发展不仅是城镇经济发展的基本途径,更是“城镇”、“产业”和“人”互动发展的必然过程。本文基于江门市文化产业的现状梳理、问题归因,进而从六个维度对于如何提升江门市文化产业在产城融合中的角色扮演,提出了破解的可行性路径。

江门市;文化产业;产城融合;角色

产城融合发展是在我国产业结构、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背景下相对于“产城分离”提出的一种发展思路,它要求产业与城市功能融合、空间整合和价值融合。产业发展水平是社会发展的永恒动力,是产城融合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影响一个城市产城融合发展程度的首要因素,而文化产业是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产业链条长、带动能力强的产业,是推动地方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文化产业与城镇的融合程度将对地方发展产生翻天覆地的影响,可到目前关于文化产业与城镇融合的研究却很少。

一、江门市文化产业在产城融合发展中的现状

根据《2013年江门市经济普查资料》和《2011-2013年江门市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1年江门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58.38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3.19%,占第三产业比重为8.4%;2012年实现增加值61.5亿元,比上年增长5.34%,占全市生产总值的3.22%,占第三产业比重为7.99%;2013年实现增加值64.4亿元,比上年增长4.72%,占全市生产总值的3.22%,占第三产业比重为7.77%。目前,江门市文化产业整体水平不高,总量不大,发展速度不快,对经济、社会建设贡献太小,文化产业发展地区差异过大,城乡文化产业发展严重失衡,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不协调。

(一)文化产业在地方经济发展角色中的总体分析

总体而言,江门市文化产业总量偏小,在地区经济中所占比重偏低,占GDP的比重低于全国3.77%平均水平(数据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讯),对第三产业的贡献率不到8%,也低于广东省周边城市;江门市的文化产业发展速度缓慢,在第三产业中所占的比重有下滑趋势,对地方的经济拉动力明显不足。

2013年江门市经济普查资料数据显示,从有代表性的文化产业企业的财务指标来看,文化企业的资产贡献率总体低于江门市企业资产贡献率10.7%的水平,最高只有8.24%,重点文化服务企业的资产贡献水平还达不到江门市企业的一半;营业利润率1.41%远远低于江门市企业11.9%的水平;资产负债率超过60%,也高于江门市企业资产负债率57.2%的水平,重点文化服务企业的资产负债率高达84.97%,举债经营风险凸显;文化企业的成本费用利润率远远低于江门市5.6%的水平,其中限额以上批零业只有0.71%,成本费用可获得的利润较为单薄;税收贡献率略低于江门市企业的水平。上述数据也可以看出文化企业的盈利能力不强,经营成果不够理想,资产贡献力度有待加强,资产负债率高于一般企业的60%的水平,融资能力受到严重影响,隐藏一定的财务风险。

(二)文化产业在地方规模经济角色中的分析

根据《2013年江门市经济普查资料》的数据显示,在人员规模上,2013年全市文化产业法人单位达2463个;从业人员26456人,平均每个单位不足11人,除文化产业中的制造业、广播电视传输服务和专业技术服务业有十几人外,其他行业每家企业的职工人数只有几个人,尤其是文化产业中的销售企业人数更少,其中的文化用品零售、其他文化用品零售、音像制品及电子出版物批发、首饰工艺品及收藏品批发和零售企业平均职工人数均不足5人。从经营规模看,文化产业单位平均资产总额298万元,每天人均营业额508元,尤其是文化服务业产业较低,单位人均年营业收入只有13.7万元左右,每天人均营业额只有381元。江门市文化企业规模较小,难以产生规模经济效益,营业额不高,容纳的劳动力不多,对地方的经济和就业贡献明显不足。

(三)文化产业在地方产业结构优化角色中的分析

从《2013年江门市经济普查资料》的数据可以看出,江门市文化制造业占主导地位,比重高达74%,主要集中在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以及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业。江门市文化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已逐步形成文化休闲娱乐、文化产品辅助生产、文化创意和设计、文化用品生产、新闻出版发行、广播影视、工艺美术品生产等结构逐步优化、门类较为齐全的文化产业体系,但传统文化产业所占比重仍然较大,文化产业的核心产业发展是严重不足的,对地方产业结构优化的贡献度还不够高,需要进一步调整。

(四)文化产业吸引外资的经济效益角色中的分析

从《2013年江门市经济普查资料》数据分析得到,江门市文化产业法人单位达2463个,其中,内资企业占95%;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占4%;外商投资企业占1%;内资企业中,国有企业占全部企业法人单位的0.76%;私营企业占63%。

数据充分表明,江门市民营文化产业发展较快,显示出生机和活力,在文化产业中占主导地位。目前,在江门文化产业中民营资本投资活跃、所占比重较大,民营企业占全市文化企业比重高达90%左右,外资投资吸引力不够,与丰富的“侨”文化资源有一定的背离,需要深度挖掘资源优势。

(五)文化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角色中的分析

从区域分布上看,蓬江区的文化产业较为齐全,企业数量占全市的38%,其他市(区)所占比重差异不大,最低的江海区仅占7%,文化市场发展水平不高,产业基础较薄弱。从产业布局来看,恩平的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已经成为地方主要的产业,行业特色明显,其他地区没有形成地方特色行业;总体来说,江门市各市(区)的行业结构比较相近,产业链条尚不完善,主要是以传统产业和产品为主,时尚产业和产品比较缺乏,没有进行错位发展,难以形成各具特色。

二、文化产业在产城融合发展不足的归因分析

(一)产业主体规模小,难以产生规模经济

江门市文化产业经营单位不少但规模偏小,具有带动能力和辐射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更是少之又少,企业平均资产总额298万元,每天人均营业额508元,平均用工不到11人;规模以上的文化制造业企业为91家、限额以上的批零企业为14家、重点文化企业8家,分别占法人企业的比重为4.37%、0.67%、0.38%,合计占法人企业的比重不足6%;由于企业规模小,难以取得规模效益,经济效益和产业集约化程度不高,市场竞争力弱,市场占有率低,在市场激烈的竞争中显得势单力薄,造成企业的盈利水平和对地方的贡献率远远低于江门市其他企业平均水平。

(二)产业结构与布局不合理,对地方经济贡献不平衡

目前江门市的文化产业已经广泛涉及到文化用品制造业、文化用品贸易业和文化服务业的各个领域。在产业结构方面,2013年江门市文化产品和设备制造业、文化产品批发零售业和文化服务业增加值的比例为73.75∶10.83∶15.42。文化产品和设备制造业比重过大,以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等为主体的文化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仅占全市文化产业总值的4.53%,文化服务业发展滞后突出表现在文化与科技、创意、研发等新要素结合程度不高,多业态发展、融合发展能力不强;另外,江门各市(区)的行业结构比较相近,没有形成错位的产业发展格局,导致产业布局相当不合理。

(三)文化市场培育不够完善,拉大地方文化消费动力不足

投资渠道单一,企业发展空间受限制。近年来,江门市一直在努力改善投资环境,积极推动招商引资工作,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得到不断优化,但江门市的优惠政策不多,造成对外开放程度不高,文化产业招商引资力度显得不足,吸引外资规模不大,主要是本土的民营资本,内资企业一枝独秀;同时,因为江门市文化企业实力不强,吸引广大社会投资者的条件还不够成熟,企业运营资金主要来源投资者,民营企业想快速发展所需的资金是难以满足,严重制约了企业发展的空间。

(四)扶持文化产业发展力度不够

近年来,江门市市委市政府开始关注文化产业的发展,于2011年开始设立江门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每年由市财政统筹安排1000万元,用于扶持鼓励优先发展、有竞争优势的文化产业项目,但资金数量与周边一些城市10个亿比较,相差甚远,对文化产业发展政策的配套完善和落实不够,尚未形成科学健全的文化产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五)文化产业人才队伍素质不高

一直以来,江门市的薪酬较低,文化人才吸引力不足,行业领军人才匮乏,高素质的文化创意、文化经纪、经营和管理复合型人才缺乏。高素质人才短缺,加上市场竞争能力不强,已成为制约江门市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瓶颈”。

三、加快江门市文化产业在产城融合角色中的扮演对策

(一)加强组织领导,促进产业均衡发展

政府部门把文化产业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制定和实施文化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对未来5-10年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出战略目标、发展重点和实施步骤等,确定江门各市(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宏观布局,明确江门各市(区)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结合地方优势发展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实现各市(区)错位发展,优势互补,以此带动地区间文化产业均衡发展。

(二)落实和完善扶持政策,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近年来,江门市相继出台了一些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对江门市文化企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指导、扶持和促进作用,但实质性的支持不多,建立适合江门文化产业政策保障机制是发展江门文化产业的重要保障。

一方面,建立健全文化产业发展财政资金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研究制定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根据实际需要逐步扩大专项资金规模,明确支持重点,探索以项目竞争方式安排专项资金扶持,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另一方面,加强文化产业融资服务,拓展融文化产业资渠道。支持优质文化企业通过发行股票上市、发行债券等方式筹集发展资金,加强企业上市的培育储备;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适合文化产业需求的信贷产品,加大文化产业信贷投放,探索文化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积极开展文化产业资产托管、投资理财、支付结算等配套金融服务;鼓励银行积极开展文化产业消费金融业务。

(三)加强科技创新,提升文化产业综合竞争力

江门市文化产业主要以传统的制造业为主,产品档次不高,附加值较低,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造成企业的营利能力差,成为制约文化企业发展空间拓展的瓶颈问题,相关的政府职能部门作为产业发展的引导者,可以从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上给与支持。一方面,加强文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技术创新体系,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的文化科技企业。依托国家级高新区、高等院校和文化科技骨干企业,构建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的载体,建设文化领域科技创新的公共服务平台。另一方面,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加强对传统文化产业的改造提升,拓宽文化传播渠道,丰富文化表现形式。抓住三网融合、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发展机遇,实施文化数字化工程。扶持文化企业研发应用数字技术、数字软件、网络技术和安全播出等关键共性技术。

(四)发挥文化资源优势,调整文化产业结构

借广东省建设珠江两岸文化创意产业圈契机,与珠海、中山等珠西城市一道,共同打造“珠江西岸文化创意产业圈”;挖掘、整合、开发和利用江门侨乡优势文化资源,突出“侨”文化品牌,建设国内知名的侨文化研究、展示和传播基地;建设全球具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国际贸易平台,扩大江门市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这些文化资源优势使得文化潜力得以激活,经济潜能得以释放,文化产业结构得以优化,文化产业从而实现转型升级。

(五)大力发展文化要素市场,促进文化消费升级

重点发展图书报刊、电子音像制品、演出娱乐、动漫游戏等产品市场;加快培育产权、版权、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加强行业组织建设,健全中介机构;强化与港澳的文化产业合作,支持江门文化产业“走出去”,参加国内和国际展览展示;积极开拓境内外市场,拓展大众文化消费市场,增加文化服务消费,扩大农村文化消费;建立面向终端消费者的文化消费补贴机制,为困难群众和农民工文化消费提供适当补贴。

(六)引进和培育人才,打造人才高地

江门市要想彻底改变以传统文化产业为主导地位的尴尬局面,需要一批懂技术、懂经营、懂管理又有文化底蕴深厚的复合型人才。政府部门应制定长期的人才培养计划和保障措施,尽快改善目前文化产业人才匮乏现象。一方面加强本土培养,建立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另一方面,实施高端紧缺文化人才培养引进计划。制定文化产业人才引进优惠政策,实施人才奖励计划。

[1]刘启宇.刘红红.广东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和对策[J].学术研究.2007,(06).

[2]广东省江门市统计局.江门统计年鉴(2011~2014)[Z].江门:广东省江门市统计局,2014.

[3]-[7]广东省统计局.广东统计年鉴[Z].广州:广东省统计局, 2014.

TU375.4

A

1671-5993(2016)04-0044-03

2016-10-10

江门市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开发研究,项目编号:江经普2015002。

赵明凤(1972-),女,广东台山人,江门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副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财税理论与实务研究。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