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量词“个”的历时演变研究综述

时间:2024-06-19

孙怡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

量词“个”的历时演变研究综述

孙怡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

量词最初做为名词的一个附类,后来独立成为一个类别,并逐渐显示出重要的语法作用,做为一个量词,“个”在先秦时代就出现并且逐渐发展,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特点,本文从产生及其历时演变方面,研究了量词“个”在各个时期的发展情况。

量词“个”;演变;虚化

引言

在现代汉语中,量词“个”应用范围十分广泛,据《现代汉语频率词典》统计的使用频率最高的8000个词语当中,量词“个”在使用频度排在第9位。吕叔湘先生在《现代汉语八百词》里,把量词“个”解释为通用个体量词,用于称量没有专用量词的事物。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于量词的研究逐渐得到重视,本文考察了量词“个”历时演变的研究情况,在此基础上探究量词“个”在不同时期的发展脉络。

一、量词“个”的产生

“个”在历史上有“个”、“箇”、“個”三种书写形式,:先秦的典籍中多写做“个”,不作“箇”或者“個”;“箇”在《说文解字》里注为“箇,竹枚也”;“個”则是汉代末年才出现的字。据考证,三字本来并不同源,由于音义的演变,到了魏晋时代才变得音义相同,于是“个”、“箇”、“個”变成了同一个字的三种不同书写形式。

“个”的义项,在《说文解字》里没有记载,历史上对于“个”的最早解释,出自于郑注的《仪礼》、《礼记》,意为“偏”,即“偏室”。有学者认为,在先秦典籍中,“个”和“介”同字。“个”本义为独特,由于“个”和“介”在字形上互通,所以在先秦典籍中经常混写,在《书·秦哲》中有这样的例子“如有一介臣”,后来在《大学》中则被引用 成为“若有一个臣”。

量词的本义与其称量的事物有关,例如以“匹”称马、以“朵”称花等,这也是量词在早期发展中的显著特征。但量词“个”意为“偏”,即“偏室”,跟称量的对象基本上没有关系,在先秦时期,多用于称量与竹子有关的事物,例如《史记》中有这样的句子“木千章,竹竿万个”,“个”作为量词称量竹子;《荀子》中的“负服矢五十个”,由于箭是竹子做的,所以也用量词“个”来修饰

二、量词“个”的发展与演变

(一)先秦时期

先秦时期,量词开始出现,尤其是个体量词开始发展,例如“乘”、“两”、“人”、“匹”、“张”、“领”、“称”、“枚”、“个”等等,后来“个”和“枚”发展成为了通用量词。

从使用范围来看,当时“个”多用于称量竹子,例如《荀子·议兵》里出现“负服矢五十个”,“ 矢”即箭,箭是用竹子做的。量词“个”称量其它事物的例子较少,但也不是没有,例如《国语·吴语》中写到“夫吴民离矣,体有所倾,譬如群兽然,一个负匙,将百群皆奔,王其无方收也”,在这里,量词“个”被用于称量动物。在先秦时期,量词“个”主要用于称量与竹子有关的事物。

(二)两汉时期

在两汉时期,量词“个”的使用频率和范围有一定的提高,但并不明显。在称量方面,量词“个”绝大多数用于称量与竹子有关的事物,例如《史记·货殖列传》里写到“木千章,竹竿万个”,量词“个”用于称量“竹竿”;又如《九章算经》里写到“今有出钱一万三千五百,买竹二千三百五十箇 ”,“箇”也用于称量竹子。

在使用范围方面,量词“个”用于称量其他事物的范围扩大到医学方面,在许多医学著作里都能看到“个”作为量词广泛使用的例子,例如在《伤寒论》中写道“杏仁七十個(去皮尖)”和“水蛭二十個(熬)”等等,在《金匮要略》中也有“杏仁七十個(去皮尖)”和“桃仁二十個,水蛭二十個(熬)”等等,在这些医学书籍中,“个”作为量词称量竹子以外的事物。相对于文学性较强的作品来说,医学书籍是口语性较强的作品,在民间口语中“个”作为量词的使用已经得到普及。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量词“个”的用法有了一定的发展,称量范围不断扩大,除了称量与竹子有关的事物以外,还用于称量抽象事物,出现表示抽象时间的用法,例如在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写到“如一具牛,两个月秋耕,计得小亩三顷”、“计正月,二月两个月,又转一遍”,这里量词“个”用于修饰时间。

具体来说,王绍新 (1989)把魏晋南北朝时期“个”的用法分为四种:

1、称量动物,在刘义庆的《幽明录》中写道“忽见大顷满中蝼蛄,一个弥大”,这里的量词“个”用于称量“蝼蛄”这种动物。

2、称量植物,在王劭的《舍利感应记别录》中写道“惟善法寺所见光内有两个华树,形色分明,久而方灭”,这里的量词“个”用于称量“华树”这种植物。

3、称量其它物类,在鲍照的《拟行路难》中写道“但愿樽中酒坛满,莫惜床头百个钱”,量词“个”用于称量“钱”这种事物。

4、称量人或者神,庚信的《梁东宫行雨山》中写道“谁论洛水,一个河神 ”,“个”用于称量“河神”;《乐府诗集·捉搦歌》中写道“天生男女共一处,愿得两个成翁妪”,“个”用于称量“男女”。

(四)隋唐五代时期

在唐代,量词“个”的发展空前迅速,在书面语的材料中能够找出大量的例证。这一时期,量词“个”在魏晋时期的用法仍然延续,但在称量范围上进一步扩大,突破了量词只能修饰名词的局限,从称量人、动植物、杂物等,扩展到称量时间、处所名词、抽象名词以及数量词等方面,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称量自然景物及处所,卢延让写过“两三条电欲为雨,七八个星犹在天”,这里的量词“个”用于修饰“星星”这种自然事物。

2、称量时间,隋炀帝写过“求归不得去,真遭成个春”,这里的量词“个”用于修饰抽象名词时间。

3、称量数目,《礼记》中提过“六个一十六为九十六,十一个九为九十九”,这里的量词“个”用于称量数目。

4、称量抽象事物,云门文偃禅师语录中写过“尔若实有个见处,试捻来看公尔商量”,这里的量词“个”用于称量抽象事物“见处”。

在语法形式上,量词“个”的结构形式不断扩大,不仅用于修饰名词,而且用于修饰形容词、动词以及短语;在数量结构上,“个”前面的数词“一”有时省略,出现“个”字结构,具体表现为:

第一、在修饰形容词方面,在《全唐诗》中,韦应物写过“打破蜘蛛千道网,总为鶺鴒两个严”,这里的量词“个”用于修饰形容词“严”,吕岩写过“幸蒙上士甘捞摝,处世输君一个闲”,这里的“闲”也是形容词。

第二、在修饰动词方面,《庞居士语录》中提到“一日石林云,某甲有个借问”,这里的“借问”是动词;《祖堂集》中的“对云,放某甲过有个商量”,量词“个”用于修饰动词“商量”。

第三、在修饰短语方面,《祖堂集》中“师打柱云,打你个两重败阙”,量词“个”用来修饰短语“两重败阙”;“想一个无念无生,想一个无思无心”,量词“个”用来修饰短语“无念无生”和“无思无心”。

第四、在修饰数词“一”的省略方面,《祖堂集·卷六》中“赵州云,遇著个太伯”,《敦煌变文集·卷一》中“不是寻常等事,必作个菩提大法王”,量词“个”前面的数词“一”都省略了。

总之,量词“个”在这一时期的用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扩大。

(五)宋、元、明、清时期

发展到宋元时期,出现了新的“个”字结构,量词“个”表量特征逐渐减弱,逐渐表现出虚化的倾向,具体表现为:

1、修饰主谓短语,《红楼梦》中“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量词“个”用来修饰主谓短语“家亡人散各奔腾”;《朱子语录》中“三公燮理阴阳,须是先有个胸中始得”,“胸中始得”也是主谓短语。

2、修饰动词性短语,《朱子语录》中“其间曲折难行处,他都有个措置得恰好”,量词“个”用来修饰动词性短语“措置”。

3、修饰正反并列成分,《朱子语录》中“只此是学,只争个做得彻与不彻耳”,这里的“彻与不彻耳”就是一对正反成分。

4、修饰数词,《水浒传》中“王婆笑道,老娘也不消三智五猜,只一智便猜个十分”,这里的量词“个”用来修饰数词“十”。

5、住;《朱子语录》中“上面从北宫黝孟施舍说将来,只是个不怕”,量词“个”用于修饰否定短语“不住”和“不怕”。

6、修饰专有名词,《红楼梦》中“话未说完,把个贾政气的面如金纸,大喝快拿宝玉来”,这里的“贾政”就是是专有的人名。

(六)当代

发展到当代,量词“个”的使用范仍在扩大,在《现代汉语频率词典》统计的使用频率最高的8000个词语当中,量词“个”在使用频度排在第9位。同时,量词“个”的虚化用法也得到普及,例如“我居然考了个不及格”、“问个不停”等等,这里的“个”就被虚化了。

三、量词“个”演变的特点

自先秦时期,“个”作为量词开始出现,用于称量与竹子有关的事物,后来称量的范围逐步扩大,用法不断变化,成为使用范围最广泛的量词。通过对“个”的称量范围和意义虚化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其演变特点:

第一,称量范围不断扩大,出现称量范围泛化的特点。在先秦时期,量词“个”多用于修饰竹子,仅有少量用与修饰动物;发展到两汉时期,量词“个”在医学著作中用于称量其它事物;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量词“个”的称量范围扩大到称量动物、植物、神、人等,开始出现称量抽象时间的用法;发展到隋唐五代时期,量词“个”的称量范围前所未有的扩大,在语法形式上,结构形式不断扩大,不仅用于修饰名词,而且用于修饰形容词、动词以及短语,出现“个”字结构;到了宋元时期,量词“个”出现虚化倾向;发展到现当代,量词“个”成为了使用频率最高的量词。

第二,表现出非量词特征。量词“个”的虚化,主要用于增添语意,例如韩少功的《暗香》中写到“老伴病逝,老魏也更加年迈力衰,买个米买个煤都十分不便 ,就应邀搬到侄儿家”,这里的“个”不表示称量,而是用于增添语义,表示十分方便。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总结了量词“个”产生及其历史演变研究的过程,从先秦时期出现,作为量词开始使用,经过两汉、魏晋、隋唐时期的发展,称量范围不断泛化,成为如今使用范围最广泛的量词,在词性不断虚化的过程中,出现出非量词的特征,说明“个”已经不再是单纯量词,而是发展出了助词和语气词的用法。

[1]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4.

[2]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98.

[3]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4]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5]游汝杰.汉语量词“个”的语源辨析[J].语文研究,1985,(04).

[6]王绍新.量词“个”在唐代前后的发展[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9,(02).

[7]陈云香.“个”的历时演变描写[J].赤峰学院学报,2009,(11).

[8]洪诚.略论量词“个”的语源及其在唐以前的发展情况[J].南京大学学报,1963,(03).

[9]刘世儒.魏晋南北朝个体量词研究[J].中国语文,1961,(04).

[10]胡附.数词和量词[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03).

[11]黎锦熙,刘世儒.论现代汉语中的量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12]郭先珍.现代汉语量词用法词典[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2.

H146

A

1671-5993(2016)04-0047-03

2016-09-30

孙怡(1990-),女,安徽滁州人,滁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