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强晓华 金本能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社会资本:高职生就业的有效因素
强晓华 金本能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新时期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为了更好地实现高职生有效就业,必须从多方面对影响高职生就业的因素进行分析和研究。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和社会能力,社会资本在高职生就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实现高职生就业的有效因素。
社会资本;高职院校;高职生;就业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关系到国家的稳定、社会的安宁、千家万户的幸福,一直受到党和国家、社会、学校和家长的关注与重视。随着高校的进一步扩招,高职学生已占高校在校生的半数以上,如何有效促进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已成为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新时期为了更好地实现高职生有效就业,必须从多方面对影响高职生就业的因素进行分析和研究。
目前,对于高职院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状况的把握,主要是根据教育部、各省教育厅定期公布的普通高校就业率情况。尽管社会上很多人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公布仍存在争议,认为毕业生就业率并不是反映高校办学和管理水平的唯一指标,也不是反映就业状况和就业质量的唯一指标,但通过几年的不断改进以及人们认识的不断统一,社会多数人还是认同定期公布的就业率数据。特别是麦可思(MyCOS)公司2009年和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的出版,引起人们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广泛关注。从对近几年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的数据分析来看,高职生就业总体状况呈现如下特点:
近十年来,我国高职院校发展迅猛,全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在逐年扩张,但是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方针指引下,高职学生的就业率却并没有因此出现下降的现象,而是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2003年、2004年和2005年全国高职院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分别为55.7%、61.11%和62.00%,有的省份相对更高,如广东省2003年、2004年和2005年分别为54.76%、82.60%和88.31%。[1]从2006年、2007年和2008年全国大学生就业率的三年情况看,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有着较明显的增长,分别为80%、84%和84%。[2]
如果用“劳动即就业”来衡量当前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都能保持在90%以上。但是,对于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和水平的评价,就业率只是其中的一个评价维度。随着社会对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关注不断提高,人们已经开始更多的关心当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质量问题。大学生就业质量是指大学生对获得的工作的优劣、稳定性及其发展前景等的满意程度,大学生就业质量本质上是对社会的整体发展状况的一种衡量。[3]大学生获得第一份工作后,对工作的满意度如何,以及在一定阶段大学毕业生“跳槽”的频率如何,是衡量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重要指标。此外,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机会的获得、工作环境的状况、工作的稳定性、工作岗位的特点以及薪酬待遇等也是反映大学生就业质量的重要指标。从当前高职毕业生就业的总体情况来看,当前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1)工作稳定性较差;(2)工作待遇不高;(3)工作满意度不高。[4]
大学生要想能够在劳动力市场取得就业的成功,必须具备一定的能力,这就是就业能力。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是大学生人文精神、道德品质、科学素养、应用技术能力与创新能力的统一。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变化,大学生的就业环境也在发生变化,大学生优良的就业能力就体现为能够很好地适应新的工作环境的工作能力、适应能力和升职发展的能力。近十年高职院校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的办学能力参差不齐,不少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较低,使得学生在学习与实践中难以培育与提升自身的就业能力。
多元的就业渠道有利于高职学生的顺利就业。目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渠道有:参加大学组织的招聘会、通过专业求职网站、直接向用人单位申请、通过亲友得到招聘信息、参加政府组织的招聘会、通过媒体看到招聘信息,等等。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校企合作,进行订单培养高职生,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高职学生的就业问题。然而,当前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主要就是就业渠道不够开阔与畅通的问题。
20世纪80年代初,社会资本的概念于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兴起,后来扩展到经济学、政治学和心理学等诸多领域,继人力资本之后又一次延伸了“资本”的概念,强调人的社会属性,引起了人们对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互动关系的重视。关于社会资本的概念,目前尚无明确统一的界定,不同学者从不同研究视角对社会资本的概念做出了不同表述。
最早提出“社会资本”概念的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认为,社会资本是一种通过对关系网络的占有而获取的实际的或潜在的资源,是个人和团体有意识投资的产物。此后,美国社会学家科尔曼、波茨、普特南、福山等众多学者也都对社会资本的概念进行了各自的描述。而对社会资本概念和理论做出系统表述的当属美籍华裔社会学家林南,他认为社会资本是从嵌入社会网络的资源中获得的,根源于社会网络和社会关系中,因此,可被定义为“嵌入于一种社会结构中的可以在有目的行动中摄取或动员的资源”。有价值的资源包括财富、权力和地位。[5]结合林南和其他学者对社会资本的界定,社会资本应该即是一种资源也是获得这些资源的能力,因此可以将社会资本界定为:广泛存在于社会网络关系中能够被行动者投资和利用以便实现自身目标的以信任为基础的社会资源,以及获取这些资源的能力。[6]
社会资本理论的提出,为各个学科提供了一种重要的解释范式。社会资本理论认为,个人所拥有的社会资本对求职过程及其后果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原因就在于,信息不对称阻碍了劳动与相关就业岗位的有效匹配,而社会资本则有可能提供就业信息,缩短失业期限,节约就业信息搜索成本,对于拥有就业岗位资源的人来说,甚至能够为求职者直接提供就业岗位。[7]林南指出,社会资本对就业的作用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促进了信息的流动,这些信息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比如可以使组织招募到合格的人员,同时使个人找到“较好”的组织;第二,社会关系人可以对代理人(如组织的招聘人员或管理者)施加影响,这些代理人在有关行动的决定(如雇佣)中发挥关键性作用;第三,社会关系资源被组织视作个人的社会信任的证明,反映这个人摄取社会资源的能力,而这些资源对组织也是有用的;第四,社会关系能够强化社会身份和社会认可。[8]
随着国内学者对社会资本理论的引介和研究的深入,近十年来国内学者关于社会资本对就业影响的研究不断增加,但国内现有的讨论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的文献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对社会资本采用的也是间接反映的研究方法。在实证方面的研究,可以从现有研究的数据中分析出社会资本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根据麦可思-中国2008届大学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数据,2008届全国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初次求职成功的信息获取渠道发布为:参加大学组织的招聘会(25%)、通过亲友得到招聘信息(23%)、直接向用人单位申请(19%)、通过专业的求职网站(11%)、通过媒体看到招聘信息(8%)、参加政府组织的招聘会(7%)、其他(7%)。[9]以上调查表明,随着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就业体制不断推进,高职院校毕业生拥有的社会网络、信息网络在其求职就业过程中有助于有效的就业信息的获取,可以降低毕业生成功就业的成本。从笔者初步调查的情况来看,对于高职院校毕业生来说,社会资本对其就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社会资本对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意向的影响比较明显。由于家庭背景、父母的职业和社会地位或家庭社会关系网络的因素影响,很多高职生入学时对专业的选择就非常明确,因为这样的专业选择可以在毕业后很方便地进入到“关系人”的企业或工作部门,可以为毕业后顺利就业做好铺垫。
通过社会资本获取就业信息,可以弥补就业信息的不对称。现代很多高职院校都建立了就业信息平台,为高职生提供了较多有效的就业信息。从高职生就业信息的获取的渠道来看,目前很多高职生的就业信息来自于家庭的社会关系、老师、同学、朋友等,高职生也更倾向于利用个人的社会资源,去捕获有价值的就业信息。
社会资本的缺乏,往往会导致毕业生在求职和就业过程中疲于奔命,难以获得自己理想的职业和地位。高职生在就业过程中总是要有所付出的,这种用于职业获得时所花费的时间、精力和财力等就是就业成本。拥有一定社会资本的高职学生一般能够直接从用人单位或主管部门获得就业信息,不仅减少了就业中的一些中间环节,省去了信息的传递,从而能够降低财力和时间等方面的投入。
根据对这几年高职院校就业情况的调查和分析,每年约有20%的就业的高职生的就业机会是通过社会资本获得的,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的就业机会,高职生往往对职业的满意度较高,工作的稳定性也较好,因此就业的质量也较高。
考察社会资本的功能,不难看出它既存在有利的一面,同时也存在着不利的影响。如果不能够看到社会资本以及高职院校社会资本的负面效应,就不可能对它们有一个较为深入、全面的了解,这也印证了奥斯特罗姆(El inor Ostrom)在研究社会资本时所强调的观点,即所有类型的资本都可能产生危害而不仅仅是福利,因此,无法保证创造社会资本就一定能增加人类福利。[10]由于社会的分层,导致了在教育分流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平等的社会问题。我国现行的教育选拔制度也强化了这样一种现象,即职业教育领域集中了大量的社会下层子女和社会处境不利群体,从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来源结构情况来看,目前高职院校学生70%以上来自于农村或城市工人家庭,整体上这些群体的社会资本相对薄弱,学生的先赋性社会资本使得他们一开始在劳动力市场和社会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因此,在正视职业教育与社会较低阶层密切关系和在某种程度上复制了社会不平等事实的同时,要从现阶段社会阶层构成的现实出发,按照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不断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要积极为高职学生积累和创造社会资本,有效促进高职生的成功就业。
首先,加强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不断提升自我。教育是使人接受技术、知识、坚持优选任能的重要途径,要能认识到人力资本对毕业生选择工作以及工作后的收入、权利和地位的获得所起的重要作用。林南研究指出:“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拥有较高人力资本者更有可能扩大自己的网络范围或联系到有更高地位的网络成员,从而使自己拥有更丰富的社会资本”。[11]
其次,加强校企合作,实现学习与就业“零距离”过渡。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实现校企合作办学的呼声不断高涨,如何深化校企合作以及校企的深度合作,直接关系到高职学生的就业。高职院校不管是实行工学交替的办学模式还是为企业进行“订单培养”,都是有利于为学生创造深入企业进行学习和锻炼的机会,无形中也是在为学生积累社会资本,帮助高职学生毕业后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最后,坚持以人为本,营造“企业化”的校园文化。高职院校要坚持以人为本,首先要坚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要了解高职生发展状况和发展特点,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适时地将企业文化和企业的管理模式引入高职院校,让学生提前进入企业的文化氛围,培养团队精神和集体意识,积极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这样所形成的社会资本也是更为健康的。
[1]罗三桂.广东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50.
[2]麦可思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200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60.
[3]贺建邺,金本能.高职生就业质量现状与提升策略探析[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6.
[4]金本能.金融危机背景下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与对策思考[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6.
[5]林南、沃尔特·约翰.社会资源和关系的力量:职业地位获得中的结构性因素[J].国外社会学,1999,(4).
[6]金本能,强晓华.研究生就业的社会资本因素探析[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33.
[7]李华燊.社会资本对就业的影响[N].光明日报,2007-09-25.
[8]赖德胜,孟大虎等.中国大学毕业生失业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42-43.
[9]麦可思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200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162.
[10][美]A·奥斯特罗姆.流行的狂热抑或基本概念[A].曹荣湘.走出囚徒困境--社会资本与制度分析[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46.
[11]姜继红.社会资本与就业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83.
G719.20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A
A
1671-5993(2010)03-0013-03
2010-08-20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社会资本与高职院校发展关系研究”(项目编号2009sk475)阶段性成果之一。
强晓华(1978-),女,安徽繁昌人,教育学硕士,滁州职业技术学院经济贸易系教师,主要从事教育管理学研究;
金本能(1976-),男,安徽繁昌人,教育学硕士,滁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教育社会学研究。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