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封常秀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 教育学院,山东 青岛 266555)
中职和高职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高职贯通培养是近年来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一种基本模式。中高职贯通培养不仅可以拓宽生源渠道,切合岗位发展需求,构建技能型人才终身教育体系,而且是丰富职业教育形式,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1]中高职贯通培养发展的重中之重在于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笔者以青岛市学前教育专业中高职贯通培养为例,结合当前中高职贯通培养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从实践角度探索贯通培养模式下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构建策略。
人才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教育对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是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标准制定、教材选用等的前提条件,是构建贯通培养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核心问题。因此,贯通培养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建设,首先需要我们坚持科学的贯通培养理念,并在此思想上依据行业岗位需求与贯通培养的特殊性,明确总的分阶段相衔接的人才培养目标。
坚持以学生全面职业素养提升为核心的贯通培养理念,创新职业教育思维是贯通培养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思想基础,以学生全面职业素养提升为核心的贯通教育理念即树立中高职贯通培养工作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提升学生全面职业素养为核心,中高职一体化培养”的贯通意识。首先,管理层需要明确科学的贯通人才培养理念:贯通培养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综合的职业素养,为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提供正确的思想引领。其次,参与贯通培养的中高职教师需要明确贯通培养与分阶段培养的不同之处,树立正确的贯通培养教育理念,以学生专业素养和终身专业发展为核心,认真做好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相关研究,从而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贯通教学实践的新路径。最后,参加贯通培养学习的学生需要树立正确的学习和择业观,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的提高为重点,将精力放在自身专业综合素养的提升上。青岛市学前教育专业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探索之初通过调查走访、召开中高职联动会议,秉着“共商、共建、共发展”的科学理念,明确了“以全面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职业能力提升为重点,发挥就业优势”的贯通培养理念。在贯通培养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分工与合作过程中,应在管理人员、教师、家长、学生中充分做好科学的人才贯通培养理念宣传。
人才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教育对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是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标准制定、教材选用等的前提条件,是中高职五年贯通培养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灵魂。在科学贯通培养理念的指导下,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建设首先需要清晰定位贯通培养模式下总的人才培养目标。从国家对当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总体规划来看,未来职业教育发展方向是培养适合岗位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因此,首先中高职贯通培养应在培养理念的指引下,充分利用各自优势,明确总的人才培养方向。其次,依据专业所对应的行业岗位需求及贯通培养模式的特殊性,明确分阶段相衔接的具体人才培养目标。青岛市学前教育专业贯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综合考虑了人才培养能力递进的原则及两个层次教育的特点优势,确定贯通人才培养的总方向——培养学前教育综合应用型人才。依据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多种就业岗位的实际需求,综合考虑贯通培养中无法成功转段需提前就业等因素,确定学前教育专业中高职分阶段相衔接的具体人才培养目标:即中职阶段以基础理论知识、基本核心技能以及必备的实践经验的掌握为主,培养在一线岗位熟练进行保育相关工作的实践性人才;高职阶段以理论综合素养、专业能力拓展、实践研究等综合素质提升为主,培养在与专业相关行业从事保育、教育、管理、研究等岗位的综合应用型人才。两者相互影响,形成清晰的分阶段相衔接的人才培养目标。
课程内容是课程体系建设的主要载体,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下课程内容的贯通性与衔接性直接关系到一体化课程设置的完整性与一贯性。当前中高职贯通培养课程内容建设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对此,笔者有以下两方面的建议。
课程标准是课程内容建构的主要依据,课程内容是课程标准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实现贯通培养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载体。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下需要考虑不同阶段课程内容的适应性和递进性,由中高职教师组成课程研发团队,以行业岗位需求为标杆,深入研究课程内容,进行一贯性课程资源开发。按照“互联网+”背景下职业教育的新形态设计和开发以“精品资源共享课”为主要特征的课程[2],实现贯通培养模式下课程内容的重构。首先,明确与贯通培养相适应的统一的课程标准。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要求及行业岗位需求,重新拟定课程标准,明确学生的培养目标、毕业要求。通过课程标准的逐层界定,达成课程内容逐层推进的路径,降低不同阶段间课程内容重复的现象[3],为贯通培养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指明具体的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均衡课程结构,重构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的选择还要考虑学生专业成长,考虑学生未来多样化发展的可能,培养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课程内容建设方面,青岛市学前教育专业贯通培养根据实际岗位需求,明确了两个阶段课程内容的适应性、递进性和连续性,制定了统一相衔接的课程标准,并以此为基础,重新构建和充实了贯通培养的课程内容:即在工匠精神思想的引领下,丰富学生的基础通识课和素质拓展课程,日常教学中既注重丰富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也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引导学生具备专业对口岗位能力,同时具备在多样化实践工作中迅速成长的基本能力。
完整的课程设置是构建贯通培养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结构要求。以就业为导向,进一步优化课程内在的整合形式,实现标准统一,内容体系完整一贯,课程内在路径衔接整合的一体化课程体系。青岛市学前教育专业中高职贯通培养课程设置由高职院校带头成立贯通培养课程研发团队,创建了以岗位专业综合素养为本位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以人才贯通培养目标为出发点,制定统一相衔接的课程标准,将学前教育专业在中高职两个阶段的专业课程,根据实际工作岗位需求、课程性质、学时学分考核安排等分成六大模块:理论基础课、理论提升课、技能核心课、技能应用课、实践操作课、实践研究课。明确各模块的课程性质、目标、标准、项目、内容及不同模块之间课程的内在衔接关系,并依据中高职不同阶段的师资水平、教学条件、课程建设基础等因素对课程进行中职模块和高职模块的划分。避免课程设置的重复、课程资源浪费的现象。中职阶段重点做好学生的职业认同和专业基础的培养,把握理论基础课程;做好技能核心课程练习,掌握相关专业技能;开展实践操作模块的工作,组织学生广泛参与幼儿园招生、教育、保育等不同方面的工作,熟悉幼儿园工作的基本流程和要求,以实践之所需解理论之所求。高职阶段以中职阶段的学习为基础,在教育理论学习上有所提升,以各类专业技能大赛为契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技能应用水平。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能够保证学生在无法转段学习直接就业的情况下仍能适应行业岗位所需的基本要求,实现课程贯通的内在整合。
教学资源是课程组织与实施的重要载体,而课程组织与实施是实现课程效果的基本路径,也是优化课程实践的主要途径。基于政策扶持及层次优势等条件的支持下,高职阶段的课程教学资源往往比中职阶段更为丰富,高职阶段的教师资源从学历、经验、实践能力等多个方面也略优于部分中职师资。因此,贯通培养模式下,应优势互补,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共用。
基于政策扶持等诸多优势条件的支持,高职阶段的课程教学资源形式更为丰富多样,中职阶段部分教学资源的创建相对薄弱。贯通培养模式下,理应优势互补,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共用。首先,通过开发或开放平台使用限制将高职院校现有优质教学资源对中职阶段教师学生同步开放,从而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其次,依托高职院校丰富的教学条件,围绕贯通人才培养要求,鼓励优秀教师开发更多的适合贯通培养的教学资源,建设贯通培养的专业教学资源库,推出更多优质的教学资源,搭建贯通分阶段培养的实训平台。[4]第三,申请更多的政策资金支持,用于优化教学环境、教学设施设备等资源。第四,重视教材的专业性和实用性,结合贯通培养的特殊性及人才培养要求,共同开发各阶段使用的教材并统一中职阶段各校教材的使用。如:青岛市学前教育专业贯通培养建设中,综合校企多方意见,课程团队制定所需教材的基本条件,共同编制实训条件建设方案及各种教学资源使用管理办法,进行贯通培养的校本课程开发,在此基础上形成学前教育专业中高职贯通教材体系,实现了教材及其他教学资源的进一步优化。最后,优化整合教师资源。鼓励不同层次的教师组成教学团队,共同组织实施课程。例如:青岛市学前教育专业在五年贯通培养过程中,建立了一支专兼结合、特色鲜明、相对稳定的双师型师资队伍[5],开展了高职对中职教师统一的集中培训和分散指导试点工作,有效地实现了师资的优化衔接;建立了中高职教师流动制度,实现师资共享,有组织地安排中高职教师以多种形式参与到对方的教学工作中,互相学习教学方法与手段,共同组织和实施课程,从师资角度保证了教学资源的共享共用。
中高职教学资源的共享为课程组织与实施提供了更宽广的平台,为中高职贯通培养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职业教育课程组织实施新路径。课程组织和实施充分运用各种信息化教学手段,争取实现“虽不同在教室,但在同步学习”的目标。如:青岛市学前教育专业五年贯通培养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比如蓝墨云班课、智慧树、职教云等进行网课同步直播教学,满足各中职学校学生同步学习的需求,实现了一所高职院校同时与四所中职院校同步组织与实施教学活动的目标。例如:信息化教学中的手机投屏、弹幕互动调动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同步教学中任务驱动的课程教学模式,以任务为导向,启发学生利用已经实现共享的教学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能丰富学生的专业认知,实现学生教育教学及基础素养等多种专业与通识能力的提升;实训模拟教学组织过程中,充分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创设虚拟幼儿园教育教学情境,通过虚拟动画操作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实操能力等。总之,在教学资源共商、共建、共享的基础上努力实现课程组织与实施的共赢。
课程评价是进一步完善课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健全的课程管理机制是课程建设与评价得以有效进行的重要保障。当前,中高职贯通培养课程建设中课程评价方面尚处于探索阶段,课程评价主体较为简单,以课程实践的参与者教师与学生为主,评价标准仍在沿用分层次培养中一次元的评价标准。贯通培养中课程建设的管理体制也不尽完善,当前贯通培养只是两个阶段各类人才培养模式中的某个专业的一种特殊培养模式,涉及范围比较小。因此,贯通培养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还需要进一步丰富课程评价体系,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健全课程管理机制,从制度方面保证中高职贯通培养的有序开展。
课程评价既是课程的终端环节,也是课程的起始环节,对课程建设发展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科学的课程评价不仅利于课程的改进和发展,对整个课程体系的建设乃至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都具有重要价值。完善课程评价体系首先需要我们结合贯通培养的特点,丰富课程评价的主体。中高职参与贯通培养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与学生既是课程评价的对象,也应是课程评价中的主体。此外,结合人才培养的要求,课程评价主体范围需要涵盖学生家长、对口企业及贯通培养模式的研究者、实践者等多方社会力量,实现课程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其次,在准确、有用、合法、可行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法,以人才培养要求为基准,确定灵活多样的评价标准。在当前职业教育的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贯通培养的课程评价标准应呈现出更多的包容性和多样性,相对于其他人才培养模式应更为灵活,针对性更强。如:青岛市学前教育专业贯通培养试点工作开展之前,经过多方调研,在校企合作培养的机制下,以“岗课赛证”的融合贯通为引领,探索出一套基于贯通人才培养特殊性的多元化课程评价标准。中高职贯通培养应从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标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设计、课程组织与实施、课程反思等多个维度对课程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价,从而不断完善课程,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丰富完善的课程评价体系是课程建设的重要一环,也是建立健全课程管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管理机制是课程建设的制度保障。中高职贯通培养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过程,其课程管理机制的建立健全尤为重要。贯通培养模式下课程管理机制的建立首先需要以政府主导,中高职协同合作,从课程建设的课程资源建设、目标建设、组织建设、教师资源建设等方面明确课程管理制度。如:青岛市学前教育专业五年贯通培养从整体上建立了“政府主导、高职嵌入、中高职融合”的办学机制,引导中高职明确职责、分工合作、相互配合,系统地开展贯通培养课程建设工作。另外,中高职贯通培养课程管理机制的健全还需要调动更多的部门和人员参与进来,如教育行政部门、行业专家等,建立多种形式的沟通平台,协调中高职课程贯通衔接工作,形成真正的教育合力,使贯通培养课程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共同保证和促进中高职贯通培养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建设和发展。
中高职贯通培养是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的突破口,能满足市场对人才的更高需求。因此,要在教育合力中抓好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建设,促进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资源、课程组织实施、课程评价管理等全方位的贯通衔接,创新职业教育发展的路径。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