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兰 晓,赵玉宗
(青岛大学 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山东 青岛 266071)
自行车20世纪初传入我国。20世纪八十年代初,骑行逐渐成为个性化旅游的重要形式。[1]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国内自行车旅游市场持续高涨,越来越多的民众加入到骑行运动中,其中学生占了较高比例。不少城市开始建设自行车租赁处和自行车道。骑行作为一种新兴时尚的旅行方式,已经成为大学校园中的常见现象,引发了很多的社会关注。骑行者也成为城市形象中一道突出的风景。本文以青岛的大学生骑行者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对骑行动机和目的地选择进行分析,以期深描解析大学生骑行者的基本现状,丰富骑行者行为研究的理论框架,并为推动城市文旅融合和城市形象建设提供多维思路。
骑行旅游,又称自行车旅游,主要指以自行车为主要交通工具、以骑行为主要体验而展开的一种户外旅游形式。[2]骑行旅游是典型的参与型体育旅游,满足了体育旅游的基本要素[3]:自行车是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但不局限于自行车;骑行体验是主要活动之一。国外学者在界定骑行旅游时重点强调以自行车为主要交通工具,并将骑行视为一种体验活动,包括休闲骑行、自行车赛事、长途骑行等,无距离限制。随着对骑行旅游研究的深入,对骑行者旅游行为的研究也逐渐进入大众视野。拉姆斯顿在对自行车旅游进行定义的基础上把自行车旅游者划分为个人出游型、休闲观光型和赛事体验型[2];邓冰等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自行车旅游者划分为独立自行车旅游者、游憩旅行者和赛事观光者[1]。国外关于荷兰、丹麦、瑞士等国骑行者行为特征的研究较多,学者们尝试将自行车运动带来的社会效益上升至地区甚至国家发展层面。国内学者对骑行者旅游行为的研究主要聚焦于行为动机,着力探求身心互动、自我价值实现以及骑行者行为折射的文化内涵。[4]
总体上,研究对象多泛于大众骑行者,对骑行者细分群体的区分探讨还不多,将研究直接定位于大学生骑行者更是少见。目前,不少高校的骑行爱好者自发成立了骑行协会,将原本零散的骑行者组织起来,利用课余时间练习骑行技巧,不定期举办各类校园骑行活动。在文旅融合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大学生骑行者作为骑行旅游中的典型群体,其骑行行为特征、骑行目的地选择、骑行动机以及在城市形象与旅游目的地形象建设中的作用都值得深入研究。
本文以青岛市大学生骑行爱好者为研究对象。根据《2021青岛统计年鉴》,2021年青岛普通高校在校生人数为43.07万人。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大学、青岛理工大学、青岛农业大学、青岛科技大学均设有骑行协会,会员皆在20人以上。每年8月参加环胶州湾骑行活动的大学生骑行者有上百人。青岛大学骑行协会于2013年成立,历届会员总数已达300人。本研究通过中国知网、骑行期刊杂志、贴吧、游记等平台抓取数据,查阅与骑行相关的书籍、文章等文献资料,研读相关成果,为问卷设计和访谈提纲拟定提供理论支持;吸纳专业骑行人士的意见,结合作者多次骑行经历,设计问卷,并在进行预调研后修订,最终形成《大学生骑行者行为研究调查问卷》。问卷的设计为半结构式,对受访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和行为动机等进行调查。本研究通过微信群平台向各高校骑行协会成员发放线上问卷,同时以青岛大学骑行协会在校会员为线下问卷发放和访谈对象,随机选取5名热衷骑行的同学进行深度访谈,从他们身上更加真切地了解大学生骑行者的行为特征。
问卷调研包括预调研和正式调研两个阶段。正式调研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微信群向青岛市各高校骑行协会发放问卷。受访者利用空闲时间填写,既节约了成本,又缩短了时间,提高了效率。线上向各高校骑行协会发放问卷120份,回收76份,其中有效问卷为70份,有效回收率92%。线下向青岛大学骑行协会发放问卷30份,回收30份,其中有效问卷28份,有效回收率93%。尽管在填写过程中存在着受访者主动性略低的现象,但对问卷的信度和效度的评估均能满足问卷调查法的要求和本研究的需要。深度访谈随机选取的5名受访者年龄和性别分布均匀,具备不同程度的骑行经历,详见表1。
表1 深度访谈受访者基本信息统计
受访者中61.8%为男同学,38.2%为女同学,体现了骑行距离、艰苦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同时也要看到,越来越多的女生开始接受并参与到骑行运动中来。大学生骑行者年龄分布在18—24岁。各个年级人数分布总体上较为均匀,研究生占比最少,详见表2。
表2 受访者年级构成及比例
受访者中91%有长时间的骑行经验,23%骑行时间超过4年。他们大多进入大学前就接触了骑行,多年的兴趣使得他们对骑行有着更深刻的认识。多数人认为让未接触骑行的人参与其中比较困难。深度访谈中,曾经骑行川藏线的D1同学说:“很多人知道我骑车去过拉萨后都表示很佩服,可是他们自己却从未想过去参与骑行。有人向我借自行车尝试过一两次,但最终因为青岛的地形、自身的体力、对骑行的认识等因素而选择放弃。”骑行是一种需要长期坚持的行为,未骑行者进入的阻碍较大,而有经验的骑行者的引导作用则显得非常重要。大学生骑行者应帮助有兴趣的未骑行者建立对骑行活动的正确认识,培养健康的骑行方式,学会享受骑行活动。
大学生骑行者的日常活动范围主要在市内,线路包括环崂北九水、西海岸沿线、西环岛、环湾等。这些目的地交通便利,且环境优美,适合观光休闲旅行。受访者中62.2%有过最远单程骑行距离超过100公里的经历,曾经骑行离开过青岛。在半结构化问卷中,受访者对自己最想骑车去的目的地和主要吸引因素进行了描述。结果显示,长三角长距离骑行线路是首选。其中有代表性的扬州-南京-苏州-上海-杭州线路,主要吸引因素是春天温暖的天气和沿途的美景。此外,长三角城市群经济科技较为发达,受访者希望借此增加阅历,更好地规划职业生涯。西藏也是受访者理想的目的地,超过80%有骑车去拉萨的愿望。拉萨骑行线路是国内外公认的较为艰难的一条线路,从青岛出发全程3000多公里,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包括自然灾害、交通事故、野生动物、民俗差异等,对骑行者意志力的考验很大。
强身健体是首要动机,这与其他类型骑行者的骑行动机具有趋同性。[5]相对于其他运动方式,骑行局限性较小,而青岛沿海一线的独特风光也对大学生骑行者有着强烈的吸引力。深度访谈中,有多次长途经验、曾骑行环云南的C2同学表达了自己对骑行的热爱:“我从高中就喜欢骑行,可以说是学生群体中较早接触骑行的。受贴吧游记以及有关电影的影响,我迷恋骑行,渴望着自己有一天也能够骑车去拉萨。”平时的小长途、短时速度拉练以及山地爬坡练习,都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他不喜欢传统的旅游方式,就喜欢“两个车轮走天下”。旅行观光与休闲娱乐在受访者中的认同度也比较高,占比达到78%。骑行者之所以放弃传统旅行方式,愿意与自行车相伴,主要原因是能亲近自然,在骑行中感受目的地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对于骑行者来说,每次旅行都与自行车相伴,无论走到哪里,都是一人一车一风景。尽管骑行是一种小众现象,但是它在年轻人心中所引起的波澜,将会影响到很多人的旅行心态。大学生骑行者正在用自己的行动阐释着新的旅行方式。详见图1。
图1 受访者骑行目的分布图
时间是骑行考虑的首要外在因素。尽管有寒暑假及法定节假日,但学习、实践等方面显然会占据大学生的更多时间,大学生在骑行前会充分考虑时间安排。资金也是影响大学生骑行活动的主要因素。很多人认为,骑行是一种穷游的方式,所花的费用极少,甚至是一种零花费旅行,但实际不然。许多骑行者表示,尽管骑行出游能省去交通费用,但增加了住宿成本、装备成本,这些成本在大部分学生看来都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尽管骑行能够强身健体,但是这项运动特别是中远途骑行对个人体力要求较高。半结构调查中,有少量受访者抱怨骑行存在的不安全因素与不确定性:“满心欢喜地抱着环保健身的目的参加骑行,最后却带着一肚子的尾气回家,让我心中闷闷不乐。”同时,个别自行车爱好者不遵守交通规则等不文明骑行行为也令人难以接受。影响大学生骑行者骑行行为的外在因素还包括交通条件、社会人文等。交通条件指目的地的可进入性。交通安全一直是人们决定是否选择自行车出行的重要因素。尽管与其他交通工具相比,自行车对交通条件的要求较低,但是仍需要较好的可进入性,包括是否具备自行车道和停车处等。大学生骑行者通常希望拥有平坦安全、环境优美的骑行线路。详见图2。
图2 影响骑行者行为的外在因素
本文以青岛市大学生骑行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大学生骑行者性别构成差异显著,以男性为主,年龄分布较为均匀;以市区为中心的100公里以内的范围是主要目的地,以环长三角为代表的富含文化底蕴和挑战的线路则是理想目的地;内在动机以强身健体、观光旅行与休闲娱乐为主;外在因素主要包括时间、资金、体力、安全和交通条件等。
推动大学生骑行运动发展,一要加强骑行运动价值宣传。大部分大学生骑行者在入学前就有了一定的骑行经验。在入学后加入骑行运动的骑行者相对较少。在校园范围内加强骑行运动价值宣传,营造骑行运动氛围,可以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骑行运动当中。同时,要加强骑行协会组织建设,进行校内校外联动,通过多部门、多环节的价值引领不断提升大学生骑行者的骑行热情。二要完善交通设施,发展城市内部非机动车道。交通和安全相辅相成,是影响骑行行为的重要外在因素。青岛的自然地形条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未骑行者对骑行运动的参与。青岛农业大学所处区域自行车道较为完备,骑行运动的参与规模明显高于其他高校。将自行车作为主要交通工具纳入规划范围,建设非机动车道,有助于弥补安全条件的不足,促进骑行运动更好地发展。三要推广自行车赛事。赛事是发展自行车运动的重要平台。骑行既是一种新兴的旅行方式,也是一种文化传播方式。大学生骑行者的朝气蓬勃为骑行运动的发展加注了新鲜的血液,对城市形象构建和旅游目的地形象建设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一些因地制宜的小型赛事,如青岛浮山山地速降赛、烟台长耐力挑战赛,不但可以形成区域范围内自行车运动的热潮,还能带动赛事旅游产业的发展。骑行运动发展较为成熟的城市则可以深耕自行车赛事,将骑行运动作为打造城市品牌、促进城市产业联动发展的重要手段。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