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薛红燕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 教育学院,山东 青岛 266555)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优良传统、鲜明特色和突出政治优势,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高职院校的思政工作也迎来新的局面。新时代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义重大,要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守正创新发展,《意见》为高职院校如何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为做好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
近年来,高职院校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凝聚育人合力,在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校园文化建设、实践育人等方面,初步形成了富有高职院校特色的“三全育人”体系。结合职业教育特点和专业特色,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思政教育课程体系;建立健全工作制度,探索完善相关职称评聘等队伍建设制度;加强思政队伍的培养培训,探索培养了具有专兼结合的思政工作队伍。
目前,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相对稳定,思想状态良好,整体精神面貌良好,学风整体状况良好,能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祖国认同感、自豪感不断增强。通过对某高职院校在校生调研发现,在“综合评价,您认为学校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如何”方面,认为效果很好和效果较好的占到80.94%,认为效果一般的占14.56%,认为参加了,没啥感觉的占1.94%,认为流于形式的仅占2.53%。调研发现,高职院校大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关注国家时事政治,关注社会的发展,对红色文化非常感兴趣和很感兴趣的占到88.56%。有的红色遗址遗迹面临保护困境,甚至有消亡的危险,85.59%的受访者表示将积极挽救,感到遗憾惋惜的占12.29%,只有2.11%的受访者选择顺其自然和与己无关。调查表明,大学生在主观上乐于接受更多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对于红色文化非常认同和感兴趣。
调研表明,大学生对于通过参演或者观看红色文艺演出文化活动,通过网络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参加社会实践、研学体验活动等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图片展的形式开展的主题教育活动印象最为深刻。参加此类学习活动,学生更有参与感、体验感,体现了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相结合的优势互补。学生最感兴趣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集中在贴近大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的内容、热点时事政治、社会民生方面。
目前,高职院校在校生“00”后占绝大多数,他们接触信息更加广泛,思想个性更加明显,具有学习渠道多、学习能力强、知识面宽、善于独立思考等特征。他们对网络更加依赖,更习惯于使用网络资源、移动客户端等载体,借助微信、微博、短视频等自媒体平台交流信息,表达观点,抒发情感。部分大学生沉迷网络、网游,影响其正常学习、生活。网络发展让接收信息可以不受时间不受地点限制,正面负面信息同时涌现,这些新变化、新特点都给高职院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机遇和新挑战,也增加大学生价值观引导难度,更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法。目前,高职院校在建设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空间、创新思政网络平台建设、加强舆论引导、网络阵地的思想引领等方面还存在不足,在运用新媒体、大数据深度融入互联网来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如何把握和运用移动互联网,打造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媒体平台,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的网络思政教育能力,探索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是高职院校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又一个重要课题。
目前,高职院校在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学生心理危机状况有上升趋势,部分学生存在着以自我为中心、自控能力弱、学习动力不足、纪律观念差、抗压指数低、社交能力不足等问题。而相较于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在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心理健康网络体系、开发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配备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软硬件建设、开展心理普查、心理咨询与危机干预处理等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还存在着一些现实问题,如:协同育人机制不够健全,教育内容与学生思想实际需求联系不够紧密,内容单调枯燥、缺乏创新,理论抽象,与实践相结合不紧密,保障不完善等。为了能够更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职院校应结合大学生特点,结合类型教育,不断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创新教育方式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综合工程,贯穿学生学习工作生活成长全过程,贯穿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等各领域各环节,教师、管理人员等人人都是育人主体。学生在学校的一切活动,时时刻刻受到不同的教育主体的影响。而教职工分散在各部门,如果育人职责分工和考核监督制度不清晰,协同育人工作机制不健全,就难以形成有效的合力。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坚持系统观念,做好顶层设计,协调统筹不同的教育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承担不同的职责,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各部门各司其职、协同合作的工作机制。同时,不断延伸思政育人链条,拓展思政教育渠道,通过校内外互动、横向联合,推进思政教育由一元向全域、由单线模式向多线模式转变,构建思政教育大格局,推动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
切实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教师是关键。高职院校需要着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专兼结合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首先,强化全体教职工思想政治建设。教育者要先受教育,要重点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其次,着重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培养专业化的高素质辅导员队伍,搭建思想政治工作交流平台,提高每一位教师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再次,明确职责分工,形成班级导师、党员导师、企业导师、心理教师、任课教师、公寓管理员、学生骨干协同联动工作机制,凝聚育人合力。
1.通过红色资源入课程,打造思政示范课堂。如:以“音乐+党课”的形式,实现红色文化育人与专业人才培养相结合,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类专业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编演红色剧目《红色娘子军》《八女投江》《红色恋人》等,将红色歌舞与党史教育有机融合,传递红色能量。开展党史音乐课堂文艺演出,通过精挑细选的红色歌舞,挖掘经典红色歌舞创作的背景故事,强化师生理想信念教育和价值引领,让师生在音乐中学党史悟思想,推进红色精神入脑入心,积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
2.通过红色资源入活动,打造红色文化品牌。加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借助丰富的红色文化教育资源,依托第二课堂常态化开展红色教育,围绕红色课堂、红色故事、红色舞台、红色展览、红色书籍、红色电影和红色基地等载体,开展讲红色故事比赛、班级红歌大赛、打卡红色地标、寻访红色根基等特色主题教育活动,坚持讲、读、寻、悟、践相结合,高度重视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作用,积极运用各种教育手段,营造浓厚的情感氛围,弘扬红色文化所蕴涵的价值内涵,打造校园红色教育生态圈,让大学生在文艺作品的创作、展演过程中产生思想共振,在欣赏艺术作品过程中感受党的光辉历程。以此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对国家、民族的自豪感和责任感,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1.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互促共进。结合课程思政,将各门课程中蕴含的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教育元素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推进思政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融合统一。完善课程思政育人评价体系,培育课程思政示范课。不断探索思政基因表达新路径,让各专业课程发挥整体育人功能。创新思政课程,改变“填鸭式”“满堂灌”等教学方法,在创新和融合上下功夫,通过主题讨论、头脑风暴、专家进校作报告等多种途径和方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打造有理论高度和现实温度的思政课。借助高职院校丰富的校企合作资源,加强与校驻地红色教育基地合作,建立一批校外教学实践基地,通过现场式、全景式、沉浸式教学,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不断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2.结合专业特色,培育和打造思政教育创新项目。如:某高职院校实施“1+1+N”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品牌体系协同建设,推动校内每一个党总支创建“1”个党建品牌、凝练“1”个思想政治工作特色,各班级和团学组织,志愿服务队培育一批(N)基层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亮点和项目,推动学校党的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开展“中国梦电影课堂”思政育人项目。通过“三个三”,即三寻,寻踪红色印记、寻访红色人物、寻梦红色青春;三讲,讲授红色理论,讲解红色电影,讲演红色故事;三做,做红色理论学习者、做红色实践先行者、做红色文化宣传者,在校内通过专业思政教师授课、组织参观体验,帮助学生学习红色文化知识。在校外通过学生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进行红色文化宣传。形成“学校-学生-社会”的红色基因传承模式,用有意思的方式,讲有意义的故事,帮助学生学习红色文化知识,探索形成“学校-学生-社会”的红色文化志愿服务模式。
3.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而产生,通过知识、文字、信息、音像、图片等形式呈现,内容新颖而丰富的全新教育形式。[1]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广度、力度、深度,运用互联网传播方式,让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融入新时代大学生的社会交往方式、信息传播途径。最重要的是内容创新,一方面,结合学生的兴趣点和接受习惯,运用学习强国、微信、钉钉、学习通等,宣传新理论,新思想,实现对广大师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另一方面,结合专业设置实际,将职业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等融入学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品创作中,加强对劳动模范、技能英才、优秀校友的宣传。借助微信、微博等自媒体平台以及网络媒体,对红色文化、红色革命遗址、红色影视剧作品以及革命烈士等进行宣传,扩大红色文化育人的辐射面和拓宽红色文化传播渠道。同时,建立多样化的信息交流与互动平台,增强教育的时效性、覆盖面和吸引力。
结合职业院校类型教育特色,某高职院校按照专业背景支持志愿服务、志愿服务助推职业发展的建设思路,重点开展“专业+志愿服务”系列志愿服务活动。深入挖掘专业优势,扎实推进项目化运作、品牌化发展,培育和打造志愿服务项目,将志愿服务工作与学生实习实践相结合,为学生打造一个既能实现自身价值又能提升专业素养的实践平台,逐步形成实践育人长效机制。开展“小马支教”项目,通过义务支教、爱心结对等形式,积极助力中小学生尤其是留守儿童、新市民子女和贫困生综合素质提高。发挥学前教育专业优势,打造“天生棒小孩”公益教育品牌项目,开展“棒小孩”公益亲子课堂;流动艺术课堂支教,“七彩假期”牵手关爱行动,将志愿服务品牌打造成实践育人和大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平台,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和社会责任感。组织环境监测技术等专业师生开展以节水护水为主题的环保志愿服务项目,打造“绿喇叭”环保志愿服务品牌。将志愿服务品牌打造成实践育人和大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平台,提高广大青年学生的思想觉悟和社会责任感。
进入新时代,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处的历史方位发生了深刻变化。[2]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融入新时代、适应新特点、满足新要求、解决新问题,各种新变化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高职院校对大学生思想动态捕捉的时效性不强[3],更需要从把握新时代青年大学生新变化新特点入手改进工作。定期对师生的思想进行调研摸排,坚持动态分析研判,思想政治教育才能适应新变化,与时俱进,才能有针对性地选择教育方法和手段,增强工作的适用性。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心理问题和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主动帮助解决师生的所困所需所求,建立师生结对帮扶的长效机制。如:某高职院校实施党员导师制,党员导师与学生建立结对关系,从思想上“扶志”、学习上“扶业”、能力上“扶智”,为学生提供从入校到毕业的思想、学业和生活全程指导,并对党员导师定期考核,真正把育人工作落到实处,思想政治工作做在日常、做到个人,让思想政治工作更有亲和力和实效性。
重视心理育人,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高职院校应结合学生特点,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发展中心、院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班级心理委员三级网络,培训和打造一支集合专职心理师、兼职心理师、学生工作者、任课教师、学生骨干在内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通过心理健康课程、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微平台、心理健康节、心理社团多途径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健全课程平台、活动平台、宣传平台、咨询平台、危机干预平台,形成了“培训主试-新生实测-系统筛查-组织面谈-院系反馈-危机学生入危机动态管理库-危机学生实施动态管理”的工作流程和相应的制度,发挥心理援助热线、心灵导航微信平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三大平台作用,利用“互联网+”渠道,开展大学生心理服务工作,构建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推进心理育人。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