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素质教育的林业院校硕士生课程体系改革探析*

时间:2024-06-19

□ 何志祥 祝海波

(中南林业大学,湖南 长沙 410116)

一、引言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高校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和重点。知识经济来临时的高校对硕士研究生的素质要求也进一步提高,主要体现在多元化发展要求硕士研究生必须全面发展,他们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其他的技能。另一方面新世纪的硕士研究生将面临着更加激烈竞争的环境,在世界日益开放、各种思想不断碰撞和生活节奏变化迅速的环境下,硕士研究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这要求硕士研究生在走出学校之前就具备较为完备的素质。

在美国和欧洲等高等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或地区,素质教育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理论研究比较深入,硕士研究生素质的培养形式比较科学,素质较为全面,个人独立性好,实际动手能力较强,富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较高。特别是美国大学很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除了正式的课程外,美国大学的素质教育还包括非课程式的教育。教育形式灵活多样,多方位对学生进行素质培养,使硕士研究生一毕业就能够面对外界社会。德国等西欧国家,在培养硕士研究生理论知识的同时,非常注重学生的技能实践教育,开展职业技能教育和校企联办教育,培养了大量社会需要的高级研究人才。

国内大学重视素质培养始于20 世纪80年代末,但是重点发展还是最近几年的事。尽管目前很多高校都以不同形式和深度开展了素质教育,也有很多学者从思想政治、道德规范、人文科学、心理素质等各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从总体来看,我国的素质教育还处于发展初期,未形成硕士研究生素质教育的一个完备体系。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研究生素质教育也成为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近年来,我国高校取得了巨大的发展,而林业院校作为其中一分子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但林业院校面临着更为激烈的竞争,为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专业人才,林业院校应该独辟蹊径,以各大高校素质教育为平台,以学校特色为依托,构建林业院校硕士研究生的素质体系,不仅能很好的与学校特色紧密结合,也为毕业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提供了优势。同时,随着人才市场需求的饱和,林业院校毕业生将面临更为严峻的就业形势。林业院校必须加快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构建独具特色的硕士研究生素质体系,把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才,这将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

二、新时代下林业院校硕士研究生素质教育要求

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也是适应21世界新态势和新环境的教育要求。然而素质教育是当代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也是难点。我国林业院校硕士研究生的素质教育有其自身的教育规律,因而在教学要求上也别具一格。中国作为一个林业大国,林业资源非常丰富,分布也极其广泛,因此,林业科学技术应用前景非常广阔。但我国林业目前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林业资源地理区域分布相对比较偏僻,相比较其他行业而言,林业科学技术研究工作是十分艰苦的,而我国林业相对封闭、观念保守而又落后,这都不同程度地对林业院校研究生素质教育产生消极的影响。因此,培养林业院校硕士研究生以下基本素质尤为重要:

1、思想道德品质素质。林业院校硕士研究需要具有为林业科学献身的精神,因此,需要着力培养其崇尚真理、爱岗敬业、勤奋务实、甘于寂寞、用于献身的宝贵精神。重在培养尊重科学、团结协作、用于创新的、严谨求是的学术道德和良好品质。

2、知识素质。对林业院校硕士研究生而言,由于从外校(非同类学校)引入较难,更多的林业院校采取从本校吸收学生的方式,这些学生虽然在本科阶段具备了较好的专业基础和基本专业技能,也具有较好的网络、计算机和外国语言基础知识,但研究视野和视角以及从事研究工作的习惯受制于本校。因此,作为林业院校硕士研究生素质培养,必须重点围绕培养“高科技创新型林业人才”为目标,对知识体系进行重构,切实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拓基础,指的是除了本专业的知识之外,拓展其他方面的知识,尤其是交叉学科、新兴科学和边缘学科方面的知识;二是深挖掘,指的是对本专业的知识需要充分挖掘,主要是指本学科前沿、尖端领域方面的知识;三是横发展,指的是拓展除了本专业知识之外的知识,尤其是人文社科、应用类学科知识的学习。

3、能力素质。作为林业院校硕士研究,必须重点培养以下四个方面的能力:一是掌握林业科学研究方法;二是获得和分析知识与信息的能力;三是实践能力;四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显然,能力培养是核心,无论是研究方法,还是信息分析,亦或实践,都不外乎是培养能力素质,这些将为研究生以后的工作、学习以及科研奠定良好的基础。近年来,林业院校硕士研究生源中应届生比例逐步增长,缺乏实际工作经验也就是大部分硕士研究生的短板和共性,如何加强这一环节的训练,成为当前林业院校不可避免的一大问题。只有在硕士阶段补上这一课,方能在毕业后迅速适应工作需要。

4、生理心理素质。由于林业科研工作环境和条件大多比较艰苦,工作场所地理位置相对比较偏僻,因此,若没有健康的体魄根本不能适应林间作业的艰苦环境,若没有健康的心理,也无法承受林业工作孤单、寂寞的考验。

三、林业院校硕士研究生课程改革紧迫性

林业院校开展硕士研究生素质教育的途径很多,既有课内(以课程为主的),也有课外实践(科研项目为主的)。但无论哪种方式,通过课程体系改革来提高素质教育是一条基本途径[1]。

目前,我国林业院校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式基本上和其他工业院校、农业院校的一样,基本上是采取课程学习与论文写作相结合的培养方式。而且其教学安排上一般采取先学习1-1.5年的课程,再花1.5-2年的时间来进行论文写作工作。在课程学习阶段,是优化硕士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和培养他们综合素质的重要阶段,但非常遗憾的是目前我国林业院校硕士研究生的课程体系通常都要滞后于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而且目前林业院校硕士生课程体系中“四重四轻”现象[1]极为普遍,这更会对林业院校硕士研究生素质教育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一是重专业知识、轻非专业知识。许多林业院校在设置硕士研究生的课程体系时以及在制订硕士研究生的个人学习计划上普遍存在着短视和实用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学生只学本学科规定的课程及与论文写作相关的课程,其他诸如拓宽视野和加强科研素质方面的内容很少学习,甚至不学,造成专业视野狭窄、知识结构单一的状况。

二是重知识学习、轻能力培养。主要表现在:在学习过程中,过于重视课程学习,轻视实验课、实践教学环节,忽略产学研结合等社会实践活动。而对于林业院校硕士研究生来讲,这些环节是非常重要的,实验课、实践教学环节可以夯实研究生们的理论基础,产学研、社会实践可以拓宽专业视野,增强研究生们的动手能力,而且通过这些实践,让学生们深刻感受到林业生产实践和振兴林业以及改善林农的富裕状况的迫切感和使命感,这对林业院校硕士研究生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三是重知识积累、轻知识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专业课程学时分配过多,没有很好的进行课程层次划分;二是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陈旧,教案很多年都不变化,教学方法上老师讲授多、启发少,难以培养硕士研究生主动学习和创新思维能力;三是林业院校硕士研究生受传统因素的影响,思维不够开阔,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相对不够。

四是重自然科学技术、轻社会科学知识。林业院校硕士研究生本身学科背景单一,林业院校硕士研究生绝大部分都是来源于林学类、生态学和生物学类专业,社会科学知识尤其是人文知识明显缺乏,导致其开展科研工作的时候视野狭窄,研究视角和研究领域过窄,难以创新。

所以,改革和优化现有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以素质教育为突破口,充分发挥课程体系的教育功能成为全面提升林业院校硕士研究综合素质的必由之路。

四、课程体系改革和优化的主要途径与方法

改革现有林业院校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必须围绕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高科技林业人才”目标,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始终贯穿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教育、知识和能力素质的培养、生理与心理素质的培养,具体来说,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牢固把握林业发展新趋势,主动适应林业发展的需要,以高质量和高综合素质为培养目标,改革现有课程体系。21 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以生物技术为先导的科技革命将成为21 世纪科技主导。生物科技的发展将对林业生产和林业科技将产生巨大的冲击。另外,激光技术、遥感技术、电子信息技术、辐射技术、航天技术等技术的广泛应用,对林业而言也是“福音”,这些技术也将广泛应用于林业之中。所以,改革现有硕士研究课程体系时既要考虑到林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又要考虑到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要求,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改革现行课程体系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结合本学科专业知识与相关学科知识,拓宽专业基础知识;二是把专业知识学习与人文素质培养相结合;三是把开设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的实验课程与专项技能学习相结合(如学会使用某项先进实验技术和先进仪器设备的实验课程),以强化硕士研究生的实践动手技能;四是开展学科前沿的研究与学习,把学科前沿知识与学科发展历史的学习结合起来,把握现状,展望未来,拓宽视野。

2、结合林业经济的特点,开设一些为林业经济服务的实践型课程,为培养林业院校硕士研究生服务地方与区域经济的实践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些课程既可以是优势和特色的学科专业课程,也可以是与市场经济发展相匹配的具有地方林业特色和林业生产特征的选修课程。还可以是诸如林木育种、林下经济、森林防灾减灾等紧密结合林业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的课程,亦或是本地区林业科研成果及具有明显优势的林业生产方面最新进展方面的课程。这样才能使硕士研究生较早地了解地区林业概况,树立为实践意识和解决林农实际问题的科研意识及培养服务于区域林业经济实践的工作能力。

3、妥善处理专业知识数量与质量的关系,构建有利于培养硕士研究创新和创业能力的知识结构体系。林业科技的创新和技术成果的创新在构建林业院校硕士研究生培养知识创新体系中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就需要有深厚的专业功底,而深厚的专业功底得依赖相当数量和高质量的专业知识。林业院校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就是积累专业知识的一个最重要的途径。所谓相当数量,指的是硕士研究生的学科专业课程知识覆盖面要广,不仅要有本学科专业的基础理论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而且要开设相当部分的学科交叉课程[2],整个课程体系既做到精简和优化,又要达到数量。所谓较高质量的知识积累,指的是课程体系要在能保证知识宽度的情况下,合理分配各类课程的比例,既不能撒胡椒面面面俱到,又不能顾此失彼,更不能主次颠倒。各林业院校应加强硕士研究生人文知识的学习,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把人文类课程作为林业院校硕士研究生的主干课程来学习,而是更强调人文知识对专业素质培养的帮助;课程体系改革要强调全面素质教育,但并不意味着就必须忽视专业课程,而是更注重课程结构的科学性。既要达到满足学科专业及研究方向的要求,又要有利于优化他们的知识结构,使林业院校硕士研究生从拥有单科优势转化为综合优势,使学生逐步由知识学习型转向问题研究型。因此,处理好林业院校硕士研究生专业知识质量和数量的关系,是构建其创新知识结构的关键。

4、利用课程实验、实习和科研以及产学研等环节培养良好的科学道德。众所周知,林业科技成果都来之不易,这不仅因为林业工作环境条件艰苦,而且一项研究成果不仅要经过重复试验,实验结果等待周期很长,因此,林业科研更需要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恒心与毅力[6]。林业院校硕士研究生可通过课程实验、实习和科研以及产学研等活动,通过导师、任课教师的言传身教以及与专家的沟通与交流和学习,来培养良好的科研道德和爱岗敬业精神。另外,林业院校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中必须加强诸如文献综述、科研论文写作、教学实践、社会实践、生产劳动等研习环节,深入到林区、林农、林业企业中开展林业生产实践,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这样有利于他们了解林业、林区和林农,树立学林、爱林、献身林业的思想,激发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5)营造和谐的学术氛围,培养林业院校硕士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课程体系的改革中需借助一定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围绕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切实优化他们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在课程体系改革过程中,通过营造自由、民主、和谐的学术氛围和学习环境,这样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切实发挥。懂得教学的人都知道,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学生和教师的双边互动活动,通常情况下是教师主导,学生则是教学对象,而且教学对象的层次越高,自学和独立思考能力也越强[3]。因此,林业院校硕士研究生的教学改革应在“专、深、新”上下功夫,在教学方法上结合讲授自学、讲座研讨等多种方式,转变教学角色,老师也可是学生,学生也可是老师,实现教学相长,只有实现了良好的教学互动,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充分得到展示。因此,在硕士研究生课堂教学中,必须给他们提供良好的学术交流机会,引导和培植硕士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从而培养其获取知识和新的能力以及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林业院校硕士研究素质教育是知识经济和市场经济时代研究生培养的需要,也是我国林业发展以及社会经济转型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现在硕士研究生所处的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对他们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道德范式缺乏,没有信仰,没有追求,抛弃传统道德准则,成为冷漠无情的一代;个人角色错位,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成为肤浅浮躁的一代;心理素质残缺,弱不经风,经受不起挫折和打击,成为脆弱低能的一代。特别近年来硕士研究生一系列的自杀、残杀案件,已经给高校的素质教育敲响了警钟,也使许多学者不断思考与研究,急需建立高校硕士研究生的素质体系,在大学阶段进行素质教育。因而,在高校构建硕士研究素质体系意义重大。

[1]杨治伟等.优化课程体系加强研究生素质教育[J].药学教育,2006(6).

[2]李艳梅.浅析思想政治辅导员的语言表达方法[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2(6).

[3]赵攀.农林高校硕士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及对策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3:112-116.

[4]李阿利,张立,彭希林.农科硕士研究生素质教育与课程体系改革[J].高等农业教育,2000(6):75-78.

[5]李明秋.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地方性人才——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教育改革探索[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11):113-115.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