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从《七律二首·送瘟神》中感受毛泽东诗词的民生情怀*

时间:2024-06-19

杨春燕

(国家税务总局税务干部学院长沙校区, 湖南 长沙 410116)

毛泽东诗词是作为诗人毛泽东几十年人生实践的产物,凝聚了他的思想与精神。品读毛泽东诗词不难发现,诗人从一个特殊的角度记录、书写、讴歌了一个不平凡的时代。触摸时代脉搏、关注民生疾苦始终是毛泽东诗词的主旋律。心系苍生、情注百姓、为民抒怀是毛泽东诗词中常人难以企及的境界。时隔数十年之后,在2020年的这个特定时期,在人们饱受新冠病毒肆虐之苦,万众一心抗疫之际,毛泽东的《七律二首·送瘟神》又焕发了新的生命力,给人以无限的力量。

一、伤时之弊,忧民之苦

解放前血吸虫病一直在中国南部尤其是长江沿岸一带蔓延,造成大量百姓死亡。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派出大批医疗工作者到疫区寻找治病良策。消灭血吸虫病可以说是当时的一件大事。1950年冬,上海市郊任屯村农民联名给毛泽东写信,希望尽快治好血吸虫病。接到信后毛泽东立即指示派出医疗队进驻任屯村,查病治病。同年,新中国第一个血吸虫病防治专业机构——苏南血吸虫病防治总所建立。1951年9月9日,毛泽东亲自起草《中央关于加强卫生、防疫和医疗工作的指示》,提出“把卫生、防疫和一般医疗工作看作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1955年11月在杭州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毛泽东提出:“对血吸虫病要全面看,全面估计,它是危害人民健康最大的疾病,应该估计到它的严重性。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要消灭危害人民健康最大的疾病,防治血吸虫病要当作政治任务,各级党委要挂帅,要组织有关部门协作,人人动手,大搞群众运动,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1956年2月17日毛泽东发出了“全党动员,全民动员,消灭血吸虫病”的战斗号召。1957年4月20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消灭血吸虫病的指示》,将消灭血吸虫病视为“当前的一项严重的政治任务”。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血吸虫病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治愈。1958年6月30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载了题为“第一面红旗——记江西余江县根本消灭血吸虫病经过”的社论。毛泽东读后十分欣慰,借助七律的古典诗歌样式,抒发内心情怀,并在诗题下用一段精炼的文字描述了作诗时的喜悦心情:“读六月三十日《人民日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微风拂煦,旭日临窗,遥望南天,欣然命笔”。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 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

全诗以深沉的笔调描绘出一副劳动人民遭受血吸虫病祸害的悲惨图景。首联为起笔,以乐景写哀情,发出喟然长叹:绿水青山本应戴笑颜,可是好好一副美景被小虫糟蹋,连华佗这样的神医也束手无策,可见血吸虫危害人间已久,让专家也深感无措。

颔联对偶工整,承接上联,运用描写的表现手法,从视觉与听觉的角度极力描摹血吸虫病的危害。这两句虽不乏艺术的想象与夸张,但对血吸虫肆掠无忌,人们饱受其荼毒却又无可奈何,病患区哀鸿遍野、触目惊心的惨状进行了具体刻画。

颈联笔锋一转,仿佛从眼前不忍直视的图景中跳开,将视线引向无限流逝的时光与无尽无穷的苍穹,同时也将诗人的复杂情绪自然而然地引向了无限的时空。这样突兀飞跃的笔触也许令人费解,但“诗无达诂”,诗词的魅力恰恰在此。

起承转合,尾联收官,承接主题,收束全诗。“巡天遥看一千河”,顺带又牵出了一个人们熟悉而又全新的牛郎形象。借牛郎在天上的殷勤问询,烘托出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再次关切。

二、感时之变,赞民之力

第一首八句诗的整体基调是“伤时之弊,忧民之苦”,而接下来的第二首诗则一洗伤感哀苦之情,以轻松欢快的笔调,热情饱满的情绪极力赞颂时代的变迁与人民消灭血吸虫病,改天换地的力量,谱写了一曲人民颂歌。万众一心,防治血吸虫病,捷报传来,格外振奋人心。在追溯血吸虫病曾经的猖獗之后,眼前的治理与消灭病患的壮举尤为令人欣喜。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此句采用比兴的经典表现手法,先言“春风杨柳”,以引出“六亿神州”。与前面的乐景写哀情的写法不同的是,这里是乐景写乐情,情景交融贯通,毫无违和之感。“六亿神州”指代不言而喻,“尽舜尧”则是对六亿民众的充分肯定,可见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人民的力量是无限伟大的。这里没有救世主,一切功劳归属于广大的六万万民众,诗人的平民意识也通过“尽舜尧”彰显无遗。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是对眼前大好形势的快意,更是一种烂漫情怀的挥洒。在此,一切景语皆情语,人与景已经不分彼此,融为一体。随心的美景着意地改造,仿佛已经达到了随心所欲的境界,命运的主宰舍我其谁。在诗意盎然中突出了人的主观作用,同时在烂漫的畅想中抒发了人定胜天的坚定信念。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是对上联的进一步渲染。神州大地从南到北,开山锄地,生产建设,如火如荼。谁在挥舞着银锄与摇动着铁臂,自然是无数的劳动人民。此句用夸张的艺术手法对人民群众改造自然进行了充分赞美,也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又一篇章。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这是诗的尾联,也是全诗的结穴之处。瘟神是旧时老百姓心目中传播瘟疫之神,送瘟神是民间的习俗。一般人的心目中对掌控人们健康与生命的瘟神是敬畏的,而诗人眼中瘟神是可以驱除与灭杀的。诗人用诙谐风趣的笔法,既点出了送瘟神的主题,又通过一问一烧,传递了对瘟神的蔑视。驱除瘟神,还我朗朗乾坤的自信跃然纸上。

三、随心歌咏,着意民生

“四面云山来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是长沙岳麓山云麓宫前的一副对联。这幅对联正是“长沙伢子”毛泽东在诗词中所追求的永恒主题的最好诠释。随心歌咏,着意民生,“四面云山”的大好河山永远是激发“万家忧乐到心头”的前奏。在眺望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麓山红叶时,诗人会对着寥廓的苍穹,发出由衷的一问:“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问的是在军阀割据下国家和人民的命运,心头牵挂的是民生的疾苦。在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胜利唾手可得之际,诗人心中挥之不去是“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是对建设一个新中国需要一代一代亿万人民共同努力的清醒觉悟;在“喜看稻菽千重浪”时,尽力讴歌的却是“遍地英雄下夕烟”的辛勤耕耘者。可见,诗人随心歌咏的不是山水风月,不是个人的悲欢离合,而是天下“环球同此凉热”的民生大事。诗人的民生情怀在《七律二首·送瘟神》中再次得到了充分体现。

《七律二首·送瘟神》是毛泽东唯一的联体七律诗,古称连章体。作品前面42字的说明言简意赅,先道出“歌诗合为事而作”之“事”:“读六月三十日《人民日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可见血吸虫病肆意流行,严重为祸老百性的问题一直困扰着诗人。当血吸虫被消灭,疫区的老百姓长期饱受血吸虫病荼毒之苦的问题得到解决,困扰诗人的心病仿佛也得到了根治,其心境也随之一变。“欣然”二字,画龙点睛,奠定全诗的基调,传递出明确信息,有着心忧天下领袖胸襟的诗人,更愿意在这得之不易的历史性成就面前欢呼雀跃,与民同庆。

全诗虽分两首,实为一体,如同词的上下两阙,一气呵成,既不能分割,更不容倒置。前一首写过去,极力刻画瘟神(血吸虫病)危害之广之甚;后一首写现在,极力渲染人民力量之强大,改天换地的建设场面之雄奇,对比鲜明。

1958年10月3日,《七律二首·送瘟神》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这是毛泽东诗词中从写作到发表时间相隔最短的,也是自撰题记文字最多的一次。一首好诗不仅局限于作者对诗词艺术的驾驭,更取决于读者见仁见智的理解与欣赏。后记中写到“主要是党抓起来了,群众大规模发动起来了。党组织、科学家、人们群众,三者结合起来,瘟神就只好走路了”。在抗击新冠病毒的今天,党和科学家的领导与带头作用十分重要,但人们群众万众一心的积极奋斗,任何时候都是战胜困难,取得最终胜利的重中之重。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诗人当年的豪情与雄心,似乎至今仍在澎湃起伏。然而更拨动我们心弦的是《送瘟神》中浸润的对人民疾苦感同身受的一片拳拳情意。人间扫除新冠病毒日,定是慰藉不朽英魂时。诗人泉下有知,也定会祈祷将新冠病毒这一人间瘟神早日送走,再谱河清海晏、四海升平、普天同庆的新篇章。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