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桩锚—土钉墙组合结构的基坑支护监测分析

时间:2024-06-19

蔡传海,周龙翔,白二彪

(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广州 510006)

桩锚—土钉墙组合支护是将排桩、土钉、锚杆作为一个整体结构共同抵抗荷载和变形,在实际工程中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并得到了设计与施工单位的信赖。

目前这种支护方式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支护系统理论,因此有必要继续对这种支护方法进行深入研究,郭院成等[1-9]对这种支护方式进行较多的研究,但研究的只是竖向联合支护,即上部进行土钉支护,下部进行桩锚支护;吴忠诚[10-11]、刘斌[12]、申利梅[13]、杨敏[14]主要是从土拱效应的角度对水平组合方式进行研究,如下图1所示的支护方式,这些学者建立了一些计算模型,分析它的土压力、变形及水平支护方式的传递机理等,并没有从实测数据的角度进行分析。

本文将结合具体的桩锚—土钉墙组合支护工程实例,分析现场测得的变形数据,分别对桩体、土体的水平位移进行研究,具体地来分析基坑的变形情况,得出相关结论。

1 工程概况

广州铁路(集团)公司共和西路广铁一号住宅地上30层,地下3层。基坑的设计开挖深度为12.3m,平面尺寸为59.9m×35.6m。该基坑采用桩锚—土钉墙组合支护,见下图1所示的基坑平面布置图。

图1 基坑平面布置图

图2~3所示的是桩锚结构、土钉墙结构的剖面图,从自然地面下3.5m、1.7m处分别开始向下设置1排锚杆、10排土钉,其中锚杆成孔孔径为150mm,土钉成孔孔径为110mm,采用直径为28mm的钢筋,水泥砂浆注浆;基坑顶面北、西、南三侧用钢筋网喷射C10素混凝土面层,面层厚度为100mm,其他尺寸见图2~3所示。

图2 桩剖面图

该工程的各土层的参数如表1所示。

表1 基坑的土层参数

2 监测数据分析

该工程在基坑周围埋设了3个测斜管来对基坑的桩体、土体变形进行监测,其中1号孔埋设于13#人工挖孔桩内,2号孔埋设于5#人工挖孔桩内,3号孔埋设于3#人工挖孔桩与4#人工挖孔桩之间的土体中,人工挖孔桩桩径为1.5m,挖桩净深为17.3m。利用测斜管监测到的数据画出水平位移—深度曲线,分别对桩体的位移和土钉墙的位移进行对比分析,其1号孔、2号孔、3号孔的水平位移—深度曲线如图4~6所示。

图4 13#桩体水平位移—深度曲线

图5 5#桩体水平位移—深度曲线

图6 土体水平位移—深度曲线

从图4~6基坑的水平位移—深度曲线可得,在基坑开挖到最终状态时,最大位移位置在基坑的中部或下部,在基坑开挖的过程中,基坑顶部的位移不断地向基坑的内侧增加,下部位移增量小。

(1)以1号孔为例,在开挖过程中,第一排土钉施工完成后,最大位移值为1.15mm,从第一排土钉施工完到下层土方开挖期间,位移增量不大,最大位移值为1.89mm,继续开挖进行下排土钉的施工,位移增量亦不是很大,最大位移值为12.84mm,1999年8月8日已经开挖到坑底了,但到1999年12月12日期间位移仍有所增长,这是因为基坑开挖完成后,土体会受蠕变特点的影响。

(2)2号孔与3号孔位置较近,因此具有可比性,虽然两者的位置很近,但是变形曲线不尽相同,从图5~6可以看出2号孔处桩体的最大位移值为12.04mm,3号孔处土体的最大位移值为22.43mm,土体的最大位移值大于桩体的最大位移值,导致差别的原因是:一是桩体的刚度比较大,测斜管埋设于桩体内,可以很好地与桩体协调,而土体内的侧斜管受到坑后土压力可能会发生挤压及扭转作用,会使监测的实际值偏大;二是在桩支护结构间会产生土拱效应,土拱将土钉墙后的部分土压力转移到两侧桩上,使得土体的变形增大。

(3)1号孔在基坑的西侧中部,2号孔在基坑的北侧,两孔的变形曲线也不完全相同,北侧2号孔的最大位移值为12.04mm,西侧1号孔的最大位移值为12.84mm,导致差别的原因:一是基坑的西侧邻近道路,交通量大,在反复的车辆振动荷载下,基坑的侧向变形相对北侧大;二是在基坑的西侧的施工机械、弃土堆等其他静荷载的作用增加了坑后土压力,致使水平位移量增大。

如下图7所示,可看出桩顶后土与桩间土的位移不同步,桩间土的位移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大,桩间土位移明显大于桩位移,则桩上将承担大于土钉墙所承担的土压力,桩锚结构成为主导支护,土钉墙辅助支护,在桩间会通过一种传力机制将土钉墙后的部分土压力转移到桩上,这说明在桩间会产生土拱。从8月8日测的数据反映,桩间土的位移量小于桩体的位移量,这可能是由于在基坑开挖的过程中产生的土拱是不稳定的,不是一直存在的,而是不断的形成—破坏—再形成,在这里可能是因为土拱刚好破坏了还没有形成新的土拱。

图7 桩间土、桩后土水平位移—时间曲线图

在开挖到最终状态直至稳定时,依然可以形成稳定的土拱,假如桩间距大于最大桩间距,将无法形成土拱,那么土钉墙将承担主要的土压力,则桩锚支护的范围变小,只承担它后面的土压力,这样与单一的土钉墙支护差别不大,就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因此当采用该支护方式时,所采用的桩间距不能大于最大桩间距。

3 结语

(1)随着基坑开挖深度的增加,基坑的最大位移点在基坑的中部或下部,基坑顶部的位移不断地向基坑的内侧增加,基坑下部位移增量小。

(2)开挖到坑底后,基坑受土体蠕变的影响,变形仍继续增长;邻近道路侧在反复车辆振动荷载下的桩体变形量比远离道路侧的大。

(3)埋设在桩中的测斜管能够与桩相协调,而土体内的测斜管受土体的挤压、扭转等作用,土拱又将部分土压力转移到桩上,使实际监测的土体变形量偏大,则桩体的变形量小于土体的变形量。

(4)实际中采用的桩间距不能大于最大桩间距,否则无法形成土拱,与土钉墙支护差别不大,也达不到预定的支护效果。

[1]郭院成,周同和,宋建学.桩锚与复合土钉联合支护结构的工程设计[J].建筑施工,2001,23(6):375-77.

[2]郭院成,王立明,郑秀丽.土钉与桩锚联合支护结构的计算模式[J].河南科学,2003,21(3):315-19.

[3]郭院成,周同和,宋建学.桩锚与土钉联合支护结构的工程实例[J].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2003,24(2):26-28.

[4]郭院成,杨庆,黄广华,等.桩锚与土钉联合支护结构的优化选型[J].河南科学,2004,22(3):35-38.

[5]郭院成,童怀峰,秦会来,等.受限的桩锚与土钉联合支护结构的计算模式[J].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2004,25(2):28-31.

[6]郭院成,秦会来,王立明.桩锚与土钉联合支护结构中的土压力分配模式[J].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2004,25(3):52-55.

[7]郭院成,刘建伟,李峰.桩锚与土钉联合支护结构的概念优化设计[J].河南科学,2006,24(2):233-236.

[8]郭院成,刘建伟,李峰,等.桩锚与土钉联合支护结构的土压力分配机制[J].河南科学,2006,24(4):564-566.

[9]郭院成,宋卫康,李峰.桩锚复合土钉支护结构的位移场分析[J].人民黄河,2009,31(9):77-79.

[10]吴忠诚,杨志银,罗小满,等.疏排桩锚—土钉组合支护支护稳定性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25(增2):3607-3613.

[11]吴忠诚,朱志荣,吕晶,等.疏排桩—土钉支护技术土压力特性研究与计算[J].广州建筑,2009,37(5):18-23.

[12]刘斌,杨敏,杨志银,等.疏排桩—土钉墙组合基坑支护结构设计与实践[J].土木工程学报,2010,43(10):106-114.

[13]申利梅,王坤,曾力.桩锚与土钉联合支护结构传力机制的对比分析[J].河南科学,2005,23(3):386-390.

[14]杨敏,刘斌.疏排桩—土钉墙组合支护结构工作原理[J].建筑结构学报,2011,32(2):126-133.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