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郝泉成,于洪路,关铁鹰
(1.长春市企业家协会,长春130033;2.吉林省机电研究设计院,长春130012;3.长春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长春130012)
磁 流 变 液 (Magnet-orheological Fluid,简 称MRF)是一种新型的智能工程材料,在外部磁场作用下,可在瞬间(<10ms)由液态转变成类固态、变化过程可逆、变化范围宽。所以利用磁流变液的特性可以制作各种新型的减振器[1-4],进而开发智能悬架系统来提高汽车的安全性和舒适性。近年来已经引起国内外汽车制造商和科研机构的高度重视,并开展了相关理论和实验研究,主要包括:(1)加强MR液的流变机理研究,建立和修正简单实用的伪静力模型和动力滞回模型;针对结构振动的特殊环境,研究智能控制理论与MR液流变模型的结合应用。(2)研究和完善MR液的流变滞后特性、耗能特性、动力响应效果以及散热性能,并基于此提出可供广泛参考和比较的准则;深入分析油的可压缩性导致迟滞现象、稀化(稠化)效应导致剪切力—速度之间发生变化、油气混合物的物理变化。(3)研究新型稳定剂及在MRF中的应用。
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对磁流变减振器的设计原理和实验进行深入研究,研制性能优良、价格适中的磁流变液,以及设计制造结构合理的磁流变液装置,将成为发展磁流变液技术并使其能在实际工程中广泛应用的关键,对开发汽车磁流变减振器和智能悬架系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5]。
为使磁流变减振器尽快在汽车等产业中得到应用,本文采用JETTA轿车减振器联接尺寸及外部结构,在所设计的磁流变减振器(见图1)基础上,利用FEM方法寻求机械结构的薄弱环节,优化了磁流变减振器的机械结构,分析了磁流变减振器的动态特性,为新型汽车磁流变减振器开发奠定了基础。
图1 磁流变减振器三维图
减振器在有效使用寿命期内失效的主要原因是活塞杆力学性能欠佳,因而设计环节找出减振器结构中的薄弱部位,进行有效优化,可有效地提高减振器的使用寿命。
针对以上分析,对减振器中的重要元件活塞、活塞杆进行了应力仿真模拟,为了简化应力,特做出以下2个约定:减振器两端吊耳位于同一平面内,且两端吊耳仅受沿活塞杆方向的拉、压应力。减振器的安装方式采用一端固定,一端铰接。
仿真模拟测试中给定了线性激励,测取了有关数据。建立的模型如图2所示。
图2 减振器应力仿真模型
活塞杆材料45#优质碳素钢,体积为135mm3。单元属性为实体网格,划分为6 014单元,10 040节点。表1为活塞杆所受应力,表2为活塞杆合成位移,图3应力分布图,图4为合成位移图。
仿真模拟结果表明,活塞杆的最薄弱环节在固定活塞的细轴根部,其极限应力为6MPa,因而需对其进行强化处理,经过分析,将活塞杆强化处理,处理后可以满足要求,从而优化了设计。
图3 应力分布图
图4 合成位移图
表1 活塞杆所受应力
表2 活塞杆合成位移
减振器主要用以缓冲吸振,降低汽车的颠簸,提升驾驶的平顺性。因而其本身振动特性(如固有频率、振幅等)影响汽车性能。资料表明,人在自然状况下行走时身体上下振动频率大约是1.6Hz,因而从身体的舒适度来讲,底盘的共振频率在1.6Hz左右是较为理想的。结合实际中驾驶时底盘的振动模型,建立了曲柄滑块激励模型,将仿真模拟中的减振器对车体的激励频率设为1.6Hz,即在实验台上,给定的曲柄滑块机构的驱动为100r/min,测试在外界驱动接近人体共振频率时,在减振器的作用下,底盘振幅大小作为评价汽车的平顺性的指标之一,建立的模型如图5所示。表3为活塞杆材料属性,划分7 826实体单元,13 457节点。
图5 减振器低频振动仿真结构图
表3 活塞杆材料属性
表4 活塞杆所受应力
表5 活塞杆合位移
表4~5及图6~7结果表明,在低频(1.6Hz)的激励作用下,经过减振器吸振后,底盘的振幅经比例换算后为2.6mm,低于预期4mm的要求。说明给定的结构参数是合理的。
图6 活塞杆所受应力图
图7 活塞杆合位移图
通过仿真模拟,寻求出活塞杆的最薄弱环节在固定活塞的细轴根部,其极限应力为6MPa,强化处理后可以满足要求,从而优化了设计。
仿真结果表明,在低频(1.6Hz)激励作用下,经过减振器的吸振后,底盘的振幅经比例换算后为2.6mm,低于预期4mm的要求。由此说明给定的结构参数是合理的。
[1]Rabinow.The magnetic fluid clutch[J].AIEE Transactions,1948,67:1308-1315.
[2]Kavlicoglu B,Gordaninejad F,Evrensel C,etc.A semi active,high torque,magnet-orheological fluid limited slip differential clutch[J].J Mater Sci Eng,2005,180(4):37.
[3]姜德生,Richard O.智能材料器件、结构与应用[M].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
[4]杜善义.智能材料系统与结构[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5]廖昌荣,陈伟民,余淼,等.汽车磁流变减振器设计准则探讨[J].中国机械工程,2002,13(9):723-726.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