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金露, 兰琼, 谯雪, 肖娅
青光眼是眼科常见疾病,该病以特征性视觉神经萎缩以及视野缺损为主要表现,病理性眼压升高是其重要危险因素[1]。目前,手术是治疗青光眼的重要手段之一,治疗目的在于控制眼压以阻止视神经损害进一步发展,从而保存患者视觉功能,避免失明。青光眼患者术后需终生坚持定期随访复诊,及时监测眼压及眼底相关指标。研究显示,青光眼患者出院后随着时间推移及角色转换,其定期复诊的依从性不断下降,而相当数量的青光眼患者由于未坚持随访复诊而不能及时获得治疗最终导致视力丧失[2]。因此,增强青光眼患者的健康意识,提高其随访依从性并改善其自我管理行为对控制疾病进展极其关键。以往采取的常规健康宣教虽然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疾病认知及疾病管理能力,但对患者的随访依从性及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并不理想[3]。动机性访谈是一种基于心理学理论可改变人行为方式的新型护理模式,其在精神疾病、艾滋病、高血压病、心血管疾病等领域中的应用效果显著[4-5]。为了探讨有效改变青光眼患者随访依从性的护理模式,我院采用动机性访谈对该类患者进行干预,现报道如下。
选取本院2017年2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青光眼患者100例(100眼)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均经临床检查确诊,符合原发性青光眼诊断标准[6];②均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③对本研究知情同意,签署知情同意协议书;④意识清楚,无认知及沟通障碍。排除标准:①合并精神疾病及其他疾病不能合作者;②存在重度躯体性疾病或认知功能障碍及沟通障碍者;③外伤性或继发性青光眼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男31例,女19例;年龄38~65岁,平均(53.2±8.3)岁;病程3个月至5年,平均(2.6±1.5)年。观察组男30例,女20例;年龄39~66岁,平均(53.1±8.4)岁,病程5个月至5年,平均(2.7±1.2)年。两组患者分组后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1 对照组 给予常规青光眼疾病健康宣教及出院指导,出院后每月电话随访1次,常规进行健康教育及延续性指导。
1.2.2 观察组 在常规健康教育的同时采取动机性访谈。①组建访谈小组:小组由5名成员组成,组长由1名眼科护理经验10年以上、获得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证书、沟通能力较强的主管护师担任。组长负责对患者进行一对一面对面访谈干预,并指导动机性访谈整个活动的实施;其余4名成员专科护理经验5年以上,负责资料收集、干预措施评价、数据统计等,所有小组成员均接受动机性访谈及阶段性干预相关培训。②实施方式:患者入院24 h内,对其进行基线评估,结合患者病情及疾病认知制定个性化动机性访谈干预方案;患者住院期间给予4次阶段性面对面访谈,每次20~30 min,每次访谈结束时预约下次访谈时间;出院后第1周和1、3、6个月各进行1次电话访谈。③实施内容:整个动机性访谈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前意向阶段):首次访谈要与患者相互了解和自我介绍,建立良好护患关系,取得患者信任;详细了解患者患病过程、心理状态、治疗经历等,运用开放式提问技巧让患者说出其对随访及自我管理行为的看法,并采取反馈式倾听技巧使患者感受到被尊重,引导其畅谈对随访及自我管理行为的观点和态度,如“您如何看待出院后坚持回院随访的问题”,“您对自我管理行为的现状有何想法”;针对患者的随访观念及自我管理行为现状进行评估,并采取针对性健康宣教。第二阶段(意向阶段):在患者已经对出院随访及自我管理行为进行认真思考的前提下,引导其阐述自己的行为改变计划及应对措施,讲述在出院后半年内将采取的行动;护理人员给予健康指导,引导患者意识到不能坚持随访的风险和危害,认识到良好的自我管理行为将给其带来的益处,可通过讲解成功案例激发其改变意愿。第三阶段(准备阶段):邀请患者共同探讨如何提高随访依从性、如何改善自我管理行为(尤其是用眼卫生、及时服药等),并引导其思考影响随访依从性及自我管理行为的因素及解决办法,从而激发其自发性改变的意愿,与患者共同制定改变计划。第四阶段(行动阶段):帮助患者自觉遵守行为改变计划,鼓励并协助其坚持随访及自我管理行为改变;动员家属支持患者行为,增强患者信心。
1.3.1 随访依从性 统计患者出院后1周和1、3、6个月时是否返院随访配合治疗,未返院随访则为不依从,随访依从率=返院随访例数÷总例数×100%。
1.3.2 自我管理行为 采用青光眼自我管理行为问卷[7]对患者干预前(入院时)及干预后(出院6个月时)的自我管理行为进行评价,问卷内容包括生活方式、随访、用药共3项,总共17个条目,每条目得分0~3分,总分51分,分数越高说明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越好。
表2 两组干预前后自我管理行为问卷得分对比分]
组别(n)生活方式随访用药总分干预前干预后干预前干预后干预前干预后干预前干预后观察组(n=50)4.2±1.37.7±2.1∗9.2±3.316.2±4.3∗13.3±5.219.9±6.7∗32.5±5.542.5±4.1∗对照组(n=50)4.3±1.45.8±2.39.4±3.510.3±4.113.4±6.115.1±6.233.2±4.837.9±4.2t值0.3704.3140.2947.0220.0883.7180.6785.542P值0.712<0.0010.769<0.0010.930<0.0010.499<0.001
注:*为与干预前比较,P<0.05
出院后1周时,观察组患者随访依从率为100%,对照组为94.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1、3、6个月时,观察组患者随访依从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干预前两组患者生活方式、随访、用药及总分均基本相当(P>0.05);干预后观察组上述各项得分明显高于干预前且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青光眼作为一种较为复杂的不可逆致盲性眼病,在我国是导致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8]。及时的手术治疗可使患者的眼压得以有效控制,从而保存患者现存视力,但因该病的终身性、不可治愈性等特征,要求患者需长期坚持随访、终生服药,以获得持久性、良好的眼压控制,最大限度改善视野范围及视力。研究表明[9-10],多数青光眼患者术后随访性不良以及自我管理能力欠缺是导致其视力下降甚至失明的重要原因。以往采取的常规健康宣教虽然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疾病认知及疾病管理能力,但对患者的随访依从性及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并不理想[3]。因此,探索一种可提高患者随访依从性、改善其自我管理行为的方法,对减少患者视功能损害、降低致盲率有重要临床价值。
本研究结果显示,出院后1周时,两组随访依从率均较高,提示多数青光眼患者对首次返院随访均比较重视,基本能够按时接受随访检查;出院后1、3、6个月时,观察组的随访依从率依次有所下降,但均可达90%以上,而对照组随访依从率逐次明显下降,出院后6个月时仅为7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动机性访谈的实施有效提高了患者的随访依从性。
动机性访谈是以心理学及精神病学为理论基础的访谈技术,其最初被应用于治疗酒精依赖患者的干预中,之后逐渐被用于物质依赖性疾病、慢性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疾病治疗及行为改变中[11]。动机性访谈是以咨客为中心、讲究多种访谈技巧的干预方式,在咨询过程中访谈人员通过挖掘并妥善处理咨客的矛盾情绪,从而达到增强其行为改变动机的目的[12-13]。本研究中干预人员灵活采取开放式提问、及时确认、反馈式倾听、引导自我动机陈述、充分尊重患者、及时阶段性小结等咨询技能,与患者建立和谐护患关系并取得其信任,在此基础上分阶段实施一对一、面对面交流沟通或电话访谈,访谈进度遵循行为改变客观规律,从前意向阶段、意向阶段到准备阶段、行动阶段,步步为营,最终达到改变患者行为的目的。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自我管理行为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证实动机性访谈对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有重要作用。动机性访谈依赖于识别、改变患者的内在目标及价值,从而诱导患者进行行为改变,让患者清晰认识到改变当前行为可获得的益处。有研究者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采取动机性访谈干预,结果显示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及自我管理水平均显著提高,进一步证实了这一观点[14]。
综上所述,动机性访谈可显著提高青光眼患者的随访依从性及自我管理能力,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