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以基本就业技能为导向的高职通识课程改革探讨

时间:2024-06-19

邓晓婷

(河南经贸职业学院 外语旅游系,河南 郑州 450015)

以基本就业技能为导向的高职通识课程改革探讨

邓晓婷

(河南经贸职业学院 外语旅游系,河南 郑州 450015)

通过阐述基本就业能力和通识课程的概念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就目前高职通识课程边缘化、非系统化、功利化等现状,以提升学生基本就业技能为目标,提出高职通识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以发挥文化基础课程、公共选修课程的通识教育在职业生涯中的作用,从而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生涯的持续发展能力。

基本就业能力;通识教育;课程改革;

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 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以职业素质教育为核心,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国家和社会培养紧缺的高技能或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教育的办学方针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积极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和造就数以万计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高职以就业为导向教育目标的实现,其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充分就业”,也就是让高职毕业生能人人就业,并且能够在就业职业岗位上发挥自己的才智。换句话说,高职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然而,麦可思《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调查结果显示,无论是本科毕业生还是高职高专毕业生,毕业时对基本工作能力掌握的水平均低于工作岗位要求的水平。

毕业生基本工作能力与工作岗位要求之间的差距折射出高校教育的问题所在。这实际上反映了高等教育对基本就业能力培养的缺失。无论从事何种工作,基本就业能力是对一个毕业生最基本的要求。

一、基本就业技能和通识课程关系的界定

所谓基本就业技能是指“无关学生的学科或专业,在工作、日常生活和终身学习方面都发挥着关键性作用的技能”【1】,一般而言,包含六大项技能领域:交流、计算、批判性思考与问题解决、信息管理、人际交往、自我管理等六项能力。通过设定以就业为导向的通识课程教学理念、建立核心能力的通识课程体系、设计通专结合的通识课程内容,可以帮助培养并提升高职学生的基本就业技能。

“通识课程”的内涵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界定:首先,就性质而言,通识课指的是旨在培养学生基本能力及素养的、适用于各级各类专业的普及性课程。其次,就目标而言,通识课不是仅仅培养适应于某一类岗位的人,而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最后,就内容而言,通识课关注的是与人全面发展息息相关的各个领域的知识和能力。如《国学修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素养》《校园急救知识》《现代生活方式与健康》《人体学科普知识》《经典英文作品欣赏与诵读》等通识类课程,对高职学生来说都可以开设。总而言之,通识课程的目的是希望学生在专业课程之外,对其他知识领域也有一定的认识。这有助于学生以跨学科的、文理综合的广阔视角观察和认识世界。

基本就业能力与通识课程的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

(一)提升学生基本就业能力是高职通识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

针对高职院校而言,所进行的通识课程改革主要目标之一是提高大学生的基本就业能力,并将这种基本就业能力逐步内化为实现短期就业和长期发展所需能力的过程。提升基本就业能力是学生捕捉就业机会,获取职业发展契机的重要手段,也是他们走出校园,成功踏入职场的关键要素。培养就业能力是通识课程改革的动力和方向,学生基本就业能力的提升理应成为通识课程改革的着眼点和主要目标。求知、自律、共处、沟通、改变是当今企业所需要的核心能力,也称基本能力。这些能力不是技术培训可以完全实现的,通过通识教育可以逐渐养成。高职院校作为高技能职业人才的培养基地,毕业生就业层次的高低和就业质量的优劣直接反应了高等职业教育水平和质量的高低。因此,通识教育的改革,不仅能使学生具备从业时所需的基本就业能力,更能获得适应社会和自身发展所需的综合能力。

(二)进行高职通识课程改革是提升学生基本就业能力的必然

首先,基本就业能力的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完善的过程。作为一个动态过程,通识课程改革贯穿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始末,并渗透于高等职业人才培养的点点滴滴。要实现学生基本就业能力向短期就业和长期发展所需能力的转化,则需要学生、学校、企业等多方共同参与通识课程的改革。其次,由于基本就业能力的提升并非是针对某一或某几个课程而进行的改革和调整,而是为学生尽快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新理念提供的可能,是为学生未来的工作生活做准备的。所以,通识课程的改革是使学生个人理想和奋斗目标更加现实化、具体化的必然。再次,随着科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岗位和职业变更日益频繁,这一客观趋势也迫使高职教育要注重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以适应当今社会对从业人员快速知识更新、迅速适应环境、及时处理信息、应对各种问题等基本就业能力的要求。通识教育的“通”,不是通才的“通”,而是融会贯通的“通”,也是适用于终身学习过程的,所以通识教育亦是顺应大时代的必然。

2.2 生存分析 本研究的中位随访时间为30.17月,其中17(4.63%)例患者死亡,75(20.44%)例患者出现生化复发,MS组中有22(37.29%)例,生化复发的中位时间为11个月;无MS组中生化复发者有53(17.21%)例,生化复发中位时间为12个月。两组患者累积生化复发率的比较结果为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图1)。

综上所述,高职通识教育和学生就业力的关系就是,通识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综合素质,有助于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高职通识教育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就业力。提高基本就业能力是学生实现成功就业必须要迈出的一步,而通识课程改革毋庸置疑是提升学生基本就业能力的必然。

二、高职院校通识课程教育教学的现状

(一)高职通识课程的边缘化现状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是三年制专科层次,以“能力”和“技术”为本位的大众化、平民高等教育,普遍是由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部分组成。专业核心课,顾名思义,是专业教学绝对的核心,专业基础课是为学好专业核心课服务的,而文化基础课的“职业性”“技能性”最弱,课程设置似乎可有可无。与此同时,高职在校生“惧怕”外语和高数,重专业课、轻文化基础课的现象普遍存在,导致文化基础课在高职院校边缘化处境越来越严重。

(二)高职通识课程的非体系化现状

不少高职院校片面追求通识课程的数量和覆盖面,课程不成体系,甚至因人设课,学科门类繁多,内容结构杂乱,将学生有限的时间、精力、知识撕裂为若干无关联的碎片。且考核方式宽松,教学质量难以保证。这种缺少基点的通识课程体系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课程设置缺少价值性导向,形式发散,却没有教会学生实质性的东西,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知识的积累益处不大。

(三)高职通识课程的功利化现状

社会客观大环境中面临的生存压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习的功利性,高职通识教学也出现了工具化和功利化的不良倾向。受传统的“工具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影响,加之就业压力、家长的错误观念都使学生对一些通识课程学习的认识产生偏差。如:学生学习《大学英语》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通过全国英语四六级统考,学习《计算机文化基础》的目的是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学习《演讲与口才》是为了通过普通话等级考试等。学生在这种应试教育和社会求职压力的影响下,就会盲目地急功近利,贪图“考级”,钟情“考证”,造成了人文素养的缺失、思辨能力的缺席、信息捕捉处理能力的脱节,高职通识教育显现出功利化的一面。

三、关于高职通识课程改革的思考

(一)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通识课程设计理念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通识课程设计理念,首先要明确高职教育的任务: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的高技能复合型人才。高职的每个教育环节都应体现以就业为导向,将基本就业技能嵌入各类通识课程。上至职业院校的领导、主任,下至学术带头人、一线教师,都要深入了解市场,从传统的教育模式中跳出来,以就业能力为核心,重新开发高职通识课程体系,重新对通识类课程进行设计。因此,高职通识教育的课程设计应以提升毕业生就业力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即课程设计不是按照学科系统,而是指向工作需要。贯彻“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的课程观,将通识课程与学生就业力结合起来,形成核心就业力的通识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科目课程设计。

(二)围绕核心课程建立通识课程体系

从高职院校的生存和发展来看,最大的现实问题是就业问题。对于高职学生而言,最实际的问题也是生存和发展的问题。高职院校不同于本科院校,高职教育必须突出职业的技能性,同时体现教育层次的高等。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必须要有一个核心,通识课程体系也不例外。

通识课程跨专业、跨学科,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三大领域、九大类的课程,体系庞大。为了使课程体系系统化,并突出高职特色,在设计通识课程时,可参照设置专业课程体系的方法,采用公共必修+通识选修模式,设置若干主干或者核心课程,突出各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

例如,河南经贸职业学院,是典型的经贸类高职高专学校,以会计、金融专业为特色。该校的公共基础课中,除了英语、计算机、高数、思政、体育、应用文写作、大学语文、大学生职业规划等传统通识课以外,还加入了商务能力和财经会计基础两门课程,在校学生不分专业,不分年纪,全部必修。目的是使学生毕业时,掌握生活和工作中最为基本的商务沟通、财会核算、信息管理等基本就业技能,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这种通识课程体系培养出的高职毕业生,与其他高职院校的毕业生相比,除了掌握一般通识类课程所赋予的知识与素养外,就业能力更为全面,工作变更及社会变化的适应力也更强。

(三)设计通专结合的通识课程内容

高职通识课程的教学目标应是加强学生的职场沟通能力,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扩展学生思维方式,提升学生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帮助学生获得适应社会需求的基本就业能力。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虽然对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各不相同,但在具体实施时,只重视其中任何一个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都会导致现代教育在学生人格素养培养上的缺陷。把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加以适当融合,实现在课程内容上的统一和渗透,无疑是通识教育在高职院校推行的有效途径。

例如在上大学英语课时,采用与岗位契合、与实际工作环境相结合的情景教学法,借鉴德国“双元制”和新加坡“教学工厂”等国家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开展基于工作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设定典型工作任务,模拟真实工作场景,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运用专业词汇和句型,在提升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认知能力、思考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这样的英语课程不仅教授学生专业知识和语言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多元化思维和跨文化交际的方法,通过实践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不是两种教育,而是一个人所应该接受的教育的两个方面。两者的相互渗透与结合,有利于学生专业技能和通识职业能力的培养,进而提高就业竞争力。

四、结语

高等教育不只是传授某种知识和技能,而是使学生具备逻辑思维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等等,能够帮助学生随着职业的变动而不断掌握新知识和技能的基本职业能力。在当前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下,要想让高职学生在就业竞争中得以生存,甚至有所发展,就必须认真学习和借鉴国内外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适时地进行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课程结构调整,突出高职教育特色,将基本就业技能与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相融合。这不仅能拉开职业院校与本科院校在课程体系上的区分度,还能增强高职院校的活力和吸引力,实现课程教学与岗位需求、市场需要的零距离对接,进而促进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

[1]钱小龙,汪霞.加拿大通识教育课程改革:以基本就业技能培养为导向[J].现代大学教育,2013 (3) .

[2]柴福洪.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研究[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 (2).

[3]刘艳.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职业技术,2013 (4).

[4]陈智.高职院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的探索[J].教育研究,2007 (3).

[5]刘燕,潘金山.走向通达之路:通识教育的问题与改进对策[J].江苏高教,2013(6).

[6]李黄珍.毕业生基本工作能力均未达到岗位要求[J].职业,2013 (19).

[7]吴兴富,张小军.高职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构建[J].职教论坛,2013(30).

Deng Xiaoting

(Henan Professional Business Institute, Zhengzhou 450015 Henan)

Through describing the concept as well a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basic employment skills and general curriculum, consider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higher vocational general curriculum, such as marginalization, non-systematization and utilitarian, with the objective of improving the students' basic employment skills, the author put forward some thoughts of general curriculum, in order to play the role of the general education in cultural basic courses and public elective courses during the professional career, so as to improve the employment competitiveness of vocational student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apability of their vocational career.

Gen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Basic employability

G423.07

A

1672-1047(2015)04-0043-04

10.3969/j.issn.1672-1047.2015.04.10

[责任编辑:郭杏芳]

2015-07-02

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中原经济文化区建设下职业院校通识教育方案研究”(142400411022)。

邓晓婷,女,安徽无为人,公共英语教研室主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英语教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