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李 真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语言艺术系,河南三门峡472000)
中国传统戏曲形成以来,经过不断发展、改革与创新,逐渐形成了300多个剧种[1],表现了强大的生命力,成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凝聚了宝贵的财富。尤其是以数码技术为主要标志的新媒体产生以来,传统戏曲借助新媒体的强大力量,如同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得到了进一步的繁荣发展。新媒体(New Media)的概念最早于1967年由美国的戈乐德马克(P.Goldmark)提出[2],目前尚无准确统一的定义。比较认同的说法是,新媒体是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后,利用数字、网络和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式。新媒体涵盖了影响人的生活和生存质量以及价值追求的所有新技术,包括电脑和一切运用微处理器、数码、镭射、互联网的技术设备、电子娱乐产品,用于生产和消费的多媒体系统、高科技视频系统、遥感系统,以及通过数字手段生产的艺术品,仿生信息产品和各种含有电子内容的输入、输出和存储设备等等[3]。新媒体产生后,国内戏曲理论研究者既看到它对传统戏曲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又从不同角度进行深入研究,理论文章不仅在数量上不断增加,质量上也有了很大的突破,为推进传统戏曲的发展繁荣积累了大量资料。
无论是基于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的视角进行的传统戏曲研究,对传统戏曲现状进行客观分析研究是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尽管传统戏曲融入了大量的民俗、语言等民族文化,传承了重要的文化财富,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但传统戏曲的发展面临着困境和危机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正如吴宇、王坤在《新媒体视阈下戏剧艺术的传播与传承》论文中指出[4],随着艺术文化产业生产与消费生态不断恶化,尤其是观众观赏兴趣多元化和娱乐化选择的趋势,是许多戏曲团体面临生存的困境的重要原因。广西师范大学李艺谋认为,进入当代,受影视艺术发展冲击,传统戏曲开始失去竞争力,戏曲的受众群体逐渐萎缩[5]。正是基于对传统戏曲发展现状的清醒认识,当新媒体技术到来时,戏曲理论研究者和戏曲工作者才迅速把眼光投入到新媒体对传统戏曲发展的积极作用上来。在对传统戏曲现状有了一个清醒认识的同时,理论工作者还提出具体的应对措施。如中国传媒大学刘春梅在分析了传统戏曲“曲高和寡”的尴尬后,提出了为观众、市场和产业而创作的解决办法,使传统戏曲重聚人气,重新在激烈竞争中谋取生存和发展。
与相对悲观的观点不同,一些传统戏曲研究者认为,每一次媒介的变革和发展,演员、观众、剧场、剧本等四个基本要素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成为符合新媒体特性与时代特征的新的构成关系。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新媒体的全面引入,给传统戏曲带来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为传统戏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首先,新媒体技术元素在传统戏曲中得到广泛运用。李艺谋从传统戏曲传播中新媒体元素的运用出发,认为新媒体技术元素投入到传统戏曲的舞台、戏曲影视和戏曲网络传播中,给传统戏曲注入了新鲜血液[6]。新媒体运用于传统戏曲,主要运用于戏曲舞台传播如灯光的运用、虚拟现实的运用于舞台音响的运用等,运用于戏曲影视传播和网络传播以及在戏曲传播中大量运用动漫元素等。昆明理工大学郑莹在他的硕士学位论文《新媒体艺术在戏剧舞台设计中的应用研究》[7]进一步解释道:“戏剧演出活动中,舞台上存在着两个世界:一个是现实世界,观众看戏,演员演戏。二是虚构另一个是虚拟世界,就是舞台上发生着这么一些事件,而事件本身并不在场,舞台上的一切进入到一个符号化的世界。”舞台空间这种“既现实、又虚幻,既是演员的动作空间、又是角色的外部世界”的特性,使新媒体能够通过点、线、面、体、空间、光、色彩和肌理等元素来设计构成舞台空间的基本造型,为戏剧提供更加丰富的表现力。其次,新媒体促进了传统戏曲的广泛传播。如中国传媒大学刘春梅的《新媒体时代的戏曲节目》[8]认为,新媒体介入传统戏曲后,改变了传统戏曲的规则,扩大了传统戏曲的影响和普及。第三,新媒体促使传统戏曲迎合群众的审美要求。如潘昱竹在《中国戏曲与新媒体》[9]中提到:大多数群众欣赏戏曲的方式不再是读唱词、看戏文,审美追求强调视觉冲击快感。传统戏曲适应这种审美要求,用艺术的方式和视觉艺术的理论,对现今的图像阅读时代特征进行思考,并将这种思考用符合时代特色的视觉接受方式即新媒体传达出来。第四,新媒体拓展了传统戏曲的表现空间。新媒体所具有的交互性和跨时空性,使传统戏曲的传播具有随意性。这无疑帮助传统戏曲拓展了舞台表现的空间。刘春梅认为,新媒体打破了传统戏曲三面帷幕的舞台,使传统戏曲的表演空间得到极大的延展[10]。河北师范大学祁凤霞则从戏曲动画对新媒体的适应性是戏曲艺术延展的新出路的角度来考量新媒体对传统戏曲的推进功能[11]。贵州师范大学彭验雅从现代戏剧与新媒体产业结合的角度,认为新媒体技术使现代戏剧把剧场的空间距离、心理距离拉得无限近、听得无限清[12]。
理论研究不能总是唱赞歌,批判精神对于传统戏曲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的助推作用。它能使人们更加冷静、客观地看待传统戏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不断解决问题中推进传统戏曲艺术的繁荣发展。如秦姜、叶欣的《新媒体传播对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影响》[13]认为,由于新媒体网络的开放性,人们随时可以参与剧本创作、剧情安排和唱腔设计,使参与传统戏曲创作日益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从而使人们无法感受到传统戏曲即时演出中演员独特艺术魅力、舞台整体散发出的意境美感和审美感受,只求故事情节与节奏,忽略了“唱、念、做、打”的传统戏曲艺术表演,并分流了传统戏曲的观众,使传统戏曲艺术的本质美感消失。比如,广播、电影、电视等大众媒介出现之前,由于窄小的选择范围和对象,传统戏曲成为群众首选娱乐和消遣方式。广播、唱片和电影、电视的出现,不断对传统戏曲观众造成分流。同样,新媒体产生后,可供人们选择欣赏的艺术更多,再加上当前较快的工作、生活和交往方式,进一步加剧了传统戏曲观众的分流,使得传统戏曲的受众群体不断萎缩。另一方面,新媒体正在加速改变着人的工作、生活和交往方式,冲击人的思维及审美方式,使人们对传统戏曲艺术的美熟视无睹。所以,尽管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促进了传统戏曲的发展,但却不可避免地破坏了传统戏曲艺术原有的高贵品质。可惜的是,秦姜、叶欣并没有提出在这种情况下传统戏曲该何去何从?也有理论研究者认为,在新媒体包围和裹挟之下,传统戏曲艺术无论是作为一种审美欣赏的对象还是作为文化消费的对象,其优势都已经丧失殆尽。其走向穷途末路体现为一种时代的必然。祁凤霞则在《新媒体时代的中国戏曲动画创作》[14]中指出,新媒体虽然给传统戏曲带来了危机,同时也可以将其看作是一种机遇,要主动向新媒体进军,抓住机遇,善加利用,使传统戏曲借助新媒体的优势谋求自身的发展。
新媒体广泛应用于传统戏曲领域,不仅促进了相关学术研究的开展,也产生了新媒体戏剧(曲)。厦门大学教授黄鸣奋在《新媒体戏剧研究初探》[15]一文中,从新媒体戏剧研究的来源、新媒体与戏剧虚拟化、远程化、智能化等四个方面,理性审视新媒体戏剧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认为新媒体戏剧理论研究的产生,是新媒体融入、渗透和参与传统戏曲创作的结果。它适应了传统戏曲新媒体化的实践需要。樊飞燕、韩顺法《艺术与科技的完美结晶--多媒体戏剧》[16]一文也从剧本构思、戏剧编排、舞台呈现等三个阶段,阐述了多媒体技术对戏剧创作带来的影响及其为戏剧舞台增添的艺术魅力,提出要将新媒体技术与传统戏剧完美结合起来,使新媒体在发挥为传统戏曲服务的功能。传统戏曲的魅力在于演员的个人演技,即使是相同的桥段、不同的演员,或是同一演员,也是每场表演都不同。因此,张安华在《中国戏曲的新媒体化刍议》[17]中指出,“新媒体戏曲”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崭新的艺术样式,给人以颠覆传统戏曲的审美体验。它也丰富了传统戏曲的表现手段和生存形态,是一种在艺术在形式上突破和创新。
新媒体环境下传统戏曲的出路是理论研究重点探讨的问题,也是传统戏曲理论研究的重要目的所在。北京印刷学院杨洋在其硕士学位论文《新媒体环境下戏曲艺术的保护与传承》[18]中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建议:一是影像为保护传统戏曲最有利的武器之一。它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准确性和说明性的特点。二是传统戏曲只有借助新媒体才能得到更加完整的保存和传播。三是建立传统戏曲实体或虚拟博物馆,将有形文物和无形遗产相结合,赋予传统戏曲以更加完整、饱满的文化内涵。四是制作传统戏曲动画,以生动新颖的动画形式,把中国戏曲舞台上深受观众喜爱的经典人物形象展现给观众,在弘扬精粹的戏曲艺术的同时,为我国原创动画发展开辟一片新天地。黄鸣奋则提出,要通过更广泛的学术交流,加强跨学科协作、跨文化交流,发挥学术对传统戏曲应有的社会功能。
[1]张庚.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M].北京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3:1.
[2]石磊.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2.
[3]刘自力.新媒体带来的美学思考[J].文史哲,2006(05):13.
[4]吴宇,王坤在.新媒体视阈下戏剧艺术的传播与传承[J].大舞台,2012(09):5~6.
[5][6]李艺谋.梨园惊梦——试论中国传统戏曲传播中新媒体元素的运用[J].戏剧之家,2009(12):31~34.
[7]郑莹.新媒体艺术在戏剧舞台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11.
[8][10]刘春梅.新媒体时代的戏曲节目[J].现代传播,2005(06):62~64.
[9]潘昱竹.中国戏曲与新媒体[J].江淮,2009(07):49.
[11][14]祁凤霞.新媒体时代的中国戏曲动画创作[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6):154~156.
[12]彭验雅.现代戏剧的高清时代——现代戏剧与新媒体产业的结合[J].青春岁月,2013(07):42~44.
[13]秦姜,叶欣.新媒体传播对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影响[J].重庆社会科学,2009(10):79~83.
[15]黄鸣奋.新媒体戏剧研究初探[J].上海戏剧学院学报,2009(04):86~93.
[16]樊飞燕,韩顺法.艺术与科技的完美结晶——多媒体戏剧[J].文化艺术研究,2009(05):190~194.
[17]张安华.中国戏曲的新媒体化刍议[J].戏剧文学,2013(07):89~93.
[18]杨洋.新媒体环境下戏曲艺术的保护与传承[D].北京:北京印刷学院,2007.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