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付 珊
合肥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标志(LOGO)是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图形符号。 “标志设计” 是一门关于艺术形象的设计语言,它用具象实物表现抽象精神文化的有效手段,通过简洁的图形符号传达企业文化或表现一种精神,让受众群体能够快速感知并记忆。随着经济社会和学科专业的迅猛发展, “标志设计” 已不再是提供视觉上令人愉悦的作品,而是树立良好企业品牌形象,提升社会大众对企业行业精神、文化、产品的认同度,为企业行业创造可观的价值,使之成为珍贵的无形资产。这就要求《标志设计》课程要充分重视学生创新性思维、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应用型本科院校是以本科教育为主,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学科为依托,以应用型专业教育为基础,以社会人才需求为导向,培养高层次应用性人才的院校[1]。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都设置了艺术设计学院或相关的专业,《标志设计》是这些专业的必修课,它对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设计能力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应用型本科高校《标志设计》还存在一些问题。
创造性思维是标志设计成败与否的关键。标志设计的整个过程都渗透着创造性思维,它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都渗透着创造,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创造性思维就没有标志设计。创造性思维主要包括:勇于大胆想象,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敏锐的思维,善于发现,提出问题。思维形式的新颖性、独特性,以及高度协调的求同思维、求异思维等等。作为应用型本科《标志设计》课堂,就应该加强学生这些能力的培养。然而,现实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对创造性思维和学生设计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课堂上对学生想象力、好奇心、提出问题、求异思维等能力的培养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各种信息海量式爆炸,数字媒体技术和云技术发展迅猛,促使形成了一个新的以受众为中心的,互联网、电子终端设备为基础的新媒体环境。这就要求标志设计必须打破传统形态限制,在设计形态、传播方式等方面经历一场大的变革。然而,就目前来看,我国标志设计教学存在着教学内容不适应新技术、社会发展对设计的新要求,教材周期长、与社会发展实际不匹配等问题[2]。如《标志设计》教材周期长,与标志设计理念、内容、技术(尤其是数字媒体技术、智能智慧技术)飞速发展的矛盾日益凸显。此外,教材的更新、出版和使用很难能跟得上标志设计变化发展的新趋势。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们生活环境逐渐都市化,这导致人们之间的交往、情感交流越来越少,这就要求现代标志设计不仅仅是给人们视觉上的冲击,还要将情感注入到设计中,突出人性化设计,多关注与受众间情感交流,根据受众不同的情感差异来思考和设计标志,从而达到快速有效地传播信息的目的。如果没有关注情感因素,就不能引起受众的注意,也就不能激发起受众的购买欲,设计要达到的让消费者消费的目的就没实现[3]。
与其他课程不同,《标志设计》的讲授,不仅需要一定的理论作指导,但更需要实践训练。通过实践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设计能力,如果缺乏足够的实践锻炼,学生必然设计不出高质量、创新性的标志。然而,长期以来,受到传统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影响,一些应用型高校的《标志设计》教学,无论是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都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疏于实践方面的指导,不仅缺乏足够的案例,也缺少让学生参与实践训练过程,这与社会需求存在较大的距离[4]。
标志是古今中外用以代表特殊信息的象征符号。即使是在知识信息极度爆炸的当今时代,标志仍然是传达信息最形象、最深刻的手段之一。标志设计教学中正确引导学生拓展创新性思维是设计成败与否的关键,在设计的整体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是设计的根本。在标志设计的领域,设计师同样遵循着以创造性思维为设计出发点的原则,以标志设计自身特有的设计要求和特征为依据,并结合发散性思维与集中性思维的运用,最终设计出既符合大众审美倾向,同时又体现着时代特征和创新意识的优秀标志作品。
课程的思路创新,主要从标志设计思维的 “启发性、灵活性、开放性、个性化” 进行创新。启发性主要是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思考问题;灵活性是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切换,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思维创新讨论中;开放性是培养学生开放的视野,主要是通过引入国内外优秀的案例分析,向学生介绍时尚前沿的设计理念;个性化则是从独特的视角诠释创新思维和逻辑思维和谐统一的关系,彰显标志设计的 “唯一” 个性。
《标志设计》课程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在学习这门课之前,学生已具备色彩、图形、字体方面的基本能力,由此制定本章节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知识目标:了解 “符号” 语言的优势;掌握标志 “移情、色彩、图形” 的创新思维方法和民族文化视觉元素的创新提炼;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发散性思维,掌握标志设计创新思维的切入点,并结合动手实践能力,唤醒学生的创造力潜能;素质目标:课程融入思政元素,正确引导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
《标志设计》是对创新思维要求较高的一门专业课程,要求学生对抽象事物形态的理解和对具象视觉元素的简洁提炼,需要创新思维拓展。课程从标志设计的创新思维拓展入手展开教学。主要围绕如何开展 “思维创新” 为学生进行分析讲解,分别从基础思维创新、设计构思创新、文化提炼创新三个角度设计教学内容,共分为三个部分,每部分分配1学时,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理解概念:标志设计思维创新之基。该部分通过由浅入深地讲授图形符号的优势来理解标志的概念。第二部分,移情、色彩、图形:标志设计创新之道。该部分主要围绕 “以物移情” “用色示人” “化繁为简” 来探索思维创新之源。第三部分,民族文化:标志设计思维创新之源。该部分抓住关键词 “民族文化” ,融入 “课程思政” 为学生诠释 “文化自信” “因意赋形” 。
课程中三个部分均融入思政元素,可以正确引导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促进学生家国情怀、科学与人文精神,鼓励学生要充分学习和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从中汲取灵感,建立文化自信,敢于推陈出新。
本课程全程运用超星学习通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教学模式有所创新。为此,以 “学生为中心” 创新教学,体现教师为主导的教学主旨。通过 “基础与专业、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拓展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的教学模式,与教学目标保持一致。课堂教学组织有序,教学过程安排合理,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以19 级视觉传达设计1 班(25人)在超星学习通学习《标志设计》课程数据统计情况为例。课前:教师在开课前1 周通知学生加入线上班级并布置预习任务,学习线上资料夹视频与章节内容。4 月数据为269 次,平均每位同学学习10次,说明学生的预习效果良好;课中:5 月正式开课后,数据升至1 866 次,说明学生的学习状态很好,参与积极性非常高;课后:5 月底结课1 周后,6 月数据显示学习次数为59 次,平均每位同学学习2次,说明学生仍然运用线上平台自主持续学习巩固。截止到2021 年6 月7 日,学生线上学习《标志设计》课程总次数为2 194 次。学习数据体现线上线下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本门课程从启发性、灵活性、开放性、个性化等方面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采取 “集体式教学” 和 “开拓式教学” 法,打破传统教学的学科束缚,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分为课前预习、课堂讲授、课后自学三个阶段,以传授综合知识、情景导入、案例分析、启发式提问和思维导图讲解为主要手段,采用不同的创新思维方法,多角度、全方位地加以分析,这样既可以开拓学生的知识面,又可以激发学生多思考问题,拓展他们的创新思维领域(见图1)。
图1 《标志设计》课程教学方法
教学活动创新。课程讲授结合多媒体教学,通过课前预习(超星学习通)、课堂讲授、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和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利用现代信息和传播技术实现教学信息化。第一,播放视频资料,提高学生感官认知和学习兴趣;第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通过手机查找上课资料进行小组讨论,可以提高课堂效率;第三,翻转课堂,学生自制PPT 案例课堂陈述,教师分析点评,拓展创新思维。
教学组织创新。课程采取 “小班式” 集体教学,即班级人数不超过30 人,保证教学质量。教学组织形式灵活,如:课堂一对一提问、讨论交流;分小组讨论交流;学生课堂陈述观点,学生互评、教师点评。课后讨论,教师发布讨论主题,教师与学生积极参与互动,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巩固。用不同形式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此种创新的教学组织方式,尤其针对学生课后学习组织效果明显。以超星学习通平台师生讨论数据统计来看,19 级视觉传达设计1 班为例,教师共发布讨论主题2 个,教师参与总讨论数245 次,学生回复讨论243 次。数据说明该教学组织方式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并且不占用课堂教学时间,可以提学效率。
改革课程考试内容和方法。考试以检测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及综合素质为主,大力推行 “综合评价” “形成性评价” , 对学生的道德修养、知识水平、综合能力等进行综合评定。具体采用 “N+2” 考核方式: “N” 为三次过程小作业,即:课题训练,课堂陈述,市场调研,占总成绩的50%; “2” 为一次期末考试大作业,学习笔记,分别占总成绩的40%和10%。由于艺术设计作品评价具有主观特性,最后一次期末考试大作业采用3 位教师共同打分制,取平均分为最终成绩。最大程度的对设计作品客观性评价。
通过教师科学的教学观、质量观,促进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三者协调发展。所取得的主要成效为:第一,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和教师的双主体作用,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利用线上教学平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方式的转变;第二,重视教学手段的更新,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反馈以及推广应用情况:教学效果较好,学生思维非常活跃,参与回答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有明显的提高,与教师沟通交流顺畅,尤其是提高了学生课后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持续性学习效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深受学生欢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