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杨 冰,周文德,李眉桦,叶祖丽,张晓明
普洱市职业教育中心,云南 普洱 665000
普洱市职业教育教中心(以下简称职教中心)是普洱市参与国家级技能大赛最早的中等职业学校,历经8 年。截至2020 年,职教中心在代表云南省参加国家级技能大赛中,获奖70 项,代表普洱市参加省级技能大赛中,获奖630 项。2019 年的省赛获奖总数位列全省第1,2020 年的省赛获奖总数位列全省第6。基于国家级、省级技能大赛的内容、评判标准基本来源于行业、企业一线的生产实际,是对典型生产过程和生产工艺要求的概括和提炼,具有综合性、规范性、通用性、前瞻性等特点。故做好技能大赛成果的应用转化研究,探索转化途径和方法,具有现实意义。职教中心重视技能竞赛成果转化研究工作,初步形成了成果转化的有效机制。
职教中心以 “茶叶加工” “蔬菜嫁接” “艺术插花” 等项目的竞赛成果为主要研究对象,对 “高水平专业师资团队建设” “专业教研室教法改革” “提升人才培养方案适应性” “赋能科技扶贫与职业能力提升培训” “助推教研创新” 等五个方面开展积极研究,推动技能竞赛成果的转化,实现以赛促教、促学、促改、以赛促扶贫和产业发展的目的,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职教中心将获奖教师作为高水平师资队伍团队建设的核心,让参赛经验丰富的获奖教师担任团队负责人,指导团队专业技能水平提升、教学技能技巧运用、新技术新工艺运用等,通过团队建设,推动竞赛技术技巧、获奖经验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促进教师专业水平、教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形成竞赛指导教师梯队。
在教研室中开展教法革命,通过参赛教师展示技能竞赛训练技巧,探索训练技巧在专业课程的教法应用,引导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技能大赛的相关标准开展教学,严格操作规范和操作过程的技能要求,注重规范意识、质量意识和效率意识等职业素养的养成。
聚焦竞赛成果的转化研究,促进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更好体现新理念、新标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运用。优化培养机制,使人才培养目标更好地与产业最新需求接轨;促进相关专业紧密对接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技术技能需求,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推进课程更新,丰富专业内涵。
有效应用技能竞赛成果,对普洱市内企业及澜沧县的建档立卡户进行培训,由理论水平扎实、实战经验丰富的技能竞赛指导教师授课,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让所有参与培训的建档立卡户、企业员工掌握1 至2 门实用技术。
改变职教中心科研成果少,教师科研能力不高的现象,充分发挥参赛教师通过大赛涵养的工匠精神,拓宽科研视野,提升技术技能,磨砺意志品质,提升科研、教研、创新创业能力,助推科研成果落地到当地产业、落地到学校管理中。
图1 技能大赛成果转化实施路径
技能大赛训练是教师专业素养积淀的过程,通过长时间摸索、研磨、历练,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越来越高,技术成熟稳健,为建设高水平师资团队奠定了学识、能力基础,抓住有效时机建团队有利于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职教中心搭建了 “艺术插花教师团队” “果蔬嫁接教师团队” “茶叶加工教师团队” ,并将其作为竞赛成果转化先行先试的高水平师资团队,部分专业教师在国赛、省赛中多次担任团队负责人;将相关专业的中青年教师吸纳为团队骨干,集老、中、青专业教师的团队合力,团队成员在技术、年龄等方面互补,形成技术上有引领、年龄上有梯度的高水平专业师资团队。
团队负责人有成熟的大赛经验,能驾驭该专业的最新方法和技术,在教师中具有影响力;团队核心成员有系统的专业背景,有参赛经验或解决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团队一般成员有相应专业知识,有从事职业教育或企业实践经历。团队充分发挥 “传帮带” 作用,团队成员相互弥补、相互碰撞、共同提高。
技能大赛参赛教师在竞赛过程中充分汲取了新技术、新知识、新工艺、新方法,专业知识结构完整、实践操作经验成熟,将之引入教研室的教法改革研究十分必要,以竞赛成果为引擎,在教研室中广泛组织教学过程设计、学习评价设计大讨论,拉动教法改革。
从改进教学过程设计和学习评价两个方面将技能大赛模式融入课堂。首先是教学过程设计。依据团队设计的课程标准事先做好学生的学情分析、知识技能的准备以及课程思政元素的设计,这与技能大赛训练过程类似。课堂教学过程也相当于一个环环相扣的生产实践过程,这样,技能竞赛的过程设计成果就很好的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得到了运用;其次是学习评价。借鉴竞赛的评价标准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体系进行改进,对技能课程的考核手段从过程表现、生产安全、服务礼仪、任务完成等多个维度对学生展开学习评价。例如在插花艺术课程教学中,将竞赛评分要求部分应用到插花艺术课程的学习评价中,这有助于对学生综合知识掌握程度进行科学评价。
职教中心课程体系存在体系不完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不足、能力养成欠缺等诸方面问题,而技能大赛的导向恰恰能弥补这一缺憾。通过转化竞赛成果,以园林技术、现代农艺、茶叶生产与加工、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等专业为试点,更新、调整、优化了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修订后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体现了严格操作规范,注重质量、效率、服务意识等职业素养的养成。创设教法改革新常态,构建先进的课堂教学理念,按照技能竞赛标准对课程体系和教学组织过程加以更新、调整和优化,使学生知识结构更完善。
充分利用好职教中心选送学生到上海参加世界技能大赛选拔的机会,结合职教中心多次在国家级、省级技能赛中参赛的经历,综合研究国内技能竞赛与世界技能大赛的特点。国内竞赛重视单个技能点,世赛重视多项技能融合;国内竞赛重视纯技能水平,世赛重视综合素养;两者在选拔、培养高技能人才方面可以互相融通借鉴、取长补短。因此,职教中心对接国内、国际标准,完善部分专业的课程体系,通过改造核心课程,新增基础课程,引进竞赛项目工种所需的相关知识技能点等方法,让人才培养方案更具有针对性和通用性。
职教中心充分应用技能竞赛成果,发挥技能赛师资团队优势,创新精准扶贫方式,提升扶贫 “造血” 功能,通过到澜沧县贫困乡村举办农作物、经济作物栽培、种植、茶叶加工技能培训,成为该区域服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和技术供给的重要力量。近三年来,帮助该区域农户增收近100 万元,受帮扶的乡村顺利退出贫困村;积极融入职业能力提升培训的大环境,发挥竞赛师资团队优势,充分利用教师理实一体的长处服务企业员工的技能提升。
以文件、制度形式激励教师积极投入科研创建,以党建引领、学科带头人牵头负责等多种形式组织科研创新。近年来技能大赛的开展为职业院校教师提供了较好的科研平台,教师们一方面在职业技能大赛上不断地寻求突破,另一方面将技能竞赛训练成果运用科研创新中。
以高水平师资团队建设为平台,通过竞赛成果转化,团队教师受益匪浅,积极适应新技术、新标准,技能素质得到提升。高水平师资团队为教师搭建了思想碰撞、科研创新的平台,团队建设以加强实操能力培养为重点,以提升教学能力为根本,以助推科研创新水平为目标,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教师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得到大幅提升,团队建设改变了 “闭门造车” 的落后观念,更迅速更准确地接收新技术新工艺的洗礼,为 “双师型” 教师的转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高水平师资团队建设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普洱电视台、云上普洱、普洱职教等多家媒体相继报道,北京市中职校、重庆市中职校、广东省中职校及省内的红河州农业学校、临沧市农业学校、昌宁县职业技术学校、德宏州中等职业学校、昭通职业教育中心等多所院校来校交流学习,为其他院校以赛促教提供借鉴,为推动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发挥了示范辐射作用。
职教中心以竞赛成果为切入点,深化教法改革,引入新教学过程设计和学习评价理念,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风气有效转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在学生中营造竞赛氛围,促进学生钻研技能积极性的提高,以竞赛选手自觉奋进的精神状态,带动其他学生学习专业技术的热情和实现自身价值的追求,形成你追我赶、竞相向上、整体发展的良好面貌。终端效果体现在了学生技能水平的提升上:职教中心学生近3 年连续参加国家级、省级技能大赛,具体获奖情况为:国家级技能大赛获得一等奖18 项,二等奖30 项,三等奖22 项;省级技能大赛获得一等奖126 项,二等奖252 项,三等奖252 项。
通过提升人才培养方案的适用性,优化课程体系,提升学生技能水平、工匠精神和职业素养。
(1)艺术插花技能竞赛成果在优化课程体系中的体现
以赛项技能标准为依据,在课程建设上得到了提炼转化。如: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对酒店专业开设了插花艺术课程,为宴会餐桌的花艺设计打基础;对园林技术专业、园艺技术、现代农艺、茶艺茶道专业增加插花艺术课程;将修剪应用技巧、色彩应用、架构设计理念融合到课程中,通过四大系列(田园系、水景系、热带雨林系和森林系)作品的构成原理讲解和创作,让学生直观掌握实操内容。
(2)蔬菜、果树嫁接技能竞赛成果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体现
对标竞赛标准,修订园林技术、现代农艺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将蔬菜嫁接技术整合到专业课程中,让这两个专业的学生掌握蔬菜、果树嫁接技术。鼓励学生将所学技术应用于自家田园的改造、果树品种改良的实践中,实现课程与当地产业对接、与增加家庭经济收入对接。
(3)茶叶加工技能竞赛成果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体现
将赛项标准规引入课程体系,重新开发和设计课程,如:按技能大赛标准设计《茶叶加工》《茶叶审评》等课程的实训场景、技术标准、操作规范、考核要点,创建真实的实训环境,增强学生的动手、分析、创新、服务、应变等综合职业素养;将中华茶艺赛项涉及的茶文化理论知识、操作技能、服务礼仪、形体仪态、茶席美学融入茶艺课程中。
将竞赛标准融入茶叶生产与加工、茶艺茶道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例如:参照竞赛标准制定了校内茶艺技能考核的标准,要求学生掌握茶艺、茶文化理论知识、茶叶冲泡技能,独立完成茶席设计和解说;参照竞赛标准制定了茶叶加工技能考核评分规则,要求学生通过区分鲜茶叶的老、嫩,天气阴晴,机械设备运行状况采用不同的制茶手法;制定了茶叶审评技能考核标准,要求学生开汤审评,书写茶叶品质报告单,找出茶叶品质弊病及解决方法。把竞赛内容转化成课程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1)艺术插花技能竞赛成果赋能扶贫和企业职业技能提升培训
职教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蒋孟良同学,在职教中心的大赛训练中表现突出,后来送到上海学习,被选入国家花艺集训队,在第44 届世界技能大赛选拔赛中获得第3 名,2017 年参加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邀请赛(花艺项目),获得金牌,被授予 “上海市技术能手” “上海绿化市容行业首届十大青年工匠” 称号,毕业后入职上海市花木有限公司担任花艺师,现为上海市城建学校正式在编教师。蒋孟良出身贫困家庭,凭其精湛花艺技能立足上海,让家人迈入了小康生活。
艺术插花教师团队主动承担职业能力提升行动计划教学任务。2 年中,结合岗位需求对建华集团、圣安迪酒店、淞茂药业公司、建设银行、梅子湖酒店、大地集团、大地保险、茶叶咖啡交易中心、市移动公司等18 家企业的960 位员工开展花艺培训。在培训中为酒店员工增加 “迎宾台花艺设计与布置、大堂花艺设计与布置、餐桌花艺设计与布置、客房花艺设计与布置” 等内容,得到企业好评,培训过程效果好,满意度高。
(2)嫁接技能竞赛成果赋能扶贫
充分发挥嫁接教师团队优势,助力脱贫攻坚成效显著。团队多次奔赴澜沧县富邦、木戛等贫困乡村,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栽培种植培训,提高了贫困户种植技术。
对职教中心的大批农村学生开展嫁接技能训练,专项培训嫁接实操能力,这批学生成为了撒向贫困大地的科技扶贫的种子,成为了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
(3)茶叶加工技能竞赛成果赋能扶贫
茶是普洱市的第一大特色产业,由于特殊的山区环境,种茶、制茶技术相对落后,贫困乡村老百姓有好的茶叶资源,却不能带来经济增收。制约了脱贫发展,职教中心依托茶叶师资团队的专业优势,深入澜沧县木嘎乡、富邦乡开展大规模的茶叶种植、加工技能培训,培训了500 余人。当地茶叶种植、加工技术整体提升,原来粗放管理的茶园变成了标准化管理的现代生态茶园;茶叶品质由原来生、涩、糊变成了香、醇、甜,茶叶单位产值从每公斤20 元-30 元增加到了每公斤 50 元-60 元;科学管理后的古树茶甚至卖到每公斤500 元的高价,实实在在为当地建档立卡户带来经济效益,助推了贫困地区经济创收能力的提升。
职教中心重视竞赛成果转化科研项目工作,扎根普洱大地,使技能成果转化始终与职业教育改革同向同行,开展科研活动,使技能成果在探寻研究发展规律、创新职教理论、科技扶贫、教学管理效能提升、教学质量改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优秀科研论文大量涌现:杨学琼发表了《中职茶艺课教学中项目教学法应用研究》;杨志强发表了《分析我国茶叶加工过程的质量安全问题及对策》《春夏秋季不同茶树品种鲜叶所制烘青绿茶品质比较分析》2 篇论文;饶忠瑜发表了《 “直过民族” 贫困地区茶叶生产情况的调查研究——以澜沧县木戛乡南六村为例》论文;杨冰发表了《浅谈如何提高中职学校技能竞赛成绩》论文;叶祖丽发表了《从技能竞赛谈插花艺术课程的实践教学》《中职院校技能大赛与工匠精神的融合分析》2 篇论文;陈丽飞发表了《突出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点亮生活之光——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指导培训的思考》论文;嫁接教师团队的张晓明发表了《云南林下经济的发展及实践路径之探索》《云南热区森林蔬菜资源现状及可持续利用对策分析》《普洱新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研究》《木蝴蝶育苗技术》《花卉在园林中的应用》《浅析不同砧木对嫁接黄瓜品质及产品的影响》《蔬菜生产技术 “理实一体化” 教学模式改革探究》等论文,张晓明完成 “野生木蝴蝶人工繁育技术研究” 课题研究,课题成果得到部分的实际应用。这些科研论文,课题成果为教学管理、科技扶贫、产业经济发展提供模式参考,助推教学改革和当地产业经济,真正让农民增收,赋能脱贫攻坚。
未来,职教中心继续充分应用技能竞赛的丰硕成果,服务社会发展,发挥中等职业教育对当地产业经济、乡村振兴的作用,聚焦内涵发展,在落实 “职教20 条”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等方面实现新作为。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