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葛 凯,左瑞华,黄仁术,余道伦,佘德勇
皖西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
实践教学过程是高校涉农专业中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一环,是有助于提升本科学生实践操作和创新创业技能的重要抓手[1]。动物科学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专业,只有通过实践教学强化,才能巩固专业理论基础,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2]。当前面对现代化畜牧业发展的需求,许多高校对传统实验课程体系进行了整合、优化。安徽科技学院围绕“如何提高学生专业兴趣,培养学生职业兴趣”为中心,整合优化课程资源和社会资源,改革动物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3]。云南农业大学构建了“基础实践教学平台+拓展实践平台+创新创业实践”的实践教学协同体系[4]。对动物科学专业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重点建立科学和发展的实践能力培养教学体系,这是涉农专业本科高校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皖西学院近年来着力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融会贯通于动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标准中,调研修订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实践教学体系并深入改革,初步形成“四轮驱动”动物科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高等教育动物科学专业实践教学培养目标过去几十年来单一的针对专业基础理论的理解和重复证明,而教学中学生实际操作和创新思维与技能的培养得不到锻炼加强[5]。以往的这样片面注重实验结果的重复而忽略实验细节的分析观察和讨论的培养方法,使得该专业大学生走出校门后,虽然具备了较丰富专业理论,但实际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思维都较差。在当前,我国将专业研究进行产业化发展,提升专业产业规模化和现代化要求的大环境下,社会需要一种理论素养高又有创新思维的综合应用型的人才,这给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批历史久远的高校中,动物科学本科专业教学计划里的课程设置,基本上公共理论课比例远大于本专业的专业基础与核心课程,并且专业课程中的实践教学比例又偏少,且与行业发展实际需求衔接性较差[6]。同一学科中各门实验课的教学内容各自独立,自成体系,而且存在脱节现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主动思考将专业内各门课程知识串联分析,更不会加以综合研究和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创新意识差。教学方式方法还是单一的“预习指导手册-老师讲解-实验验证-上交报告”的教学模式[7],实践课程中开设的研究性或创新性的综合锻炼的项目过少。以灌输来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实践教学场地和联合校外企业共建的基地是当前大多数高校开展实验教学、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的重要办学阵地,是当前我国涉农高校实施素质教育,进行综合性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重要落脚点[8]。建设完善实践教学基地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这就面临经费来源现实问题。许多高校长期以来教学经费有限,所以落实到实践教学环节的专项经费显得十分紧缺,校内供实验教学用的实验室建设方面就非常薄弱,基础设备配套率很低,导致实验技术更新落后,很多实践活动难以完整开展。尽管现在国家推动产学研合作,鼓励高校联系校外企事业单位,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和平台。但是高校和企事业单位之间大多没有形成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合作共赢机制,导致校外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因而,动物科学专业急切需要加强实践锻炼的各个环节,比如教学实习,养殖场实习,甚至毕业实习,形成了走马观花似的实训实习,自然也就引发了达不到预期的实践教学效果。
由于传统教育观念影响,高校教师注重理论探索研究,对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视程度不足,自身的实际操作业务不熟练,综合应用素养不高。特别是涉农高校,实践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与师资队伍的实践素养的高低密切相关[9]。近年来,各大高校大力引进高学历的青年教师,为学校发展带来生机和活力。但是参与实践教学体系的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老教师实践能力强,青年教师学习能力强但实践能力差,教师队伍建设中没有发扬出“传-帮-带”“老带新”的优良师风,让刚入教职的年轻老师对实践教学抓不住重点,不能合理安排,也就做不到科学指导学生的综合锻炼。另外,高校历来重视科研项目申报和研究,忽略了青年教师实践教学能力锻炼和培训进修。
继皖西学院通过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以来,紧密围绕畜牧兽医行业和社会对动物科学专业的人才需求,以增强师生实践能力、提升综合素质、加大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突出创新创业能力锻炼,改革实践教学环节,提高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10]。在现行国家本科高校教学质量标准指导下,继续探索动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构建出“专业课程实验教学平台+实习实训平台+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实践教学评价考核机制”的“四轮驱动”模块化实践教学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皖西学院动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一定的科技和人文素质,拥有丰富的基础理论、扎实的专业基本技能,能够胜任畜牧行业和动物科学研究相关领域的企事业单位从事技术研发和设计、开发利用和推广、产业经营管理、教育教学研究等工作,具有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因此,以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培养为核心,优化整合,形成“基础实践模块、专业实践模块、综合实践模块和毕业论文(设计)模块”多模块、多层次、立体式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深化产学研合作和产教融合,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依靠“四轮驱动”建设做保障,建立完善实践教学体系(见图1)。
图1 “四轮驱动”模块化实践教学模式
将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进行统筹安排,构建了科学合理、特色鲜明的基础实践模块、专业实践模块。专业实验室在本科教学质量评估背景下进行升级改造,改善校内实验室场所和实验条件,相关实验室面积占地约2 000m2,教学设施较为完善,教学设备更新率较高,配套仪器设备合计约500 余台套(件),每年投入百余万元用于实验教学及实验室建设。建立了包括动物形态机能实验中心、动物营养与饲料实验中心、动物繁育实验中心、动物生产综合实验中心等4 个科研和教学实验平台,形成了“专业课程实验教学平台”。加强学生对畜牧学科体系实验室操作规范训练,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实践技能。同时,充分利用整合后的专业课程实验教学平台的资源优势,促进师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的兴趣,带动实践教学的良好实施,积极发挥科研对教学的反哺作用。
近年来,皖西学院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大校企联合办学,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搭建了实习实训平台,保障实践教学中综合实践模块,满足课程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实践活动需求。(1)校内实习实训平台。通过实验场所整合和改造,及新建一批实训基地,包括畜牧场规划设计实训中心,家禽孵化实训中心,小动物驯养和疾病诊疗实训中心等实训平台。(2)校外实习实训平台。遴选长期合作的企事业单位,并开发新建校外资源,包括安徽省及国内的规模化养殖企业、饲料加工企业、食品加工企业、生物技术公司等。通过聘请企事业单位技术骨干作为校外指导教师,开展实践技能讲座交流,选派优秀教师到企事业挂职,共同搭建“实习实训平台”。通过这种合作共建,促进实践教学与现代畜牧生产的互动。同时,合作企业也可利用资金和平台优势,吸引学生到企业岗位进行顶岗实习,为企业发掘人才。
皖西学院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践平台,鼓励教师联合企事业单位,加深产学研合作,建立合作团队,成员主要包括:教师,学生,企事业单位骨干,联合申报科技项目。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以教师项目为载体,在不耽误每学期课程教学的同时,将研究项目中的内容拆分为科技创新项目子课题,指导学生组成项目团队,借助校内外实践平台完成研究内容,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教师通过引导、鼓励学生独立申报国家级、省级、校级和企业等设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科技计划项目,开展创新研究和创业实践,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
另外,一个普遍问题就是在最后一个学期毕业实习的时候,学生将精力集中在参加招聘面试和复习考研上,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花在毕业论文研究和写作上。为解决这一矛盾,皖西学院动物科学专业在毕业论文模块采取了灵活方式进行,可以申请将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经过毕业论文领导小组审核,达到本专业质量标准,可以作为毕业论文参加将来的毕业答辩。
皖西学院对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各个环节的实施过程,关键一点要做好质量监控管理,层层严格把关。已经实施开展专业内各项实践课程和实习实训不同环节考核监督工作,并强化规范指标,逐级逐层的建立健全了实践教学考核与评价体系。对教师和学生双方在实践环节的教与学的效果评价融入整个体系之中,重点提升实践过程的考核指标。例如将专业课程实验教学考核赋予100 分值,分为预习20%、操作技能40%、报告撰写20%、卷面考核20%。对于实习实训课程,如毕业实习,建立科学合理的毕业实习计划和成绩考核标准,强化实习过程的科学管理。分解为各个实习小组的同学、校内指导教师和校外基地指导老师综合评价,包括出勤率、笔记、总结、导师鉴定的4 个方面。
另外,对毕业论文考核评价,学院制定并严格执行“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管理办法”。成立毕业论文领导小组对毕业选题或申请的创新创业训练课题进行严格审核,保障毕业课题符合专业质量标准和规范。启用“中国知网”论文抄袭检测系统对本科生毕业论文进行抽检,杜绝抄袭等学术不端现象。
动物科学专业教师积极联系实习实训基地,联合申报产学研项目,促进师生对合作单位技术支持和服务能力提高,激发学生实践创新的兴趣。比如获批的产学研项目“林下生态土鸡养殖新模式与示范”“林下种草养鹅生态养殖模式与示范”“年出栏十万头商品猪生态猪场环境与重大疫病综合控制技术研究”“皖西白鹅与霍尔多巴吉鹅杂交配套系的选育”等。在项目的引领下,学生积极参与项目实验方案设计,实验计划拟定,实验材料准备,与合作指导老师交流等,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能够得到科研思维训练和实验技能锻炼。
皖西学院专门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用以帮助指导和规范管理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近年来本专业师生在互联网+、大创项目、学科竞赛等方面成效显著。学生积极申请并获批了5 项国家级、5 项省级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另外,获批校级创新训练项目有27 项。学生申请并授权实用新型专利3 项,学生第一作者发表研究论文4 篇。参加各类校外科技类竞赛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6 项。其中,本专业学生获第一届、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动物科学专业技能大赛团体二等和单项二等奖各一项;本专业学生项目“生态牧场规划设计”“海康牧场智能环控设备的开发与应用”分别获2018 年“创青春”安徽省大学生创业大赛2 项铜奖和2 项银奖。这些项目和奖励的取得,正反映了学生通过实践教学培养锻炼,独立开展实践研究活动的能力有了显著提高。
近年来,动物科学专业先后与“正邦”“温氏”“大北农”“汉世伟”等一批国内龙头企业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相关企业在学院设立奖学金有8 家,签订人才培养与就业协议达20 余家。通过与正邦集团联合开设“正邦班”,与上海顶新宠物美容学校合作开设“顶新班”,开展合作办学,联合培养,将行业的最新进展和需求带入课堂,让学生深入接触、了解、认识所学专业和将要从事的职业。这些举措为学生打开了广阔的就业门路,让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有了更多的选择和主动权。皖西学院动物科学专业毕业生综合素质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充分肯定,这与多年来动物科学专业主动适应现代社会需求,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不断强化实践教学内涵建设密切相关。
皖西学院对照现行的《普通高等学校动物生产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重新审视定位动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产学研合作、校企联合的“基础实践模块+ 专业实践模块+ 综合实践模块+ 毕业论文(设计)模块”的多层次、模块化实践教学体系。重点从“专业课程实验教学平台+ 实习实训平台+ 创新创业训练项目+ 实践教学评价考核”的四个方面保障监督实践教学质量。通过多年探索与实践,有效提升了动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也为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改革,探索出新的发展路径。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