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刘艳芳,张德欣,张娜娜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 生化工程系,安徽 阜阳 236031
通过校企合作,我国的职业教育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现代学徒制的推出使得人才培养不再只有学校一个教育主体,企业也能够参与到高校的人才培养中来,学生具有了双重身份,既是学校的学生也是企业的学徒。企业需要和高职院校一起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学校的教师和企业中的师傅共同对学生展开教育,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进行有效融合,借助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能够快速地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教育的质量和效率也会显著增强。
从技能形成的角度展开分析,企业的技能主要有两种获得方式:第一种是通过市场购买,这是属于外部培训。第二种是企业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对工人展开技能培训,这属于内部培训。学徒制是一种言传身教的技能传授模式,其重要的特征是技能水平需要在生产劳动中获得,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才能提升自己的工作经验。从技能形成的角度来说,属于内部形成。在我国的历史发展中,学徒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既是技能形成的主要方式,还是一种经济社会行为。经验丰富的师傅传授徒弟生产技能的同时也能享受到徒弟无偿的劳动服务,师傅和徒弟之间除了经济关系之外,还会具有更加复杂的社会关系。也正是因为如此,学徒制才能够得到很好的传承,还形成了完善的制度,使得很多生产技术能够有效地传承下去,并取得相应的发展。学徒制的重要特征是将生产技能的学习融入进生产劳动之中,使得生产过程中很多隐性知识以及核心技能能够得到很好的传承,组织文化也能够获得很好的创新[1]。新时期,学徒制也对我国的高职教育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为其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思路。将学徒制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部分予以剔除,吸收其中的精华内容,在高职院校中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育模式,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以及产业结构转型有着积极的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我国利用人口红利优势承接全球的产业转移,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大力发展加工业,很多工厂对于劳动人员的技能水平没有过多的要求,通常劳动者只需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就可以上岗操作,因此企业的技能形成主要借助市场购买的形式获得。随着我国的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改革,企业的用工制度也在发生着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型和调整对于劳动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对于技能型的人才需求更加强烈。在这种市场环境下,企业内部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传统的学徒制已经很难发挥作用,企业要想实现发展,需要寻求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由此应运而生。这种全新的教育模式将企业和学校之间的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从而实现产教融合的效果,从企业组织的角度来说,在创新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好获取人才的外部问题,这是企业实现创新发展的核心。在如今的市场环境下如何更好地对员工实行激励机制,也是现代学徒制形成的重要因素。对于高职院校来说,现代学徒制也是职业教育深入发展衍生出的全新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和企业之间共同展开深入的合作,利用双方的资源优势共同探讨人才培育的新模式。高职院校负责对学生展开基础知识教育,其中包括专业理论知识和文化基础知识等,企业则安排一些生产经验丰富的师傅带领学生群体展开技能知识的学习,增强学生群体的专业能力,在生产实践中理解专业理论知识,更好地满足企业的生产需求。现代学徒制关注对技能型人才的培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通过实践教育的形式对学生展开针对性地教育,将学校制定的课程标准及企业要求的岗位标准相衔接,并安排学生进行生产实践。现代学徒制和高校的实习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现代学徒制实践的程度更高,是企业利用自身资源对专业人才的二次培育。现代学徒制使得学生和市场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更好地将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避免出现理论和实践相互脱节的现象。
高职院校在开展现代学徒制过程中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其中一部分学校对于现代学徒制的理解不够深入,还存在很多错误的认知。认为实践教育是企业的事情,因此在平时的课程教育中忽视了对学生展开实践教育,仅围绕理论知识展开讲解,很少具有实践操作的环节。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的锻炼,面对突发性问题时往往显得手足无措。特别是在工学交替阶段,学生刚刚进入企业,对于企业的生产模式以及管理制度还不够熟悉,会出现很多不适应的情况[2]。企业具有很强的市场属性,在发展过程中往往追求利益最大化,如果学生群体自身的实践技能薄弱,在一定程度上会对企业办学热情产生影响,影响了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
在校企联合办学的背景下,企业也是教育中的主体,也具有培育人才的责任和义务。很多企业更加关注人才在企业内部的培育,对于学生群体的专业技术能力则缺少足够的关注和重视,这种情况也就导致很多学生对于实习企业缺少深入的了解,很难根据企业的岗位要求完善自己的学习内容,导致在实习阶段很难满足企业岗位的需要。企业的学徒需要从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学起,增加了企业人才培育的时间。在校企联合背景下开展的现代学徒制,企业在人才培育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需要和高职院校加强交流与合作,在校园中对学生群体展开技能培训,同时让学生全面地了解企业,从而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
现代学徒制在发展过程中需要经过学生阶段,学徒阶段以及最后的员工阶段,这使得学校和企业之间在人才培育过程中紧密相关,需要进行深层次的融合发展。但是当前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还只是停留在表面,教学体系还不够完善,在教学实践中缺少科学的指导方针,企业和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上也未能形成相应的标准,从而在教学实践中出现各自为政的情况。高职院校只负责在学校内部对学生展开教育,企业只负责在工作岗位中对员工进行培养,对于中间的过渡阶段没有做出针对性划分以及明确的规定,从而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找不到方向,出现困惑感。
在校企联合背景下,双方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对校企合作中的相关内容进行统筹和规划。该工作机构应该由校领导、学生处、招生办、教学单位以及企业相关部门的人员共同组成,覆盖校企合作的全部内容。在校企合作期间,应当明确双方需求,深化合作内容,完善教学体系,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加强企业和高职院校之间的联系与交流,使企业和高职院校这两个教育主体都能够参与到教育实践中来。通过不断提升高职院校的人才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够满足企业对于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带动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和高职院校在校企联合中逐渐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3]。要想实现更加立体化的校企合作,需要校企双方建立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基本原则。在合作过程中充分发挥出自身的资源优势,加强双方的沟通与交流,建立高效的对话机制。利用双方的资源优势共同制定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确保在教育的不同阶段都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为此,需要高职院校和企业在培养内容展开合作和研究,双方需要共同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制度以及高效的组织架构,使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能够直接进行资源对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注重教学相长,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获得实践练习,让理论结合实践,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必须要保障好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和企业技术师傅之间的对接以及技能型人才和企业工作岗位之间的对接,这种模式下的校企合作才能培育出高质量、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高职院校在教育发展过程中需要结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加强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育。加强和区域企业之间的合作,根据区域企业的发展要求以及自身的办学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定位,围绕学生和工人为中心,构建出全新的一体两翼的现代学徒制模式。高职院校和区域企业共同成为教学的主体,利用双方的资源优势共同研制相关课程标准,在教学过程中重点提升学生群体的技能水平,采用分段培育的形式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从而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满足用人企业的需要。将知识学习和企业的生产实践加以融合,实现专业和产业以及教材内容和技能水平之间的融合。高职院校还需要根据国家颁布的教育政策,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将人才培养方案和行业发展进行有机结合,秉持双向培养的合作原则,和区域企业共同签订人才培养协议。明确教育双方在教学过程中承担的教育职责,理论知识学习以及技能训练在高职院校内部完成,岗位实践以及技能传授在企业内部完成,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是学生也是企业的员工。高职院校还需要和企业之间建立深入的合作,将高职院校的招生和区域企业的招工有机结合,将高职院校的教学过程和区域企业的岗位实践有机结合,实现两种身份的融合。加强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和企业的技术师傅之间的融合,学生和企业学徒之间的转变,学生在学校学习成绩和在企业的工作绩效也要实现互相的融合。这样企业和高职院校之间才能够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共同促进学生群体的全面发展[4]。
提升现代学徒制的教学质量,还需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共同制定出教师的管理方法以及评价方法。企业要挑选优秀的技术骨干和岗位工程师作为学生的指导师傅,将这些技术人员的信息进行整合,构建完善的企业技师资源数据库。对技师的任职条件以及工作职责和薪资待遇进行明确的规定,定期对技师开展教学考核。企业的技术人员应该和高职院校的骨干教师一起共同形成师资管理队伍,双方研究制定出双导师的任职管理办法,成立教师工作室以及技师工作室。工作室的人员应该都是由校企双方的技术能手以及学科带头人组成,使得企业和高职院校在人员互聘以及双向挂职等领域展开深度的合作。现代学徒制的教学任务也是由企业的技师和高职院校的教师共同承担,在这过程中学校教育工作者的实践技能也能得到有效的培育,同时企业技师带徒能力也会显著增强。在这种教育模式下,校企双方能够更好地实现优势资源互补,企业发展和高职院校的发展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从而校企双方实现协同发展[5]。与此同时,高校还需要对现代学徒制展开更深入的研究,理解其中的内涵,比较该教育模式与常规教育的顶岗实习存在的区别。在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下,学生群体是在企业的车间中展开技能学习,对于这种教学环境需要设计出更加科学的教学管理模式,给学生群体营造一个和谐愉悦的学习空间。在研究制定管理措施时需要注重人性化,体现出一定的人文关怀。企业也需要加强对车间的工作管理,构建出完善的质量体系以及监控体系,校企双方共同进行管理,科学安排教学任务,让学生在企业的岗位中真正学到技术,实现自身的发展。
在校企联合背景下,现代学徒制的开展不仅能够很好地缓解就业压力,而且也有利于社会产业结构转型,对于社会经济发展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要积极加强交流与合作,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有效融合,为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培育出更多的专业人才。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