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多措并举建设美丽乡村

时间:2024-04-24

刘菲

近年来,建设美丽乡村被反复提及。党中央、国务院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战略高度出发,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建设美丽新农村作为新时代乡村建设的美好梦想来推进,践行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中国。

一、美丽乡村的愿景

(一)美丽乡村的提出及发展

美丽乡村的概念最初是浙江省安吉县于 2007 年提出的,并于2008年正式出台“中国美丽乡村计划”, 提出用10年左右时间,把安吉县打造成为中国最美丽乡村。这也是美丽乡村建设探索的起步阶段。2012年,美丽乡村建设由地方层面正式上升到国家层面。党的十八大首提建设“美丽中国”,要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201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强调“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努力建设美丽乡村”。同年,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择浙江等7个省市作为首批重点推进省份。2014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出台,指出要建设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2014年4月浙江省发布全国首个美丽乡村的省级地方标准《美丽乡村建设规范》;福建省也于同年发布省级地方标准。2015年6月《美丽乡村建设指南》正式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进入了极速深化阶段。江苏省张家港市永联村、浙江省安吉县高家堂村、河南省洛阳市平乐村等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模式被推广开来。2019年2月,《美丽乡村建设评价》国家标准出炉,该标准明确了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提出美丽乡村建设评价的评价原则、内容、程序和计算方法。可以说美丽乡村建设系统化的动态机制已日趋完善。

(二)美丽乡村的内涵

美丽乡村包含四方面的美:一是产业美,注重自然生态、文化创意、重视产业品牌;二是村庄美,侧重自然肌理、生态治理、科学管理;三是人文美,要秉承传统、注重村风文明,展现文化特色;四是生活美,要人民幸福,生活舒适,提高质量。

二、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不足

(一)建设的特色定位不明显

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是做好规划。而规划的依据则应该是乡村本来具有的建筑、文化、经济等。但是有一些乡村在建设的过程中却出现了主题不显著、特色不突出的現象。其原因就是没有结合乡村的区位优势、资源禀赋、产业发展、村民实际需要等等,没有坚持个性化塑造,对于地方特色和历史文化内涵也没有深入的挖掘,从而出现了千镇一面、千村一面的现象。

(二)理念的落后不足以指导实践

建设美丽乡村是一种实践,它需要以一定的理念来作指导。但现实却是因一部分人受限于观念上的陈旧、思想上的束缚和理念上的落后,仍固步自封,比如原来种植条件好的乡村仍倾向于发展原有种植业,甚至停留在原始的家庭化种植状态,在思想观念上没想过也不敢尝试乡村旅游或其它产业模式,终究形成不了高效率的生产方式和多元化的产业结构,难以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经济支持。

(三)引领制度的不完善

建设美丽乡村是在摸索中进行的系统、长期工程,科学的规划和引领必不可少。但大多数缺少科学性、前瞻性的长远建设规划,还有的乡村不按规划指导来建设,自行改变规划。有些规划者对于乡村在未来的发展较为忽视,有的甚至是为了完成上面所交代下来的任务,搞搞农村环境,对于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一些问题缺少长远的谋划。还有些地方政府的各个部门对美丽乡村建设的认识不够,思想不够统一,导致在建设过程中秩序混乱,规划不整齐,难以共同发力。

(四)人文建设不协调

美丽乡村建设至提出以来,乡村变化有目共睹,但乡村人文建设却发展缓慢,乡民的知识水平没有得到普遍的提升,乡村原有的文化特色没有得到发扬,甚至一些传统的手工技艺、互帮互助的精神还在逐渐的消失。可以说失去了人文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就像是涂脂抹粉的美丽娃娃,失去了灵魂,同时也就失去了乡村的凝聚力。

三、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对策

(一)立足实地实情,避免千篇一律

每个地方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因素不同,因此,乡村建设也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结合自然条件、人文地理、经济基础来定位建设发展的特色。这就要求要深入乡村,从当地的地理位置入手,认真考察分析该地的资源优势、产业结构、村民的需求和愿景,对于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丰厚的乡村还要结合民族文化、山水文化、地域文化、根亲文化、红色文化等历史文化,对村庄进行分类梳理,实施差异化指导,在美丽乡村定位上充分展现鲜明的地域特点和独特发展潜力,避免走马观花式地考察。

(二)创新理念发展,发展产业特色

一切发展都要以创新为前提和动力。在乡村建设的过程中,依然需要通过一系列创新寻找发展的源动力。

首先,在政策上,要寻求一定的创新。建设美丽乡村不仅需要地方政府极大的投入力度,还需创新具体的投入方式,使得财政投入取得最佳的政策效果。以建设美丽乡村为主要目标,投入应分为三部分:一是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改善居住条件,完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适宜居住的美丽乡村。二是基于生态的角度,追求生态上的可持续发展,使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这就需要加强退耕还林、整治环境、生态补偿等方面的投入。三是提高村民的收入。要强化政府引领,对于发展中的产业或许新兴产业,实行直接补贴。

其次,在技术上,要谋求一定的创新。技术上的创新包括很多的内容,比如生物技术范畴、机械装备范畴、储藏加工范畴、运输技术范畴等等的应用,可以起到增产、提质、节本、增收、保护生态等多方面的作用。

再次,在组织,要有所突破和创新。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进程中,要努力通过组织上的创新,比如在不改变农户承包权的基础上寻求农业的区域专门化、规模化,以更好地解决农业小生产和农产品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再如,根据农产品的特征和区域特点,在组织方式上进行一些改进,采用“公司+农户”的方式,或借助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新型农业合作社等形式扩大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和规模。亦或采用新近出现的经营权流转、股份合作、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形式,带动和提升农户的劳动热情,以使农产品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趋向于标准化、优质化和规模化的标准,增加农民收入。

最后,在业态上,要继续创新业态。这一创新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动力。因为业态创新有利于压力农业的产业基础,有了这个基础,才有可能实现农业的强、农民的富和农村的美。基于此,就要多想办法,多方举措,多途径丰富农业的产业链条,在农业附加值方面多下功夫,推进农业多种产业的融合和发展。要在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销售方面进行业态创新,要立足乡村的实际整合生态资源、特色产业、民俗风情等资源要素,思考乡村建设中生态旅游、观光农业、养生农业的新思路,提高农民的致富门路。

(三)科学规划引领,多方形成合力

结合乡村的实际,搞好因地制宜和科学规划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因为缺少科学规划的引领,乡村建设便缺少了切入口。因此,要通过科学的规划明确乡村建设的定位,进而完善规划。

首先,要完善规划体系。要以新发展理念为先导,贯彻在建设的全过程。设立专门的组织团队,成员应该多样化,如政府相关部门、农业研究人员、规划设计者、农户等,制定全面、科学、合理的乡村发展规划,结合国家乡村振兴发展的大背景,争取实现乡村建设、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乡村文化和乡村治理的一体化。

其次,加强整体规划。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要先行,美丽乡村建设整体规划应当综合乡村群众生产和生活综合考虑,追求做到特色鲜明、布局合理、全域规划,避免过于分散、毫无创新的局面,并且规划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全力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整体合力。

再次,注重规划实施的监督。在科学的规划被通过后,就要进行严格的实施,要保障规划得以如期进行,拒绝按照自己心意随便改动规划、重复建设等不利于乡村建设的做法。

四是定期评价建设成果。依据《美丽乡村建设评价》国家标准,对每个阶段的建设的结果作以客观性的评价,若发现建设中的不足及缺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整改并制定下一步措施,提高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有效性,从整体上提高乡村建设的效果。

(四)配套人文建设,丰富乡村生活

传统文化生民的家园,是乡民与乡村自然相互作用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所有事物和现象的总和。乡村文化是我国社会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乡土之美、人文之美,建设美丽乡村既要塑形,还要铸魂,两者要相辅相成,协调发展。配套人文建设就是铸魂。

1. 凝聚乡村人气

乡村民众是乡村文化的创造者和分享者。要考慮到乡村的实际情况,创造条件培育乡村人才,打造健康向上的乡村文化,同时,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学习他乡建设的先进经验,或者请优秀的乡村代表引领学习,促进乡村文化的发展。

2. 振兴传统文化

乡村在传统文化方面有着很大的优势,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基础和资源,如果被挖掘得好,就能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发挥巨大的市场潜力。比如,发挥乡村在非遗项目、民俗节庆的特色文化资源优势,着力发展乡村文化,根据地域特点打造特色鲜明的乡村文化产业。

3. 建立多元供给

要从多方面、多元素建立多元供给制度,比如发挥市场等因素的作用,使市场、政府和社会三者间形成良好的协同机制,激活彼此的积极因素共同参与,促进公共文化、社会公益文化活动与市场化文化活动之间的整合。还可以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比如民间剧团,借助于信息和多媒体技术,利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发展乡村文化产业,满足群众对文化的需求,让人民群众享受到质量更高、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4. 强化文化教育

文化教育的内容涵盖很多,比如加强乡村传统文化教育,让老百姓树立良好的家风,尊老爱幼;还可以开展生态环境教育,还乡村一个更蓝的天,更美好的环境。尤其是利用信息时代网络的优势,强化乡村文化教育。比如尝试建立乡村文化教育史馆,建立荣誉展室或教育基地,寻求促进乡村文化教育长久发展的有利机制。再如,可以为老百姓举办乡村文化大讲堂,利用好的事例、国家的最新政策激励老百姓,发挥大讲堂引导、教育、鼓舞、激励的文化作用,推动乡村文化的振兴。

应因地制宜,开拓创新,做好规划,本着协调发展的理念,建设一个在生态、经济、生活上都美好的美丽乡村,为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让农民获得更多满足感、幸福感。

(作者单位:中共大庆市委党校)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