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学以成童:陈鹤琴“活教育”思想的再发现——以新时代幼儿教师专业发展要求为视角

时间:2024-06-19

吴 晶,管迎香,陈 巍

(绍兴文理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浙江绍兴 312000)

为了更好的提升幼儿教师素质,提高幼儿教育水平,教育部于2017 年公布了《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明确提出了“一践行三学会”的要求,即“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作为师范生专业发展要求,“一践行三学会”需要更为多元的内容和更为丰富的理解。陈鹤琴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幼儿教育专家,是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奠基人与拓荒者。他在幼儿教育领域开展了许多卓有成效的研究,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符合中国幼儿发展的“活教育”理论。

1934 年,陈鹤琴邀请陶行知为中华儿童教育社创作歌曲,歌曲名为《教师歌》,歌词里这样写到:来!来!来!来到小孩子的队伍里,发现你的小孩,你不能教导小孩,除非是发现了你的小孩。来!来!来!来到小孩子的队伍里,了解你的小孩,你不能教导小孩,除非是了解了你的小孩。来!来!来!来到小孩子的队伍里,解放你的小孩,你不能教导小孩,除非是解放了你的小孩。来!来!来!来到小孩子的队伍里,信仰你的小孩,你不能教导小孩,除非是信仰了你的小孩。来!来!来!到小孩子的队伍里,变成一个小孩,你不能教导小孩,除非是变成了一个小孩。

这首歌曲后来成为了中华儿童教育社社歌,而“发现小孩、了解小孩、解放小孩、信仰小孩、变成小孩”成为陈鹤琴活教育思想的精准表达。本文将陈鹤琴的上述思想用“学以成童”加以概括。旨在“学以成童”这一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理念引领下,剖析“一践行三学会”教师专业发展要求与陈鹤琴幼儿教师专业发展之间的内在关联,从新时代教师专业发展要求角度重新诠释与解读陈鹤琴幼儿师范教育思想,对深入领会教师专业发展要求,提高学前教育师范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何谓“学以成童”

首先,重新发现儿童,赋予儿童独特的认识论地位,向儿童学习。“学”在宽泛意义上既涉及外部对象,又与儿童相关,“成童”则指成就儿童自身。以认知或认识为侧重点的“学”,其传统可追溯到古希腊。在古希腊的德尔菲神庙上镌刻着的“认识你自己”。这里的“你”,可以理解为广义上的人,认识人自身,旨在把握人之为人的特点。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之下,以上看法一方面意味着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另一方面也关乎人和神之别:人既不是动物,也不是神。在此意义上,认识人自己,意味着恰当地定位人自身。同样的,学以成童寓意将成人和儿童区分开来,儿童既是幼儿教师服务的对象,同时又是幼儿教师成长的榜样。具体来说,学以成童一方面强调儿童不是成人的缩影,而是具有独特生理、心理特点的个体[1]。另一方面,学以成童意味着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儿童和成人是处于平等地位世界的探索者,成人教会儿童生活技能,儿童的纯洁天真让成人远离喧嚣社会的功利,寻回自己的“赤子之心”。

其次,倡导一种非功利主义的儿童观。卢梭曾说:“我们对于儿童是一点也不理解的,对他们的观念错了,所以愈走就愈入歧途,最明智的人致力于研究成年人应该知道什么,可是却不考虑孩子们按其能力可以学到什么,他们总是把小孩子当大人看,而不想想他们还没有成人呢。”[2]近十来年,“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为了家长的日常口号,由此家长在教育行为上表现的过于急功近利,特别是在不少盈利教育机构的煽动下,家长试图将自己的孩子培养成“天才儿童”,希望孩子成就成功的人生,殊不知这样的行为已将儿童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扼杀在摇篮里。“假使我们要收获教育的良果,对于幼儿的观念,不得不改变。”[3]“学以成童”旨在超越一种把人生旅程机械地分为目标和手段两个部分的功利理念。视人生中那个被当作手段部分(如被当作“起跑线”的童年)的价值不再仅仅为了目标的实现(如为了将来的“成功人生”),从而不再认为童年是可以牺牲的,儿童是可以被当作学习机器的。

最后,倡导在幼儿教师与儿童之间交流沟通的交互主体性现实。诚如著名教育思想家杜威对“学以成人”的界定:如果没有把人类与其他动物区别开来的天然架构,就无所谓学习;人类的所有特性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后天习得。亦即以人性的方式学习,产生人文影响,而不仅仅是完善原始能力,获得更多技能。“学以成人”,就是通过你来我往的沟通交流,意识到自己是社群中具有个人特色的一员,了解社群的信仰、愿望和方法,并进一步将组织力量转变为人类资源和价值观[4]。学以成童刻画了在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或幼儿教师培养中的师幼互动是一种沉浸在生活世界之中的交互主体性活动。这种活动首先明确了教师和学生双主体关系,“教师与学生共同来做,必要时给学生以指导。”[5]345其次强调了与生活紧密联系的课程观,“宇宙的一切,都是教材,有许多教师拿一本死书,把自然的活的教材,都遮没了,我们要把书本抛在旁边,张大眼睛去看看世界。”[6]最后指明幼儿与教师在互动过程中必然会产生情感的联系,并且认为这种情感联系是相互的,双主体之间能产生“共识”。

二、学以成童与践行师德

学以成童蕴含了对儿童的无条件尊重和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并要求幼儿教师将这份尊重和热爱践行于生活工作中。尊重儿童,热爱儿童构成幼儿师范生品德的核心。“我是喜欢儿童的,儿童也是喜欢我的。”[7]陈鹤琴曾不止一次这样说。对儿童无私与纯洁的爱,尊重儿童,热爱儿童的高尚品德是推动陈鹤琴从事学前教育事业的力量源泉,也是他一生生活的真实写照。“热爱儿童,是做一个优良教师的起码条件。”[8]152他要求幼师在入校时就要跟孩子们交朋友,认定一个孩子作为研究的对象,通过与孩子的长时间交流培养师范生对儿童、对师范教育工作的感情,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学习知识,检验知识。“幼稚教育的师资,条件非常苛刻,有学识固然重要,而主要的还在于他们对儿童的纯爱与对儿童的感情,以及从事幼稚教育工作的决心与认识。”[9]559“具有高度的工作热情,继续不断地改进自己的业务,全心全意为儿童谋幸福。”[9]590

对教师品德的塑造,靠的不是知识的灌输,理论的说教,而是身体力行,言传身教。“教师要训导学生,第一要建立起学生对自己的信仰,这信仰绝不是你用欺骗或权威所获得的,是由学生对你的道德和学识的钦敬而来。言行不一的人,学生对他决无信仰。”[10]52在生活中,陈鹤琴通过亲身示范向学生传达做人的基本原则。陈鹤琴经常提醒同学们要尊重他人,还亲自示范踮起脚尖悄声进入会场。学生们在他的影响下,每个人都彬彬有礼,积极进取。

三、发现小孩、了解小孩与学会教学

发现儿童与了解儿童要求对儿童的身心活动规律有全面深入的了解。为此,陈鹤琴尤为重视对儿童心理的研究。在《儿童心理及教育儿童之方法》中,陈鹤琴指出:“我们应研究儿童的心理,施行教育当根据他的心理才好。”[11]8“但如何才能了解儿童呢这不得不靠儿童心理学的帮助……因此,我们要了解儿童,要教育儿童就得老老实实地来研究儿童心理学。”[11]423-424“要对于作为幼儿教育基础的儿童心理作全面、系统、切实的科学实验……特别要重视对幼儿从出生到学龄前这一段的心理发展和各年龄的心理特点的研究,包括心理活动的生理机制、心理活动和生理变化的关系,掌握幼儿的特点和心理发展的规律,把幼儿教育的工作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8]215“幼稚时期从出生到六岁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个时期,它将决定儿童的人格和体格,什么习惯、知识、技能、言语、思想、态度、情绪都要在此时期打下基础。”[11]582陈鹤琴以自己的儿子陈一鸣作为研究对象,详细观察、记录了他出生后的808 天发生的变化,对感觉、知觉、动作、思维、语言、情绪等方面做了全面系统的研究,掌握了大量一手资料。

发现儿童与了解儿童同时要求将对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性认识融入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去。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有着鲜明的实践特色,“实践第一”是贯穿始终的原则和信条。陈鹤琴幼师教育方法可以概括为“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从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到上海市立幼稚师范学校,再到南京国立中央大学(后改为南京大学)师范学院无一不是他的幼儿师范教育实践基地。从他谱写的校歌中可以看出鲜明的教育实践特色:幼师,幼师,美丽的幼师!松林中响的是波涛来去,山谷间流的是泉水清漪。放鹤亭、鸣琴馆是我们的新伴侣。更有那古塔斜阳、武山晚翠,陶冶我们的真性灵,培养我们的热情绪。幼师,幼师,美丽的幼师!

幼师,幼师,前进的幼师!做中教,做中学,随作随习。活教材,活学生,活的教师。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工作室。还要有手脑并用,文武合一。建设我们的新国家,教导我们的小天使。幼师,幼师,前进的幼师![12]

在教学过程中,陈鹤琴特别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知行合一。“做,这个原则是教学的基本原则,一切学习,不论是肌肉的,不论是感觉的,不论是神经的,都是靠做的。”[5]45“做了就与事物发生直接的接触,就得着直接的经验,知道做事的困难,就认识事物的性质。”[5]46据他的学生回忆,当时师范学校有附属幼儿园,这给学生们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学习平台。“讲幼儿教育就带我们到他所办的鼓楼幼稚园中,一面观摩,一面教学。”[13]只有通过实践检验的知识才是活知识。“理论必须通过实践来检验才能确定其是否正确,在实践中得到新发现,从而提高理论,这样才能不断进步。”[5]345在陈鹤琴这里,教与学始终是一体的,是不可分割开来的。

陈鹤琴的教育实践是多方面的,“不但师范课程要实验,教材教法也要实验,以至师范学制种种,都要通过实验和研究,才能产生一部恰当而完整的师范学校新课程,适合中国国情的师范教材和教法,然后才有完美的师范新学制。”[14]28正是有了大量基于当时国情的教学实践,陈鹤琴的思想才能在今天依然有生命力,依然能够为现代幼儿师范教育提供指导。

陈鹤琴主张师范生应该“把读书与工作统一起来,师范生应该一面学习,一面工作。”[15]158他特别强调实习的重要性,主张教学与实习打成一片。这里的实习不仅是教学方面的实习,而是全方位的实习,涉及教育、保育、行政、后勤等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除了实习,在校师范生每周还要抽出半天时间进行见习。为了给师范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实习见习平台,陈鹤琴还亲自参与幼儿园建设、选址。全方位的实习和见习更好的锻炼了学生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快的融入今后的工作。

在课程论方面,陈鹤琴主张大自然、大社会是教学内容的直接来源,是活的教科书。“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教师,一切事物,一切现象,都是我们的书本。”[16]陈鹤琴反对将书本作为课程教学的中心,认为书本只是“参考研究的资料”,儿童在与自然、社会的接触中获得的知识和经验才是真正的教材。陈鹤琴的活教学“着重于室外的活动,着重于生活的体验,以实物做研究的对象,以书籍作辅佐的参考。”[17]社会是大课堂,生活是活教材。在长期研究的基础上,陈鹤琴提出了“五指活动”课程方案:“一是儿童健康活动(包括体育、卫生等学科);二是儿童社会活动(包括史地、公民、常识等学科);三是儿童科学活动(包括动、植、矿、气象、理化、算术等学科);四是儿童艺术活动(包括音乐、图画、工艺等学科);五是儿童文学活动(包括读、作、写、说等学科)。此五指活动正像一只手的五个指头,各个指头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整体。”[18](见图1)“五指活动”课程以儿童为主体,弱化了传统的分科教学,是一种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课程方案。

图1 五指活动课程

四、信仰小孩、解放小孩与学会育人

陈鹤琴认为传统的幼师教育不能满足幼儿成长的需要,所学的知识往往是学非所用,用非所学,不能实现信仰小孩与解放小孩的教育目的。为此陈鹤琴主张师范教育应该培养具备综合素质的新型幼儿教师。

他要求新型幼儿教师不仅“能讲故事、能编歌谣谜语、能画图、能做手工、能唱歌、能奏一种乐器”,还“能种花种菜、能做点心和烧菜、能做初步的急救工作”。为了实现这一培养目标,课程上“先后开设普通教育学、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幼稚教育学、儿童心理研究、儿童卫生学、儿童文学、幼稚园教材教法研究、教育实习等专业课程和体育、音乐、钢琴、美术、园艺、家政和劳动科目。”[19]435将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活动引入课程,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动手能力。除此之外,还有与人生活动相关的课程,包括公民课程、社会教育和时事研究。公民课程重在对师范生做人的培养,如何待人接物,如何处世。社会教育侧重了解本国历史,本土文化的特点,国际问题等。时事研究注重关注当前国家和国际情况,研究国际问题。例如,在上海幼师,陈鹤琴就组织活动课程“上海研究”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生活的城市;针对当时国内国际形势,组织“对日和约问题时事座谈会”,让学生参与国际政治问题讨论,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在选用的教材上,不拘泥于传统的教科书,报刊杂志上的文章都是可选教材。在当时幼儿教育的萌芽发展时期,陈鹤琴还注重师范生办理幼儿师范教育的能力。“培养学生有办理幼儿教育各阶段(如托儿所、幼儿园)的能力。”[20]在实习时,师范生不仅要实践教学知识和技能,还要参观了解学校办学事务,以此熟悉整个学校的运作。

陈鹤琴主张教学与生活一体,教师与群众一家。陈鹤琴认为“要培养生产能力,是要学校农场化、工厂化,学生农人化、工人化”。[14]11他鼓励师范生和农民做朋友,向民众学习。“师生们还参加修路、种菜栽花、打扫卫生等劳动。菜园里栽种了葱头、金菜花、西红柿等引进的洋品种蔬菜,村民们觉得非常新鲜,眼界大开。”[19]274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了解民众生活,体会农民生活的艰辛与不易,农民们也可以了解国家发展动态和当时先进的思想。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与农民大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同时培养了学生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和组织宣传能力。

在上海幼儿师范学校,陈鹤琴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服务大众,在他的帮助下同学们创办了民众夜校。学生们白天上课晚上教学,不仅给广大民众普及了知识,还锻炼了自己的教学能力。在校学生成立了“大姐姐服务团”,有经验的高年级同学帮助低年级的同学,同学之间互助互爱,共同成长进步。“服务团对幼师的影响无处不在:各种时事讲座、演讲比赛、读书会、合唱团、义务小学、夜校等活动,给幼师带来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良好氛围。”[12]

与在江西幼儿师范学校相比,此时的陈鹤琴对师范生培养提出了更为全面的要求:1.锻炼强健身体;2.陶融道德品格;3.培养民族文化;4.充实科学知能;5.养成勤劳习惯;6.启发研究儿童教育之兴趣;7.培养终身服务教育之精神[21]。陈鹤琴认为幼师的职责不仅在于要做幼儿的楷模,还要做人民的楷模,既要做幼儿之“师”,更要做人民之“师”。“我们希望新师资的培养,富有劳动生产的技能,富有建设组织的能力,不但人格、行为可做人家的楷模,而且服务、为人都可做人家的榜样。不但要做一个优良的儿童教师,而且要做一个优良的社会领导者……”[17]108新中国的师范教育不仅要培养优良的幼教师资,提升幼师教育水平,还要培养新时代的国民,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对师范生能力素质的全面要求也实现了他培养“国民师资”的目标。

五、变成小孩与学会发展

表面上看,变成儿童似乎是一个不可行的命题,究其实质则是要求教师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与教师人格品质的不断升华,是一种对幼儿教师的最高要求。在陈鹤琴看来,教育是一个持续发生与生长的概念,不断生长以至日渐完善,持续成长最终变成儿童。生长是一个不断发生的概念,在师范教育中要求用发展的眼光进行师范教育。陈鹤琴十分重视在职教师的个人成长。“就目前教育上所发生的最严重的问题来看,在职教师如何充实自己,如何提高,的确最值得我们重视。”[15]122受陶行知“艺友制”思想的启发,陈鹤琴提出了“教师教教师”的培养方式。他指出教师教教师的形式很多,例如可以举行教学演示或建立巡回教学辅导团,这些活动形式可以不仅限于一所学校或一个城市,还可以推广到其他学校其他城市,进而推广到全国。教师们可以通过分组学习,共同研讨的形式参与其中。通过举办进修班、开展专题讲座、参加培训活动等形式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在参与这些活动中,陈鹤琴强调尤其要重视实践。培训不能只靠听,只靠看,而要在实践中展开。“根据我的个人经验,这种只是用耳朵听,靠别人用嘴讲的讨论或者讲演方式不能受到宏效。”[15]122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了教师应成为教育的研究者与不断充实、完善的自我成长者,以最终促进幼儿的发展。教师既是教育实践者同时也是教育研究者,教学研究能力是教师自我成长的重要手段。师范生在经历了短期的学校师范教育后,面临的是长期的教育实践。如果仅仅依靠从学校学到的知识长期从事教育事业,势必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陈鹤琴要求教师订阅英文版教育刊物,定期学习幼儿教育专业资料,及时关注国际幼儿教育动态,不断吸收新的教育知识提升专业教学水平。他还创办了许多幼教刊物,如《幼稚教育》《儿童教育》《活教育》,这些期刊都成为教师获取最新教学信息,研讨教学经验的重要平台。此外,陈鹤琴还十分注重培养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对后继行为产生影响。”他要求教师每天做好观察记录,每周定期召开教师教学研讨会,反思教学情况总结经验教训。

六、“学以成童”思想对新时代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

加强“德”之教导。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幼儿师范教育要将师德培养放在重要位置。目前师德建设的欠缺导致不少学前教育者职业认同感较低,虐童事件屡见不鲜。“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形之中都会深刻地影响儿童。所以,做一个好的教师一定要具有优良的品质,处处以身作则,这样才能养成儿童良好的品格。”[5]437因此,新时代幼儿师范教育要构建常态化幼儿教师师德培训制度,每周进行幼儿教师师德影片观看、线上学习、专题讲座、学习幼儿教师师德心得交流会等等,将幼儿教师师德作为表彰奖励、教师聘任、学校考核的必要条件之一。

完善“做”之体系。幼儿师范教育要以“做”为基础,“做”的过程即是把死教育转化为活教育的过程[22]。纵观当前我国幼儿师范教育,“各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将实习生的实习时间安排在大四的上学期或者是下学期,时间一般是一周。”[23]这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师范教育的“做”,造成了理论和实践的脱节。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和毕业设计、第二课堂活动等,是培养学生关注现实问题的态度、求实创新的精神和实际教育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因而在课程结构上要加大实训比重[24]。努力将实习、见习融入师范教育全过程,做到理论实践不脱节,理论实践一体化,理论实践生活化。

促进“学”之动态。幼儿师范教育需提高师范生的反思能力和培养师范生的终身学习理念。“教育是最具有人文意义的文化。”[25]“人文精神的核心是追寻真、善、美等高尚的价值理想,最终目的是人的全面发展,以及人的自由、解放与幸福。”[26]如此来看,教育不只是工具,师范教育的目的也不只是学会教学学会育人。教育势必要走的更远,教师势必要不断成长,唯有如此才能实现教育的最终目的,体现教育的终极价值。幼儿师范教育一方面要将反思贯穿于实践过程的始终,让师范生做好反思记录,使实践与反思过程能够相得益彰。另一方面,根据每所幼儿园具体情况改善现有的培训制度和奖惩制度,激励幼儿教师,使之形成终身学习的理念。只有让学习成为进行时,不断的在实践中反思,教育研究能力才能不断提升,才能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不断前进。

“陈鹤琴用毕生精力和心血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理论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幼教理论,是中国幼教的规律性的东西,是永不过时的,是不可以束之高阁弃而不用的。”[27]陈鹤琴先生作为我国幼教事业的领军者,在艰苦的岁月中开辟了现代化幼儿教育之路,为我们提供了幼教事业可资借鉴的宝贵资源。近年来学前教育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迅速发展,但在实践过程中仍存在一些偏差,诸如忽略儿童主体性、忽视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等问题依然存在。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幼儿教师如何动态地传承陈鹤琴“学以成童”教育思想,并将“一践行三学会”落实到位,进一步促进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值得我们继续研究。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