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幼儿自然色彩教育:价值、目标与对策

时间:2024-06-19

(盐城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江苏盐城 224002)

2020年将注定被载入历史史册,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席卷了全球,为人类对自然的过度掠夺敲醒了警钟。经历了病毒对人类自由、生命考验的艰辛,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此时,对自然教育的呼唤比任何时刻都显得紧迫。幼儿乃“自然之子”,大自然是幼儿游戏天性张扬的最佳场所,大自然也是色彩的宝库,是幼儿自然色彩教育的最好课堂。

目前,幼儿教育中尚未实施专门的色彩教育,对色彩的认识和运用大多出现在美术教育,色彩只是作为相关活动开展的一种工具,忽视了色彩本身的教育价值。即使在色彩教育中也习惯于知识型色彩认识和练习,而忽视幼儿对色彩自主创新的体验。诗人泰戈尔说过:“美丽的东西都是有色彩的。”[1]色彩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相对形态而言,幼儿对事物的色彩更为敏感,丰富的色彩更易于激发幼儿探索周围环境的兴趣。不仅如此,“幼儿通过视觉观察来感知事物的色彩美和形态美,通过色彩图像表达自己的思想,从而能够获得愉悦的审美身心体验,提高色彩审美能力。”[2]因此,对幼儿进行色彩教育有助于幼儿更好地从环境中获取信息,丰富幼儿的认知经验,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色彩是大自然的元素,是人类无法创造的奇迹,她来自于每一片草叶、每一块石头、每一片走过的风和飘过的云。色彩的元素、色彩的变化规律、色彩的搭配原则,色彩的奥秘无不隐藏在大自然中。无怪乎德国著名画家丢勒说:“艺术牢固地扎根在自然之中”[3]。因此,幼儿色彩教育如果离开对大自然的感知,就像大树离开了土地,失去了根的源泉。

本文选取幼儿色彩教育这个点作为幼儿自然教育的切入点,以期通过对自然色彩教育的探讨,引起人们对自然教育的重视,引发人们进一步思考幼儿教育的本质与原点。

一、大自然色彩蕴藏的秘密与教育价值

大自然的颜色是多变的、流动的,晴天、雨天,日出、日落,不同气候下,不同时间段,大自然的色彩都在变化,仿佛一块流动的调色板。

(一)大自然色彩的变化蕴藏着生命的智慧

自然界的色彩变化万千,将它们作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去研究和观察,可发现色彩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变化着。而自然界的色彩变化,尤其是植物的色彩变化又往往是生命的动态变化。当春夏植物生长需要更多光合作用帮助生长的时候,叶绿素就会增多,此时的树叶多为绿色;而当秋冬阳光减少,植物为了把营养更多输送根部保持生长的力量,减少了光合作用,需要的叶绿素减少,树叶就变成了其他的颜色,并掉落以帮助大树更好地储存过冬的能量。生长在我国四川的乌桕树,随着季节而干变万化,渐渐由绿变黄,再由黄而红,一棵树上能魔幻似地呈现绿、黄、橙、红、紫等不同颜色,竞相争艳,美如云霞,极尽大自然色彩之美。哪怕是一株小草,从生命初始的嫩绿到生命终结的枯黄,绿色色系的变化伴随着小草的一生,不同深浅的绿色反映了小草不同生命阶段的颜色。

大自然植物的色彩变化彰显着生命的力量,而自然界动物的色彩变化则蕴含着适应环境变化,保护生命的智慧。大到老虎、北极熊、小到松鼠、青蛙等动物的颜色总是尽量和周围所处环境的色彩保持一致,最出名的就是变色龙,身体的颜色会随着环境的颜色灵活变化,这都是动物为了保护自己而长期进化出来的生存智慧。

(二)大自然色彩的变化积淀着多种物质的撞击

风、岩石、浪花、沙子,自然界的各种物质彼此之间的撞击、糅合,让大自然的色彩更加绚丽多彩。如,巴哈马哈勃岛令人痴迷的粉色沙滩是由海水中一种叫有孔虫的遗骸混合白色的珊瑚粉末儿,经海水的多次冲刷,积淀于沙滩而形成的;澳大利亚昆士兰梦幻般的彩虹色沙滩则是多种海洋生物相互作用产生的色彩变化。粉红色的火烈鸟并不是生来如此,而是因为火烈鸟生活在湖泊、沼泽和湿地之间,它们主要食用藻类,昆虫幼虫和小型甲壳类动物,如,虾和软体动物,这些食物中富含胡萝卜素,这种鸟的消化系统从含类胡萝卜素的食物中提取色素,最终溶解在脂肪中,然后脂肪在生长时会沉积在新的羽毛中,火烈鸟的颜色会慢慢变成粉红色,如果火烈鸟的食物发生变化,她的颜色就会发生另一种变化。因此,当我们探寻大自然色彩的秘密时,不能离开对自然物质周围环境的洞察,了解当时当地各种物质对自然色彩产生的影响。

(三)大自然色彩的变化折射出时空的流动

“人的视觉是按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来反映物体的远近距离,色彩有透视变化规律,近的暖,远的冷,近的鲜明,远的模糊。”[4]大自然的颜色离不开太阳的光线,不同时间的光和物产生的变化,呈现出来的色彩也完全不同。随着时间空间的变化,色彩会在不同的环境下,不同的季节里,呈现出不同的变化。如,日出时分,红色光线笼罩着自然界,颜色由红变黄,暗的地方会由绿青变为青紫、蓝紫等;日落时分,晚霞笼罩着自然界,万物呈现出橙红、橙黄色的变化。一年的不同时节,一天的不同时间,大自然的色彩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着。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山石从谷底到顶部分布着不同时期的岩层,色调各异,这种色彩的变化承载着历史的厚重,记录着不同时期岩层的变化轨迹。

幼儿对大自然色彩美的感知和探索本身就是幼儿认知、情感、审美、道德综合发展的过程,也是幼儿完整生命得以滋养的过程。

二、幼儿自然色彩教育的学理范畴探讨

学界将色彩学的研究及应用作为美术理论首要的、基本的课题,这一定位是基于色彩对美术表现的重要性而言。但幼儿自然色彩教育不能简单地归附于幼儿美术教育的一个部分,幼儿对自然色彩的感知、认识、体验、探索和表达有其独立的认知价值和审美价值,幼儿自然色彩教育应建立在对环境美学和自然美学认识的基础上,“环境美学已经显示,自然美学不仅仅是与艺术美学平行的一个领域,自然美学更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的变化。”[5]在自然中的审美活动完全不同于对艺术作品客体的审美活动,大自然和艺术作品的本质不同,决定了在自然中的审美活动是一种沉浸式的、“天人合一”的审美感受。这种“审美活动具有超越性和复归性:超越性是指人不对物采取科学探究和实用欲求的态度,而是采取审美的态度;复归性是指审美活动使人回复到存在的本然状态,即人与万物融为一体的本真世界。”[6]因此,当幼儿置身于大自然的时候,色彩作为自然美的首要外象引起了幼儿的探索欲望,但是,由于幼儿处于感知运算阶段的认知特点,他们对自然色彩的探索不是采用“实用欲求的态度”,而是“本然状态”的体验。也正因为如此,幼儿在自然中的色彩探究活动更符合审美的过程,从学理范畴来看,当属于自然美学的研究领域。

当我们意识到自然色彩教育应是基于自然美学的视角去开展的时候,我们就不能用那种以艺术为中心的审美方法,而应转变为以自然为中心的审美方法。自然物和艺术两种不同的审美客体需要我们用不同的审美方法。“如果它是自然客体,我们则需要考虑将其创造出来的大自然力量。它开启了一种面对人与自然差异的体验,这种体验只有自然才能带给我们。”[7]这一视角的转变至关重要,这意味着当幼儿在体验大自然色彩美的时候,作为教师首先想到的不应是让幼儿记住色彩的名称或运用工具去表现自然色彩,而应是给与幼儿探究自然色彩的时间,引导幼儿发现自然色彩背后隐藏的“大自然力量”。简言之,我们要从自然的视角去开展色彩教育,而不是从艺术的视角去开展色彩教育。

三、幼儿自然色彩教育的目标

(一)培养幼儿的色彩感受力、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

大自然的色彩千变万化,难以穷尽,对于儿童自然色彩教育来说,要从大自然中去获取最生动、最丰富的色彩信息,丰富儿童的色彩语汇,重点培养幼儿对色彩感觉的灵敏性,发展他们的色彩形象思维能力和色彩想象力。尤其是色彩感觉的能力,对幼儿的审美能力发展至关重要。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幼儿心理的发展是经由感知运算才到形式运算的,如果没有敏锐的感知能力,审美情感的产生和审美自由的实现都是不可能的。而五彩斑斓的大自然恰是幼儿色彩感受力提高的最佳环境,当幼儿面对自然时,视觉、触觉、嗅觉等各种感官都得到了锻炼,整体感觉能力的提升为幼儿想象力、创造力等更高形式的心理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在自然色彩探秘中提高幼儿科学探究能力

动植物千姿百态的色彩是其生命智慧的展示。花朵的颜色是为了吸引各类昆虫,传花授粉,从而繁衍生息。动物的色彩不仅用于对异性的追求,还用于自卫。如,背上长着三根长刺的雄性刺背鱼本身是青灰色,但是在追求异性时腹部颜色会变成红色,目的是警告旁边的雄鱼,背部颜色会变成蓝白色吸引异性。而当完成追求交配后,雄鱼再度恢复青灰色。花朵的颜色之所以不同是因为花瓣里含有一种叫做花青素的物质,而花青素在不同的PH值下的颜色不同。大自然所隐藏的色彩秘密为幼儿的科学探索活动提供了最好的教育素材,当幼儿亲近大自然,用各种方式去观察、实验、比较、分析、记录自然秘密的时候,谁能说这不是一个科学家探究世界的基本方法呢!

(三)培养幼儿的审美素质

审美素质主要是指审美兴趣和审美能力,在幼儿自然色彩教育中,以自然为师,借鉴自然色彩的目的是激发幼儿的审美兴趣,提升幼儿的综合审美能力。大自然是儿童审美教育的最好场域,正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我们从学校教育最初日子起,就教孩子去理解周围世界,大自然和社会关系中的美,感知和领会美,这是审美教育的核心。舍此,情感对任何美都会无动于衷。”[8]43“环境的美不在于环境的形式、功用或物理特征,而在于环境在与观察者遭遇时刹那现起的‘象’。”[9]219这就意味着,我们在自然审美的时候尤其要关注自然给与的整体的审美体验感。对于幼儿色彩教育而言,自然色彩给与幼儿的首先是美的整体感受,而不是色彩的名称。因此,幼儿色彩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掌握色彩知识或技巧,而是通过大自然丰富多彩的色彩美激发幼儿对自然美的敏感性、好奇心,萌发幼儿的审美兴趣,为进一步提升审美能力奠定基础。

(四)萌发幼儿热爱自然的情感

幼儿自然色彩教育是基于自然场域的色彩探索活动,这不同于幼儿美术活动中对色彩的认知和运用,它是幼儿在大自然中的综合审美活动,是由色彩这一“外象”所激起的幼儿一系列的审美感知、审美体验和审美情感综合参与的自然美育活动。因此,在自然中的审美活动有着双向的功能,自然审美不仅能培养人的审美能力,还能让人在欣赏自然美中更加热爱自然。“自然审美体验可以为人类构思自然提供可能,不仅将自然视为我们自身目的的工具,而且视其为美的一种来源,并对其本身予以尊重。在自然审美体验中,人类认识到自身的有限性,学会欣赏和尊重与自身不同的事物,并理解明白应该对人类的行为设置一定的限度。”[7]康德也说:“对自然的美拥有一种直接的兴趣,这在任何时候都是一个善的灵魂的特征”[10]299。因此,自然审美活动有助于滋养幼儿的德行。当幼儿在感受自然色彩变化莫测的美、探索色彩美背后孕育的自然力量时,经由自然美带来的愉悦体验,让幼儿更加热爱自然。而通过自然色彩教育萌发幼儿尊重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情感,这在人与自然日渐失衡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五)培养幼儿健全的生命意识

在幼儿教育领域,对技术和知识的盲目崇拜依然普遍存在,过多的功利性追求忽视了幼儿内在的精神世界和整体的生命发展。幼儿自然色彩教育是从自然的视角去开展色彩教育,主张幼儿真正融入大自然中,关注幼儿对自然美的体验与理解。让幼儿“真正融入大自然——在与自然的直接的接触中,孩子们体验着对自然的谨慎和尊重。与植物、动物、土地和水的感情和亲密最终演变成在自然中的‘在家’的感觉。就某种意义而言,这种在家的感觉所带给孩子心灵与精神上的熨贴,是任何其他教育所不可企及的。然而,这才是真正契合生命、与生命相融的教育。”[11]因此,幼儿自然色彩教育的目的应是让幼儿融入自然,体验自然之美,体悟自然智慧,学会敬畏生命,敬畏自然,这对幼儿成长有着生命本体的意义,而培养健全人格,具有生命感悟、富有灵性的人也正是教育应追求的本质。

四、幼儿自然色彩教育的对策建议

(一)幼儿自然色彩教育要“以自然为境”

幼儿自然色彩教育首先要让幼儿感知大自然丰富多彩的色彩美。要“以自然为境”,把幼儿带到大自然,让大自然丰富多样的色彩锐化幼儿的感官,丰富幼儿的感官体验,提高幼儿通过直觉进行判断的能力。长期以来,人们过于强调理性观念的力量,而低估了眼睛、耳朵、身体等感官的主动性,人们无法凭借自己的视听觉去理解艺术的神秘和魅力。格式塔心理学家阿恩海姆说:“我们忽视了通过感觉到的经验去理解事物的天赋,我们的概念脱离了知觉,我们的思维只是在抽象的世界中运动,我们的眼睛正在退化为纯粹是度量和辨别的工具。这样以来在那些一眼便能看出其意义的事物面前,我们倒显得迟钝了……天生具有的通过眼睛来理解艺术的能力沉睡了,因此,很有必要设法唤醒它。”[12]1-2

走进大自然,全身心体验自然环境,这是幼儿生命教育和审美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径。“与艺术审美要求的审美距离相反,自然审美要求我们介入(engage)到自然环境中去,消弭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的距离。对环境的欣赏并不只是看着美丽的风景,而应该深入其中”[5]“我们能体会到当自己的身体与环境深深地融为一体时,那种虽然短暂却活生生的感觉,这正是审美的参与,而环境体验恰好能鲜明、突出地证明它。”[13]28因此,幼儿园或家庭应制订亲近自然时间计划表,给幼儿创设融入自然的机会,在自然情境中唤醒幼儿的色彩敏锐性,激活幼儿对美的感受力。

(二)幼儿自然色彩教育要“以自然为师”

庄子云:“天地有大美而不言”[14]。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天地的大美中隐藏着色彩的奥秘。“以自然为师”就是让幼儿在感知自然美景中观察自然色彩产生的秘密、搭配的原则、变化的规律等,在感知自然色彩美的基础上,初步了解色相、明度、色调等基本的色彩知识,感受色彩的冷暖、对比关系,进一步感知自然的整体美,感受自然事物的生命运动模式,提高审美鉴赏能力。让自然美激发幼儿观察日月星云、山水花鸟、草木鱼虫,园林田野等自然物色彩变化的兴趣,“以自然为师”不仅让幼儿学会像大自然那样通过色彩变化表现美,而且要让幼儿领悟大自然中各种物体相互和谐共融产生的美,体悟自然生命运动不同阶段色彩变化产生的力量之美。如,日出日落色彩变化中的生命力量之美;绿树青山搭配的色彩和谐美;白云蓝天,红花绿叶映衬的色彩对比美。当置身于大自然时,教师要引导幼儿仔细观察自然物细微的色彩变化美。如,一株地水仙在吐蕊绽放之际,其花蕊深黄发红,花瓣中心金黄,边缘润白如玉,人称“金盏银台”。花朵的色彩既有和谐的渐变色,又有强烈的黄白对比色,搭配上青翠欲滴的叶片,更衬托出花朵的晶莹欲滴,给人以强烈的美感体验。而当一个孩子仔细观察花开花落时,他会体会许多生命的道理,在一花一草的色彩变化中感悟生命的真谛。

(三)幼儿自然色彩教育中要注重幼儿自身的色彩体验感

人们习惯于把幼儿色彩教育当作对幼儿的颜色教学,强调幼儿对颜色的命名和运用。这主要是因为幼儿教育中缺乏独立的色彩教育,加之长期以来的知识本位使人们习惯于灌输式的知识型教学。但是,大自然的色彩数以难计,许多色彩难以命名,如,红色有朱红、玫红、深红、紫红,加之幼儿语言发展的限制,不必要追求对色相的过多语言描述,而应该关注幼儿对色相的直觉体验和心理感受,以及想象力的迁移,包括色彩的冷暖倾向性和心理感觉等色性问题,也不应把成人的理解灌输给幼儿,而应从幼儿的视角去感受。“由于儿童没有经历过文化历史、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影响,在审美追求上更具有独特性,个体差异往往很大,往往和社会的审美共识也相去甚远。”[15]苏霍姆林斯基在《蓝天下的学校》中也曾描述过这样一个场景:一个孩子在画铁匠的时候,她把铁匠的头发画成竖起来的红色,铁锤周围画出金色的火花。幼儿对不同的色彩有自己独特的解读,他们认为黑色的云朵里隐藏着怪兽,白色的云朵是好吃的棉花糖,红色的晚霞是公主的礼服……。因此,成人应为幼儿提供观察自然、探索自然的工具,而不应先入为主或越俎代庖,让幼儿在深度体验自然的基础上,形成自己对自然色彩的理解,也可以引导幼儿根据自身的色彩体验感制作多样的自然色环。

(四)幼儿自然色彩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方法

朱光潜指出:“游戏和艺术的目的都不在活动本身以外的结果,而在活动本身所伴随的快感。……游戏和艺术的目的不是外在的,是为活动而活动的,所以,它们是自由的活动。”[16]180可见,自由是游戏和审美活动共有的特性。加之,游戏是儿童的自然天性,因此,作为审美活动的自然色彩教育应将游戏作为幼儿探索大自然色彩的基本方法,通过游戏进一步提高幼儿色彩感知、色彩分析和色彩表达的能力。如,“色彩猎人”游戏是一个自然色彩感知和色彩分析的游戏,教师首先准备硬纸板、双面胶、幼儿剪刀、小篮子(或塑料袋)等游戏材料,然后让幼儿扮演猎人在大自然中采集所看到的不同颜色的自然物,并仔细观察花草树木等颜色的渐变、对比等色彩规律,然后根据自然的配色规律在硬纸板上黏贴所收集的自然物,进行独具个性的自然色板制作。“植物染色”游戏是体验色彩、深度感受自然色彩能量的游戏。教师适当准备一些器皿、捶捣植物的工具、不同颜色的布料、纸张等,引导幼儿在大自然中寻找各种颜色的植物,然后让幼儿自主地用提供的游戏材料进行染色游戏。引导幼儿探寻植物外表下深藏的色彩能量,在染色的过程中体会色彩的变化,经过不同染色次数、不同色相的浸染,可以让幼儿感受色彩的层次,体悟一种生命滋养另一种生命的神奇,学会感恩自然。

当然,教师设计的色彩游戏也许只是激发幼儿在大自然深度体验色彩的一种方法,我们更应重视幼儿在大自然中的自发游戏,甚至是仰望蓝天白云的那种“神游”。因为自然自在的游戏体验会让幼儿和自然融为一体,真正达到生命体验的本真状态。因此,需要教师和家长给孩子自然游戏的时间、空间和材料。

(五)教师在幼儿自然色彩教育中应提供适当“支架”

我们反对把色彩知识和技能的获得作为幼儿色彩教育的目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幼儿色彩教育中不需要教师的“教”。在尊重幼儿自己的审美观的前提下,教师有必要为幼儿对自然美的深度体验和创造提供“支架”,适时提问引导,提高幼儿对自然美的敏锐感知力,鼓励幼儿表达对自然美的内在感觉,否则幼儿对自然的探索和美感的形成可能会流于表面。当幼儿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他们对自然美的深度体验,对自然规律的探究不是一蹴而就,是经由自由感知——深度探究——个性体验——创造表达的层层推进。教师提供的“支架”可能是望远镜、放大镜等自然观察的各种工具,也可能是颜料、调色板、调色工具、水等材料,还可能是精心设计启发幼儿进行探索的问题,总之,问题、工具、材料包括适当的方法,这些“支架”提供的目的是帮助幼儿进行深度自然探索,而不是破坏幼儿对自然探索的好奇心和对自然美整体感知的能力。教师要观察把握幼儿对自然色彩浅层感知向深层探究过渡的时机,贯彻“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指导原则,激发幼儿对自然规律的探究,提升幼儿感受美、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