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亲子互动失调与学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关系研究

时间:2024-06-19

方德兰,孙配贞,李 进,乔 迪

(1.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苏徐州 221004;2.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江苏徐州 221116;3.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幼儿园,江苏徐州 221004)

儿童行为问题(Child Behavior Problems)通常是指在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上均超过了相应年龄所允许的正常范围的异常情绪和行为表现[1]。儿童行为问题影响儿童当前的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有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有研究表明,童年早期出现的行为问题在个体成长过程中相对稳定,将会持续至学龄期甚至青少年期[2]。Campbell等科学家的调查也发现,青少年期的行为问题很多都开始于学龄前期[3]。近年来,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调查发现,行为问题检出率呈居高不下的趋势。了解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的影响因素并进行有效干预是防止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促进儿童身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儿童行为问题是儿童社会适应不良的反映,儿童的社会化很大程度上是在亲子互动中进行的[4],亲子互动对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5]。不良亲子互动有可能会导致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有关亲子互动和儿童行为问题的关系还未见报道。48 个月左右的儿童行为问题具有相当的稳定性,且可用有效工具准确地测查[6-7]。因此,笔者以中班儿童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分析,探讨亲代和子代一般情况,以及亲子互动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为儿童行为问题的防治提供参考。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选取徐州市3 所幼儿园中班所有儿童为研究对象,共15 个班,发放问卷380份,收回有效问卷354份(有效收回率93.2%),其中男童172例,女童182例,平均年龄(4.52±0.35)岁。

(二)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调查研究,问卷包括以下3个量表。

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包括家庭类型、人口数量,儿童年龄、性别、在家排行,父母职业、文化程度、月收入等。

Achenbach's 儿童行为量表(Child Behaviour Checklist,CBCL)。儿童行为问题调查采用由美国心理学家 Achenbach 及 Edelbrock编制、修订的父母用儿童行为量表CBCL[8](行为问题部分),适用于4-16 岁儿童,信、效度良好[9]。量表中每条行为问题均采用三等级计分,0,1,2分别表示无、偶尔有、经常有,分数相加即为行为问题总粗分。分值越高提示行为问题越突出。

亲子互动失调分量表。使用由Abidin 编制的亲职压力量表[10-11]中的亲子互动失调分量表测量亲子互动失调状况,由总量表的第13-23 题以及第34题组成,采用五级评分,从“非常同意”“同意”“不确定”“不同意”到“非常不同意”分别计分为5,4,3,2,1分,得分越高,表示父母与孩子的互动越不好,亲子互动失调越严重。该分量表总分为60分,≤28分为正常水平,28-30分为临界高水平,31-32分为高水平,≥33分为非常高水平。

(三)质量控制

在问卷调查开始前,对班级主管老师进行培训,由主管老师给儿童家长发放知情同意书,使家长了解调查的目的及意义并填写知情同意书。同意参加研究的家长填写问卷。在问卷填写过程中,由班级老师指导和解读问卷。

(四)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 统计软件包进行资料的整理与分析,统计分析方法主要有描述性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元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一)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

根据Achenbach 量表评定标准,总粗分超过正常上限,判定为有行为问题[7]。在所调查的354例儿童中,共检出行为问题儿童25 例,总检出率7.06%。

(二)儿童行为问题影响因素分析

1.单因素分析

对不同特征儿童行为问题总分进行比较分析,不同性别、在家排行差异、每天看书的时间、每天户外活动的时间、母亲文化程度、亲子互动水平儿童行为问题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家庭类型、每天看电视的时间、父亲文化程度儿童行为问题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表1 不同特征儿童行为问题总分比较分析(n=354)

(续表1)

2.多因素分析

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作为自变量,是否判定为行为问题为因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每天看书时间、每天户外活动时间、亲子互动失调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每天没有看书、没有户外活动、亲子互动严重失调是学前儿童发生行为问题的危险因素。具体见表2。

3.亲子互动失调与儿童行为问题的相关分析

为了解亲子互动失调与儿童行为问题之间的相关程度,对亲子互动失调与儿童行为问题进行Pearson积差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亲子互动失调与儿童行为问题呈显著正相关(r=0.28,p<0.01)。见表3。

表2 儿童行为问题多元回归分析

表3 亲子互动失调与儿童行为问题的相关矩阵

三、讨论

本研究调查结果显示,徐州市中班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率为7.06%,这和田甜[12]对江苏省其他5个城市的调查结果基本相同,低于忻仁峨[13]、赵永鑫[1]、刘雅静[7]等对其他省市的调查结果。这可能与调查工具和调查对象不同有关。田甜采用CBCL对4-6岁学前儿童进行调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7.81%,研究工具、被试地区和年龄与本研究有相同之处;赵永鑫选取大连市3-5 岁的学前儿童,采用Conners父母问卷调查进行调查,行为问题总检出率为17.87%,研究工具和本研究不同,Conners父母问卷适用于较小儿童,儿童年龄较小者心理发展相对幼稚,出现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几率较高;刘雅静采用CBCL对北京市4-7岁学前儿童进行调查,行为问题的总检出率为14.8%,被试地区和年龄范围与本研究不同。

本研究调查发现,不同性别、不同母亲文化程度、在家不同排行儿童行为问题总分有显著差异,男孩行为问题总分显著高于女孩;母亲文化程度在大专、大学以下的儿童行为问题总分显著高于母亲文化程度是大专、大学及以上的儿童;在家排行老大的儿童行为问题总分显著高于独生子女和排行老二的儿童,独生子女的行为问题总分显著高于排行老二的儿童。

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每天没有看书、没有户外活动、亲子互动严重失调是学前儿童发生行为问题的危险因素。每天没有看书的儿童行为问题总分显著高于每天看书的儿童,每天没有户外活动的儿童行为问题总分显著高于每天有户外活动的儿童,亲子互动严重失调的儿童行为问题总分显著高于亲子互动轻微失调及亲子互动正常的儿童。

本研究结果表明,亲子互动失调与儿童行为问题呈显著正相关,这与Tanja Poulain[14],Zhao J[15]等研究结果一致。亲子互动失调与儿童行为问题有关,亲子互动水平越低,行为问题总分越高。行为问题是衡量儿童社会适应的一个重要指标,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儿童会面临各种压力,在缺乏支持和帮助的时候,尤其是依恋关系不安全的时候,会不知所措,表现出各种异常行为[16-17]。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儿童社会化的过程,有赖于与父母的相互作用,尤其是与父母的双向互动[4]。根据依恋理论,儿童在亲子互动中逐步发展了自己特有的工作模型。良好的亲子互动,给儿童带来安全感和信任感,有利于儿童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和良好的行为方式。亲子互动中,父母处于主动地位,父母和子女进行有效沟通、互动,带动儿童认知和交往能力的发展,引导儿童学会表达情绪的正确途径,对儿童的自制力发展进行积极引导,有利于儿童社会化的形成,从而表现出较好的社会适应。Saeid Sadeghi[18]的研究有力的支持了亲子互动与儿童社会化的关系,通过培训父母与孩子互动,鼓励父母花更多的时间与孩子在一起,亲子之间的冲突减少了,亲密感增加了,孩子学会了和他人友好相处。

学龄前儿童看书、户外活动,几乎都是和成人一起进行的,他们还不能独立看书和户外活动。儿童每天一定时间的看书和户外活动,是良好亲子互动的体现。每天看书和户外活动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从本质的层面解释可能是亲代和子代之间的互动交往水平不同造成的。刘晓晔[19]的研究证实了亲子互动质量是影响学龄前儿童绘本阅读效果的核心因素。由于本研究设计的儿童看书和户外活动为非连续性变量,不适合进行相关分析,看书和户外活动是否和儿童行为问题具有相关作用,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重新设计变量类型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性别、母亲文化程度、不同排行并非学前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的危险因素。提示我们,性别、母亲文化程度、在家排行与儿童行为问题总分的关系只是表面现象,需要从更深的层面进行分析。可能这些因素会影响到亲子互动的数量和质量,从而一定程度地影响到儿童行为的发展,而非独立地、必然地影响儿童的身心发展。哪些因素可能会影响亲子互动的数量和质量,哪些因素会导致亲子互动失调,有待进一步的调查研究。

综上所述,亲子互动失调与儿童行为问题有关,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场所,父母应重视和儿童的良好互动,提升亲子互动水平,减少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

本研究存在以下不足:儿童行为问题的调查仅使用问卷调查,数据来自父母的报告,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将行为观察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与问卷调查法相结合。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