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教育脱贫视阈下边境乡村学前教育发展的田野研究——以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为例

时间:2024-06-19

时 松,苏 德,张盛蓉

(1.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北京 100081;2.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民族中等专业学校公共学科专业部,云南泸水 673100)

2019 年12 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未来工作要“集中兵力打好深度贫困歼灭战,政策、资金重点向‘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倾斜”的发展目标。减少贫困的手段是多样的,其中教育是消除贫困的利器之一。2017 年教育部等四部委《关于实施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的意见》中指出实施三期行动计划“是推进教育脱贫,从人生早期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促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基本原则之一是“重点支持贫困地区、困难群体和薄弱环节”。2018年《深度贫困地区教育脱贫攻坚实施方案(2018-2020 年)》中重申了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尤其是强调在少数民族“三区三州”深度贫苦地区建构完善的学前教育服务网络。

一、发展学前教育促进脱贫的实证研究依据

(一)教育贫困是贫困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脱贫的提出是基于贫困内涵的历史演变和解决贫困发生根基的现实需求。贫困可以概念化为绝对贫困、相对贫困、主观贫困、多维贫困四种类型[1],也可以通过测量方式划分为金钱贫困、社会排斥、能力贫困三种类型[2]。民族志研究中还有一种非物质性贫困概念界定,比如包含歧视、剥削、恐惧等[3]。贫困内涵的演变重要节点是贫困的测量由原先的一维走向多维,教育与健康、居住环境并列为多维贫困的重要测量指标[4]。除了经济收入的贫乏,“能力缺乏、文化落后、制度限制、权力剥夺、环境脆弱等都被认为是贫困的表现”[5],贫困的覆盖面不断延展,维度多元化。当前多维贫困已占据学术研究主流,其意义也逐渐被社会所认可。多维贫困的测量指标是丰富的,计算方式是复杂的。如何测量教育贫困是一个难题,经济脱贫的标准有个经济收入底线,教育脱贫则不太好界定,有研究中指出小学毕业是教育脱贫的阈值[6]。虽然多维贫困的计算方式有差异,如何测量教育贫困也存在争议,但是教育贫困,尤其是学生接受教育程度是多维贫困测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基本是共识。

(二)教育脱贫是减少贫困的重要手段

教育与贫困之间的关系已有大量的研究,已有研究显示教育是减少贫困的重要路径。比如教育可以提升贫困人口的就业技能进而增加就业机会,再比如对母亲的教育每增加一年就可以降低5岁以下儿童9%的死亡率[7]。亦有研究探讨贫困、教育与恐怖主义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在2001 年“911”恐怖袭击事件之后,希望通过增加教育、减少贫困降低恐怖主义袭击[8]。正因为教育与贫困有着密切的关系,教育成为脱贫的手段是研究的重点。西方研究中教育对脱贫的贡献有两个有力的证据支持:一是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是经济发展的基石,而人力资本是由教育来实现;二是经济学家明瑟研究了平均多接受一年教育对个人收入提高的影响[9]。近几年我国越来越多的实证研究结果证明了教育对脱贫的成效。比如林相森等人研究结果显示“教育水平的提高会改变个人的知识技能与学习能力,进而显著影响阶层上升的机会,这条作用路径在阻隔贫困代际传递方面的贡献最大,且随时间推移而增强”[10]。

(三)儿童教育贫困是教育贫困的重要组成部分

消除儿童贫困是减少人类贫困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最为重要的关键环节[11]。儿童贫困具有特殊性,因为儿童的稚嫩,以致于儿童更容易受到伤害。Schweiger指出了儿童贫困与儿童脆弱性之间的四点关系:一是贫困儿童正因为是儿童所以需要保护,比方说儿童的非独立性决定了其对成人或机构的依赖;二是在儿童的生活世界贫困是一个脆弱的环境,贫困对儿童是身心等多方面的广泛影响;三是儿童贫困脆弱性具有涟漪效应,比如儿童贫困连带的是高犯罪率居住环境、问题家庭等;四是贫困具有时间维度,贫困对儿童产生的影响既是短期的也是长期的[12]。儿童的脆弱性,使得贫困中的儿童更为脆弱。

就儿童贫困而言,目前学术界已开发出“多维儿童贫困指数(MCPI)”量表,其主要体现的是儿童获得物品和服务的实际机会,这些物品和服务对儿童充分发展和能否行使《儿童权利公约》所赋予的权利至关重要,其中的教育维度包含两个指标,两个指标分别是测量15 岁之前以及15至18 岁两个阶段的儿童辍学百分比[13]。Lipina等人从生态学与发展视角测量儿童贫困,涉及到教育方面的指标除了有受教育年限,还有儿童自我管理能力、语言表达与理解、社会技能、科学、艺术等指标,相对于“多维儿童贫困指数(MCPI)”量表更为详细[14]。依据贫困对象的主体划分,儿童是贫困人群中特殊的群体,人生的早年就已处于贫困状态。就贫困的内涵而言,儿童贫困与成人贫困的测量指标中都包含着教育贫困,儿童的教育贫困主要指向的是受教育权、教育质量以及儿童发展水平等。儿童教育贫困是教育贫困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发展学前教育有助于教育脱贫目标的实现

学前教育是教育基础中的基础,加强学前教育有利于教育脱贫整体目标的实现。很多研究结果已经证实学前教育对儿童智力等发展的短期价值,以及促进儿童后期高年级阶段学业成绩提升、避免留级、提高考入大学比例,以及减少犯罪等方面的教育、社会、经济发展的长期价值[15-19]。国外已经有较多著名的长期追踪研究来检验学前教育的长期效应[20],学前教育的长期效应也被称为“沉睡者”效应,比如护士之家探访计划等项目的长期追踪研究显示早期教育能显著降低儿童长大后的犯罪率和反社会行为[21]。再比如Belsky等人研究证实高质量的保教经历能预测儿童小学阶段较高的语言词汇成绩[22]。已有的幼儿教育长期效应研究结果中,在中国幼教界流传最广的研究结果是佩里方案幼儿教育投资回报率1:17 这个数据信息[23]。根据Heckman的研究结果,随着年龄的增长学前教育、学校教育、继续教育工作训练三个阶段,人力资本的投资回报率是逐渐降低的,即学前教育阶段的人力资本投入收益最大[24]。我国最近几年也有一些实证研究得出与西方国家类似的研究结果。比如,涂荣珍等人研究发现“学前教育不仅对学生的成绩有影响,同时它也能显著地降低个人留级的概率,在教育过程中持续的发挥作用”[25]。

基于儿童福利以及学前教育投资收益的重要性,尤其是其对于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效果的考虑[26],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是很多国家的共识,尤其是加强对弱势处境不利儿童的补偿教育是一些发达国家的教育反贫困战略[27]。1965年,美国约翰逊总统签署了“中小学教育法案”,教师出身的约翰逊总统深刻理解教育对贫困家庭的重要性,随后实施了著名的针对学前阶段幼儿的“开端计划(head start)”,视教育为脱贫的林荫大道[28]。以及美国后期《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每个学生成功法案》等法案的实施,对弱势儿童补救教育都是国家反贫困之战的体现[29]。加强对学前教育的投资,促进学前教育保教质量的提升,逐渐得到越来越多国家重视。

二、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学前教育发展现状田野考察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简称“怒江州”)成立于1954 年,位于云南西北横断山脉纵谷地带,西边与缅甸接壤。其是典型的“直过民族”,全州29个乡镇有26 个属于“直过区”。全州4 个县市都是深度贫困县,截止到2019 年9 月还有206 个贫困村,14.29 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为33.25%,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0 倍,是云南省平均水平的6 倍多①。本次调研时间是2019 年11 月,进行了为期10天的田野调查,主要使用的是观察法、访谈法。调研具体走访了怒江州州府扶贫办公室、怒江州教育局、福贡县教育局,实地调研的幼儿园有泸水市区幼儿园2所(编码S1、S2)、福贡县城区幼儿园1 所(编码X1)、镇中心幼儿园2 所(编码Z1、Z2)、村幼儿园14所(编码C1-C14,号码按照走访的先后顺序编排),共计19所幼儿园,走访以村幼儿园为主。另外走访了几所中小学以及当地唯一的一所职业院校。当前怒江州学前教育发展主要存在以下几点突出现象与问题。

(一)怒江州幼儿入园率稳步提高,与全国平均水平仍有差距

1.“一村一幼”项目持续推进,为入园率提高奠定基础

当前怒江州学前教育处于快速发展中,尤其体现在“一村一幼”项目的持续推进。在山区乡村走访时发现,多数幼儿园是新建幼儿园,还有大量正在建设中的幼儿园或者刚建好尚未投入使用的幼儿园,甚至在偏远的高海拔村落也不乏正在建设中的幼儿园。2018 年全州幼儿园从2012 年的25 所扩充到290 所,其中包含6 所民办幼儿园。幼儿园在数量上得到快速的发展,得益于“一村一幼”政策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为提高幼儿入园率奠定物质基础。2018 年在园幼儿从2012年的8495人增加到15043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从25.95%提到到66.06%①。

2.学前免费政策的实施,提高了家长对学前教育的支持

自2016年秋季学期开始,怒江州全面实施十四年免费教育。具体的学前教育政策如下:一是学前二年教育免费政策,从2016 年秋季开始,对学前二年在园幼儿按照每生每年2200 元的标准免除保教费;二是学前二年建档立卡户儿童生活补助政策,从2016 年秋季学期开始,对学前二年建档立卡户在园儿童按每生每年1000 元的标准给予生活补助;三是学前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儿童资助政策,从2011 年秋季学期开始,对学前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儿童进行资助,资助面为在园儿童总数的10%,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300 元②。学前二年教育免费政策的落实,提高了广大乡村地区家长对学前教育的支持,对提高怒江州幼儿入园率的大有裨益。

3.纵向发展取得较大进步,横向比较入园率有待提升

在纵向发展上,就怒江州自身学前教育发展速度而言,怒江州在原先非常薄弱的教育基础上,经过短短几年的努力,其学前教育在数量与规模上已经实现跨越式发展,尤其在幼儿入园率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在横向发展比较上,怒江州幼儿入园率与全国平均水平仍有差距。2016 年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已达到77.4%,而怒江州现在还没有达到2016 年时的全国平均水平。怒江州与同是少数民族深度贫困地区的其他州相比,其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也相对滞后,比如凉山彝族自治州2016 年底全州学前三年毛入园率已达到了83.4%[30]。

(二)怒江州教师队伍问题,是制约学前教育质量发展的短板

1.幼儿园教师数量不足,乡村地区“一师一园”现象普遍

怒江州幼儿园普遍存在教师数量短缺问题。例如,S1 幼儿园是市里规模很大的新建园,据副园长反映全园将近八百个幼儿,按照当前的师幼比配备标准,还需要再补充19位老师。乡村幼儿园教师缺额更严重,乡村地区“一师一园”现象普遍,即一个教师负责整个幼儿园。幼儿园就一位老师,没有保育员、门卫、厨师等,一人包干了所有工作。其中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走访C9 幼儿园时,大门紧锁,敲门无人应答,最后是孩子帮忙给我们开门。因为C9幼儿园就一位教师,园里的所有事务都需要这位教师去做,忙前忙后。此外,幼儿园普遍存在大班额现象,一个班三四十位幼儿现象很常见。Z1中心幼儿园小班36人、中班41人、大班40人,班额皆超过国家标准。

2.乡村地区幼儿园教师多为志愿者,队伍稳定性有待提升

乡村地区幼儿园教师普遍比较年轻,多数是志愿者。志愿者并非普通意义上的志愿者,实为当地政府聘用的临时代课教师。这些志愿者并无编制,有三险(意外险、医疗险、失业保险),一个月工资仅两千多元。志愿者公开选聘,有面试、体检、考核环节,学历普遍不高,中专、大专学历居多,也有高中学历的。尽管怒江州在2019年招募学前志愿者631 人,但是此补充数量与学前教育规模快速扩展对幼儿园教师的需求量相比,只是杯水车薪。除了志愿者,在更为偏远一些未通水泥路的乡村幼儿园,还有一些临时代课教师,一个月工资一千多元。因为志愿者、临时代课教师是非编制内正式教师,加上工资低等因素,也存在一些离职现象,教师队伍稳定性有待提高。

3.乡村地区幼儿园有不少转岗小学老师,适应性需要增强

一方面乡村幼儿园急需大量教师补充进来,另一方面由于儿童数量减少而剩余出一些乡村小学教师,因此一些小学教师转岗到乡村幼儿园任教,这种现象很普遍。转岗过来的教师年龄普遍偏大,有些则即将退休,不乏男性教师。在与一些学前专业背景出身的教师交流中得知,部分转岗教师不太适应幼儿园工作。C11幼儿园园长表示“尽管政府组织了培训,但是之前就曾出现过一些小学老师因为无法适应幼儿园工作,最后申请调回小学的现象”。也有部分教师继续留在了幼儿园,但很难转变以往的教学方式,适应性较差。

4.乡村幼儿园教师专业素养有待提升,教学小学化现象普遍

走访的几家市县幼儿园,其教师的专业素养普遍较高,课程与游戏的组织能力也较强。乡村幼儿园与市县幼儿园存在两极分化现象,不仅体现在园舍硬件建设上,更体现在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上。乡村幼儿园使用的教材类型比较杂,政府配备的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比较普遍。在多数乡村幼儿园,此教材整体使用频率不高。这一发现与曹鑫莉等人在云南其他地区的调研结果一致[31]。比如,C3幼儿园墙壁悬挂的听课记录表(听课时间为2018 年4 月份)显示某幼儿园的数学活动“认识加与减的算法”中有30 以内的加减法。

教师的专业素养低,还体现在教师缺乏课程与游戏的创生与组织能力。比如,在笔者与一位教师交流过程中,几位调皮的男孩捏着一只很大的螳螂给老师看,老师的反应是让其尽快扔到垃圾桶里。一只螳螂可以引发很多与螳螂有关的主题活动。关键在于乡村幼儿园教师是否有课程创生的意识以及后续实施延展课程的能力。乡村除了螳螂还有蚂蚁、麻雀等丰富的自然资源,也有很多独特鲜明的民族特色文化,如服装、饮食、民族传统故事、音乐等。针对乡土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可以永葆乡村幼儿园生成课程与游戏活动的活力,同时丰富幼儿的游戏与生活,摆脱长期依靠外在教学资源捐赠或上级教育部门分配教学资源的现状。

(三)乡村幼儿园户外活动充分,但一日生活活动环节不健全

1.乡村幼儿园户外活动时间与空间充分,幼儿自由活动为主

值得称赞的是乡村幼儿园普遍的最大优点是户外活动时间和空间比较充分,而且以自由活动为主。在时间上,几乎所有乡村幼儿园都有大段的户外活动时间。调研中发现很多户外游戏活动是由幼儿自发的,很多教师无心也无力组织户外活动。户外自由活动减轻了教师的工作压力,比如调研中我们看到一位教师依靠在一堵矮墙边晒太阳,孩子户外活动时间成为一些教师忙里偷闲的时间。无心插柳柳成荫,在保教质量较低的情况下,教师给予幼儿户外自由活动时间,反而充分释放了孩子游戏的天性。在空间上,怒江州地势陡峭、平地很少,但是难能可贵的是几乎所有的乡村幼儿园附近都有一个篮球场。篮球场附近一般会靠近村居委会,平时也对附近居民开放。几乎所有的幼儿园都配备了较为丰富的户外体育器材,如滑滑梯、儿童三轮车、脚踏车等。为幼儿的户外活动创造了良好的物质条件。

2.乡村幼儿园一日生活活动环节不健全,影响幼儿健康成长

整体来看多数乡村幼儿园只是在履行看护的责任,粗放型特点鲜明。走访的城市与县城幼儿园办园较规范,办园条件较好,有着良好的一日生活活动安排。到了乡镇幼儿园,尤其是到了乡村幼儿园,一日生活活动环节尚不健全,多数没有晨检、盥洗、喝水、午餐、午睡等环节。一些重要生活部分环节的缺失不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

第一,喝水环节缺失。多数村幼儿园都没有喝水环节,也很少看到有幼儿自带水壶来园。喝水环节缺失,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一是多数乡村幼儿园没有建立健全的生活常规,幼儿在园的学习与生活比较随意;二是教师也缺乏让幼儿补充水分的意识;三是乡村幼儿园多数实行半日制,幼儿在园时间不长,即便不补充水分,也能扛过去;四是部分幼儿园没有通水电,不具备为幼儿提供饮水的条件。当问到C9 幼儿园老师如何解决幼儿喝水问题时,教师说“我自己喝水都是问题,我要从比较远的地方打水,幼儿有需要喝水的,我也会给幼儿倒些水喝”。乡村幼儿园幼儿普遍户外活动量比较大,不及时补充水分不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

第二,午餐环节缺失。村一级独立设置的幼儿园几乎没有午餐环节,小学附属幼儿园一般都会有午餐环节。政府实施了免费营养补助计划,乡村幼儿园一般会在幼儿快离园期间(下午三点半至四点)给幼儿发一个煮熟的鸡蛋和一杯盒装牛奶,鸡蛋一般是教师自己煮。多数孩子会在幼儿园当场把鸡蛋吃了、牛奶喝了,也有少量幼儿会带回家。多数村幼儿园没有午餐环节:一方面主要受客观条件限制,幼儿园没有做饭的条件和人力;另一方面受当地饮食文化习惯影响,多数人当地早饭9 点半到10 点之间,下午3 点左右吃晌午饭(类似午饭)。

第三,午睡环节缺失。多数村幼儿园的幼儿不午睡。主要是因为它们不具备午睡的条件。走访中只在C5 幼儿园二楼看到了一些小床和被褥,但是教师说“因为幼儿多床不够,所以现在午睡室也不用”。其他村幼儿园基本都没有午睡室、被褥、床垫。与小学一起的乡村幼儿园都会组织正常的午睡环节,可能是为了和小学生保持一致。在一所小学附属幼儿园,笔者看到一位男教师在专门的午睡室看管幼儿午睡,午睡的环境良好、场地宽敞、被褥干净。另外两所镇中心幼儿园也都有午睡室。

三、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学前教育进一步发展建议

英国剑桥大学Colclough 指出,教育的经济功能实现被经常忽略的一个前提是教育本身的质量[32]。而学前教育发展要立足于优质的保教服务,这样才能有利于教育脱贫良好功能的实现。

(一)建立优质教师补充机制,试行“少数民族学前免费师范生计划”

已有实证研究结果显示“随着在场师幼比的提高,幼儿的学习结果与参与度、教师对个体幼儿的关注度和评价的准确度均有所提高”[33]。幼儿园教师的数量是否充足直接影响着保教质量的提升。幼儿园教师数量短缺严重制约着怒江州学前教育的发展。针对少数民族深度贫困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条件、教育发展基础等现状,若想加快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的优质幼儿园教师队伍,则需要因地制宜地建立教师补充机制,可以尝试实施“少数民族学前免费师范生计划”,除了免费培养共性特点外,本文针对以下几个特点的特殊性加以说明。

1.定向招生

定向招生是指针对怒江少数民族深度贫困地区招收学前教育专业生源。定向招生则是因为:一,少数民族深度贫困地区招聘幼儿园教师难。外省市户籍教师很少会来此地工作,即便来了也很难长久立足扎根。本地生源教师则更倾向于返回家乡工作,并能保证后续教师队伍的稳定性。二,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需要双语教育。在少数民族幼儿园推行双语教育有益于少数民族语言与文化传承、有利于幼小衔接开展、有助于增强国家认同感等[34]。调研走访时发现,很多乡村居民日常生活中还是在使用少数民族语言,如傈僳族等少数民族,不少山区乡村幼儿园的幼儿只会说很少的汉语,所以非本民族生源教师难以胜任少数民族的双语教育工作。

2.降分录取

免费师范生一直以来只针对本科生,但是少数民族深度贫困地区的生源学业基础薄弱,按照正常的本科标准招收免费师范生,且要求定向回乡村长期工作,必然存在生源上的短缺。考虑到当地教育发展水平整体落后,高考人数也很少,而且每年高考二本线过线率很低,所以需要降分录取。大幅度降分录取本科生不太现实,因此少数民族深度贫困地区免费师范生计划应主要针对少量本科生与多数大专生两类培养对象。本科生少量培养主要是为市与县城输入优质师资,而大专生培养的量比较大,主要由于乡村幼儿园教师缺口很大,其主要就业方向是乡村地区幼儿园。

3.异地上学

异地上学主要是由于本地区不具备培养优质幼儿园教师的能力。少数民族地区高等教育落后,以怒江州为例,虽然是市级别地域单位,但是却没有一所本科院校,甚至没有一所大专院校。笔者走访了怒江州唯一的一所中专院校,其学前教育专业师资力量薄弱,仅一位新入职的学前教育专业背景且具有硕士学历的教师。即便国家实施民族教育倾斜政策,这所学校短期内也难以升格为大专或本科院校,所以短期内学前师资培养需要由其他地区高校来承担。

4.定向就业

定向就业是预防少数民族深度贫困地区生源教师毕业后出现毁约情况。因为深度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落后,且地势导致交通不便利,免费师范生毕业后难免会受到发达地区工作的吸引,从而出现违约行为。因此,必须要硬性规定回生源所在地工作,如违约则要支付高昂毁约费,以制约其不违约。同时要提高山区乡村幼儿园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并建立优秀大专学前免费师范生后续向城市地区幼儿园工作调动的上升机制,吸引其主动回生源所在地工作,安心从教。

(二)加快补充优质的临时保教人员,加强乡村幼儿园教师专业培训

1.加快补充临时代课教师,积极探索临时教师转正机制

“少数民族学前免费师范生计划”是长效机制,但是远水解不了近渴,解决当前师资大量短缺的突出问题,最为快捷的方法是加快补充临时代课教师。为避免饮鸩止渴,还需要保证临时教师的质量。当前怒江州乡村很多幼儿园教师志愿者,本身就是临时代课教师,属于较正式的由官方组织的临时代课教师,经过考核选拔的幼儿园教师志愿者能保证教师的相对质量。当地政府可以加大对幼儿园教师志愿者的招募力度,缓解当前幼儿园教师紧缺的燃眉之急。已经在职的很多乡村临时幼儿园教师顶着繁重的工作压力,他们兢兢业业,把青春献给了祖国的幼教事业。多数教师家就住在乡村幼儿园附近,工作相对稳定,而且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会是少数民族深度贫困地区幼儿教育的顶梁柱。因此我们可以借鉴以前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的成功经验,积极探索建立当前优秀临时幼儿园教师转为正式编制教师的上升机制,给予当前工作的临时教师对职业发展的希望,同时提升其对当前工作的热情。

2.挖掘乡村赋闲妇女劳动力,就近聘请临时保育员

当地政府可以低薪从乡村幼儿园附近聘请一些临时保育员,消灭乡村幼儿园一位教师包班或包园现象,缓解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压力。比如调研时发现,一位年轻母亲的大儿子在幼儿园上学,自己平时在家闲来无事,于是这位母亲将自己2 岁的孩子带去幼儿园,同时陪伴大儿子。少数民族深度贫困地区可以从乡村幼儿园附近招聘类似条件的保育员,尤其是受过教育且比较年轻的妇女。调研中发现不少年轻妇女在家看护幼小孩子或赋闲在家,当地具备不少类似人力资源。只有通过快速增加人力的方式,尤其是增加大量保育员的手段,缓解当前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压力,将教师从琐碎繁重的保教工作中解放出来,教师才能有时间和精力不断优化保教品质。

3.因地制宜,依托市县幼儿园建构在职幼儿园教师培训体系

学前教育精准脱贫的关键在于保教质量的提升,加大在职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培训,打造一支优秀的幼儿园教师队伍,是保障少数民族地区学前教育质量的重要路径[35]。怒江州幼儿园教师的在职培训具有特殊性,既要注意发挥传统培训模式的优势,又要注重因地制宜建立适应地方的培训模式。怒江州地理位置偏僻,没有火车站、没有飞机场,外出交通不便,地方教育经费不宽裕,加上教师本身数量就非常短缺,将大批教师送出去学习培训成本高,并不适合将大量教师派出去学习。当地也没有大专和本科院校,唯一的一所中专院校虽然有学前教育专业,但是师资力量薄弱,并不具备培训当地幼儿园教师的能力。

目前能很好解决当地在职幼儿园教师培训的突破口在市级幼儿园和县级幼儿园。以泸水市幼儿园为例,其新建幼儿园占地规模较大,办园硬件条件优厚,有宽阔的大型室内活动场地,教师专业化水平整体较高,幼儿园课程与游戏建设也比较科学合理,还曾开发过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园本课程,在地方学前教育发展中起着领头羊作用,可以作为当地在职幼儿园教师培训的基地。与几位幼儿园领导商讨此事时,也得到了幼儿园领导的认可。因此在职幼儿园教师培训,可以将高质量的县市级幼儿园作为基地,定期组织镇、乡村幼儿园教师来园培训。县市级单位优质幼儿园园长、副园长、骨干教师,既是培训者,负责对下属乡镇、村幼儿园教师组织培训,同时也是被培训者,以种子教师的身份被派出去外出学习。外来专家可以依托县市级优质幼儿园送教上门,对县市、乡镇以及村骨干幼儿园教师进行集中培训,以此不断提高当地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三)改善办园的物质条件,完善在园生活环节,加大专项资金投入

怒江州乡村幼儿园硬件建设最近几年取得突飞猛进的进步,但是依然有很大的改善空间,尤其是在饮水、午餐、午睡等关系幼儿健康成长方面的建设上,急需加大资金投入,确保幼儿健康成长。园舍房屋建设资金投入大,政府已基本完成园舍建设任务。改善饮水、午餐、午睡条件,虽然也需要资金投入,但是相对较少,能相对减轻当地的财政压力。广大乡村幼儿园,园舍建设在空间上基本都够用,甚至很多幼儿园有不少闲置空间。所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办园条件相对容易些。喝水、午睡、午餐以及教学设备等条件的改善,需要引起教育部门的重视。政府教育部门也需要加强业务指导,帮助乡村幼儿园开展健全的在园生活环节。

需要注意的是各项工作的开展要基于资金的进一步投入。因为当地政府可能因为财政紧张而无力为乡村幼儿园的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调研时一位扶贫办工作人员表示:当地教育政府私下非常讨厌外边的捐款,比如捐款200万投资挂名建设一所中学,但是这200 万根本不足以支撑一所中学的建立和后续开办,反而会增加当地政府的财政压力,所以如果不是“包揽式”捐赠,当地教育部门会很头疼,存在后续资金欠缺问题。走访时发现,泸水市教育局、福贡县教育局都没有独立的办公大楼,办公地点则借用幼儿园园舍或中学校舍。福贡县教育局工作人员表示教育局现在已是负债累累。因此如何解决深度贫困地区教育财政紧张问题需要重点考虑,庞丽娟等人指出在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需要加强中央的转移支付力度,应以省级财政为主,而市级财政为辅[36]。只有协调好后续教育资金支持问题才能加快和真正落实好少数民族深度贫困地区学前师资补充机制。

[注释]

①数据来源于2019 年9 月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怒江州基础教育发展情况交流材料”。

②资料来源于泸水市教育局教育惠民政策宣传栏。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