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陈丽琴,谭仪忠
(1.淮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安徽淮北 235000;2.陆军工程大学训练基地,江苏徐州 221000)
我国教育发展正处于建设转型关键期,高等教育体量日益增大、国民受教育程度显著提高、知识经济以及应用科学迅速发展,这为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随着接受高等教育人数的增加,如何实现教育的内涵式发展,着眼于高校建设层面上就是强化教育管理和提高教学质量,这是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核心主题,更是***新时代教育思想对高校教育发展方向的指引。[1]诸多实践表明,在大学教学实践活动中,研究性学习模式要优于简单地接受式学习模式,在大学教学实践中倡导研究性学习模式是教育改革及人才培养方式的一种发展趋势,各高校正在积极地探究和试行大学研究性学习模式,并取得了良好效果。但是在如火如荼的探讨和试行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是陷入了一些尴尬境地,比如学校对其定位把握不准而无法制定适用的体系标准、教师片面追求教学方式新颖却忽视了最重要的教学质量、学生或思想认知准备不足或裹挟于被动管理而与目标尚有差距。因此,论文主要从教育管理中的行政管理、教师管理和学生管理等三个主体视角出发对如何发展大学研究性学习模式进行探讨与研究。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开放的现实情境中,通过亲身体验进行的解决问题的自觉性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定和确定研究专题,以个人或小组合作方式进行研究,主动获取并应用知识,从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具有主动性、探究性、创造性和实践性等特征。[2]对于高校来说,行政管理是高校教学和科研顶层设计的“最高级”,对研究性学习模式是否能顺利实施有着重要的影响,那么,为了更好地推进研究性学习模式,需从行政管理层面对教学改革、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等三方面入手进行革新,为大学的研究性学习提供舞台和植根土壤。
教育教学改革是党和政府高瞻远瞩,站在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高度,立足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现状而做出地重要决策。目前,我国大多高校仍然沿用行政管理运行机制的教育管理模式,其较强的行政意识严重制约了高校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违背了新形势下高素质人才培养规律,不利于大学研究性学习模式地有效开展。[3]因此,在研究性学习模式探索过程中,应当群策群力地解决高校管理当前所面临的重大课题,抓住教学改革的重要契机顺势作为,创新管理理念,把握教学、科研一线老师和教授所代表的学校学术发展方向,承认和深入实践“教授治校,学术至上”的管理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应当视“人”本身为目的,而非自我政绩的工具[4]。
大学教学管理是保障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必要手段,科学化和规范化的教学管理是引导高校提升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对于高校进行自主开发和实施的研究性学习模式,需协同各部门根据人才培养规律及教学管理实际进行专门安排,将其作为高校教学管理重点工作。[5]而提高高校教学管理水平,离不开一支高素质与高水平的师资管理队伍,从选拔、培训和交流机制入手,探索解决教学管理与人才需求的矛盾是主要应对办法,让综合素质强、管理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骨干人才参与到教学管理中来,站在为学生和教师服务的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对影响研究性学习实践的不合理、不科学的管理模式进行全方位改进。因此,在研究性学习实践过程中,行政管理层应当针对各专业研究性学习中涉及的学科门类多和专业性强的特点,安排不但懂专业而且善管理的教育管理队伍,赋予他们自主的权利,努力为研究性学习模式的顺利开展创造出一个良好、和谐的环境及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研究性学习作为高校教学模式中的认可度较高、符合学生专业能力生成与发展规律的全新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其教学质量与效果需通过教学评价这个管理工具进行检验。[6]但由于现阶段我国高校教育管理制度中采用的评价体系是基于传统教学模式而建立的,与大学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切合不紧密,易导致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单纯为迎合传统评价指标而改变了研究性学习教学初衷,造成“穿新鞋走老路”的尴尬局面,使得大学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成了无水之源、无本之木。因此,在研究性学习模式发展过程中,应当完善教育管理体制和教学评价指标,使得评价内容更具包容性与开放性,强调以学生专业能力生成为主线,以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激发教师的科研热情、学生的创造潜能,以保障大学研究性学习模式的顺利实施。
大学研究性学习是立足于真实问题情境,通过教师引导和学生自主探究,训练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教师是研究性学习的发起者和引导者,是直接与学生交流的媒介。美国著名教授伯顿·克拉克(Burton R.Clark)认为:“大学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应当是融合教师所从事的科研和教学的工作,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7]而大学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科研素质以及服务水平是决定教学活动是否符合研究性学习开展要求的重要支撑,更是高校研究性学习能否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研究性学习教学活动需要教师至少具备教学组织、工作协调、语言表达及科学研究等教学基本能力,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活跃课堂教学氛围,鼓励学生主动思考探索,激发创造性思维。但在实践过程中,由于传统教育思想的禁锢,正确开展课堂互动交流对很多大学教师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影响了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效果。[8]如何适度纠正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对知识探索的兴奋点,增加课堂学习的趣味性,还给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实现教学互动的良性循环,正是研究性学习能否顺利开展必须攻克的难题。因此,为保证大学研究性学习能顺利展开,应专门针对教师执业能力进行系统培训与考核,以教师自身素质的全面提升为基础,提高大学教师的教学能力,并合理设置课堂教学效果考核指标,全方位激发教师活跃课堂教学氛围的潜力。
研究性学习是融合合作式、探究式和任务导向式的综合学习模式,课堂教学过程已不再是单纯的知识灌输,教师已然成为学习的引导者,将其角色转换成导师,这就需要大学教师同时具备教学、科研和实践等多重能力。[2]相反,若教师不具备这些能力,确实难以扮演课堂教学主导者与学术引导者的角色,即使要求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学,其教学品质也难以得到保证。因此,在大学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学,应当有目的的培养和锻炼研究型师资队伍,努力让教师定期接受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培训成为常态。同时,学术带头人开设核心专业基础课,引导学生学习学科的前沿理论;科研骨干力量结合科研课题的特点,指导学生开展相应专业课程的研究与学习,让大学的“教”与“研”有效结合起来,共同提高课堂教学品质,为高校学生的专业成长之路保驾护航。
大学研究性学习,使大学教师的角色从“单一知识服务”向“全面综合服务”转变,尤其是为学生提供专业素质培养与人文关怀等教育服务,其“特色产品”是力求得到高素质与高水平为一体的专业人才。但从相关文献来看,国内高校还普遍存在服务意识淡薄、服务态度消极、服务水平欠高、服务质量较差等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存在,已成为研究性学习模式的发展障碍。[9]因此,为有效解决大学研究性学习中大学教师服务水平与教学目标不匹配的问题,应以提高教师的服务水平为落脚点,根据教育管理制度的要求进行变革,进一步完善教学督导评价体系,细化评价指标。在督导评价体系中除了突出行政性督导和专家督导职能外,还应积极探索引入社会评价或第三方评价机构,与常规督导方式形成良性互补,健全督导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学生是大学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对象,那么,大学中的学生管理制度除了满足调节和控制与学生相关的各种关系和个人行为准则等需求外,还应专门针对研究性学习的要求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规范与保障,确保学生的自主性、开放性与合作性的学习方式有法可依。[10]为了与大学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相适应,营造大学研究性学习的发展环境,学生管理制度可从学生本位管理、自主管理和激励式管理三个层面进行完善与强化。
学生本位管理倡导学术性教学、科学性研究、创造性生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科学研判能力,是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的以学生为本的管理模式。[11]但现行的学生管理制度强调学生被动接受管理,当正当诉求得不到回应时,学生就会在一定程度上产生逆反心理,影响到教学计划的顺利实施。由于大学研究性学习的发展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与配合,而恰如其分的人文关怀却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其创造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有效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在现代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顶层设计中融入本位管理思想,将研究性学习深入开展所需要的管理方式纳入其中,并积极探索和实践以人为本的理念,鼓励与引导大学生自主创新与个性发展,给予他们选择课程、指导老师以及学习方式等的选择自由,为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模式下提供更多的自我探索的空间。
自主管理是学生在教师积极引导下自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确立自我发展目标、形成适应社会发展和推动个体与社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的一种管理模式。[12]而在现有的学生管理制度大框架下实施自主管理,引导学生树立“自身的能动为本”的意识,[13]不但能够实现学生管理参与者层次的提升,而且可有效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研究性学习任务的有序实施。在学生自主参与下,由于学生对自身学习的需求尺度把握更清楚,因此当他们受鼓励参与到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活动的监督与评价中来时,定能为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发展添砖加瓦。因此,通过学生自主管理与学生参与管理相结合的方式,学生作为主人可实时跟踪教学状态,为大学教学改革的决策提供依据。此外,还可以形成较为客观的监督机制,促进教师投身研究性学习教学工作,维护学生学习自由的权益。
激励式管理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较为推崇的管理模式,在国内外各行业管理中应用广泛。学生激励式管理是从分析学生的心理需求角度出发,通过一定的措施去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14]一个学生对某一门课程学习的积极性高低与其学习动机息息相关,适度的物质或精神激励措施可以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传统教学模式中对学生的评价指标单一,激励措施相对单一,而研究性学习从选题到撰写报告等整个过程有诸多环节,可对每一环节都进行评价,并将每一环节设置不同的量化评价指标,引入精细化考评模式,设置相应的激励方案,最终可以得到每名同学的综合考评成绩。因此,在大学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通过教学激励管理机制可充分激发学生参与课题研究的动力和最大程度的挖掘学生潜力,将考评过程与激励机制进行挂钩,实现全过程精细化考评。
大学研究性学习模式的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摸索和不断完善的,基于此,论文从教育管理视角对大学研究性学习模式进行了探讨,主要对高校教育管理的行政管理理念革新、教师管理体制完善以及学生管理制度强化等方面融合大学研究性学习实施所需要的生存环境、成长环境及发展环境进行了论述。形成大学研究性学习生存与发展的植根土壤、进一步实现大学研究性学习模式的可持续发展与创新,需要参与方共同努力。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