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游戏情境中不同策略对幼儿延迟满足水平的影响

时间:2024-06-19

王玉娇,杨隶瑛,寻芒芒,万 春

(1.六盘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与音乐学院,贵州六盘水 553004;2.渤海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辽宁锦州 121013;3.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四川泸州 646000)

延迟满足的概念最早起源于弗洛伊德,但对其进行系统研究是在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Mischel开始的,他在1974年指出延迟满足“是为了获得更长远的价值而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以及在等待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我控制能力”[1]。延迟满足属于自我控制的表现之一,也是个体心理成熟的表现。自我控制是意识主观能动性的集中体现,是个体独立完成任务、适应社会集体、处理人际关系的必要条件。

在延迟满足场景中,幼儿为了消除或减轻外界情境引起的压力,延长等待的时间而采取的各种方法称为延迟策略[2]。延迟满足时间的长短同在延迟情境中使用的策略有很大的关系。根据使用方法的差异,延迟满足策略可以分为以下6种类型:1)注意转移策略,是指个体通过将自己的注意力从眼前的诱惑物上转移,从而延长满足时间的方式,一般通过做游戏或玩其他玩具来实现。2)被动策略,是指正面盯着诱惑物,但努力控制自己不去触碰,期间可以用耳朵听一听,凑近用鼻子闻一闻等方式去缓解自己想要得到某种东西的冲动。3)寻求帮助策略,是指个体在等待过程中,试图寻找自己所熟悉的老师或实验人员来帮助自己改变当前处境的方式。4)回避策略,是指诱惑物在自己面前时,试图用背转身体、蒙上眼睛或摇头、摆手等方式将身体远离和回避诱惑物。5)语言策略,是指个体面对诱惑物时用自言自语的方式鼓励自己坚持不碰的方式,比如嘴里说着“我现在不能碰”“我要再等等”“老师马上就回来了”等话语。6)榜样强化,是指老师和幼儿或者幼儿之间进行比赛,看谁最先完成角色的任务,坚持住不动桌上的小玩具,对坚持到最后或坚持时间最长的幼儿给予奖励和表扬,鼓励其他幼儿学习其行为,为其他旁观学习的幼儿树立可学习的模范或好榜样。

延迟满足的基本研究范式是Mischel所设计的自我延迟满足范式(self-imposed delay,SID)[3],分为两个阶段,选择阶段和维持阶段。第一阶段,个体面对两种选择,当前较小价值的即时满足和一个富有价值的长远目标,做出了选择长远目标而放弃当前的即时满足的抉择;第二阶段,坚持自己做出的延迟满足的选择,直到目标实现,获得最终的奖励。这个范式中,个体在两难选择中进行抉择,表现出在面对眼前诱惑时的自我控制能力。但这种范式在实际生活中并不常见,现实生活中儿童的延迟满足通常是在父母的要求下实现的,很少会面临两难选择的情境。因此,外部强加的延迟满足范式(Externally Imposed Delay)EID范式就出现了,是指外界对个体的延迟满足提出要求,个体进行抉择的过程。这种范式的过程如下:实验开始前,主试向幼儿展示某个玩具,然后把它放到幼儿能看见但是拿不着的地方,并告诉幼儿只有完成某项任务才能拿到玩具。之后,开始向幼儿分配任务,并指导幼儿如何完成,整个任务过程中玩具仍在幼儿视线范围内。幼儿将交代的任务完成后,实验者不是马上给予玩具,而是有意做自己的事,等90 秒左右后才把玩具拿给幼儿,记录这段时间内幼儿的行为表现。此种范式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更加相符,更容易得到认可和推广。因此,本文中实验采用EID研究范式进行。

游戏作为幼儿独有的学习方式,它不仅容易被幼儿接受,更是幼儿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主要部分。因此,幼儿的教育是以玩中学、做中学的方式进行的,寓教于乐的同时促进幼儿全面协调的发展。在游戏活动中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和意志力都能得到很大提升。幼儿在游戏中扮演一定的角色,受到游戏规则的制约,一定要做到角色应做的事情才能继续参加游戏,这对幼儿的自控能力的培养起了重要的作用,从而能够做到延迟满足。

3-5岁是幼儿良好习惯和初步能力获得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对幼儿进行延迟满足能力训练,使其得到较好发展,可以有效调节幼儿的情绪,促进幼儿社会化进程,对幼儿今后的认知能力和社会能力都有重要作用。在以后的生活中能够有良好的社会关系,面对诱惑可以表现出更强的抵制力,专注于自身的目标,有坚强的意志实现所设定的目标,经得起困难和挫折,实现更大的人生价值以及追求。本研究预期在以往有关延迟满足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设计相应的游戏情境,以实验的方式考查影响不同年龄幼儿延迟满足水平的延迟策略的差异,提出有利于提高幼儿延迟满足的策略,丰富延迟满足相关理论,并为具有较高影响力的角色,如教师、父母等培养幼儿的延迟满足能力提供进一步参考和依据。

一、实验设计

本研究对3-5岁幼儿进行前测和施加不同延迟策略的后测,观察记录幼儿在实验中的表现及延迟满足的时间。研究采用两因素6×3随机实验设计,实验自变量为不同延迟策略影响的施加(6种)和幼儿年龄(3,4,5岁)。一共18个实验处理,每种处理安排12名被试,每名被试只接受一种实验处理。因变量为幼儿的延迟满足时间。

二、被试选择

在六盘水三所幼儿园选取被试,通过分层随机取样法抽取216名幼儿,年龄范围为3岁-5岁。先通过前测了解被试的延迟满足水平,进而为每个组安排不同的延迟满足策略的训练,对实验一组的幼儿进行注意转移策略训练,对实验二组的幼儿进行被动策略训练,对实验三组的幼儿实施寻求帮助策略训练,对实验四组的幼儿进行回避策略训练,对实验五组的幼儿进行言语策略训练,对实验六组幼儿进行榜样强化策略的训练。最后,再次对被试的延迟满足水平进行测试,具体指标为幼儿的延迟满足时间。

三、研究工具和材料

(一)实验场地

一个约15平方米左右的小屋,摆放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桌子上放有门铃、小型玩具车及跑道和汽车模型,屋内周围放有一些图书、塑料瓶等。

(二)仪器设备的准备

监视器、摄像机、麦克风、计时表。

(三)刺激物的选择

在实验前的预测阶段,通过与80个幼儿谈话,最终决定用小型玩具车作为前测和后测的即时奖励,跑道和汽车模型作为前测和后测的最终奖励。统计表明有50个幼儿更喜欢跑道和汽车模型,最终奖励对幼儿更具吸引力。

四、实验程序

(一)预测

在实验前一个星期,主试要考虑所用奖励物和实验场地,到被试所在幼儿园做如下工作:一是根据幼儿的喜好确定实验中的两组奖励物;二是将指导语向随机抽取的幼儿讲解,了解同龄的幼儿是否能够理解;三是根据幼儿园实际情况选取实验场地,如果情况特殊以便调整原设计的实验方案,确保实验能按计划进行。

(二)前测

首先对随机抽取的216名幼儿进行前测,测定幼儿延迟满足的基线水平。

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实验人员带幼儿进入屋内熟悉实验场地,减少幼儿对实验场地的陌生感,在与幼儿的谈话中要了解幼儿是否理解指导语,是不是知道桌子上门铃是怎么用的。

前测基本程序及指导语:“今天老师带来了好玩的玩具给大家玩,有小汽车、跑道和汽车模型,我们来一起玩一下吧”。大概2分钟后,对幼儿说“老师有事要出去一下,你要在这里等我,在你等我的这段时间,不要动我准备的玩具,只有等到我回来后,你才可以玩跑道和汽车模型这一套玩具;如果你一会不想等我了,想马上就玩儿,就按铃把我叫回来,但是这样老师回来你就只能玩小汽车,不能玩跑道和汽车模型,听明白了吗?”进而实验者要确定幼儿对老师所说的指导语完全理解,并向幼儿提出以下有关的问题;1)等老师的时候,你不许动什么?2)如果你不想等老师,怎样把老师叫回来?3)按门铃把老师叫出来让你玩什么,等老师回来后让你玩什么?当幼儿能清楚的知道实验程序和任务,并对这个游戏表现出想玩的意愿时,方能进行前测。

(三)后测

前测完成后三周时间进行后测,基本程序及指导语与前测一样。在测试之前分别对1至6组幼儿进行不同的干预训练,方法为给每一组幼儿均播放一段录像,让其认真观看,之后再进行实验。

为第1组幼儿放的录像内容显示:一个幼儿在面对自己想玩的玩具但尚未到时间时,通过转移注意力的方式延长等待满足的时间,如玩一些其他的玩具或者做游戏。为第2组幼儿放的录像内容显示:一个幼儿在面对自己想玩的玩具但尚未到时间时,努力控制自己的身体不去触碰玩具,而是用耳朵听一听,用鼻子闻一闻,使劲盯着诱惑物看等方式缓解自己想玩的冲动,直到等到老师回来才得到心仪的玩具。为第3组幼儿放的录像内容显示:幼儿去班上找自己所熟悉的老师或者请主试进来帮助自己,这一过程中都没有主动去触碰玩具,一直等到主试回来,才获得了最终奖励。为第4组幼儿放的录像内容显示:虽然幼儿看到了自己想玩的玩具,但通过控制自己摇头、摆手、背转身体及蒙住眼睛等方式不去看诱惑物,并最终获得了想要玩的玩具。为第5组幼儿放的录像内容显示:幼儿在面对自己想玩的玩具但实验者尚未到来时,在座位上自言自语,嘴里说着“我现在不能碰”“我要再等等”“老师马上就回来了”等话语提醒并鼓励自己现在还不能动,并最终也获得了奖励。为第6组幼儿放的录像内容显示:在游戏情境中,幼儿之间进行比赛,看谁能坚持住不动桌上的小玩具,坚持到最后有更多的玩具作为奖励,在此过程中坚持到最后的幼儿得到了奖励,进而老师对此进行表扬,为其他幼儿树立榜样,并号召向其学习,为其他幼儿做了好的示范。

每一组进行干预训练后,实验者向幼儿进行提问,为什么刚刚的小朋友和老师能玩那么久的玩具,如果幼儿能用言语清楚的表达出来,就可以进行实验了。

(四)结果处理

使用SPSS 17.0 数据统计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录入、整理和分析。

五、研究结果

(一)实验前测和后测的比较

由表1可知,实验中幼儿后测的延迟时间平均值比前测有显著增长,也即不同延迟策略的使用使幼儿的延迟满足时间显著延长,表明延迟策略对延迟满足能力的发展有显著影响。

表1 不同延迟满足策略的前测和后测平均数

注 :*P<0.05,**P<0.01

(二)不同年龄幼儿使用不同延迟满足策略对延迟满足时间的影响

经Levene方差齐性检验,方差齐性(F=1.348,P=0.166>0.05),表明所得数据具有同质性。进而为了比较不同年龄幼儿延迟满足时间的差异性以及不同延迟满足策略的差异性,以策略和幼儿年龄为自变量,延迟满足等待时间前测后测的差值为因变量进行了6(策略:注意、寻求、被动、回避、语言、榜样)*3(年龄:3岁、4岁、5岁)的两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策略的主效应显著,年龄的主效应显著,并且年龄和策略对延迟满足时间的交互作用显著(如表2所示)。

表2 策略和年龄对幼儿延迟满足时间的两因素方差分析

注 :*P<0.05,**P<0.01

对策略的主效应进行多重比较分析(LSD),结果显示除寻求策略与被动策略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外,其他策略之间均差异显著(如表3)。

表3 3-5岁幼儿延迟满足等待时间策略运用差异的多重比较

注 :*P<0.05,**P<0.01

对年龄的主效应进行多重比较分析(LSD),结果显示3岁幼儿与4岁幼儿的延迟满足时间差异显著,3岁幼儿与5岁幼儿的延迟满足时间差异显著,4岁幼儿与5岁幼儿的延迟满足时间也差异显著(如表4)。

表4 3-5岁幼儿延迟满足等待时间年龄差异的多重比较

注 :*P<0.05,**P<0.01

由于策略和年龄的交互作用显著,因此分别对3-5岁幼儿延迟满足时间在相同年龄不同延迟策略上以及在相同延迟策略不同年龄上进行简单效应分析,结果如表5和表6所示。

表5 3-5岁幼儿延迟满足时间在相同年龄不同延迟策略上的差异比较

4岁策略均值差标准误P注意-寻求26.67**2.9150.000注意-被动43.50**2.9150.000注意-回避70.00**2.9150.000注意-语言110.00**2.9150.000注意-榜样15.00**2.9150.000寻求-被动16.83**2.9150.000寻求-回避43.33**2.9150.000寻求-语言83.33**2.9150.000寻求-榜样-11.67**2.9150.001被动-回避26.50**2.9150.000被动-语言66.50**2.9150.000被动-榜样-28.50**2.9150.000回避-语言40.00**2.9150.000回避-榜样-55.00**2.9150.000语言-榜样-95.00**2.9150.000

5岁策略均值差标准误P注意-寻求75.50**2.9150.000注意-被动54.00**2.9150.000注意-回避104.00**2.9150.000注意-语言109.00**2.9150.000注意-榜样4.002.9150.941寻求-被动-22.50**2.9150.000寻求-回避27.50**2.9150.000寻求-语言32.50**2.9150.000寻求-榜样-72.50**2.9150.000被动-回避50.00*2.9150.000被动-语言55.00**2.9150.000被动-榜样-50.00**2.9150.000回避-语言5.002.9150.748回避-榜样-100.00**2.9150.000语言-榜样-105.00**2.9150.000

注 :*P<0.05,**P<0.01

由表5可知,3岁幼儿在使用的大多数延迟满足策略上具有显著差异(注意-回避、注意-榜样、寻求-被动以及回避-榜样除外),使用策略的优先顺序为注意>榜样=回避>被动>寻求>语言,4岁幼儿在使用的所有延迟满足策略上均具有显著差异,使用策略的优先顺序为注意>榜样>寻求>被动>回避>语言,5岁幼儿除注意-榜样和回避-语言差异不显著外,其他策略之间均具有显著性差异,使用策略的优先顺序为注意>榜样>被动>寻求>回避>语言。

由表6可知,在6个延迟策略使用上,3岁幼儿、4岁幼儿、5岁幼儿的延迟满足时间彼此之间均差异显著,且无论使用哪种延迟满足策略,5岁幼儿的延迟满足时间大于4岁幼儿,4岁幼儿大于3岁幼儿。

表6 3-5岁幼儿延迟满足时间在相同策延迟略不同年龄上的差异比较

策略回避均值差标准误P3岁-4岁-20.00**2.9150.0003岁-5岁-90.00**2.9150.0004岁-5岁-70.00**2.9150.000年龄语言均值差标准误P3岁-4岁-18.00**2.9150.0003岁-5岁-123.00**2.9150.0004岁-5岁-105.00**2.9150.000策略榜样均值差标准误P3岁-4岁-75.00**2.9150.0003岁-5岁-190.00**2.9150.0004岁-5岁-115.00**2.9150.000

注 :*P<0.05,**P<0.01

六、分析与讨论

本研究通过对三个年龄段(3岁、4岁、5岁)216个幼儿进行延迟满足榜样情境的实验设计,并对每个年龄阶段的72个幼儿分为6小组来实施不同的延迟策略,分别记录延迟策略实施之前和之后幼儿的延迟满足时间。

结果显示,实验中延迟策略实施后幼儿的延迟时间显著大于实施之前,表明延迟策略的使用对幼儿延迟满足能力的提升有显著影响,可以通过教授幼儿一定的策略来提升延迟满足时间,进而提升幼儿的抵制诱惑和自我控制的能力。之后,通过以策略和幼儿年龄为自变量,延迟满足时间前测后测的差值为因变量的两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策略的主效应显著,年龄的主效应显著,并且年龄和策略对延迟满足时间的交互作用显著。

首先,策略的主效应显著,6种延迟满足策略之间,除寻求与被动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外,其他策略之间均差异显著。总体来看,幼儿所使用的策略中,注意转移策略效果最好,其次是榜样策略,进而是被动和寻求策略,然后是回避策略,最后是语言策略。表明不同的延迟策略虽然都能提升幼儿延迟满足能力,但6种延迟策略的使用对延迟满足时间有显著差异。因此,教师和家长教授幼儿时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最优的延迟满足策略是注意转移策略,优于其他几种策略,而且从简单效应分析的结果3-5岁幼儿延迟满足时间在相同年龄不同延迟策略上的差异比较中可以看出,3-5岁各个年龄段在实验中所使用的注意转移策略均优于其他策略,该结论和左雪[4]研究结果一致。以往研究也发现2岁幼儿已经会使用分心策略[5],这意味着2岁儿童已经会将注意力转移开了。3-5岁幼儿的认知特点表现为一定的不稳定性,他们的注意时间较短,并且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因此,在面对一定的诱惑情境时,通过转移幼儿的注意力可以较好地使幼儿暂时忘记眼前的诱惑,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物或者活动中去,这种策略的实施对于幼儿来说更容易实现,效果更好。

排在第二位的延迟满足策略是榜样强化,3-5岁幼儿正处于模仿他人的高峰期,喜欢模仿他人也是3到5岁幼儿的个性中突出的一部分。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中提出了榜样示范的学习方法,这个理论认为社会环境对人的行为有着深刻的影响,榜样行为的出现,会对旁观者产生一定的示范作用,旁观者模仿榜样的行为,教育者进而对模仿的行为进行强化,便会促进某种行为发生的频率。因此,通过使幼儿观察榜样的行为,从而进行模仿延长满足时间的方式也较为有效。可以将模仿作为一种教育手段,经常表扬做得好的小朋友,为其他小朋友树立可学习的好榜样,使幼儿不断模仿榜样的良好行为和习惯,并对此进行强化,使幼儿能够在贯穿于一日活动的榜样中遵守榜样规则,完成角色的任务,进而将这种能力迁移到生活中,渐渐地养成好的习惯,促进延迟满足水平的发展。

从结果中可以看出,效果最差的是语言策略。可能原因在于此阶段幼儿的语言发展及社会性发展程度相对较低。语言是比较抽象的思维结果呈现,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幼儿较难理解。虽然幼儿平时在生活中和游戏中经常自言自语,但是这种自言自语由于自控程度较低,还不足于使幼儿产生较好的自我暗示,从而延长满足的时间。所以,这种策略的实施效果较差。

其次,从结果可以看出,年龄的主效应显著。3岁、4岁、5岁幼儿的延迟满足时间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且延迟满足时间3岁<4岁<5岁,表明3-5岁幼儿的延迟满足能力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升,年龄越小,延迟满足时间越短。这一时期是此能力发展比较迅速的时期。随着幼儿年龄增加,其认知水平和自控能力都有了较大提升,面对诱惑可以表现出更强的抵制力,对延迟策略的使用也更加灵活自如。因此,延迟等待时间也越长。

最后,简单效应分析中3-5岁幼儿延迟满足时间在相同年龄不同延迟策略上的差异比较结果表明,3岁幼儿使用的延迟满足策略中注意转移策略效果最好,其次是榜样和回避策略,以及被动、寻求策略,效果最差的是语言策略;4岁幼儿使用的延迟满足策略中注意转移策略效果最好,其次是榜样和寻求策略,以及被动、回避策略,效果最差的是语言策略;5岁幼儿使用的延迟满足策略中也是注意转移策略效果最好,其次是榜样和被动策略,以及寻求、回避策略,效果最差的是语言策略。由此结果可以看出,3-5岁幼儿所使用的6种延迟满足策略效果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其中,效果最好和效果最差的策略具有一致性,体现了这个年龄阶段幼儿认知的共同特征。但其他4个策略的效果顺序略有差异,体现了3-5岁幼儿认知发展的阶段性。

简单效应分析中3-5岁幼儿延迟满足时间在相同延迟策略不同年龄上的差异比较结果表明,3岁、4岁、5岁幼儿使用6个延迟策略的延迟满足时间之间均差异显著,且延迟满足时间5岁幼儿>4岁幼儿>3岁幼儿。表明无论使用哪种延迟满足策略,幼儿年龄越大,延迟满足时间越长,延迟满足能力随年龄增长而提升。因此,3-5岁年龄段幼儿的延迟满足能力发展迅速,年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针对这个年龄段,家长及教师应引起重视,采用有效的延迟满足策略提高幼儿的延迟满足能力。

总之,通过本实验的实施与结果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教授幼儿延迟满足策略对幼儿延迟满足能力的提升有显著影响,被教授延迟策略后,幼儿在延迟满足的时间上有明显增长。

(2)幼儿延迟满足能力受到年龄的影响,无论使用哪种延迟满足策略,幼儿的延迟满足的时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幼儿年龄越大,延迟满足时间越长。

(3)6种延迟策略对幼儿延迟满足的影响有显著差异,且针对不同年龄幼儿,延迟策略对延迟满足的时间效果的影响有一定差异,也有一定共同性。其中,注意转移策略效果最好,榜样强化策略次之,语言策略最差。教育工作者及家长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参考文献]

[1] 杨丽珠,于松梅.儿童自我延迟满足心理机制的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2,25(6):712-715.

[2] 左雪,刘丽云.不同的延迟策略对4岁幼儿延迟满足的影响[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8(2):24-27.

[3] 王茜.延迟满足实验研究方法述评[J].基础教育研究,2010(1):51-53.

[4] 左雪.3-5岁幼儿不同情境下延迟满足及延迟策略的实验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

[5] 陈会昌,李苗,王莉.延迟满足情境中2岁儿童对行为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延迟策略的使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1):1-5.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