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地方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以亳州学院亳文化开发为例

时间:2024-06-19

黄春霞

(亳州学院教育系, 安徽亳州 236800)

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最早是由菲吕马克和麦克米伦1973在爱尔兰阿尔斯特大学召开的“校本课程开发”国际研讨会上率先提出来的,指以学校本身为基地进行的地域性课程和特色性课程的开发。最早关于校本课程的开发开始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的“新课程运动”,为了克服国家课程不适应现实的问题,各国开始实行与当地的历史、地理和风俗相关的“熟悉家乡情况”的课程[1]297。由此可见,校本课程出现伊始,就与学校所在的当地文化紧密相连,既体现着一个学校特色的地域特征,又承载着传承当地累积的传统文化,肩负着使本校学生体验当地文化魅力,开拓其文化视野和陶冶其文化情操的使命。亳州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可以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丰富的素材,而亳州学院师生对亳文化的挖掘、研究和传承活动,则为校本课程开发奠定了基础。

一、亳州学院亳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和成果

亳州史称“中州锁匙,南北要脊”[2]7,素有涡水岸边的一颗明珠之称,是历史名城,帝王之邦,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亳州地方传统文化(简称亳文化)不同于一般的地域文化,它悠久灿烂,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为亳州的地方高校——亳州学院的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纵观亳州学院开发亳文化校本课程的成果,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教学内容从无到有,校本教材开始涌现

早在2004年亳州师专时期就成立了老庄研究会,学院历史专业和中文专业的少数老师就开始搜集、整理和研究涡河流域的道家文化,但在课堂教学中亳文化的传承只有零星的传授。后来,随着亳州学院把促进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作为自己的发展定位之后,学院增强了传统文化保护、传承意识,认识到地方传统文化对打造地方特色高校的重要性,以及对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情感的不可替代性,课堂上对亳文化的传承开始多了起来,教师的讲义中有关亳文化的内容也多了起来。到了2010年,学院成立了“亳文化研究中心”,在传承和研究道家文化的基础上,还开展了对曹氏家族文化、亳州方言与民俗文化、华佗与五禽戏,以及道学与养生文化等方面的传承和研究。在“亳文化研究中心”的领导下,越来越多的师生开始了解亳文化,并参与到亳文化保护和传承活动中,有关亳文化的研究成果也大量涌现,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校本课程取代了以往的亳文化讲义。2012年王正明、魏红灿等教授根据省级精品视频课程的研究成果合编并出版了第一本校本课程《亳文化概论》,并作为全校选修课教材开始将亳文化向全校大学生进行系统、全面的普及和介绍。

(二)深入开展课程教学活动,课程内容进一步拓展

亳文化的课堂传承,刚开始仅限于中文和历史老师的讲义和教学中,后来体育、美术、音乐、生物等专业都参与进来,课程教学活动越发频繁,亳文化传承的内容进一步得到拓展。如全校大学新生体育课都必修养生健体的华佗五禽戏;体育专业的学生必修浓缩亳州武术特色的曦扬掌;美术专业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开设了《亳州民俗剪纸》课程;音乐专业的学生专业有《民乐与地方戏曲》;全校学生的《中华传统文化》公共选修课程统一使用《亳州文化概论》作为校本课程教材。除此,古井集团、亳州中药材生产基地等还是亳州学院酿酒和中药制剂专业学生的实践课场所和实习基地。学院还聘请了中医世家第七代传人张超伟先生为中药所所长,每年不仅举行几次中医讲座,还对全校学生进行基本的体质检测和中医治疗,让学生亲身体验中医的神奇作用……亳州传统文化作为教育资源走进课堂教学,发挥了地方文化对学生的环境育人作用,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拓宽了亳州学院师生的文化视野,还提高了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使得亳州传统文化得到了传承和创新。

(三)课程开发与科研相结合,开发出一系列校本课程

亳州学院在专门研究亳州地方传统文化的机构“亳文化研究中心”的带动下,以亳文化为主题的各项科研课题纷纷被申请、立项,相关研究成果也陆续大量的公开发表。因此,亳州学院的校本课程开发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与科研的紧密结合,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也是科研课题徐徐展开的过程,因此校本课程在教材方面具有一定的规范性、理论性和系统性。正是因为校本课程基于科研成果,编写人员对所编辑的亳文化内容进行了深入和系统的搜集、调查和论证研究等,所以教材在内容方面既有深度,保持严谨性,也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权威性。自《亳文化概论》对亳州传统文化进行全面的概括后,2013年王正明教授又在科研课题的基础上出版了一本更系统、更详实的阐述亳州传统文化全貌的校本课程《亳文化十讲》。接着陆续在文学、哲学、音乐、英语等领域出版了一系列的亳文化研究丛书,如魏宏灿编辑的《曹魏文学论》、胡利华的《蒙城方言研究》、孔令梅的《儒道融合视阈下的<吕氏春秋>之道研究》,刘洪洲的《亳州二夹弦音乐研究》、唐丽平的《亳州花戏楼砖雕艺术文化解读》等。有关亳州地方传统文化的校级、省级课题的研究成果陆续编辑成书出版,并在课堂上开始进行系统的教学和传承。

(四)突出了地方本科院校特色,强化推广和应用效果

“地域文化是地方大学彰显办学特色、实现特色发展的基础,是地方大学建设特色文化的现实源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地方大学文化的建设和发展。”[3]65所以,要建设地方特色本科院校,离不开与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互动,并将之融入我们的大学文化之中,成为我们课程必不可少的部分。亳州学院开发出亳文化的校本课程时间虽然不长,但进展迅速,成果丰厚,社会影响开始增强,也取得了较好的人才培养效益。学院始终禀着服务地方、传承地方传统文化的高校职责,为传承地方传统文化,建设所在城市精神文明,打造特色地方高校积极努力着。为此,学院一改“关门”做研究的传统做法,积极的鼓励各个不同发展方向和专业的教师申请保护、传承、弘扬亳州传统文化的科研和教研课题,并最大程度的把相关的科研、教研成果转化为社会效益,为亳州建设“厚重、务实、创新、奋进”的城市精神和形成更加宽容、谦让的社会风气做出了应有的贡献。除此,学院还积极的与当地相关部门合作,如组织有亳文化深厚底蕴的教师与市政协合作编撰了《亳州历史文化丛书》,在亳州电视台亳文化大讲坛节目中系统的讲述和宣传亳文化,积极地参与淮河文化研讨会、安徽省亳文化研究会等传承、弘扬亳文化,使得亳文化得到了更广泛的宣传,也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反响。

二、亳州学院亳文化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纵观国内地方高校在校本课程传承地方传统文化方面的研究还不多,可供我校亳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经验借鉴相对来说也较少,所以在开发中难免会存在一些问题,以待解决和完善。归纳起来,我校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

(一)缺乏整体规划和有计划的开发

地方传统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没有计划性,缺乏体系性,开发出来的校本课程是某个学科的某个领域,没有形成系列开发。亳州学院这几年很多系科在校本课程开发上取得了一些成果,但都是各系科的教师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单独编写而成,学院虽然鼓励大家开发教材,但还没有组织有关亳文化研究的教师在整体上进行规划和开发。亳文化博大精深,为我们编纂成套系统的校本课程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有望学院以后能组织研究亳文化的教师,提前做好课程开发的整体布局,列好开发的全套计划,开发出能反映亳文化全貌的系列课程。

(二)参与的专业有待增多,跨学科开发有待加强

参与地方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研究的院系单一,主要集中在历史、文化管理、体育、音乐、美术、舞蹈等专业,而且缺少跨学科的合作。亳州学院现有的亳文化校本课程还主要集中在文科方向,理科和工科的校本课程几乎没有。而且现有的亳文化校本课程,都是一个专业的老师编写出来的,缺少不同方向或不同专业的教师的合作。为了能开发出高质量的校本课程,需要团队的力量,特别是不同专业、不同研究方向的教师一起研讨,互相启发,相互合作,才能编写出脍炙人口,又有深度和力度的优秀的亳文化校本课程。

(三)成果形式不够多样化,教学手段需要革新

有关地方传统文化的高校校本课程成果多是文字类型的,缺少影像等其他的作品形式。亳州学院校本课程一般都是出版的书籍,缺少亳文化博客、公众号等网络传承形式,更少有纪录片或其他的影像作品。同时,学院校本课程传承和创新地方传统文化的活动,多表现为课堂教学、学术讲座或校内的其他活动,缺少微课、墨课或尔雅课程等网络供学生可以灵活自学或学习方式。为了更好的展示亳州学院校本课程对亳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的成果,应该加大网络传承的力度和成果展示的多样性。

(四)课程开发需与地方加强合作,增强社会影响力

地方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的研究,缺少与地方的合作开发,编纂出的成果对当地社会、经济等影响较小。亳州学院的很多校本课程,都是教师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凭借一己之力开发出来的,或者是和本专业学生一起共同开发的,甚少有与亳州当地亳文化研究的学者或专家进行联手合作的。开发的成果一般也只限于本专业的学生学习,由学院统一收藏,编写出的校本课程社会影响力相对来说比较小。要想发挥出校本课程对亳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的最大作用,在开发中可以利用多方资源,组织多方人力共同来开发,开发出的成果应该走出高校,成为亳州文化建设和亳州城市文明建设的一部分。

(五)课程开发资金单一,需要政府部门统筹支持

有关地方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研究的资金来源单一,主要来自科研和教研经费,当地政府资金投入少。编写出版的校本课程学院有一定的配套资金,但相对于课程在开发过程中,需要师生外出调研、考察、聘请当地专家等必需的活动经费,还有课程在查阅大量的资料后请有关专家反复验证后装订成册的打印费、装订费和出版费来说,还是九牛一毛,捉襟见肘。所以,在经费问题上,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多方统筹,校内校外合作解决。

三、亳州学院亳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建议

(一)增强开发的整体设计,形成系列课程开发

亳州学院在开发亳文化校本课程过程中,应该进行整体布局和系列规划,开发出能反映出亳文化全貌的特色系列课程。如根据亳州所处的独特地理环境和生活观念,当地特有的方言和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开发出亳州方言和民俗系列课程;魏晋时期亳州文化呈现出极度的辉煌,开创了中国诗歌崭新的局面,建立了诗歌美学的典范“建安风骨”,可以为我们亳州文学系列课程提供丰富的素材;亳州地杰人灵,涌现了许多著名的历史人物,如老子、曹操、华佗、陈抟、花木兰、柳下惠等,以及他们为后世传为美谈的故事,可以开发出亳州历史名人类系列课程;涡水源远流长,一代一代的亳州人在这片故土留下大量的名胜古迹,如汤王陵、华佗庵、曹操运兵道、花戏楼等,能够开发出亳州地理名胜系列课程;亳州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有杂居家孟汉卿唯一流传于世的作品《魔合罗》、柔媚的天籁之声亳州二夹弦、曹操父子的章草等书法艺术、大班会等民间艺术,又为亳州艺术类系列课程开发备下了丰富的资源。

(二)打破专业限制,形成专业的课程开发团队

亳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项复杂又充满挑战性的开创性工作,也是一项涉及到文学、历史、哲学、艺术、建筑、武术、中药等众多学科领域的庞大工程,如果光靠教师单打独斗实在是难以圆满,即便是暂时有所收获,也很难有持续性发展。因此,在开发亳文化的校本课程过程中,我们应该打破专业限制,进行跨学科的合作,还要充分发挥学院“亳文化研究中心”的领导和组织作用,把学院所有参与过亳文化研究的教师组织起来,形成年龄结构、学科结构合理组合,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专职人员与兼职人员相结合的课程研发队伍,组织大家经常就课程开发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惑进行研讨和解决,提高大家的研究和开发水平,形成专业的课程开发团队。[4]同时,还要对团队中教师在亳文化研究中的各种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整理、分析,将其转化为相应的课程开发资源。唯有如此,我们开发出的校本课程,才能内容丰富,异彩纷呈。

(三)丰富开发成果的形式,改善课程教学的方式

我们已有的校本课程多为印刷版本的书本,教学方式也多为课堂教学、少量的讲座活动、访谈节目和学生实践活动。为了更好的传承亳文化,也让更多的师生和社会人士了解亳文化,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传播的力量和迅捷,将亳州粉皮的制作、古井贡酒的酿制、芍药等的栽培、华佗五禽操的演示、二夹弦和剪纸的操作、亳州历史的更迭等制作成纪录片,把教师相关的课程教学录成微课、墨课,把演绎亳州人民生活风情等歌舞录成视频,在学院官网开设相关亳文化视频公开课,并开设亳文化讲坛,以便师生和其他网民随时点击播放来了解、感受和学习亳文化。同时,我们在开设这些显性校本课程传承的同时,也要发挥隐性课程的作用,如依托学院的亳文化馆、亳州市博物馆、曹操地下运兵道文化展厅,以及古井集团和中药栽培、加工基地等,通过现场观摩、讲解、训练等,加强学生对亳文化知识的了解,技能的习得。还可以将课程与学生团体活动联系起来,如开展“华佗五禽操比赛”、“亳州风情书画摄影作品展”、“芍花情”音乐舞蹈汇演等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传承活动;秉着“走出去”的原则,开展“亳文化宣讲团”,积极组织学生到乡下汇报演出、大学生服务团队下乡宣传和传播亳州文化知识等活动,既在基层群众中宣传、弘扬了亳文化,学生经由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到理论的过程中也提高了对亳文化的认识,技能得到巩固。[5]

(四)课程开发中,注重对传统文化传承人的培养

“课程不只是传递知识的工具,也是创造和重新创造我们和我们文化的工具。”[6]188高校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其实也是培养文化传承人的过程。因为校本课程在开发的过程中,要立足本校特色,就要考虑到本校学生的需求,如有的系科在课程设置中增加了地方文化类课程,注重把学生培养为推动亳文化传播的生力军[7]。因为还要受到本校所处地域环境的影响,这就决定了校本课程在内容的选择和编排上,必然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把当地优秀的地方传统文化选入校本课程,一方面让学生深入、系统的了解和认识当地的文化,更深刻的理解当地文化,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另一方面,还可以增加学生的亲身体验,形成他们对地方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关注和关心当地的发展和进步,培养他们爱地方、爱祖国的品德和情感。校本课程开发的根本出发点在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个性化发展[8]33,文化的传承必然落实到人的身上。因此,学院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既是满足学生发展,参与社会的过程,更是培养当地文化传承人的过程,这才是保护、传承和创新文化的最佳选择和重中之重,也是学院地方文化校本课程开发和人才培养特别要关注的地方。

(五)整合多方资源,扩大课程成果的社会影响力,多渠道筹集课程开发资金

利用地方资源,与地方传统文化专家一起切磋、研究、开发亳文化,不仅可以整合丰富的课程资源,让开发出来的课程更好的发挥出它们传承地方传统文化,在建设地方精神文明和文化城市建设中的作用,扩大课程开发成果的社会影响力,还能利用社会力量,解决课程开发过程中资金短、缺、难的问题。学院教师开发出的亳文化校本课程,如果只是对本校师生进行传播和学习,虽然能普及亳文化的系统知识,极大的提高学院师生的文化视野,培养学院师生多元的文化价值观,激发学院师生的爱校、爱乡、爱国热忱,但它们的影响力还是太小。我们应该与亳州市有关部门和亳文化专家合作,一起来探讨、研究亳文化,并利用今年亳州的旅游年向亳州人民和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国人宣传亳文化,把我们学院的课程研究成果向亳州和更广阔的天地辐射,特别是能带动现居的亳州人能更全面的了解家乡厚重的历史积淀和灿烂的精神文明,鼓舞亳州百姓能自豪的向先人学习,并在生活中能自觉的传承这种优秀的文化和文明,从而带动亳州民风的改变和市风的改造。在课程开发资金方面的困难,我们也可以积极与社会相关部门合作,多方筹集资金来解决。除了学院教材些微的奖励资金之外,我们可以主动联系和争取政府部门以及各个亳文化传承和保护的民间组织机构一起,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亳文化的课程研发。

总之,亳州学院依托亳州的地方传统文化开发校本课程,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很好的保护、传承、弘扬和创新了亳文化,也为地方高校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可借鉴的些许经验,但在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的解决,校本课程开发在整体规划、专业团队建设、成果呈现方式、传承人培养和与社会合作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夏志芳.地域文化课程开发[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297.

[2] 王正明,魏红灿,等.亳文化十讲[M].合肥:安徽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7.

[3] 郭峰,任伟伟,等.地方大学文化与地域文化互动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65.

[4] 张全晓.地方高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思考[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2):14-18.

[5] 刘福来.地方高校特色文化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3(9):27-29.

[6] 小威廉姆·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王红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88.

[7] 史一丰.基于“徽文化”的高校本土音乐课程建设探究——以黄山学院为例[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报,2016(8):81-84.

[8] 李臣之.校本课程开发[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5:33.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