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王丽芳,葛攀文
(宿迁高等师范学校 ,江苏宿迁 223300)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增强体质,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户外游戏活动由于发生空间的特殊性,它能更好地顺应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满足其发展需要。户外游戏符合幼儿的感性与好动,有利于幼儿与自然的亲近,有助于满足幼儿的模仿与想象,培养幼儿的探索与挑战精神的特点。
1.感性是幼儿的特质
感性在幼儿身上表现尤为明显,将欢笑、愉悦、兴趣、担心、忧虑与纠结等情感与意愿渗透到他(她)所感受到的一切事物之中。幼儿与周围事物是浑然一体、相互渗透的,对事物的认知带着自己的主观意愿,其眼中的事物很大程度上是对自身的一种“返照”[1]。这种主客体相互渗透的非二元化,使幼儿在学习与成长过程中带有强烈的感性色彩。
2.好动是幼儿的天性
正常的幼儿都是好动的。如果要求他们安静地坐着,过不了多久就有疲劳表现,不断地打哈欠、伸懒腰。如果然自由活动,他们不停地运动、奔跑、爬上钻下,在相当长时间内持续不断地活动,却不感到疲劳。
幼儿的大脑神经系统兴奋过程强于抑制过程的特点决定幼儿的行为完全由感觉和冲动支配。幼儿好动的特点,表现在他从事的每一项活动中,好动成为幼儿的特质,是幼儿的天性。
第一,户外游戏活动的开放性,允许幼儿感性特质充分流露与释放。相比室内游戏活动,户外游戏活动对幼儿的限制性要小得多,游戏的心理氛围更加宽松,允许用自己独特的方式与游戏材料进行互动,幼儿的感性化色彩能得到充分的流露与释放。户外游戏的材料基本来源于自然,色形兼具的直观化形态的雪、泥、沙、树枝等自然材料都是幼儿非常喜欢的游戏材料。这些结构程度较低的游戏材料允许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幼儿可以用来建构各种造型,作品中渗透了幼儿的个人情感、愿望,并赋予结构作品一定的故事情节。例如,幼儿可以把自己建构的作品用来表演游戏,充分发挥自己自由想象,把渗透在作品中的故事用自己身体动作、表情等进一步表现出来。户外游戏活动幼儿为感性的表达与好动的需求得以充分满足。
第二,户外游戏活动丰富多样,新异刺激多,能够满足幼儿好动的需求。户外游戏中有满足幼儿大肌肉活动需求也有不同程度满足幼儿小肌肉运动需求的各类活动。户外之秋千、平衡木、跷跷板、攀爬架等材料可以满足幼儿摆动、跳跃、钻爬、平衡等大肌肉和肢体运动的需求。户外之编织、涂鸦、彩绘等游戏活动则可满足幼儿手上精细动作的发展需求。户外自然化的游戏环境蕴藏新异刺激,幼儿会发现户外事物的细微变化,时常发出“哇”的惊叹声,户外游戏就是幼儿不断产生好奇和满足好奇的连续过程。户外游戏环境富于变化,幼儿在重新组合、改变材料的过程中,不断有新的刺激出现,幼儿可以口、眼、鼻、舌、手、脑并用去感知和体验。
古代教育家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与成人世界相比,幼儿更接近自然。“如果说成人代表着社会化,那么儿童究其天性而言更接近与自然”[2],接近自然的幼儿受自然的感应召唤,率性而动。我国著名幼儿教育家陈鹤琴认为,“小孩子是喜欢野外生活的”,他认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所谓“活教材”,教学内容来自大自然、大社会,教学的方法让幼儿在与大自然、社会的直接接触中,在亲身观察中获取经验和知识。南京师范大学刘晓东教授认为“儿童是自然的造化,是宇宙进化历史的产物”,“儿童是自然之子”[3]。儿童是自然的杰作,也是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儿童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密切联系的,无法割裂的。
第一,户外游戏活动空间的特殊形式,提供幼儿与自然亲近的机会。幼儿在大自然中活动,有更多的机会与大自然接触,接受阳光雨露的滋养、呼吸新鲜的空气,享受着大自然馈赠的各种营养素。户外的阳光 、空气 、温度和湿度对幼儿的皮肤、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等机能也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4]。幼儿身体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大自然的养育,心理活动亦然。户外游戏活动能够很好地满足幼儿身心发展的需求,提供了为幼儿与自然亲近的机会。
第二,户外游戏活动的内容,实现幼儿与自然亲近的愿望。户外游戏活动材料都是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自然,是自然界组成部分。在美劳类活动中,陶艺活动的基本材料是泥、水、火,这些基本原料都是自然界产物。幼儿进行陶艺活动,实际上就是满足了幼儿对自然物的亲密无间的接触。户外种植和养殖活动的活动内容源于自然,在自然中进行。幼儿在草坪上翻滚,或者找蚂蚁、逮蚂蚱、或者跟着蝴蝶追逐等等,这些活动满足幼儿亲近与探索自然的需要。幼儿喜欢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对自然界中虫鱼鸟兽、花草树木的热爱之情,对大自然奥秘的探索欲望、求知欲望等能够在户外游戏活动中得以实现。
模仿是幼儿期的典型特点,是幼儿最基本的学习方式。
第一,模仿是幼儿基本的学习方式。幼儿的语言、动作与行为等方面的掌握主要依靠模仿进行学习。从日常生活中观察,整个幼儿时期,模仿的痕迹无处不在,幼儿会效仿父母的言行举止,会模仿教师与同伴的语言、动作与行为。在游戏中,尤其是象征性游戏活动,幼儿通过模仿与想象来扮演各种角色。
第二,想象是幼儿理解世界的方式。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5]科学研究离不开想象,科学发明不完全是理性思维的结果,想象为科学假设的提出做出巨大贡献。我国哲学家冯契认为“如果一个人不会想象、幻想,也就不可能有科学发现、科学发明。”[5]想象孕育人类理性思维,想象是人类通往真理的途径与方式。想象则能组合、改变、再加工过去经验中的元素,想造出新元素和新事物。想象活动是一种面向未来、前瞻性的认知活动[6]。幼儿的想象天马行空,不受事物现实特征与功能束缚,常常将看起来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幼儿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对活动材料进行改变、重组,创造出自己所需要的事物。幼儿通过对材料的操作、搭建、创作等是其已有经验的一种物化与表达。因此,想象不仅是成人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也是幼儿理解世界的重要方式。
第一,户外游戏活动为幼儿模仿与想象提供了适宜的氛围。模仿与想象活动需要在一个开放、自由、宽松的环境。没有外界的压力,幼儿可以放松地模仿身边的事物,可以充分发挥自由想象。户外游戏中的幼儿高度自主,具有宽松的心理环境,幼儿的模仿与想象具有自由的游戏氛围。
第二,户外游戏活动为幼儿的模仿与想象创设了空间。幼儿喜欢模仿成人世界的各种行为和角色,表达着对童话故事的想象,户外游戏活动为幼儿提供了一种宽松、愉悦、自主的氛围,幼儿具有充分自由和高度自主权。这为他们模仿成人行为和角色,对游戏物品进行自由想象创设了空间。
自卢梭“发现儿童”以来,人们不断地研究儿童,进一步认识儿童。特别是20世纪下半叶,以皮亚杰、弗洛依德、斯金纳等为代表的众多心理学家对幼儿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使人们对儿童的认识进一步加深。蒙台梭利曾经指出,儿童是“探索者”,是“上帝的密探”。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儿童就其天性来讲,是富有探求精神的探索者,是世界的发现者。”在他看来,探求精神是儿童的本能,儿童会积极主动地认识周围世界。我国著名学者刘晓东在《儿童精神哲学》中指出“儿童是探索者”。“儿童的生命是主动的、向善的、向真的、向美的。”[5]因为他们向真,渴望了解宇宙秩序,渴望走出混沌与困惑。儿童因对世界好奇而进行探索,儿童对世界的进一步探索需要挑战精神。
游戏是充满体验的,游戏的体验满足了幼儿探索的需要[7]。户外游戏活动的体验尤为凸显。户外游戏活动的高度独立自主性与挑战性为幼儿探索与挑战的天性得以满足与释放。
户外游戏环境蕴含众多自然奥秘,激发幼儿不断追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的问题,进而探索问题的答案,满足幼儿探索大自然的需求。户外游戏场地上的大型组合玩具,有爬高、攀登、滑行、旋转的刺激、跷跷板给幼儿带来高低起伏的变化的刺激、平衡木有左右摇摆而随时“掉下去”的刺激、荡秋千有上上下下摆动的刺激、过桥索、爬山坡、钻山洞有挑战自己胆量和能力的刺激……幼儿在种种充满新异刺激的活动中,幼儿会根据自己的能力做出个性化回应,以接受挑战,幼儿热爱挑战的天性因此得以充分释放。
综上所述,户外游戏符合幼儿感性与好动的特性,有利于幼儿与自然的亲近,有助于满足幼儿的模仿与想象,培养幼儿的探索与挑战精神。户外游戏活动契合学前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与多方面的需要,它是幼儿园室内的任何活动形式都不能替代的,为户外游戏活动成为幼儿园课程内容和实施途径提供了理论依据。
[1] 陈浩,王琳.幼儿道德情感发展的脉络建构及其启示[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6(1):75-79.
[2] 刘铁芳.古典传统的回归于教养性教育的重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80.
[3] 刘晓东.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13.
[4] 钱愿秋. 幼儿园户外游戏活动的价值、现状与组织策略[J]. 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26(7):126-129.
[5] 刘晓东.儿童精神哲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39.
[6] 席海燕. 游戏:想象与规则发展的场域[J].学前教育研究,2015(4)9-14.
[7] 周颖.游戏精神:幼儿教育的价值诉求[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7(1):6-10.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