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师幼互动研究——基于CLASS课堂互动评估系统的观察分析

时间:2024-06-19

王铧莹

(晋江安海职业中专学校学前教育系,福建晋江 362200)

一、问题的提出

科学教育是对幼儿科学素养的启蒙教育,这一阶段的科学教育理应关注幼儿在科学活动中的探究性,主动性,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教师引导的科学活动中培养科学素养。随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贯彻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实施,广大幼儿教师在理论层面已经认识到科学教育活动的重点是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引导幼儿自主探究,但是在具体活动开展中仍存在诸多问题而使培养幼儿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的科学教育目标难以达成。如师幼互动关系中教师主导性过强、忽略幼儿的主体性;师幼互动内容方面,教师偏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忽略情感和高级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反馈方面,反馈手段单一机械,对幼儿的鼓励缺乏公平;探究方面,教师关注探究的结果,忽视探究过程等。一系列的问题表明科学教育活动中师幼互动不尽如人意,因此,在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寻求科学和谐的师幼互动是一个应该思考的现实问题。

二、研究对象与工具

(一)研究对象

笔者以非参与者的身份进入教学现场,福建省福州市儿童学园、福建师大附属幼儿园以及仓山区实验幼儿园,观察并拍摄了21个科学活动,最后选定了18个科学活动作为样本分析,18个样本中包括小班4个,中班6个,大班8个。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研究工具是CLASS(Classroom Assessment Scoring System)课堂互动评估系统,(以下简称CLASS系统)是由美国学者Robert C.Pianta等人经过多年研究开发出的一种用于观察、评价幼儿园直到小学三年级教育活动情境中师幼互动和师生互动质量的评价工具。目前,CLASS系统已经在美国433所幼儿园得到运用,被相关的学前教育机构用于学前教师的培训、评估、职业发展、政策制定和研究等方面。并且,CLASS系统越来越受到国际目光的关注,据悉,CLASS系统的信效度已经在3000多个课堂得到了验证,大量研究数据表明CLASS系统作为师幼互动的一种观察评价工具,具有较高的信效度。CLASS系统在我国初见锋芒是华东师大王晓芬在撰写博士论文《农村混读班早期教育现状研究》[1]的研究中用其作为重要的研究工具。CLASS系统从情感氛围、活动组织、教育支持三大领域下属的十大维度进行评定,如表1所示。

三、结果与分析

(一)项目得分情况

1.科学教育活动中师幼互动在十大指标上的结果

表2呈现出样本在CLASS量表十个维度上的平均分和标准差。得分最高的三个维度依次是消极氛围、积极氛围、活动安排效率,三项维度平均分分布在5.11-6.33间,属于中等偏高和高等水平。得分最低的是认知发展、反馈质量和语言示范,认知发展的水平最低,为3.33分。这和国外一些幼儿园做的大规模研究以及国内做的少量小样本研究结果极为相似,高质量的认知发展在幼儿园里面甚为少见。除了消极氛围之外,其余九个维度平均分都分布在中等水平之间,消极维度的标准差是0.49,在十个维度中标准差最小,说明在这一维度上得分最为集中,离散程度小。

表1 活动质量

表2 样本在十大指标上的平均分和标准差

2.科学教育活动中师幼互动在三大领域上的结果

表3 样本在三大领域上的平均分和标准差描述分析

为了使数据更为客观,研究者依据CLASS系统划分的情感氛围、课堂组织和教育支持三领域对数据做了分析,如表3所示。情感氛围领域的平均分最高,约为5.24分,说明师幼之间有中等偏高水平的情感联系。标准差是0.50,是三大领域中标准差最小的,表明情感领域的平均分离散程度小。课堂组织领域平均分为4.81分,为中等水平,次于情感氛围领域。教育支持领域平均分为3.48分,得分最低,属中等偏下水平,其标准差为1.08,即18个样本都表现出了中等偏低的教育支持水平,而且这一领域得分差异较大。

(二)师幼互动的表现性特征

1.情感氛围领域的特点

(1)情感氛围领域平均分最高且集中

情感氛围领域平均分为5.24分,在三大领域中得分最高。这一分值按照CLASS系统的计分标准判断,并没有达到其高等水平(6-7),处在中高等水平临界处。这个结果和国外Pianta(2004)在幼儿园的评估以及国内田方(2012)[2]在硕士论文中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数据统计分析显示情感领域的标准差为0.50,是三大领域中最小的,说明在这一领域得分比较集中。

(2)师幼互动氛围温馨,互动积极

观察发现,教师多数注重创设温馨有爱、和谐交流的互动环境。情感支持领域包括四个维度,分别是积极氛围、消极氛围、教师敏感性、关注学生的观点,其中前两项是观察师幼互动情感氛围直观而有效的标准。这两项得分是最高的,积极氛围是5.50分,消极氛围是6.33分,因为消极氛围是反向计分,因此,6.33的分值说明在所研究的样本活动视频里师幼互动中很少有否定、惩罚等消极氛围出现。在观察中,研究者也能直观地感受到师幼互动中教师的热情、多数时刻教师能保持积极的师幼互动关系。用“请、谢谢”等礼貌用语,经常微笑、语调欢快带着积极的情感,充满热情地参与幼儿的讨论和活动等。

(3)师幼互动中教师对幼儿的需要敏感性不高

在具体的活动中,教师对幼儿的即时需要敏感性不高。教师敏感性和关注学生看法这两个维度得分都是4.56分,得分不高。在教师敏感性这一维度上,教师对幼儿“出乎意料”脱离主题的言行经常不予回应;在幼儿提出认知困惑时,教师有效解答的质量偏低;幼儿在操作过程中遇到困难和理解难题时,教师的指导往往过于直接,很少考虑幼儿的水平提供适当的个别化帮助,无法有效引导。在关注学生看法上,多数教师做到鼓励幼儿表达,有时追随幼儿的想法,但更多的活动时间中仍是教师控制为主。

2.活动组织领域的特点

(1)活动组织领域平均得分在中等水平

这一领域平均分是4.81,按照CLASS系统计分标准判断处于中等水平(3-5),活动组织包括行为管理、活动安排效率、教学指导方式三个维度。虽然研究者强调自然观察,但研究者和摄像机的到访,毕竟也会给教师带来一些压力,因此一般情况下,教师在活动安排上都会做较多准备,相应的,活动安排效率得分最高,其余两个维度得分稍低,总体水平处于中等。

(2)重视预设,组织有序,互动过程中教师主导性过强

在所有样本中,研究者发现教师无不是有精心的计划和准备,短短的一节活动似乎是将静态的计划和教案顺利展开的过程。但互动过程中教师主导性过强,一方面,活动是按照教师的想法和预期展开的,幼儿积极按照教师的要求调整自己的行为。另一方面,教师掌握着话语权,幼儿开启话题的数量远远少于教师开启话题的数量。环节的设置、话题地引入都是教师预先计划的。

3.教育支持领域的特点

(1)教育支持领域平均分最低且水平差异较大

教育支持领域平均分3.48分,三大领域中得分最低,标准差是1.08,表明在这一领域上师幼互动得分离散程度较大。与前两项领域内容有所区别的是,这一领域的内容对教师的专业水准要求更高,难度更大,而且内容所涉及的能力较为内隐,单纯的通过学习或者培训来提高教师这一方面的能力是比较难的。

(2)忽略高级思维发展,过度关注知识、操作技能

在18个样本中,所有教师都提供了幼儿动手操作探究的机会,师幼互动涉及猜想、操作、实验讨论等,但是经过分析,不难发现这些师幼互动的目标明显指向知识传递和正确操作为主,忽略幼儿高级思维发展。活动中绝大多数教师都会在环节设置上重点突出操作示范、知识总结;个别指导时注意力也集中在幼儿操作正确性和活动结果上。认知发展主要是关注教师促进幼儿理解、提高思维能力的情况,这一维度得分3.33分,在十项维度中得分最低,可以直观地感受到教师对幼儿高级思维能力的关注不足。活动时虽然设置一些分析推理的情境,但所涉及的推理一般比较简短,仅涉及“是什么”、“怎么做”等结果比较明显的问题,可见教师的注意点在于幼儿正确的完成操作达成活动的知识目标。

(3)反馈单一机械,教师缺乏反馈能力

反馈质量这一维度得分3.56分,教师在提供个别化反馈方面单一机械,缺乏反馈能力表现在:提供支架的能力不足,教师有时只是否定幼儿不正确的反应或者忽略幼儿在理解中的错误。为集体幼儿提供支架时,教师大多知道该在什么地方提供支架,在提供个别指导时,很少考虑幼儿的个体水平。当幼儿操作不正确时,教师有时提供直接的操作帮助,无形中剥夺了幼儿探索的机会。幼儿回答不正确时,教师有时尝试给与提示,但如果幼儿经过提示后仍然没有做出正确地回答,教师一般会失去耐心直接公布答案,而对幼儿的一些不正确反应教师经常选择忽略不予回应。

教师的反馈回路缺乏持续性。为了扩展幼儿的参与度,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时,经常会请多名幼儿回答,但教师很少针对同一个问题和同一幼儿进行持续性的交流,并且很少提出后续问题。教师在得到幼儿的一个答案后往往迅速寻求下一个幼儿的想法,或者进入下一活动环节,很少对幼儿的想法表现出兴趣而继续提出相应的问题。[3]

四、讨论与建议

(一)前提: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

1.重视积极情感的支持,建立融洽的师幼关系

CLASS系统中积极氛围和消极氛围主要是从情感的角度考察师幼关系。良好的师幼关系是优质师幼互动的前提。要建立融洽的师幼关系,积极情感的支持是重要的第一步。教师应该通过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给予幼儿积极情感的支持。如认真热情的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对幼儿操作的错误不急于否定;学会倾听幼儿的想法,认真对待幼儿的问题;经常对幼儿表示赞许和鼓励,支持幼儿的想法;鼓励幼儿提问和探究,关注幼儿在探究过程中的体验;尊重接纳幼儿,正确公平对待,承认差异,[4]以此提升幼儿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助于建立融洽的师幼关系。

2.善于观察,积累经验,提高教育敏感性

教师能够意识到幼儿的问题并及时作出恰当的回应,这本身给幼儿提供了一个安全可靠支持性的心理氛围。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教育敏感性,能迅速对幼儿“出乎意料”事件做出判断,并做出正确、恰当反应。研究者认为,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教育敏感性可以从两方面做起;首先是观察,高质量的师幼互动离不开教师对幼儿实际水平的准确把握,离不开教师对幼儿“最近发展区”的准确定位。这就需要教师的观察,教师应该将观察作为师幼互动的基础。[5]其次,教师需要积累经验。研究者经过观察并结合CLASS系统观察单的记录发现,年长有经验的教师在教育敏感性这一维度上得分相比年轻经验少的教师偏高,这说明教师经验和敏感性是呈正相关。

(二)保障:完善科学的活动组织

1.转变教育观念,重新定位教师角色

这一领域,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教师的主导性太强。要想改变这一点,需要教师转变教育观念,重新定位自身角色。结合《纲要》、《指南》等纲领性文件,基于科学活动自身特点,研究者尝试总结教师在科学活动师幼互动过程中的角色。教师是材料的提供者,作用是提供探究的环境和丰富的材料,保障探究的时间和机会;教师是活动的观察者和记录者,观察是指导的基础,记录是深度的观察,观察记录能帮助教师把握幼儿水平,及时发现问题,提供针对性指导。教师是活动的引导者,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帮助幼儿明确探究的目标,引导幼儿探究不偏离活动方向。教师是平等的合作者,教师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而是和幼儿共同探究的合作者。

2.解放幼儿大脑,促进幼儿主体性参与

自主探究既是幼儿科学活动的目标,也是幼儿科学活动的主要方法,幼儿科学知识的建构和探究能力的发展是在多种感官的参与下主动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的。活动中,许多时候教师明确指出如何操作,只要按照教师的操作步骤就能得到该活动要达成的目标结果,幼儿无需思考。幼儿探究过程中,幼儿的操作不正确,或没有得到正确的结果时,教师会及时纠正幼儿的操作或引导幼儿模仿其他幼儿的操作,中断了幼儿的探索。显然,这种忽略大脑参与的操作不能真正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只有在大脑积极参与的操作中,幼儿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主体性,才能体验操作的乐趣和成功的欢乐。建议教师在活动开始前可以预设问题,让幼儿思考解决,给幼儿自己探索操作的机会而不是直接提供一张“说明书”。

3.把握教育契机、合理处理预设与幼儿生成的关系

首先,教师要丰富自己的科学知识。科学知识涉及的面非常广泛,幼儿获得知识的途径又很多。因此,教师要不断给自己充电,只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才能应对幼儿的各种问题。其次,教师要重视教育反思,加强教育分辨力。教育分辨力有助于教师在“幼儿生成”中分辨出哪些生成是带有教育意义,可加以利用的。

4.提供清晰一致的行为期望

研究者发现教师能否提供清晰一致的行为期望直接影响到师幼互动过程的有效性。活动组织较好的师幼互动中,教师普遍提供清晰的规则,并且具有一致性。教师以全体幼儿都能理解的语言陈述规则和期望,活动有条不紊的进行,无需浪费时间陈述规则或矫正幼儿行为。而在低质量的师幼互动过程中,教师常常是在问题出现时才去陈述规则和期望,澄清规则和下达命令,随之,消极情感增多,师幼互动质量降低。

5.建立良好的班级常规

常规好的师幼互动中,班级秩序井然,教师用在维持秩序上的时间自然较少,有利于学习时间的最大化和环节之间的顺利过渡。因此,教师应重视良好班级常规的建立,帮助幼儿尽早适应常规。

(三)关键:提高教师的教育支持能力

1.关注反馈,多渠道提高反馈质量

问答中,教师往往关注回答结果的对错,对答案做出简单形式化的评价,如“真棒”、“真聪明”,或者直接忽视、转移下一个问题等,很少关注幼儿的思路。建议教师有意识地请幼儿对自己的思路进行解释,适当的对其反应或者行为提出质疑,有助于促进幼儿思考,同时增加反馈回路。

互动过程中,教师应经常性的提供额外信息以拓展幼儿的理解或者加深记忆。当幼儿对某个问题做出了回答或完成了一组活动,教师应适当的对这些内容进行拓展澄清,提供一些额外的信息以帮助幼儿理解。

2.提高问题质量

开放性和封闭性问题相结合,教师要合理分配开放性问题和封闭性问题所占的数量比例。研究者发现在实际的科学教育活动中开放性问题所占比例甚少,以封闭性问题为主,这些问题往往是对一些事实性现象的描述,幼儿自主思考的空间狭窄,不利于幼儿的积极思维。建议教师加大开放性问题的数量,做到开放性问题和封闭性问题相结合。

预设性问题和生成性问题相结合,根据研究中教师重预设轻生成的现象,研究者认为活动中,应适度扩大生成性问题的比例,教师可以通过活动结束后的及时反思,交流讨论等途径提高生成性问题的质量。有预设有生成,有开放有封闭的提问结构更有利于提升教师的反馈质量。

3.重视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

幼儿的认知水平比较低,对知识迁移的能力比较差。建议教师在组织科学教育活动时注意将知识融会贯通,将不同的知识点联系起来,以提高幼儿的认知水平。提供幼儿分析推理的机会,尤其是对活动探究的结果预测和材料的选择上,多提一些为什么、会怎样的问题。此外建议教师有意识地帮助幼儿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或者经常提及幼儿日常生活中的知识而使当前的学习更有意义。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