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襄阳市绿色城市发展综合评价研究

时间:2024-06-19

祝云龙



襄阳市绿色城市发展综合评价研究

祝云龙

(湖北文理学院 管理学院,湖北襄阳 441053)

基于国内外相关的绿色城市建设经验及评价指标体系,文章从绿色社会、绿色生产和绿色资源综合利用3个方面析取了20个评价指标,初步形成襄阳市绿色城市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再结合襄阳市“十二五”和“十三五”城市建设规划成果,构建出襄阳市绿色城市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AHP评价法、专家打分法和绿色综合指数法,对襄阳市绿色城市发展进行综合评价. 结果表明襄阳市绿色城市综合评价指数为0.78,绿色化程度较高,达到了绿色园林城市建设标准. 在此基础上,指出了目前限制襄阳绿色城市发展的具体指标,以期为襄阳市绿色城市建设提供指导.

襄阳市;绿色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随着全球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世界各国出现了诸多城市问题,如交通拥堵、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生活质量降低等. 2014年中国城镇化率已达到54.77%,而城镇人口在2011年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开始迈入城市型社会,然而快速城市化已经给我国资源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1]. 面对日益严重的城市环境压力(化学类污染:大气、水体、土壤及食品污染,物理类污染:光污染、噪声污染、电磁污染、热岛效应等)、能源供需矛盾等城市发展问题,发展绿色城市就成为了国内外城市实现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2].

绿色发展的核心是强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统一协调. 绿色发展就是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必须符合环境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要求;同时,资源环境保护也要促进经济的发展,使绿色经济成为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3],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因此,绿色城市建设的目标就是通过追求城市整体综合功能最佳来满足人与自然健康协调发展的需要,达到资源、能源清洁高效利用、自然环境健康宜人、基础设施完善舒适、社会环境和谐文明.

为应对快速城市化给资源环境保护带来的严峻挑战,我国城市发展必须实行绿色转型的发展道路. 加快发展绿色经济,尽快编制绿色发展指数以指引实践,具有重大的现实紧迫性和深远的历史意义[4]. 促进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走绿色发展之路,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新模式[2]. 而“绿色城市”以生态理念为指导,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绿色发展新秩序,为城市发展和规划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成为目前和今后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

1 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关于绿色发展指标体系研究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成果:以系统理论和方法指导构建的指标体系,如OECD的压力-状态-响应指标框架模式[5];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6];基于效益费用思想建立的评价指标[7],如世界银行城市局提出的“城市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联合国统计局提出的“综合环境经济核算体系”;具体的生物物理衡量指标,如Wackernagel[8]提出的“生态足迹”等.

国内学者也开展了有益研究. 在绿色发展指标体系研究方面,北京师范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和国家统计局联合提出了国内第一套绿色发展的监测指标体系和指数测算体系,包括经济增长绿化度、资源环境承载潜力和政府政策支持度3大类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和50多个三级指标,并对全国30个省区进行了测算[9];黄羿等从宏观城市建设、中观产业发展和微观技术创新3个层次出发,全面系统构建了城市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评价了广州市绿色发展现状[10]. 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指标体系研究方面,刘晓洁等建立了包括4个层次和39个指标的资源节约型社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全国1990—2004年的资源节约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11];王婉晶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四个方面提出了26个控制性和引导性评价指标,并利用绿色城市综合指数评价了绿色南京建设的总体效果[12];胡乐心从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环境三个方面选取了19个评价指标,分析了绿色北京建设现状及影响因素[13].

襄阳市是湖北省省域副中心城市,总面积1.97×104km2,全市常住人口560.0万人,地区生产总值为3 129.3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 113元(2014年统计数据). 襄阳市是湖北省农业大市和汉江经济产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北省汽车工业走廊),在推动汉江流域整体协调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汉江是长江的最大支流、襄阳市赖以生存的母亲河. 汉江在襄阳市境内全长195km,流域面积1.6 893×104km2,是襄阳市(主城区)的唯一水源地,也是唯一的纳污水体.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调水后,汉江襄阳段上游来水减少,水体流速减慢,河道湖泊化(汉江中游梯级水电枢纽建设),水体自净能力降低,水体富营养化趋势加剧[14]. 因此,襄阳市市政府在2012年提出了建设“产业襄阳、都市襄阳、文化襄阳、绿色襄阳”的目标,切实转变依靠资源高消耗维持经济高发展模式,引导社会、企业和公众把绿色发展作为引领未来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源泉、路径和举措[15],目前襄阳市制订了绿色襄阳发展战略规划,争创全国森林园林城市,因此,对襄阳市的绿色城市发展进行综合评价既具有现实意义,也具有指导作用.

2 绿色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2.1 襄阳市绿色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思路

为了系统分析一个城市或地区的绿色发展水平,遵循绿色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围绕“自然-社会-经济”协调发展、能量和物质的输入与输出达到动态平衡(赤字为零),结合国内外园林城市[22]、低碳城市[1,23]、生态城市[16,18,20]、宜居城市[19]、绿色城市[10,12-13,17]等评价的相关指标和国家已颁布的相关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打分法对襄阳市绿色城市发展进行综合评价. 具体思路如图1所示.

图1 绿色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思路

2.2 绿色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通过对已有数据分析总结,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襄阳市绿色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目标层,即襄阳市绿色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一级指标);第二个层次路径层,即绿色生产,绿色社会建设,绿色资源利用(二级指标);第三层次指标层,即具体的评价指标(三级指标).

根据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并参考国内外绿色城市、低碳城市、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等评价方法、选取指标,拟定了绿色襄阳的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表1选取的绿色襄阳评价指标及评价标准

3 襄阳市绿色城市综合评价

3.1 设定评价指标权重

目前国内外对评价指标权重设定方法主要分为两大类型: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 前者主要包括层次分析法(AHP法)、德尔菲法;后者主要包括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熵值法等. 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层次结构模型,构建判断矩阵,计算权重和特征值,所有权重、特征值和一致性指数都通过一致性检验.

3.2 计算绿色襄阳指标体系

3.2.1指标因子标准化处理

由于各指标因子的原始数据类型与来源不同,因此需要建立数学模型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指标数值均标准化处理为(0,1)之间的数据,使不同评价指标之间具有可比性. 三级指标因子标准化处理计算采用公式(1)、公式(2)[22],评价指标类型详见表1. 评价指标类型分正向指标与逆向指标,正向指标是指评价指标数值越大,绿色建设状况越好;逆向指标是指指标数值越小,绿色城市建设状况就越好.

1)正向指标:

2)逆向指标:

式中S为评价指标的标准化值;C为绿色襄阳评价指标现状值;C为评价指标标准值;、分别是相对应评价指标序号

3.2.2二级指标路径层标准化计算

计算二级指标标准化值是依据三级评价指标标准化值的算术平均值的计算方法,公式为.为二级指标标准化值;为该二级指标包含的所有三级指标的项数;为评价指标的起止序号.

3.2.3计算绿色襄阳综合指数

计算绿色襄阳综合指数(ECI),是将各二级指标数值乘以各自的权重,再加和,公式为. 其中为绿色综合指数值;U为某个二级指标的指数值;T为某个二级指标的权重.

3.2.4绿色城市评级标准

本文参照国内外各综合指数分级方法,设计了绿色城市发展程度的综合指数分级表,以从整体上来评价绿色襄阳的发展水平,具体分级标准如表2所示[18].

表2 绿色城市的分级标准

3.3 襄阳市绿色城市综合评价

评价指标数据主要来源于襄阳市统计年鉴、襄阳市经济与社会统计公报、水资源公报、环境质量报告书以及政府部门的调研报告、规划等. 绝大多数指标可直接查询相关文献及资料,个别数据缺失则借用相同性质的指标代替,或者使用计量方法计算. 最后得出绿色襄阳评价指标的现状值如表3所示.

表3 绿色襄阳评价指标现状值

3.4 绿色襄阳指标体系评价

绿色襄阳评价指标由绿色社会建设、绿色生产、绿色资源利用三个子系统组成,三个子系统在绿色襄阳建设评价指标中权重分别为0.1243、0.5171、0.3586,表明绿色襄阳建设的最重要指标是绿色生产,其次是绿色资源利用,最后是绿色社会建设.

从绿色生产评价指标来看,绿色襄阳建设的限制指标是第三产业占GDP比重. 2014年襄阳市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仅29.5%,与绿色城市建设标准55%的差距较大,权重为0.2329;其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环保投资总额占GDP比例、研究与实验经费支出比例、万元GDP水耗等均是绿色襄阳建设的限制指标.

从绿色资源利用指标来看,限制绿色襄阳建设的主要指标是城市污水处理率(只有90.3%,权重为0.1827,比重较大),其次是主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与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这两个指标对绿色襄阳建设的影响较小(权重仅有0.0797、0.0667),基本达到绿色城市建设要求.

从绿色社会建设来看,绿色城市的发展程度主要依靠政府对社会建设的投入力度. 近几年,襄阳市绿色社会建设力度逐渐加大,各项指标的发展趋势比较良好,结合表1可以发现,襄阳市的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绿色城市的发展要求,但襄阳市城市绿地覆盖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距评价标准仍有较大的差距,城镇登记失业率仍然较高,需要继续加大建设力度,不断提高绿色城市建设水平,以促进襄阳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提升城市宜居水平.

3.5 绿色襄阳综合评价结果

对绿色襄阳评价指标现状值进行标准化处理,经过系列计算后得到绿色襄阳的综合评价指数ECI为0.78. 根据绿色城市的评级标准,可以看出襄阳的绿色化发展程度较高,达到了绿色城市的建设标准.

4 结论

本文构建的绿色襄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涵盖了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等主要方面,符合绿色城市发展方向,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2014年9月国家林业局授予襄阳市“国家森林城市”奖牌),表明该绿色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基本可行.

绿色襄阳以可持续发展城市、生态城市、低碳城市的建设指导为原型,从绿色生产、绿色社会建设、绿色资源利用三个方面展开,初步形成了绿色襄阳评价指标体系的3个路径层、20个指标,在充分考虑襄阳市自然、社会经济状况条件下,依据指标设定值对襄阳城市的绿色建设情况进行初步判断,再根据国内外绿色城市各项指标的参考标准对襄阳市的绿色城市建设展开了评价.

建设绿色襄阳,不仅要解决经济发展与自然、社会发展的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更要着眼于引领城市未来的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源泉、路径与举措,改变以往社会、企业的资源高消耗的经济发展模式,营造绿色的发展理念与意识,实现绿色的生产和消费方式. 通过研究构建绿色襄阳指标体系,为绿色襄阳建设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操作依据,以期促进社会经济增长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平衡,把襄阳建设成为经济持续增长、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优美的新襄阳.

[1] 张 旺, 周跃云, 谢世雄. 中国城市低碳绿色发展的格局及其差异分析[J]. 世界地理研究, 2013, 22(4): 134-142.

[2]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 瑞典斯德哥尔摩环境研究院. 2002中国人类发展报告: 让绿色发展成为一种选择[M]. 北京: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2.

[3] 石敏俊, 刘艳艳. 城市绿色发展: 国际比较与问题透视[J]. 城市发展研究, 2013, 20(5): 140-145.

[4] 李晓西, 潘建成. 中国绿色发展指数的编制——《20l0中国绿色发展指数年度报告——省级比较》内容简述[J]. 经济研究参考, 2011(2): 36-54.

[5] 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理论与实践[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26-27.

[6] 李 芝, 周 兴, 阎广慧. 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综述[J]. 广西社会学刊, 2008(2): 190-193.

[7] 张志强, 程国栋, 徐中民. 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方法及应用研究[J]. 冰川冻土, 2002(4): 344-360.

[8] WACKERNAGEL M, ONISTO L, LINARES A C. et al. Ecological footprints of Nations. Commissioned by the Earth Council for the Rio+5 Forum[R]. Toronto: 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local environmental initiatives, 1997.

[9] 北京师范大学科学发展观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基地, 西南财经大学绿色经济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基地, 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 2011中国绿色发展指数报告—区域比较[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7-20.

[10] 黄 羿, 杨 蕾, 王小兴, 等. 城市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广州市为例[J]. 科技管理研究, 2012(17): 55-59.

[11] 刘晓洁, 沈 镭. 资源节约型社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自然资源学报, 2006(3): 382-391.

[12] 王婉晶, 赵荣钦, 揣小伟, 等. 绿色南京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2, 31(2): 62-66.

[13] 胡乐心. 绿色北京评价及建设途径[D]. 北京: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2.

[14] 白金明, 张中旺.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襄阳市水资源持续利用影响与对策[J]. 水文, 2013, 33(4): 87-91.

[15] 范锐平. 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绿色襄阳[J]. 政策: 2013(4): 16-19.

[16] 刁尚东. 我国特大城市生态文明指标体系的研究[D]. 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 2013.

[17] 欧阳志云, 赵娟娟, 桂振华, 等. 中国城市的绿色发展评价[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9, 19(5): 11-15.

[18] 杨根辉. 南昌市生态城市建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D]. 新疆: 新疆农业大学, 2007.

[19] 胡伏湘. 长沙宜居城市建设与城市生态系统耦合研究[D]. 湖南: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2.

[20] 李海龙, 于 立. 中国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 城市发展研究, 2011,18(7): 81-86,118.

[21] 张 欢, 成金华, 冯 银. 特大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及应用研究[J]. 生态学报, 2015, 35(2): 1-15.

[22] 方金生, 戴启培, 吴雯雯. 节约型园林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价[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4, 38(5): 170-174.

[23] 朱 婧, 刘学敏, 姚 娜. 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进展[J]. 经济研究参考, 2013(14): 18-27, 37.

Study on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City in Xiangyang

ZHU Yunlong

(School of Management, Hube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Xiangyang 441053, China)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green city construction experience and various kinds of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city construction both at home and abroad,consider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Xiangyang construction on the period of “Twelfth Five –year Plan” and the results on the “thirteenth Five-year Plan” ,we choose 20 evaluation indexes from green society, green construction and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of green resources. According to the AHP evaluation method, expert scoring method and green comprehensive index,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city in Xiangyang was evaluated comprehensivel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mprehensive index of green city in Xiangyang was 0.78, the degree of green is good, and the specific indicators of restri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Xiangyang green city were pointed out. It will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green city in Xiangyang.

Xiangyang; Green cit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X321

A

2095-4476(2015)11-0027-05

2015-09-14;

2015-10-28

湖北省教育厅项目(Q20122501); 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暨鄂北区域发展研究中心项目(2014JDY011)

祝云龙(1978— ), 男, 河南太康人, 湖北文理学院管理学院副教授, 博士, 主要研究方向: 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陈 丹)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