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的“DLC”与“PA”模式探析——以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为例

时间:2024-06-19

吴晗,李星明,李家成,余意峰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的“DLC”与“PA”模式探析——以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为例

吴晗1, 2,李星明1*,李家成1,余意峰3

(1.华中师范大学地理过程分析与模拟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 430079;2.中央储备粮重庆北碚直属库,重庆 400700;3. 湖北大学商学院;湖北武汉 430062)

以长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依据它现有禀赋条件,对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进行了必要阐释. 为了保护长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和活态性,文章结合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与划分自然保护区圈层方法,提出并剖析了基于时空规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的“DLC”和“PA”模式,以期既能保护“非遗”,又可产生适当旅游经济效益,为当代社会保护与利用“非遗”提供有益的参考.

长阳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生命周期模式;保护区模式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位于湖北省西南部的清江中下游,东邻宜都,南交五峰,北接秭归和宜昌,西毗恩施自治州的巴东县. 距湖北省会武汉市320km左右、三峡机场32km、长江水运码头红花套28km. 长阳是土家族人的发祥地,也是巴土文化集聚地,各类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更是长阳诸多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中的精髓,现存的撒叶儿嗬、长阳山歌、长阳南曲、哭嫁歌、花鼓子等堪称土家族的文化瑰宝. 尤其是近年创作的大型婚俗舞蹈《土里巴人》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大型广场舞蹈《巴山舞》也获多项大奖. 悠久的土家族历史文化、古朴的土家民俗风情、古老的土家族建筑与秀美的清江山水相融合,形成了天人合一的长阳美景.

1 长阳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概况

长阳“非遗”十分丰富,按表现形式,可分为表演艺术类、民俗和仪式类、传统工艺类和民间语言文学类,如表1所示.

表1长阳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

长阳“非遗”具有类型丰富、种类繁多、历史悠久和艺术价值高等特点. 以撒叶儿嗬为例,据传起源于古时候巴国子民对自己祖先的祭祀活动,距今至少有4 000余年历史. 与汉民族视丧礼为“凶礼”相反,古代巴人认为,人的生死有如自然的更替. 所以享尽天年的老人辞世,是顺应了自然规律,是“顺头路”,表明人的一生走到了头,是值得庆贺的. 这种特殊的生死观表明了土家人对死亡的坦然与豁达. 在动人心魄的牛皮鼓和粗犷豪放的号子声中,土家汉子率性而自然起舞:“升子底”“半边月”“滚身子”“倒叉子”等各种架势千姿百态、异彩纷呈. 它们以明快的节奏,颤动的旋律,“身上摇的风摆柳,手中挽的链子扣”等花样,让人或心潮激荡,或心旷神怡. 撒叶儿嗬既具备西方民间舞蹈多变的脚下动作和步伐、奔放热烈的感情,又有东方民间舞蹈缓慢抒情的节奏、含蓄深沉的感情表达,兼容了东西方民间舞蹈的表现形式和艺术特征[1]. 又如大约产生于乾隆至光绪年间的长阳南曲,最显著特点是修婉细腻,优美抒情. 在长期传承过程中,不断吸收土家民歌小调和皮影戏中的乐汇及旋律音型. 并通过增删去舍,渐变性地丰富了曲种唱腔和曲种音乐表现力. 长阳南曲表现力强,情趣多样,有轻松愉快的;有活泼风趣的;也有激情热烈的. 总体看,长阳南曲既能描绘景物,又能表现人物性格;既长于叙事,也善于抒情;能悲能欢,善柔能刚. 整体相对刚少柔多,节奏平稳舒缓,字曲结合较散,字少腔多,十分雅致. 不仅具有突出艺术的有机整体美和艺术感染力,而且具有美学、心理学的研究价值,在曲坛被誉为“郁香的山花”.

然而,这些珍贵的“非遗”,正面临后继乏人的境地,其影响力正在减弱,因此,寻求长阳“非遗”保护与发展的途径已迫在眉睫.

2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内涵

针对长阳“非遗”较强的艺术性和观赏性等特性以及富集区多相对偏远、贫困、落后的现实,笔者提出长阳“非遗”保护性旅游开发模式. 旨在忠实地保持“非遗”的原真性和活态性,在适度、合理、科学原则下,结合“非遗”所处的生活与生产环境进行旅游开发,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非遗”的保护与发展中来. “非遗”保护性旅游开发的实质是以保护“非遗”的原真性和活态性为原则和前提,以主动保护“非遗”所处的实践环境为根本进行旅游开发,强化保护,并为保护提供人力、物力和财力保障,有别于传统“非遗”的被动保护.

众所周知,大多“非遗”是通过言传身教作为传承方式. 由于老艺人的逐渐退出、去世以及年轻一代转投他行,这类宝贵“非遗”的保护与传承面临着比物质文化遗产更加艰难的保护境地. 马晓京和潘年英等学者研究表明:民族博物馆、露天博物馆和生态博物馆等旅游发展模式很难做到经济发展与文化保护、传承的良性循环[2-3]. 只有通过市场化运作,保护“非遗”与社会、经济发展及当地生产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让当地居民,尤其是民间艺人得到直接的经济利益,从而增强其对本文化的自信心、自豪感和主人翁意识,以提高自我传习、保护和发展本文化的能力,“非遗”才能获得生存的土壤与发展的空间. 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要形成“保护→开发→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有效保护”这一良性循环系统.

同时,“非遗”的重要价值在于真实而鲜活的原生态文化,即“非遗”开发不能失去其原真性与活态性. 原真性既是其价值所在,又是保护、传承和开发的根本;而活态性是“非遗”存在的形态,活态性不在,“非遗”的生命也将告终. 因此,在旅游开发利用过程中既要防止外来文化的不良侵扰,更要保持“非遗”生存的生活与生产环境,防止为了经济利益而建设与原生态文化环境不相适应的景观设施等.

3 长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模式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方面应从时间上保持“非遗”的延续性与历史传承性;另一方面,“非遗”在空间上总是占据着一定区域,因此保持“非遗”在当代社会传承与发展,以及保护“非遗”特定空间与环境是其重要内容. 为此,借鉴国内已有的成功开发案例和梁学成等学者研究[4],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的时空二维模式.

3.1 时间模式:生命周期模式(DLC)

一般而言,旅游开发遵循规划、开发、运营和监测四个阶段,结合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5],笔者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的生命周期模式,即DLC(Destination Life Cycle)模式. 此模式包括“非遗”普查与旅游规划、开发建设、运营监测、评估分析四个阶段. 如图1所示.

图1 生命周期理论与旅游开发阶段结合示意

普查与规划阶段 游客数量极少,目的地缺乏知名度,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尚未启动,工作重点是资源普查与旅游规划. 对于长阳而言,由长阳县政府负责开发前期的物质、资金、人员的准备和组织工作;长阳县旅游局、文化局、规划局、环保局以及专家小组和施工单位等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条件的论证、资源调查、可行性研究、开发方案设计与评估、项目的具体实施与管理以及前期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塑造和营销宣传工作. 保护工作的重点是调查“非遗”的继承、发展状况以及民间艺人的基本情况.

开发与建设阶段 游客数量有所增加,本阶段工作重心是针对“非遗”旅游产品的开发与市场开发,塑造本区旅游形象. 如重点开发“长阳三宝”(撒叶儿嗬、南曲、长阳山歌),塑造“巴人故里,清江长阳”旅游形象等,让“非遗”的保护与生产性、生活性旅游开发相结合,使其在当代社会发挥作用中得到保护与传承.

运营与发展阶段 旅游进入参与、发展和巩固阶段,旅游者数量快速上升,经营管理成为工作重点. 主要由长阳县旅游局和景区管理机构负责“非遗”旅游的经营战略和组织管理、市场营销管理、公共关系活动管理、利益相关者行为管理和旅游商品经营管理等[6]. 在此过程中,逐步形成科学的“非遗”旅游管理方式与市场运营模式.

监测与分析阶段 在旅游地生命周期的停止和衰退(或复苏)阶段,游客数量开始下滑,目的地吸引力下降,监测、分析与创新开发将成为工作重点. 长阳县应成立开发研究专家小组,在对前三个阶段全面、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客观评价旅游开发对保护“非遗”所起的作用,而后考虑新旅游项目的开发和旅游产品的更新换代工作,使“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在旅游产品开发与旅游服务中寻求到持续的生命力.

3.2 空间模式:保护区模式(PA)

借鉴《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对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的划分方法,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外围区三个地域圈层,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的保护区模式,即PA(Protect Area)模式. 如图2所示.

图2自然保护区地域保护圈层示意

此核心区是指“非遗”遗存与传承的代表区. 它与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的差别在于,自然保护区是为保护核心区内珍稀动植物免于人类的活动影响,能够健康生长、繁衍而划分出的尽量少人类活动的固定区域. “非遗”则是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人是其创造者,同时,“没有一种文化是可以原封不动保存的”[7],所以“非遗”核心区必须有人的参与. 人的参与是“非遗”能够进行旅游开发的基本前提. 在核心区,原真性地保护传承人的生产与生活环境,传承人和原居民从事着生产与生活等实践活动是“非遗”保持活态性的根本所在[8]. 因此,避免为发展旅游而出现建设性、干扰性的破坏.

“非遗”缓冲区是核心区邻近区域及其依托的乡镇. 该区是“非遗”有效传播及辐射区,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游客量修建必要的旅游服务设施,以缩短核心区与外围区的经济距离,并减轻对核心区的过度依赖. 缓冲区是旅游者体验区,传承人等艺人表演区,是“非遗”市场化运营的区域,因而也是保护性旅游开发的重点区域.

外围区是核心区、缓冲区依托的市、县,“非遗”保护的最高地方行政单元;是交通集散中心以及食、住、行、游、购、娱等各类旅游活动的服务中心,是“非遗”保护性旅游开发的商业化最为浓郁的区域.

当然,三个区的划分在空间上虽然不像自然保护区那样界线严格,但必须严格限制进入保护区特别是核心区的游客量和人类活动. 因此,代表各区游客递减规律的曲线并不是光滑的,如图3所示,而是在圈层界限附近陡减,这是圈层的限制和阻隔作用所致.

图3 “非遗”保护性旅游开发的地域圈层游客递减曲线

4 结语

在长阳,以清江中游土家族相对聚集的地区,特别是资丘、渔峡口等地的淋湘溪、茅坪等保存完好的土家族村寨为核心区,可组织民间艺人进行集中创作、表演和训练;在淋湘溪、茅坪等地建立民俗博物馆,收藏土家族歌舞乐器、服装、手工艺品、民间故事资料以及大量传统生活用具;每年定期开展土家民俗旅游节. 以核心区依托的资丘、渔峡口等镇所在地为缓冲区,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游客量修建旅游商店、休憩场所和停车场等服务设施,以满足核心区游客的服务需求. 外围区是长阳县城所在地龙舟坪,是旅游接待中心、交通集散中心以及食、住、行、游、购、娱等各类旅游活动的服务中心. 在发展阶段上,这些区域的旅游开发尚处于规划、开发与建设阶段,应特别注意对“非遗”所处的生活与生产环境进行保护,并寻求“非遗”的旅游发展与传承人的生活与生产实践的融合方式与方法.

在“非遗”的遗存地,采用时间和空间上的“DLC”和“PA”模式进行旅游开发、旅游功能分区,以保持“非遗”的原真性和活态性,寻找“非遗”在现代社会传承与发展的路径,不断丰富其内涵和外延,增强其生命力,使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旅游开发中得到保护、传承与健康发展.

[1] 田玉成.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作——土家撒叶儿嗬[J]. 民族大家庭, 2006(1): 22-25.

[2] 马晓京. 民族生态旅游: 保护性开发民族旅游的有效模式[J]. 人文地理, 2006, 18(3): 56-59.

[3] 潘年英. 梭戛行记[J]. 民族艺术, 2000(4): 203-207.

[4] 梁学成. 对世界遗产的旅游价值分析与开发模式研究[J]. 旅游学刊, 2006(6): 16-22.

[5] 保继刚.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与旅游规划:旅游开发研究——原理.方法.实践[M]. 2版.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3: 3-14.

[6] 黄 翔. 旅游区管理[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4: 148.

[7] 周文中, 邓启耀. 民族文化的自我传习、保护与发展[J]. 思想战线, 1999(1): 101-107.

[8] 李星明, 朱媛媛, 胡婧, 等. 旅游地文化空间及其演化机理[J]. 经济地理, 2015(5): 174-179.

Two Models of “DLC” and “PA” in Protective Tourism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ake Changyang Tujia Nationality as an Example

WU Han1,2, LI Xingming1, LI Jiacheng1, YU Yifeng3

(1.Key Laboratory for Geographical Process Analysis & Simulation in Hubei Province,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China;2.China Grain Reserves Corporation in Beibei District of Chongqing, Chongqing 400700, China;3. Business School, Hubei University, Wuhan 430062, China)

In this paper, we analyze the endow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angyang County, and explained the implication of protective tourism development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order to preserve the authenticity and a living state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combining tourism life cycle theory and natural protection zone compartmentalization, we propose two models of “DLC”and “PA”, on the one hand, to protect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n the other hand, to bring tourism economic benefits,references for the protection and ultilization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the present society.

Changyang Tujia nationality;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ve tourism development; Destination Life Cycle(DLC); Protect Area(PA)

G112

A

2095-4476(2015)11-0059-04

2015-11-16;

2015-11-3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01143);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13YJCZH284); 国家旅游局旅游业青年专家培养计划资助项目(TYETP201326)

吴 晗(1990—), 男, 湖北襄阳人,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李星明(1970— ), 男, 湖北谷城人,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陈 丹)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