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探析

时间:2024-06-19

常国瑞,张中旺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探析

常国瑞1,2,张中旺1*

(1.湖北文理学院管理学院,湖北襄阳441053;2.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湖北武汉 430074)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解决我国北方缺水和水资源优化配置的21世纪特大工程. 丹江口水库是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地,由于其水土流失、植被破坏和水体污染等环境问题,影响工程效益,因此要保证“一库清水向北流”,关键是确保库区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 在库区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基础上,基于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相关性,对库区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展开SWOT分析,确立了协调发展的内涵和目标. 最后提出了促进协调发展的对策措施:建立完善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管理体制;加大库区生态环境建设;发展循环经济,构建生态产业体系;走“内安外迁”的道路,解决好移民问题;加快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以及建立和实施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等.

丹江口库区;生态环境;经济协调发展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21世纪初动工兴建的一项跨流域调水的特大工程,对实现我国水资源优化配置,解决北方农业缺水,城镇缺水,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将有巨大作用[1-3].

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区地处鄂、豫、陕三省交界处——丹江口水库,库区共辖湖北省丹江口、郧西县、十堰及河南省的淅川4个县(市),78个乡(镇). 幅员面积13 943km2,总人口约298.46万人(2014年),人口密度214.06人/km2,其中农业人口约占总人口65%. 均是国家级重点贫困地区,经济比较落后[4],也是生态环境脆弱区.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诸多生态环境问题逐步凸显:水体污染加剧、生物多样性指数降低、水土流失现象严重、湖泊萎缩现象普遍存在、森林生态功能减弱、水利建设造成的生态环境影响等,势必制约核心水源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如何正确处理保护生态环境与加快经济发展的协调关系,努力实现保护生态环境与加快经济发展双赢目标,是当前核心水源区急需破解的重大课题. 本文采用SWOT方法研究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以期为其协调发展提供参考.

1 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现状的SWOT分析

核心水源区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SWOT分析是通过对库区内部的优势与劣势、外部环境机会与威胁进行分析,进而发现问题、确立目标、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发扬有利因素,避开不利因素,如图1所示.

图1 核心水源区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SWOT分析

1.1 优势(Strengths)

1.1.1水量丰富,水质良好

丹江口水库是亚洲水面面积最大的人工淡水水库,库区面积多达745 km2,蓄水达174亿m3,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后,增加库容116亿m3,水库库区面积增至1 050 km2,可调水量达145亿m3[1]. 库区不但水量丰富,而且水质良好,根据2011年3月至2014年2月间,选取了水温、PH值、溶解氧、高锰酸盐、氨氮总磷、挥发酚、氰化物、砷、汞、六价铬、铜、镉、铅、锌、氟化物、石油类及粪大肠菌群等18项参数(数据来源于《南水北调周刊》http://www.nsbd.gov.cn/zw/zcfg/),采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23-2002)对丹江口水库库区、支流、、支流7个断面进行月水质分析评价. 结果表明:除个别断面和支流污染较严重外,库区水质总体良好,达到地表Ⅱ~Ⅲ类水标准,能够满足南水北调的水源地要求.

1.1.2生物资源丰富,珍稀品种多

库区所在的5个县(市)中,陆生动物170多种,有23种为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高等植物1 780种,珍稀特有植物42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29种;鱼类资源68种,主要经济鱼类39种,名贵鱼类约10种,丹江口翘嘴白已于08年被选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中药材品种达1100多种[3],十堰市武当山素有“天然药库”之称,盛产名贵中药天麻、灵芝、金钗、何首乌,堪称“武当四宝”.

1.1.3旅游资源丰富,品位高

丹江口库区是楚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珍贵的文化遗产,丹江口水库修建后,库区的水文化旅游资源独具特色,库区旅游资源多样,集观光、娱乐、求知、休闲为一体. 主要景区:世界文化遗产、著名道教圣地——武当山;亚洲第一大人工淡水水库——丹江口水库;“汉民族民歌第一村”和“中国民间文化活化石”;郧县青龙山恐龙蛋化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郧西县白龙洞猿人遗址;淅川县名震中州的千年古刹、风光旖旎的丹江小三峡自然风景区等.

1.2 劣势(Weaknesses)

1.2.1经济相对落后

丹江口库区的5县(市)中除十堰外,其它4县(市)均属国家或省级重点扶贫县,经济比较落后. 虽然近几年来库区经济发展较快,但因整体经济基础薄弱,仍处于较低水平. 库区人均GDP和居民收入都低于湖北省和全国的平均水平,如表1所示. 尤其是郧县和郧西县不及全国人均GDP的1/4,且库区城乡经济差距悬殊,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收入差别较大,非农业人口所占比重小.

表1 库区县(市)与湖北省、全国人均GDP、人均收入对比

1.2.2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丹江口库区5县(市)的三大产业结构不尽合理,除十堰外,其它4县(市)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过大,且以传统植业为主,对林、牧、副、渔业的开发程度不高. 第一产业表现不优,精品农产品少、产业链短、产品加工不深、附加值不高;第二产业表现不强,除十堰汽车工业外,缺少特大规模的企业,工业结构层次低,高耗能、高污染,具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企业少;第三产业表现不活,特别是旅游业开发不深,与旅游资源大市场不相称,丰富独特的山水旅游资源优势尚未真正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发展优势.

1.3 机会(Opportunities)

1.3.1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的发展机遇

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是我国发展整体布局的重要战略,丹江口库区位于鄂、豫,陕交界处,这两项重大战略都将惠及于此,使库区享受到中央财政转移支付、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为库区带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会.

1.3.2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效益

据可行性论证报告,丹江口水库后期工程全部建成后,多年平均效益可达309.17亿元,其中工业及城镇生活供水效益多年平均277.76亿元,灌溉及其它供水效益多年平均26.55亿元,防洪效益多年平均4.86亿元[4]. 另外,丹江口水库及水源汇集地区已经纳入南水北调的“水污染与水土保持工作”的方案中,国家将投入大量生态保护经费到整个库区.

1.3.3构建鄂西北生态旅游圈机遇

建立鄂西北生态圈,打造中国中西结合部秦巴山区绿色屏障、两江(长江、汉江)两库(三峡水库、丹江水库)清水长廊,把湖北西部建成中国中部地区的生态经济示范区. 库区丰富的水文化旅游资源在建立鄂西北生态圈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已经被湖北省委、省政府纳入“两山一江”旅游开发战略黄金圈. 这对库区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将推动库区生态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1.4 威胁(Threats)

1.4.1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

20世纪50、60年代,为支援国家“三线”建设,仅在十堰市境内的丹江口库区周围砍伐森林面积达22.3万hm2,为国家建设提供木材1 345万m3,森林覆盖率从70%下降到35.14%[5]. 因降水集中,乱砍乱伐以及不合理的土地使用与耕作方式等,导致库区水土流失严重. 丹江口库区水土流失可分为轻度、中度、强度、极强度、剧烈流失5个等级,根据湖北省水土流失遥感调查统计,仅湖北省境内丹江口库区轻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积就达4 880.68 km2[6]. 虽然近些年加强了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工作,但是由于库区水土保持工作起步较晚、人口增长快、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多,使库区新的水土流失面积不断增加,水土流失问题仍然让人担忧. 根据近年来水土流失资料[7],可以看出库区内的郧县、丹江口、郧西、淅川4县(市)仍有53.8%、32.3%、77.5%和65%水土流失面积未得到有效控制,年土壤流失量达1 096万吨.

1.4.2水体污染,水质下降

丹江口库区水质良好,但周边支流(老灌河、滔河等)污染严重,水质有的已经为Ⅴ类或劣Ⅴ类. 库周县(市)治污措施滞后,如十堰库区除十堰市城区工业废水处理率和污水排放率分别达90%和75%以外,其余各县(市)工业废水处理不足60%,达标排放率小于40%[8]. 据2010年统计,丹江口库区污水排放量10 668万吨,其中工业废水4 667万吨,占43.7%、生活污水6 001万吨,占56.3%[7],以2010年为基准年,对支流主要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分别预测2015年到2030年工业与生活废水量可达14 630万m3/a、18 630万m3/a,工业、生活COD排放量可达4.926万吨/a、6.208万吨/a[7].

1.4.3淹没面积大,移民任务重

丹江口水利枢纽加高工程设计蓄水位170m,库区淹没地区涉及淅川县、丹江口、郧县、郧西县、十堰5县(市). 淹没土地面积307.7km2(淹没区302.5 km2,影响区5.2km2),其中耕地1.49万hm2. 水库淹没影响人口223 489人(淹没区205 628人,影响区17 870人),淹没房屋621.21万m2[4]. 库区移民安置用地大,仅核心水源区的湖北省境内因移民安置需占用土地3 262.95 hm2.

通过SWOT分析发现,核心水源区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优势在于水量丰富、水质优良、生物资源丰富、旅游资源多,机遇选择多等;不足在于经济落后、产业结构不合理,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水域污染、移民等问题较严峻. 只有在充分认识的基础上,把握发展机遇,发挥有利优势,正确对待现实问题,减少或消除不利因素,采取科学合理的对策措施,保障核心水源区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

2 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内涵和目标

2.1 协调发展基本内涵

根据可持续发展基本思想,结合区域特殊情况,丹江口库区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内涵是移民在妥善安置前提下,库区各种资源合理开发、高效利用;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贫困人口减少[9];经济、社会、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为受水区长久提供优质水资源,为汉江中下游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屏障”.

2.2 协调发展目标

针对核心水源区生态环境脆弱和经济发展现状,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长远规划,库区到2020年在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和生态环境方面的预期目标是库区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到2020年国民生产总值达1 019亿元,人均GDP 34 900元;农民脱贫致富,农民纯收入在5 800元以上,城镇化水平提高,达65%;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森林覆盖率80%以上,水土流失治理率达85%,有效治理水污染,争取工业废水处理率达100%,使库区水质长期稳定在地表水Ⅱ类水以上.

3 促进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及措施

3.1建立完善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管理体制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一项综合治理、应用与开发的大型工程,涵盖面大,涉及区域广,要保证工程发挥长期的效益,必须“南北互利,南北双赢”,一改过去的混乱管理,借鉴外国流域管理成功经验,建立合理、科学的管理体制. 由国务院组建成立专门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委员会,涉及水利部、科技部、财政部、农业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交通运输部等众多部门,专门负责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的重大方针、政策、措施、监督等职责[10]. 在调水区、调水沿线区、受水区组建与工程相关的由各级地方政府组成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协调委员会,主要对各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地区投入与利益分配进行协调,确保工程的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管理[11],使丹江口库区保持良好生态环境,持续地向缺水地区提供充足清洁水资源,促进各地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3.2 加强核心水源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3.2.1综合治理水土流失

核心水源区丹江口库区水土流失面积大、分布广、成因复杂. 库区水土流失的治理工作应以科学规划为指导,政府、群众、企业共同参与. 主要措施:1)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统筹规划,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保土耕作措施并举;2)分区防治,突出重点,对水土流失重点区,坚决实施25°以上的坡耕地全部退耕还林,25°以下坡耕地进行坡改梯[12];3)加强法制,搞好规划,严格监督.

3.2.2增加植被覆盖率

丹江口库区植被破坏主要是库区人多地少、缺粮少柴,大量砍伐森林所致;同时缺少宣传教育当地居民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要应对措施主:1)扩大速生薪柴林的面积,满足部分生活用柴要求,对其它森林实行封山育林;2)大力推广适宜农村的沼气池,促进农村能源替代,降低农民对森林的依赖度[13];3)对退耕还林还草的农户予以经济补偿;4)宣传教育,强化广大农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3.2.3加大污水处理力度

影响库区水质的主要因素是来自库周及上游地区城镇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以及农村面源污染. 治理污染、改善水质,关键是减少源头排污量. 主要措施:1)淘汰、关闭规模小、污染重、无力承担污水处理的工厂,完善法律机制,采取措施严防此类工厂重新生产;2)对经济发展极为重要但具有污染的企业,重新规划布局,搬迁到距离库区较远地方,改进污水净化技术,最大限度减少排污量;3)采用生物、物理方法防治病虫害,尽量减少使用农药、化肥,减少农村面源污染;4)对农业生产或规模化养殖产生的地下径流污水的集中区域,采用原木或木屑深埋去污技术进行处理;对地表径流污水依据经流量确定相应清洁方式:径流较小,一般采取污水沉淀或农艺、水草吸收等措施;径流较大,则采用生物膜载体工程处理[11].

3.3 发展循环经济,构建生态产业体系

3.3.1形成品牌农产品,发展生态农业

1)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以退耕还林还草为契机,调整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结构,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根据库区区域气候资源环境特点,因地制宜地发展农、林、牧、副、渔综合大农业. 借鉴赣南和菲律宾玛雅农场成功的生态农业模式,建立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庭院经济,推行“畜—果—沼—肥”和“麦秆—鱼—肥—果”循环经济模式[12].

2)加快农村经济产业化发展,打造精品农产品

重点发展淡水养殖、土特产培育、中药材加工和绿色食品加工等产业,形成丹江口的翘嘴白、郧西县的黄姜、张湾的茶叶、淅川的香花小辣椒和香花花椒等名牌农产品. 利用优质的水资源和丰富的水果、茶叶,通过产品深加工,发展果酒、有机茶、矿泉水等饮料加工业,拉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走“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的农业集约化道路,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13].

3.3.2强化主导产业,构建生态工业

改变“大而全、小而全”的工业格局,依托当地优势,以科技为导向,培育优势产业、淘汰落后工艺相结合,完成对高耗能、高污染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提升工艺和技术装备水平. 重点发展汽车零部件工业、冶金工业、医药化工业等优势工业,形成一批像东风集团、汉江集团一样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龙头企业. 实行清洁生产,拉长生态产业链,发挥中线工程水源地的优势,加快工业园区建立,发展工业循环经济、产业集群,提高生态工业发展水平和市场竞争力[14].

3.3.3突出水文化特色,开发生态旅游业

1)整合现有旅游资源,联合开发,统一规划

抓住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建立鄂西北生态旅游圈机遇,发挥大山、大水、大人文的优势,整合山、水旅游资源,延伸旅游产业链. 以武当山、丹江口水库、十堰城区为主要旅游干线带动周边旅游景点的开发,形成支线干线互通,对外与鄂西北生态旅游圈相连,对内与库区各县(市)旅游景点相连,建成国内外知名的生态旅游基地. 同时加强对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和宣传力度,注重地方特色文化(伍家沟故事村、吕家河民歌村)的包装和宣传,加强库区对外交流,提升其国内外知名度.

2)以丹江口水利工程为载体,开发水文化旅游和亲水休闲旅游

当今旅游不仅是观光,更重要的是参与,人们在观赏的同时追求获取知识和身心放松. 大坝加高后,丹江口水库面积增加约40%,将有“太平洋”之称,库区碧波荡漾、群山耸立、小岛连绵、风光优美. 加强库区亲水休闲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集生态风景游、民俗风情游和休闲观光游为一体.

3.4 走“内安外迁”开发式移民道路,解决好移民问题

移民工作必须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将移民近期补贴与长期扶持相结合[15],选择具有代表性村落试点安置移民,借鉴三峡工程的移民成功经验,走“内安”、“外迁”并举的开发式安置移民之路[8],确保移民“移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

3.4.1对内安人员的安置

库区内安人员约12万,可采取就地后靠和孤岛安置. 就地安置要考虑库区的环境容量,必须以库区容量为标准,同时考虑人口的自然增长. 主要措施:1)就近城镇转移,将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人口;2)对孤岛、库汊居民加大补助,解决移民的交通、通信、饮水等生活困难[14];3)开发淡水养殖业,实行集约化网箱养鱼;4)“以旅促农”以旅游业带动农业,吸收农业劳动力.

3.4.2对外迁人员的安置

对外迁人口是让他们在安置地点稳定下来,防止移民返回库区,对环境造成破坏. 主要措施:1)成建制外迁安置移民,实行移民区域自治,防止老居民“欺生排外”,减少人为返回因素[8];2)在汉江中下游受益城镇高标准地安置移民;3)受水区的经济发达城市实行对口支援,免费培训工作人员,从优安排就业,吸收部分劳动力.

3.5 加快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

传统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主要注重于地区社会经济数量增长,而忽视经济质量的提升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导致了库区生态环境破坏、污染加剧. 因此,丹江口库区应将生态环境资源耗损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绿色GDP”核算体系,建立相应考核指标,来有效地评价一个地区发展实情[13],从面避免进一步加剧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同时促推流域各地区加大投入生态环境建设,逐步树立科学发展观,以实现整个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3.6 建立实施合理生态补偿机制

无论是改善生态环境、移民,还是发展经济都要投入巨量资金. 库区县(市)多属贫困县,经济落后,财政困难,仅靠库区的经济实力和投入水平远远不够,库区花费了大量资金来改善生态环境,主要的受益区是中线工程供水地和汉江中下游地区. 因此,本着“谁受益,谁补偿”原则,受水区有义务承担水源区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付出的成本. 主要途径:国家通过税收对库区生态环境建设实行转移支付;京、津地区根据各自用水量,按比例分摊环境成本;在库区投资生态环境保护建设项目,制定有利于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地方经济结构升级的优惠政策[8]. 另外,库区政府还应积极争取世行、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对贫困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支援.

[1] 李春生. 南水北调: 中国跨世纪的又一宏伟水利工程——兼谈中线调水工程对湖北省的影响及其补偿措施[J]. 科技进步与对策, 1998, 5(1): 45-48.

[2] 高更何.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库区南阳市域移民环境容量研究[J]. 水土保持通报, 2002, 2(2): 33-35.

[3] 张中旺, 李新民.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4, 38(4): 510-514.

[4] 张向凡, 周学军. 丹江口库区移民发展的SWOT分析与对策研究[J]. 水利规划与设计, 2008(3): 68-70.

[5] 翁立达, 叶 闽, 娄保锋, 等.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的水质保护[J]. 人民长江, 2005, 1(31): 24-25.

[6] 周 艳.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EB/OL]. (2004-10-27)[2015-09-10]. http://www.cnhubei.com/200410/ca594542.htm

[7] 中国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 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二五”规划[EB/OL]. [2015-09-10]. http://www.nsbd.gov.cn/zw/zcfg /6/200604/t20060410_160832.html

[8] 张中旺.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与汉江流域可持续发展[M]. 长江出版社, 2007.

[9] 柳晓蕊. 丹江口库区生态环境及其保护与管理现状[J]. 资源节约与保护, 2015(3): 281-290.

[10] STONE R, JIA H. Going against the flow: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begun a massive engineering project to divert water from three southern rivers to parched north with unknown consequences[J]. Sciences, 2006, 313(25):1034-1041.

[11] BRAIMOH K A, GRASWELL E T. Assessing global water system research[J]. Eos, 2006, 87(16):159-164.

[12] 曹明德, 王凤远. 跨流域调水生态补偿法律问题分析[J].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09, 3(2): 5-12.

[13] 张中旺.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的生态安全与对策研究[J]. 生态经济: 学术版, 2008(10): 207-211.

[14] 闫仁凯, 李 滔. 丹江口水库十堰水源区乡村清洁工程建设探索与实践[J]. 现代农业科学, 2008, 15(5): 81-83.

[15] 邱正光, 伍黎芝, 杜金平. 三峡库区农村移民安置模式探讨[J]. 人民长江, 2000(3): 1- 4.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Eco-environment and Economy in Central Water Source Area of Middle Route in South-to-North Water Transfer Project

CHANG Guorui1,2, ZHANG Zhongwang1

(1.School of Management, Hube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Xiangyang 441053, China; 2. Faculty of Earth Sciences,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430074, China)

South-to-North Water Transfer Project is one of superprojects in 21 century to solve the water shortage in northern China and the optimal allocation of water resources.Danjiangkou Reservoir is the main water source area of the middle line, its soil erosion, vegetation destruction and water pollution and other issues affect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roject. Based on the relevance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t makes a SWOT analysis, and ascertains the content and objectives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at the same time, it puts forward measures to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to establish a perfect management system about the middle line of the South-to-North Water Transfer Project; to increas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in the reservoir area; to develop circular economy and to establish an eco-industrial system; to take the road of “internal resettlement and outside relocation”, to solve immigration problems; to speed up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green “GDP” accounting system and implementation of a reasonable mechanism for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Danjiangkou Reservoir area; Ecological environment; Harmonious economic development

TV211.1

A

2095-4476(2015)11-0063-06

2015-09-24;

2015-10-23

湖北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4BDF044); 襄阳市研究与开发计划项目(2014039); 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2015JDZ005)

常国瑞(1987—), 男, 山东东营人, 湖北文理学院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联合培养的硕士研究生.

张中旺(1966— ), 男, 湖北孝感人, 湖北文理学院管理学院教授, 博士, 主要研究方向: 区域水安全与可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陈 丹)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