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公众参与度与选拔任用干部公信度之间关系研究现状

时间:2024-06-19

陈永进,程 巍,潘珍珠,董美丽

(重庆大学 贸易与行政学院,重庆 400030)

公众参与度与选拔任用干部公信度之间关系研究现状

陈永进,程 巍,潘珍珠,董美丽

(重庆大学 贸易与行政学院,重庆 400030)

文章从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研究工具和研究结果四个方面对公众参与度与选拔任用干部公信度之间关系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述评。对公众参与度与选拔任用干部公信度之间关系的研究需要:改善统计方法、增强样本的代表性、提高研究工具的信度和效度、加强系统性研究。

公信度;选拔任用干部公信度;公众参与度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要求:“坚持正确用人导向,按照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原则提拔干部,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标志着我们党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以民主法治理念推进干部制度改革的坚定选择,是党的干部工作的着力点。公众参与度是影响选拔任用干部公信度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有必要对二者关系的研究进行述评,为进一步深化研究选拔任用干部公信度的影响因素,为提高选拔任用干部公信度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一、概念界定

1.公众参与度

潘岳认为公众是政府为之服务的主体,所谓公众参与,指的是群众参与政府公共政策的权利。[1]世界银行认为“参与”是一个过程,通过这一过程利益相关者可以共同影响并控制发展的导向、决策权和他们所控制的资源。[2]综合现有文献,本文认为:公众参与度是社会公众参与某项公众事务的程度,包括过程与结果的参与。公众参与有三个要素:参与主体、参与对象和参与方式。本文认为在我国选拔任用干部的参与主体是 18周岁以上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责任能力的中国公民;公众参与的对象通常是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社会公共事务,本研究只把选拔任用干部作为公众参与的对象。公众参与的方式主要有:(1)媒体广告法。通过新闻媒介、广告、记者招待会等将选拔任用干部相关信息公布与众。(2)座谈会法。群众团体、企事业单位代表、居委会、村委会及感兴趣人群,召开座谈会,广泛听取代表的意见,形成会议纪要,包括座谈会的基本情况和代表们的主要意见和评论。(3)听证会法。在听证会会中广泛听取公众意见并进行答辩,会后要编制会议纪要。(4)问卷调查法。评价单位用访谈、通信、问卷和电话等方式,对相关公众进行调查。(5)实地访谈法。由相关人员多次深入基层并访问民众,了解他们的态度,对群众意见进行分析和整理。[3]公众参与包括有组织的有秩序的参与,也包括信访、投诉、检举等自发参与。因此,我们认为公众对选拔任用干部的参与度是社会公众对党委 (党组织)和组织人事部门干部选拔任用过程及其结果的认知和参与的程度。

2.选拔任用干部公信度

“公信度”概念是在党的十七大文件中首次明确提出来的。而公信度的内在涵义早在公元前 359年就体现过:“商鞅变法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令行于民。”[4]公信度一词的核心语义是“信”,“信”字意思为不欺骗、可靠、信任不怀疑。我国古代“仁、义、礼、智、信”五常之中,“信”为其一。

国外最早关于“公信度”的研究可以上溯到公元前 4世纪的古希腊时期,但是,国外的学者专门对公信度的最早研究是 Hovland、Janis和 Kelley在 20世纪 50年代初以消息来源为研究对象来进行的,认为公信度具有专业知识和可靠性两个最主要的维度。[5]在 20世纪 90年代初期出现了素质说,素质说的代表人物 Self认为公信度是可信度、信任、可靠性、准确性、公平和客观等一系列概念的结合体[6]。在 20世纪 90年代的后期,许多学者都是在特定的领域研究公信度的定义、结构、机制以及理论假设[7]。另一方面,信息学家将公信度的研究作为区别信息公信度、媒体公信度和资源公信度的一种有效途径[8]。管理信息系统(M IS)的研究者主要在专家系统的决策支持系统方面关注公信度的问题,研究人们对系统提供的信息的信任程度。另外,消费者行为研究也关注消费者对外界的主观和客观信息的信任程度。因此,先前关于公信度的研究都主要着眼于特殊的媒介例如网络[9]、特殊的信息例如政治信息[10-11]和新的信息[12]以及特殊的部门例如学校和政府[13]。在 21世纪初,学者们提出了关系说,关系说认为公信度是一个多维的概念,关系说代表人物Metzger将公信度定义为:“在媒介与公众的相互关系中,信息的内容和结构以及媒介令人信服的程度。”[8]现在的研究者主要关注的是值得信任的信息和媒体有什么样的特征,而其他研究者主要关注的是可能被信任的信息和资源有什么特征[7]。W ilson认为,认知权威的影响是合适的,因为他们的观点是可信的,并且值得信赖的。认知权威是可靠的信息来源,即使对别人的想法不施加影响,也会在一些领域被认为是可信赖的,根据W ilson的观点,个人不会归因于认知权威。认知权威可以是书、组织和政府机构。而Rieh则将信息质量定义为人们对信息在一定方面是否有效性的主观判断,是否符合自己的期望,但是不会考虑其他可以得到的信息。信息质量是由五个要素构成,即实用性、合适性、准确性、及时性和重要性[9]。

综合国内外对于公信度的定义,我们认为选拔任用干部公信度是指社会公众对党委 (党组织)和组织人事部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过程及其结果所具有的心理认同感和满意程度。其中“公”有两层含义,一是公众、公众信任的意思,这涉及合法性的问题;第二就是公开、公正的意思,这涉及程序正义的问题。选拔任用干部的公信度,至少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公开公正的程序,使得选拔保持可靠性;二是公众对选拔结果保持高度信任。

二、公众参与度与选拔任用干部公信度之间关系研究现状述评

以“参与度”为篇名在 CNKI和万方数据库中进行检索,共检索出 209篇相关文献;以“Public Partic2 ipation”为篇名在 Science Direct上搜索出 100余篇相关文章。这些文章大多是公众对医疗机构、疾病,环保、商业品牌,教育以及政府政策的参与度的调查与研究。以选“拔任用干部公信度”以及“选人用人公信度”为篇名进行检索时,共检索到 220篇相关文献,许多学者关注公信度的机制研究,研究发现公众参与度是影响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因素之一,提高公众参与度可以有效地提高公众对选拔任用干部过程和结果的了解和熟悉程度,可以有效的提高公众对选拔任用干部的认同感,可以提高选拔任用干部的公信度。

1.研究方法

目前,关于公众参与度与选拔任用干部公信度之间关系的研究大多采用的是理论探讨、经验总结法等方法,实证研究不足。对检索出的国内文献进行筛选阅读后,总结关于选拔任用干部公信度以及公众参与度相关研究,发现其中约 80%以上的文章都是在国家发布的文件和现有文献基础上论述如何通过提高公众参与度来提高选拔任用干部公信度,我们称其研究方法为经验总结。另外,一些文章的研究方法既有定性的也有定量的,定性的方法有专家评定法和文献综合法,定量的方法主要是访谈法和问卷法。这些方法存在对象不明确、数量不清楚及信效度不能得到保证等问题。国外在对“Public Trust”及其相关方面的研究中,所使用定性方法与中国基本一致,而在定量研究方面除了使用问卷法、访谈法 (电话访谈)之外,还使用了部分国内没有或很少使用的方法,比如使用统计方法中的多元时间序列分析、聚类分析等。

2.研究对象

关于公众参与度与选拔任用干部公信度关系的研究对象涉及不同的群体。涉及了从青少年到老年的各个年龄阶段;教师、军人、农民、运动员、医护人员等不同职业群体,但是,研究样本具有地区性,样本较小,很少有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抽样。有很多研究对象是某个省、某个市及其县的公众,而每个地区的地理、人文特点各不相同,公众参与的方式和程度都不相同,提高公众参与的途径和方法也是多种多样,因此,目前急需要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调查研究,从而提出一些在全国范围内普遍适用的有关提高公众参与度的建议。

3.研究工具

公众参与度与选拔任用干部公信度之间关系研究所采用的问卷主要是自编的参与度问卷和选拔任用干部公信度问卷。公众填写调查问卷也是公众参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环节,调查问卷的形式、问题设计、安排是否合理、全面,直接影响公众反馈的信息是否真正反映公众的意见。而目前大多数问卷的信度和效度不理想,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国内很多关于参与度问卷没有进行信度、效度的检验。

4.研究结果

研究结果表明公众有效参与选拔任用干部的过程和结果,可以提高选拔任用干部的公信度。大多数公开发表的论文或者报道中认为公众参与度是影响选拔任用干部公信度的重要因素之一,提高公众参与度可以提高选拔任用干部公信度,并且提出了提高公众参与度的措施。有研究表明,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提高公众参与度:一要教育群众充分认识参与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重大意义,明白自己享有的民主权利,积极参与到干部选任工作中来,郑重行使自己的神圣权利;二要公开选拔任用干部的标准、程序、方法,使群众知晓选拔任用干部的基本规定,为公众积极参与以及正确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奠定基础;三要公开有关干部的基本情况,包括领导能力、道德品质、工作业绩等,使群众对干部有全面的了解,允许群众对干部进行必要的监督和调查,掌握干部必要的信息,从而提高公众参与积极性,提高公众参与度。

以前的研究将公众参与度与选拔任用干部公信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定性的分析,认为公众参与度对提高选拔任用干部公信度有着重要的影响,提高公众的参与度可以有效的提高选拔任用干部的公信度。这些定性研究为以后的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也有一些学者对公众参与度与选拔任用干部公信度之间关系的研究进行了理论探讨,但缺乏定量研究,尚未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也很少用于指导实践。

三、公众参与度与选拔任用干部公信度之间关系研究改进建议

1.改善统计方法

对公众参与度与选拔任用干部公信度之间关系的研究主要使用的方法是理论探讨法、经验总结法等。在以后的研究之中可以加大实证研究的力度;另外在进行分析统计的时候不要仅仅局限于百分比的统计方法,可以用一些高级的统计方法如多元时间序列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来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明确二者之间的关系,为从公众参与度视角来研究提高选拔任用干部公信度奠定一定的基础。

2.增强样本的代表性

目前,对公众参与度与选拔任用干部公信度之间关系的研究对象涉及到不同职业和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但是,其研究样本具有地区性等特点。因此在以后的研究之中可以不断的扩大研究对象的范围,争取能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抽样调查,使我们的样本更加具有代表性,是我们得研究更加严谨、科学。

3.提高研究工具的信度和效度

很多学者都自编了公众参与度以及选拔任用干部公信度的问卷,但是问卷的信度、效度不理想。使用信度、效度不理想的问卷得出的结论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可信的。编制出有较高信度和效度的公众参与度问卷和选拔任用干部公信度的问卷成为相关研究急需解决的问题。

4.加强系统性研究

现有的研究结果认为公众参与度影响选拔任用干部公信度,提高公众参与度可以提高选拔任用干部公信度。但是这些结论都不是专题性的研究,缺乏应有的深度,公众参与度与选拔任用干部之间的关系是不是简单的正相关关系值得怀疑。因此有必要进行专题性的研究,进一步明确公众参与度与选拔任用干部公信度之间的关系,只有对二者之间的关系有着正确的认识之后,才能从公众参与度角度提出提高选拔任用干部公信度的合理建议,才能有效的指导实践。

[1] 潘 岳.环境保护与公众参与[J].理论前沿,2004(13):12-13.

[2] 张 瑛.陕西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度的实证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经管学院,2007:7-8.

[3] 郑 铭.环境影响评价导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45-49.

[4] 司马迁.史记[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80-81.

[5] 喻国明.大众媒介公信力理论初探——兼论我国大众媒介公信力的现状与问题[J].新闻与写作,2005(2):11-13.

[6] SELF C S.Credibility[M]//SALWENM,STACKSD.An IntegratedApproach to Communication Theory and Research.Mahwah: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1996:421-441.

[7] FLANAGI N A J,METZGER M J.DigitalMedia and Youth:Unparalleled Opportunity and Unprecedented Responsibility[M]//METZGER M,FLANAG IN A.DigitalMedia,Youth and Credibility:MacArthur Foundation Series on DigitalMedia and Learning.Cambridge:TheM IT Press,2007:5-28.

[8] METZGER M J,FLANAG IN A J,EYAL K.Credibility for the 21st Century:Integrating Perspectives on Source,Message,andMedia Credi2 bility in the ContemporaryMedia Environment[M]//KALBFLEISCH P J.Communication Yearbook.Mahwah: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2003,27:293-335.

[9] R IEH S Y.Judgmentof information quality and cognitive authority in theWeb[J].Journal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2,53(2):145-161.

[10] JOHNSON T J,KAYE B K.Cruising is believing?Comparing internet and traditional sources on media credibilitymeasures[J].Journalis m and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1998,79(3):619-642.

[11] JOHNSON T J,KAYE B K.Using is believing:The influence of reliance on the credibilityof online political information amongpolitically in2 terested internet users[J].Journalism and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2000,77(4):865-879.

[12] SUNDAR S S.Exploring receivers’criteria for perception of print and online news[J].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1999,76:373-386.

[13] F IDEL R,DAV IES R K,DOUGLASSM H,et al.A visit to the information mall:Web searching behaviorof high school students[J].Jour2 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1999,50(1):24-37.

Relationship between Public Participation and Public Confidence of Cadres’Selection and Appointment

CHEN Yong-jin,CHENGWei,PAN Zhen-zhu,DONGMei-li
(College of Trade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ChongqingUniversity,Chongqing 400030,China)

The concepts of public participation,selection and appoin tment of cadres have been defined.The re2 lationship be tween the credibility of cadres’selection and appoin tment and public participation has been re2 viewed.Research shows that public participation and public confidence of cadres’selection and appointment are closely linked.However,wheth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se two is a simple positive correlation should be studied further.

Public confidence in the selection and appointment of cadres;Public confidence;Public participa2 tion

D630.3

A

1009-2854(2010)06-0034-04

2010-04-23

国家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9XDJ006)

陈永进(1968—),男,山东菏泽人,重庆大学贸易与行政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人才测评与管理,人力资源开发等。

(责任编辑:陈道斌;编辑校对:江 河)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