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王巍
摘 要:S省A县围绕培养新时代职业化农民新构想,搭建职业化培训新平台,构造点-线-网-面职业化培训新范式,促成农民职业培训与乡村振兴目标耦合,但存在动态耦合度不高、耦合动能不足、耦合效益低下等问题,应从调适农民职业培训项目、优化农民职业培训资源投入格局、构建农民职业培训链接网络层面入手,实现提升农民职业培训与乡村振兴目标耦合度的目标。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民职业培训;目标耦合;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F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769(2020)03-124-04
在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实践中,农民职业培训的功能和价值“外溢”效应日益凸显,农民职业培训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耦合性日益显现。农民职业培训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战略支撑,发展农民职业培训是建设新农村的基础,是培养新农民的重要路径。[1]S省A县围绕培养新时代职业化农民新构想,搭建职业化培训新平台,构造点-线-网-面农民职业培训新范式,助推农业知识扩散和生活富裕目标耦合、农业技术扩散和产业兴旺目标耦合、农业(生产生活)价值扩散和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目标耦合、农业管理制度扩散和治理有效目标耦合。探究农民职业培训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耦合关系将为农民职业培训模式创新和功能拓展提供全新的理论视角与实践启示。
一、S省A县农民职业培训范式
定“点”。确定农民职业培训阶段性目标“节点”,勾勒近期愿景,描绘培训蓝图。紧紧围绕“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的职业化农民队伍”目标,通过对基层农民党员、农技工作者和农业种养大户等重点人群的职业化培训,系统学习农业科学基础理论知识,掌握涉农惠农法规政策知识,熟练运用农业技术方法,提高职业化水平,提升专业化能力,助推农民队伍专业化、职业化、规范化。
构“线”。邀请农业农村局技术专家和农业大专院校学者通过课堂讲授、现场教学、情景模拟等方式构建培训者-受训者“教-学”双向链接线路。依托培训需求,标定培训图谱,构造培训供需链接,实现培训者-受训者农业知识技能“输出-输入”链路的稳态化。通过再造考核程序,优化考评尺度,探索理论测试+操作测评的考察方案,由受训者围绕特定主题自主撰写农业项目方案并结合实际进行虚拟化实施演练,依据项目实施效果进行专家评议。这样将知识传授和行动检视相统一,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有效构建“理论-实践”双向链接线路。
建“网”。培训后的受训者深入农村基层一线再开展自主培训,通过人员“下沉”使每一个受训者再成为培训者,促成受训者-培训者双向身份转化,构造分散化、分布式、自主化“再培训”网络,让每一个农民都掌握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技能,从而催生农业知识“扩散网络”,推动农业科学知识纵向传播,助推知识增殖,提升人力资本,实现收入增长,促成农业知识扩散和生活富裕目标耦合;催生农业技术“扩散网络”,推动农业科学技术纵向传播,助推技术增殖,促成农业技术扩散和产业兴旺目标耦合;催生农业(生产生活)价值“扩散网络”,推动农业生产生活“绿色”“和合”价值纵向传播,播散“绿色”生产理念,涵养互助协作思维,构建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关系网络,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促成农业(生产生活)价值扩散和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目标耦合;催生农业管理制度“扩散网络”,推动农技农科管理制度纵向建构,构造农业项目自我管理、农业技术自我服务、农业科研自我统筹的“自组织”网络,促成农业管理制度扩散和治理有效目标耦合。
益“面”。通过专题培训和轮训,拓展职业化培训渠道,拓宽受训主体,提升受训“覆盖面”,实现农村基层受训全覆盖。截止目前,S省A县共开展20期职业培训,46场次,培训4654人次。通过受训者深入农村基层一线自主再培训,传播涉农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技能,扩散农业知识、农业技术、农业(生产生活)价值、农业管理制度,增强传导的多向性和层次性,提升效果“覆盖面”,实现培训的培增效应。截止目前,受训者再开展职业培训52期,78场次,再培训7345人次。
二、农民职业培训与乡村振兴目标耦合存在的问题
1.动态耦合度不高
新时代农民职业培训的重心在于“育人”和农民素质的拓展,因此应坚持农民“本位”导向,以满足和实现农民职业培训的基本需求和发展利益为根本遵循,确保农民在职业培训生态系统中的核心地位。[2]在当前S省A县农民职业培训实践过程中,农民职业培训的项目供给缺少横向个体维度的差异“检视”,农民职业培训的类型划分缺少纵向时间维度的效果“检视”,“模块化”代替“个性化”、行政意志遮蔽培训目标、工具理性主导价值理性、静态管理取代动态调式的问题依然存在。农民职业培训项目受政府意志的“绑定”和政府部门考核制的“捆绑”,基础理论培训较多而应用技能培训较少,培训内容结构失衡,农民职业培训之“谱”与培训之“效”隐匿矛盾凸显,“名实”分离问题日渐显现。农民职业培训的项目静态配置与农民职业培训的动态需求矛盾依然突出,农民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培训需求无法通过固化的职业培训项目得到满足,农民职业培训资源供给“错位”问题依然存在,其项目供给、需求、培训目标之间依然存在“间距”,其与乡村振兴目标的动态契合性、动态适切性欠损,其农业知识、农业技术、农业(生产生活)价值、农业管理制度的扩散效应与乡村振兴目标的动态耦合度仍然不高。
2.耦合动能不足
农民职业培训需要政府培訓资源的持续投入,也需要社会培训资源的主动“跟进”,政府与其他非政府主体培训资源的有效“投入”是农民职业培训得以持续“运转”的前提和基础,政府培训资源与社会培训资源的融合相嵌是当前农民职业培训资源供给格局的现实表征,“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的培训模式也因此成为农民职业培训的发展方向。[3]就当前S省A县农民职业培训而言,政府对农民职业培训投入的资源较多,占到县域农民职业培训资源的90%以上,但是其他社会力量对农民职业培训投入的资源不足,参与农民职业培训的动机和主动性较弱,资源投入主体的单一化导致农民职业培训与乡村振兴目标耦合动能不足。政府资源投入“一家独大”(其他社会力量被边缘化)的局面一方面致使农民职业培训内生发展动力不足,容易被政府财政预算过度“锁定”,受政府部门间财政预算分配博弈而“周期性扰动”,导致农民职业培训的连续性与稳定性不足,农民职业培训的农业知识、农业技术、农业(生产生活)价值、农业管理制度衡态扩散和传播能力弱化;另一方面致使农民职业培训被政府意志过度“绑定”,容易出现农民职业培训本位偏差、目标偏移和功能矮化。
3.耦合效益低下
培训活动应该考虑培训效益问题,培训效益是一个人或社会组织通过实施培训活动所获得的实际收益。[4]应该考虑培训资源的“投入成本”和培训的“效益产出”,实现较高的产出—投入比。在当前S省A县农民职业培训实践过程中,农民职业培训资源“投入”较多,但知识、技术、价值、制度的“产出”效益不高,“产出”效率较低。培训硬件资源重复建设问题突出,部分硬件资源闲置问题严重,重复使用率不高。培训方式过于刻板,传统课堂讲授仍是主流,纵向教—学互动渠道欠缺,受训主体横向互动缺失,非正式交流缺欠,知识传递和知识扩散效率欠损。同时理论学习与操作实践与培训目标脱节,与日常农业实践脱嵌。另外农民职业培训的知识、技术、价值、制度扩散和传播存在“过程性”损耗,农民职业培训向乡村振兴目标转化过程中存在“不确定性”和“不完全性”,衍生耦合效益“亏损”问题。
三、提升农民职业培训与乡村振兴目标耦合度的主要策略
1.调适农民职业培训项目
调适农民职业培训项目是提高农民职业培训与乡村振兴目标动态耦合度的主要策略。具体而言,可利用“互联网+”实现农民职业培训项目的动态调适,并依托培训资源的数字化、受训对象的差异化、培训项目的精细化、培训实践的情景化提高动态耦合度。(1)以农民职业培训村镇授课点为依托,结合学历背景、年龄、性别、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建立受训学员的个人信息档案,搭建农民职业培训基层数据库,为农民职业培训项目的动态调适和动态管理提供基础数据和信息支撑。(2)以S省A县“在线课堂”手机客户端为载体,依托农民职业培训基层数据库,利用S省A县职教园区大数据平台最优匹配算法确定农民职业培训项目个性化课程,并及时向农民进行定向推送。(3)由农民自主选择职业培训项目课程或自主确定职业培训项目课程进行在线学习、交流、互动、讨论,并对职业培训项目课程效果进行民主评价,依据得分动态调整职业培训项目课程,最终实现农民职业培训项目的精细化、受训对象的精准化、培训效果的最优化。
2.优化农民职业培训资源投入格局
优化农民职业培训资源投入格局,实现农民职业培训资源供给的多元化是增强农民职业培训与乡村振兴目标耦合动能的重要举措。(1)通过财税优惠、宣传引领、商业政策鼓励县域内企业尤其是涉农企业积极参与农民职业培训实践,以商业利益的部分让渡、培训自主权的适度让予强化企业参与农民职业培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企业将员工素质拓展与农民技能培训、农科管理能力培育有机融合,实现培训空间互嵌、培训资源互通、培训理念互融,增强农民职业培训资源的多元有效供给能力。(2)通过政策保障、税收减免、购买服务引导县域内社会公益组织、社会中介组织、社会团体参与农民职业培训项目,发挥社会组织的职业培训协同功能,实现社会培训资源的就地“转化”。(3)通过引导“新乡贤”回归农村社区(社区“返聘”)实现农民职业培训资源的自供给、自循环,充分发挥“新乡贤”的知识传授、价值引领、文化熏陶、自治育化作用。
3.构建农民职业培训链接网络
构建农民职业培训横向和纵向链接网络,降低目标转化成本是提高农民职业培训与乡村振兴目标耦合效益的重要策略。(1)破除农民职业培训硬件资源单一化、单向化使用思维的“桎梏”,助推硬件资源综合使用,搭建农民职业培训互动式、情景式、虚拟式培训场景,并推动培训场景的横向“链接”、培训资源的横向“相嵌”、培训方式的横向“衔接”构建协同职业培训生态系统。(2)以地缘和趣缘为纽带,以“自定微群”为依托,构建受训群体横向人际“链接”网络。鼓励受训群体之间构建横向非正式交流渠道,搭建“自主式”学习平台,通过开展农科知识分享、设立在线“农道”论坛、成立协作式“农研小组”,提升人际互动性和知识共享性。(3)拓展农民职业培训—实践空间,构建农民职业培训—实践纵向“链接”網络,优化农民职业培训实践样态和实践模式,实现理论学习与操作实践和培训目标的有机融合,增加“教—学”和“理论—实践”双向(纵向)链路传导效果。
参考文献:
[1]徐佑国.乡村振兴应从农村教育开始[J].中国农村教育,2018(17):10-11.
[2]邵海英,邵成智.人类发展生态学视野下中国农民职业教育模式的优化[J].成人教育,2015(10):1-5.
[3]邵晓枫.“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的社区教育模式——我国西部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方向[J].职教论坛,2014(1):57-62.
[4]范静波.教育收益研究:历史、现状与趋势[J].当代教育科学,2013(19):6-9.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