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李井
摘 要:文化创意产业对接黔西北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突破口在于黔西北地区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独特丰富,人文资源优势突出,重点在于文化创意产业具有较强的经济竞争力和文化竞争力。当前,黔西北民族地区贫困状况主要体现在人口的经济贫困、现代技术技能贫困及精神贫困三方面,该地区文化创意产业支撑精准脱贫的策略主要包括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深度挖掘民族文化遗产及增强教育扶贫的路径开发,达到精准脱贫的目标。
关键词:精准扶贫;文化创意产业;黔西北民族地区;民族文化
中图分类号:F32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769(2020)05-006-05
“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是2013年***总书记在湖南湘西民族地区考察时首次提出的。2015年***总书记考察贵州时又深化提出了扶贫开发工作“六个精准”的基本要求,进一步具化了推动精准扶贫工作开展的方向和内容。[1]黔西北民族地区是我国扶贫攻坚的重点区域,经济贫困但历史文化资源和手工技艺丰富,以其优势资源精准切入,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帮助该地区贫困人口精准脱贫的重要基础。本文立足于精准扶贫战略,以黔西北民族地区文化创意产业为研究对象,以理论分析和实践活动为支撑,提出黔西北民族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路径和策略,为国家精准扶贫战略落地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提供建议和咨询。
一、国内外关于民族地区精准扶贫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研究现状分析
当前关于民族地区精准扶贫和文化创意产业扶贫的研究,国内外学者通过深入研究形成了一系列成果:在研究理论支撑方面,主要采用经济学、民族性、教育学、社会学以及文化学等相关学科理论分析少数民族地区贫困的原因;在研究视角选择方面,已有研究成果从环境、人口素质、政策三个维度论证精准脱贫路径开发,指出少数民族自然资源禀赋和区域特色资源及优势特色产业链,是有效推进少数民族地区减贫脱贫和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从研究内容看,已有学者充分认识到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具有独特性、经济性、链条性、政策性以及投资风险性等特点,对本地区文化和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从研究国别来看,国外扶贫减贫措施主要包括“发展极”模式、“满足基本需求”模式和“社会保障方案”模式,认为人才、科技和社會包容是创意经济成长的基础,并且用高科技、创新、各族融合等附属指标作为创意指数进行研究,认为人力资本、工厂生产、文化政策以及政府政策是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文化创意产业对接黔西北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意蕴分析
文化创意产业是通过人的创造力来激发文化的生命力,文化和产业融合以实现聚变效应的新兴产业形态。文化创意产业立足于文化(包含文化的精神价值);创意又不局限于文化,而是通过创意把文化与科技、信息、旅游、农业等领域进行跨界融合,衍生出以人的创造力为动力、以文化为纽带、连接一切可以连接的产业,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创意形态。[2]
一是文化创意产业对接黔西北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突破口在于黔西北地区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独特丰富,人文资源优势突出。精准扶贫是新时代我国全面深度脱贫的重要举措。“精”是所采用的政策、措施精确对标贫困地区的实际问题和困难,“准”则是靶向改革,是根据贫困人口的实际情况实施的针对性措施。[3]相对于民族地区贫困现状,黔西北自然风光优美,气候怡人,自然资源极其丰富,其中著名的自然景观有织金洞、百里杜鹃、韭菜坪、草海等;拥有丰富的人文民俗风情,彝族火把节、撮泰吉、苗族跳花节等民族文化活动;毕节是黔西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2005年被列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可见,黔西北地区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独特而丰富,人文资源优势突出,是精准扶贫的重要突破口和基础,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实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重要举措。
二是文化创意产业对接黔西北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重点在于文化创意产业具有较强的经济竞争力和文化竞争力。一方面,文化创意产业的价值属性体现为经济属性,即文化创意产业有利于提升区域的经济竞争力。作为国家建设发展的“软实力”,优秀的文化资源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支撑,区域文化内容不同,使得该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具有唯一性和独特性。在政府精准政策的引导下,利用企业的平台资源和区域的文化资源,通过跨界融合,区域经济发展可形成新的产业和经济增长点。如此,在文化创意产业的推动下,区域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便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并成为不可复制的区域经济发展资源。另一方面,文化创意产业的价值体现为文化属性。文化创意产业以当地民族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为基础,通过培育、发展和创新,形成文化资本,文化资本又可以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条件,最终达到文化价值增值的目的。文化创意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必然将现代化的技术、工具、理念、精神及思想等融入文化创业产业开拓和运营的全过程,黔西北民族地区的人口在参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需要将传统文化手工技能和文化与现代文化产业需求相融合、交织和渗透。在此过程,当地的贫困人口通过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方式获得现代的价值理念、思维意识和技术技能,不仅可以传承、创新和传播黔西北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同时也可以增加贫困人口的经济收入,提高现代技能,改变落后的思想意识和观念,直击精准扶贫的内核,提高精准扶贫的效率和质量。
三、黔西北民族地区贫困现状
处于乌蒙山区的黔西北地区农村贫困人口最多,2015年黔西北的核心地区毕节市贫困人口为115.45万人,占贵州全省的23.4%。黔西北地区独具民族特色,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25.88%,主要以彝族、苗族为代表。长期以来,受封闭的民族生活和文化的影响,黔西北少数民族人口思想落后,农牧业是其主要经济来源。历史和现代的多重因素造成了黔西北地区成为连片的特困地区,其贫困状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经济贫困
民族地区的人口贫困首先体现为经济贫困,即缺乏充足的物质资本进行生产生活。自改革开发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遵循“先富带动后富”的逻辑,东部沿海地区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和政策优势,取得了经济的复苏和繁荣,中西部地区经济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贫困人口分布已从整体性贫困缩减到部分、区域和个体。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表明,“精准扶贫”是新时代开展扶贫工作的重要模式。黔西北地区位于祖国内陆山区,交通不便,丰富的地区资源难以转化为强大的生产力,帮助当地人口脱贫致富。因此,经济脱贫是精准扶贫首先要考虑的维度。
2.现代技术技能贫困
现代技术技能贫困或者匮乏是民族地区人口经济贫困的直接原因。黔西北少数民族聚居区有着丰富的传统手工技艺,但由于信息闭塞,这些传统手工技艺逐渐沦为了当地人民自给自足的工具,难以产生更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使少数民族地区人口长期处在贫困的漩涡。另外,受所处位置影响,黔西北少数民族群众接触现代信息技术和先进工业技术的机会较少,在外出工作或城镇化的过程中缺乏专业技术技能,工作待遇差,流动性强,使黔西北少数民族人口长期处于技术贫困和再就业能力差的困境。
3.精神贫困
从全国贫困地区的分布来看,黔西北地区贫困状况最为突出,与本地少数民族人口的精神贫困相关,生活方式较为封闭,思想较为落后。晏阳初认为中国农民问题的核心是“愚贫弱私”。这一论断在黔西北少数民族人口的性格特征方面体现的较为充分。“等、靠、要”是黔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生存发展的重要思维方式,通过自身努力主动改变当前境遇的自觉意识缺乏,思想守旧,畏惧变革,排斥新事物。这一根深蒂固的思维观念和精神境界使这一群体实现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难以与快速发展的新时代接轨,贫困问题必然产生。可以说,黔西北少数民族人口贫困的根本在精神,在思维,在意识。精准扶贫需要从经济、技术技能和精神思维三个由浅入深的层面去着手,方可真正达到精准扶贫的目的。
四、黔西北民族地区文化创意产业支撑精准脱贫的策略
民族地区的人口贫困体现为经济贫困,其深层次原因是精神文化贫困和创新性技术缺乏,因此,民族地区精准扶贫不仅要给予贫困人口经济上的资助,更重要的是给予贫困人口精神文化支持和创新性技术支持,使民族地区贫困人口真正实现精神脱贫物质脱贫和技术脱贫,真正获得致富的思维和资本。民族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在对接精准扶贫战略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脱贫的要素、逻辑、载体,使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真正能帮助当地人口脱贫致富。基于以上分析,利用民族地区的文化资源,大力发展黔西北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尝试提出针对性可行性策略,实现其经济、精神文化和创新性技术的全面发展,帮助地区贫困人口脱贫。
1.大力发展旅游产业
旅游扶贫是黔西北民族地区重要的扶贫方式之一。在保护生态的同时,实现绿色发展,既是生存所需,也是发展根本。黔西北地区旅游资源丰富,有国家5A级景区百里杜鹃,4A级景区织金洞,赫章韭菜坪、威宁草海等自然景区,也有像彝族火把节、古剧撮泰吉、支嘎阿鲁等少数民族特色的人文资源。这些资源对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的开发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虽资源丰富但其自身发展能力不足。以织金洞为例,旅游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仅仅是靠门票,旅缺乏区域特色的游文化创意产品,在织金洞出口仅仅是“多彩贵州”品牌的全贵州的旅游文化纪念品,没有织金洞当地旅游文化特色的创意文化产品,这样就无法刺激消费者的购买力,也就很难产生经济效应。因此,旅游扶贫应体现精准化,这样才能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发展目标。黔西北地区以核心区毕节为例,其旅游扶贫已取得显著成效,但扶贫精准度不够、开发模式单一。深入推进地区旅游扶贫,应坚持因地制宜,以区域优势的文化资源为主要内容,不断优化产业布局,打造旅游扶贫精品,走特色发展道路,才能使旅游扶贫更加精准、更具成效。又以百里杜鹃景区为例,可以借力发展,即所处地理位置,大数据的采集具备优势资源,可以用好大数据打造精准旅游扶贫。再具化到大旅游实体,可以设计以杜鹃花为主题开发文化创意产品。参考新加坡胡姬花旅游纪念产品,进行杜鹃花的首饰设计等产品开发。大数据和大旅游,是贵州的“长板”,同样是黔西北地区的两个优势。
2.深度挖掘民族文化遗产
黔西北民族地区是以彝族、苗族为代表的少数民族聚居地,民族风情独特,具有极其丰富的地域性民族文化资源,表现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和集中。我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国,丰富的非遗项目传承着独特的文化基因。因此在文化资源丰富的黔西北地区,扶贫攻坚的精准点应放在深度挖掘和开发民族文化遗产上,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进而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也有利于民族文化、非遗技艺本身的传承创新,树立民族文化自信。
在深度挖掘和开发民族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方面,黔西北地区居住有彝、苗、回等35个民族 ,民族文化丰富,特色鲜明,具有较高的旅游产业开发价值。以民族文化为资源基础,进行文化创意产业开发具有实际意义。如具有“戏剧活化石”的彝族古剧撮泰吉,目前已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传承好这一文化精品,威宁县板底乡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挖掘和开发如火把节、撮泰吉古剧表演等原生态彝族特色的文化资源[4];在与现代科技产业融合的背景下,对于文化技艺的保护传承进行跨界融合,创新性的针对一个全新的受众群体,如撮泰吉的动画影视片制作和文化宣传设想,从一个全新的视角进行文化创意开发,对外可以吸引资金,增加经济收入,还有效地保护和传承了民族文化遗产。
关于文化创意产业,可以进行文化产业园的策划开发。抓住大数据平台的地缘优势,针对民众的多元文化需求进行大数据平台分析,进行各类特色文化产品的“量身打造”,在不断传承传统技艺的同时,使传统手工艺品生产精准对接消费市场。以苗族蜡染为例,一件蜡染成品对于消费者来说市场定价200元,可能觉得贵,如果在产业园中,将蜡染制作过程从幕后放到台前,让消费者能够在旅游过程中看到甚至体验制作工艺,那么200元的价格可能就很容易被接受,因为人们看到了它的价值所在,同时这种做法又能进一步保护和传承这一濒临失传的民间技艺,丰富文化创意产业园的活动,刺激产业园的可持续发展。可以借鉴的最近案例为黔东南宁杭服饰有限公司的模式。由于文化创意产业具有艺术性和实践性两个基本属性,各种创造性的艺术活动,借助与现代思维创意方式,使文化創意产品传播发生革命性变革,使之与创意产品消费直接联系。2018年6月10日,在伦敦时装周的T台上,贵州织金苗族的苗绣、蜡染作品闪耀亮相。非遗技艺与潮流的碰撞,刷新了国内外时尚界对中国非遗文化的认知,也为非遗手工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助推脱贫攻坚开辟了新路。
3.增强教育扶贫的路径开发
“把教育扶贫与开发纳入精准扶贫战略中的首要选项实施,既有模式创新更有理论创新,能够达到扶贫的标本兼治”。[5]因此,高等教育应主动适应社会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努力培养应用型、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充分发挥高校的“智囊团”作用,鼓励高校结合当地重大现实问题开展研究,为当地政府制定发展规划和公共政策提供建议和指导。高校参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就是充分发挥人才资源优势、智力支撑功能和教育成果输出的平台资源优势。第一,强化高校对贫困地区发展的人才智力支撑。高校是集合高层次研究人员的重要机构之一,研究人员可以敏锐的抓住当前时事和政策信息点,从理论层面进行深入研究。在黔西北民族地区精准扶贫开发工作中,政府有政策,但当地高层次人才短缺,政府举措的实践缺乏一定科学的理论指导。第二,加强对贫困地区高校的支援和帮扶。贫困地区高水平高校较少,且在专业结构设置和人才培养机制方面问题突出,师资专业能力和文化自信不足。東西部高校联合可以进行优势资源互补,借助精准扶贫对接文化创意产业平台,实现校校间的合作共赢切实推进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开展。第三,政校合作,提高高校助力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贫困地区政府加强与知名高校的战略合作,借发达地区高校的资源优势和定点扶贫开发工作平台,项目驱动形成合力,对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所需的人才资源、资金资源、项目资源提供支持,形成推动教育精准扶贫的资源平台。第四,政、产、学合作共赢的发展之路,将精准扶贫战略、民族文化进校园等结合起来。针对文化创意产业,构建三方合作共同对焦目标项目的精准扶贫路径,包括平台搭建、优势资源合作等方式。例如,共同进行以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开发的非遗研究、技艺再研发、特色民族的产品转化;加强沟通与联系,走合作共赢之路,民族文化宣传和保护;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可以借助学校的平台提高传承人群的技艺、文化涵养和创意能力的核心;借助企业的力量,进行企业孵化将创意产品设计、文化进行成果转化,达到多赢的实施效果。以毕节地区第一产业农副产品开发为例,“毕节珍好”品牌已在市场出现,但知名程度不够,高校、政府、企业三方联合,高校利用自己的艺术设计专长优势资源(师资)对品牌包装方面进行亮点捕捉进行再设计;政府提供政策,支撑打造龙头文化企业;地方企业可以通过对点帮扶的高校的校企合作资源进行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合作,走出去向先进地区学习,借鉴其成熟的经验,共同合作,实现共赢目标。
参考文献:
[1]易棉阳.论***的精准扶贫战略思想[J].贵州社会科学,2016(5):139-144.
[2]胡鹏林,刘德道.文化创意产业的起源、内涵与外延[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8(2):123-131+160.
[3]覃道明.精准扶贫的四个维度[J].学习月刊,2015(21):4-6.
[4]曾美海.精准扶贫背景下旅游扶贫的效用、问题与对策——以贵州省毕节市为例[J].贵阳市委党校学报,2017(5):27-31.
[5]傅佑全.教育扶贫是实施精准扶贫国家战略的根本保障[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6,31(5):80-83.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