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职业院校培养“大国工匠”型人才的困境与出路

时间:2024-06-19

徐盛雷 栗洪武 王梅

摘  要:大国工匠精神在我国传承已久,但工匠阶层并未受到社会足够的尊重。必须大力弘扬大国工匠精神,培养出更多“大国工匠”型人才,职业院校要勇于承担这项历史使命。职业院校在“大国工匠”型人才培养方面面临着诸多困境和挑战,需要得到政府的政策支持,形成崇尚大国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在借鉴、总结、提炼的基础上,构建适应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理论体系。

关键词:大国工匠;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困境;出路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769(2020)04-037-05

我国目前正由世界制造大国向世界制造强国行列迈进,但要增强自身在此领域的创新和竞争力还要跨越很多艰难险阻。要实现这种跨越,最重要的就是要大力弘扬大国工匠精神,培养出更多“大国工匠”型人才。职业院校是培养技术人才的摇篮,要勇于肩负这一重任。

一、大國工匠精神的涵义

大国工匠精神的涵义有狭义和广义两个层面。从狭义层面来讲,大国工匠精神就是指在制造业领域,工匠不仅要具有高超的技艺和精湛的技能,而且还要有严谨、细致、专注、负责的工作态度和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以及对职业的认同感、责任感、荣誉感和使命感。其精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高度注重产品质量,力求完美和极致;二是将提高自身技艺放在第一位,绝不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三是具有大国的气魄与匠人独特的风骨,生产能力和服务能力都堪称绝技,并具有传承性。[1]从广义层面来讲,大国工匠精神适用于各行各业,是指从业者善于钻研、挑战自我、追求卓越、勇于创新、追求完美的一种精神境界。大国工匠精神具有执著专注、作风严谨、精益求精、敬业守信、推陈出新这五个特征。[2]

二、职业院校培养“大国工匠”型人才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一)人才培养规划滞后于当代人才需求

我国目前职业技术人才培养规划仍然重在培养处于生产低端产品岗位的劳动者。根据目前我国中等教育规划,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要达到大约1:1的比例,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之间的比例却远远达不到这一要求。据2018年8月8日教育部网站公布的数字,2017年全国共有高等教育机构4528所(含研究生培养机构815所,普通高等学校2631所,成人高等学校282所,民办其他高等教育机构800所),而其中高职只有1388所。[3]大量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无法升学深造,只能早早进入社会,从事缺乏技术含量的工作,而且所从事的工作待遇低,又缺乏个人发展上升的空间,所对口的工作单位对大部分中职生来说缺乏吸引力。对于很多工厂企业来说,他们也更乐意招收高中生而不乐意要中职生。因为企业的机器设备都在不断更新升级,很多机器操作都实现了智能化,工人在极短的时间内就能掌握。而高中生在生源素质上要比中职生好,学习能力和纪律性更强,便于培养和管理。中职生的就业呈现出很尴尬的处境——高技术岗位工作干不来,低技能岗位工作没优势。国家每年向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投入大量资金,但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在社会上缺乏需求,这导致很多中等职业学校名义上办中职,实际上却“暗渡陈仓”,将大量时间和精力用在学生高考的准备上。以上这种国家规划和社会需求脱节的现象必须尽快改变。

(二)职业院校生源整体素质低于普通院校

按照我国目前招生制度,普通高校和普通高中先期招生,之后才是职业院校招生,因此职业院校生源质量不高。孟子曰:“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4],要培养出具有大国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生源的质量是关键。虽然我们不否认职业院校也会有优秀的生源存在,但在数量和层次上和普通院校不可同日而语。很多学生的学习目的不纯,对职业技术教育缺乏兴趣和认同感,只是把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看作是将来谋生的一种手段。对于学生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职业技术教育缺乏兴趣的学生学习积极性必然不高,这些学生中上课迟到、早退、逃课、课堂玩手机、睡觉、不专心听讲的现象普遍存在。[5]面对这类现象很多学校都制定了明确严格的校纪校规,但法不责众,制度流于形式。面对这样的学生,要培养出大国工匠精神,使其成为具有创新性的高技能专业人才具有很大的难度。

(三)职业院校办学实力和师资力量薄弱

纵观当前我国职业院校,不管是高职还是中职,还没有一所院校可以与普通高等学校特别是重点院校相比。从目前的办学层次上看,高职的办学层次大部分是大专,为数不多的高职本科以民办三本院校居多,尽管国家宣布要把600多所普通本科院校转型为应用技术教育院校,但这个转变过程困难重重,而且这些院校也仅是地方的二本院校,没有一所重点院校。各地的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之间也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从学校的规模、层次到当地的社会影响和口碑都差距较大。

由于职业院校办学层次不高,师资力量也较薄弱。从学历层次上看,职业院校的任课教师硕士研究生及以下学位学历者较多,博士学位学历的较少,教师专业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也不强。尽管国家教委于1998年2月16日印发《面向二十一世纪深化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则意见》中提出要重视教学骨干、专业带头人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但“双师型”教师的数量所占比重仍然很低,而且这部分教师由于脱离一线生产,其所掌握的实际应用技能相对滞后。另外比较尴尬的是,研究职业技术教育的专家、学者绝大部分不在职业院校工作,而出自于普通高等院校。自古“名师出高徒”,没有一流的学校和一流的教师,培养出具有大国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的比率是不会很高的。

(四)部分职业院校设施落后,资金不足

职业院校大部分由地方主办。有些地方领导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投入缺乏热情,这一方面是因为他们觉得职业技术教育从经济角度来看是高投入低产出行业,见效不快;另一方面,从思想意识上受传统“重普教,轻职教”思想的影响,对职业技术教育心存偏见。这些地方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政策要求下虽然也办起了职业院校,但对职业院校缺乏重视,经费投入少。有些职业院校背负着沉重的建校债务,有限的学费收入不仅要用来还债、支付教师部分工资,还要维系学校经费的正常运转。这种资金短缺现象使得教学设施无法改善,科研、实训项目无法开展,制约了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成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障碍。

(五)社会对职业技术教育存在偏见

我国社会“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的观念很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思想源远流长,对于职业技能一直存在着偏见,例如很多巧夺天工的工艺和制品被视作“奇技淫巧”,《尚书·泰誓下》中就说:“作奇技淫巧,以悦妇人”[6],认为玩物丧志,受到正统人士的鄙视。《论语·子路》篇记载“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7]在以农为本的古代社会,连孔子这样的有识之士对于学农、学圃这样的职业技能学习也不屑一顾。这种风气至今广泛流传,家长、学生深受影响,视普通教育为正统,而职业技术教育是不得已而为之。这种社会的偏见不消除,很难培养出具有大国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

三、职业院校“大国工匠”型人才培养路径

(一)寻求国家政策支持

1.改变现有的人才培养规划

人才培养规划的设定要紧紧把握两个风向标:一是当前社会环境的需求,一是生源个人的诉求。当前中国制造业面临高科技产品和发展中国家中低端产品低成本的挤压,要完成产业升级调整,人才是关键,教育要先行。从学生个人诉求来看,学生希望所接受的教育能够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空间,不想一辈子从事低端、没技术含量的工作。要满足这两个需求,就应该扩大高职招收规模,增加高职中本科院校比例,尽快建立并完善职业院校的研究生培养体系,改变现有职业技术教育为“断头教育”的现状,让有志于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青年看到前途和希望。

2.实现普通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融通

普通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是国民教育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前者起着“顶天”的作用,后者起着“立地”的作用,二者好比“车之双轮、鸟之双翼”。[8]二者之间应尽快实现融通,让两个体系中的人才能够自由流动。这一方面有助于两个教育体系互相吸收容纳新鲜血液,促进理论和技术领域的创新与繁荣;另一方面为人才流动提供优越的制度环境,使他们免除后顾之忧,增强职业技术教育对创新人才的吸引力。

3.创建一批高水平的重点职业技术大学

创建一批高水平的重点职业技术大学,使之成为全国职业院校的标杆。以“双一流”“211”“985”的标准去建设,把其打造成全国乃至世界性的一流职业院校,带动其他职业院校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是和普通高等教育同等重要的教育形式,应把职业技术教育办成和普通教育并驾齐驱的教育模式。

提高职业院校办学层次。职业院校的办学层次不能定位于高职和中职,要向高层次发展延伸。扩大本科职业院校的比例,设立职业技术类硕士点和博士点,重视职业技术类的创新和研发,把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投向创新型高技能人才。改变职业院校在人们心目中的“三流”印象,消除人们对职业院校的社会偏见。

4.改革现有的招生制度

职业技术教育是和普通教育完全不同的一类教育,不应人为划分档次,而将职业院校列入三类院校进行招生。选择进哪类学校要看学生本人的意愿,前提是作为被选择对象的学校是处于同一层次,无论进入哪类学校都要有继续深造的机会。如果一个优秀的生源面对的一个是职业院校、一个是普通教育院校,都有读研、读博的深造机会,将来都有好的职业前途,这种情况下他(她)才会考虑自己是更喜欢和擅长哪一类。如果面对的一所学校是职业院校的大专,一所学校是普通教育的重点大学,选择一定是后者。打通招生制度中的壁垒,让职业院校和普通高校在平等条件下自由竞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专长去选择学校和专业类别,只有这样职业院校才能招到资质好的学生,培养出具有大国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就有了希望。

5.保证职业院校经费按时足量发放

教育经费是学校办学的经济保障,要保证按时足量发放。对于地方性职业院校办学工作,国家要制订有关政策制度,督促地方政府设立专项款,保证专款专用,落到实处。将地方职业院校经费是否按时足量发放作为考察地方主要领导干部政绩的依据之一,部属院校和行业性职业院校问题较少,但也要有相应的检查督促措施。

6.提高高技能人才待遇

提高高技能人才的经济待遇、社会地位、声誉,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导向。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人人羡慕当工人,就是因为当时的工人有很好的待遇,社会声誉高,政治上有发言权。要培育具有大国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就要切实提高大国工匠、高级工程师、模范技师的工资待遇,在政治上让他们能够进入到各级人大、政协,获得更多的发言权,有更多机会在社会上发出自己的声音;在广播、电视、网络、报刊上大力宣扬他们的事迹,提高他们的社会声誉;引导青少年将他们树立为学习的榜样,由“追星族”转变为“追匠族”。

(二)形成崇尚大国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

1.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職业院校的学生首先要帮助他们立志,坚定他们终身从事某一技术的决心。要成为某一技术行业的佼佼者,不经过长期稳定的磨练是难以达到目标的。要让他们看到职业技术行业的光明未来,从而抱定将其设为终身奋斗目标的决心。学校要在校园网络、广播等园地平台广泛宣传职业领域的动态、需求、薪酬、待遇等信息。请本技术行业的标兵人物来校做报告,分享他们成功的经验。在学校中设立技术领军人物事迹陈列馆,让学生在参观过程中受到激励和教育。校园、大厅、楼道等处建造古今代表性人物如墨翟、公输班、苏权科、胡双钱、高凤林等人的雕像,悬挂模范人物的画像,介绍他们的杰出成就。还可以建一些技术发明的模型,比如赵州桥、比萨斜塔、地动仪、港珠澳大桥、神州十号火箭等,让学生置身于技术发明创造的氛围中,陶冶他们的性情。

职业院校要有自己的校训,要做到师生人人牢记于心;有自己的校徽,要做到师生人人佩戴;有自己的logo,各种庄重的场合可见;有自己的校歌,校园广播每天都放。促使每个人不忘自身使命,每天为了“大国工匠”的人生目标而奋发有为。树立“今天我以母校为荣,未来母校以我为荣”的思想,师生共同为创建名校、磨练名师、培养高技能职业技术人才而努力。

2.打造精良的职教师资队伍

形成一支师德高尚、作风精良、爱岗敬业、学问深厚、技艺超群的师资队伍也是良好校园文化的体现。职业院校在师资选聘时要严把质量关,要吸引更多既有高深理论知识又有较强实践操作能力的人才进入到职教师资队伍中来。同时,职业院校要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让青年教师搭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便车进入到企业挂职锻炼,使所掌握的理论知识与当前实践操作相同步。扩大职业院校中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让更多的教师“上得讲坛,下得车间”。职业院校在培养校内专职教师的同时,要选聘工矿企业的“大国工匠”和模范技术人员担任学校的兼职教师,请他们来学校作讲座、报告,选送学生到他们单位接受他们手把手的教学,请他们以“现代学徒制”的方式来培养学生。

3.教学过程中渗透大国工匠意识

将工匠精神融入课堂。在专业课教学中以大国工匠精神的高标准、严要求来教育学生,设计、制图、操作上都要求精益求精、力求完美。实训中教师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培养学生吃苦精神、敬业精神和担当精神,磨练学生的意志,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通过技能竞赛、技能比武、技能攻关等活动来激发学生的挑战精神,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培养他们永不认输、永不低头的劲头。聘请技术模范、一线先进人物、优秀校友来校做报告或做技术指导。在主题班会、党课、团课中大力提倡大国工匠精神,将其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理念融入到思想品德教育中,对学生进行熏陶。

4.评价考核中坚持高标准严要求

“严师出高徒”,职业院校对于学生要严明纪律、严加管理。由于生源竞争激烈,有很多职业院校怕生源流失,对学生采用“宽进宽出”的策略,只图数量、不求质量,学生自律能力较差,学校管控不严,造成学风不浓、纪律松弛。教学考核中,很多教师对学生考核要求不严。学校对不合格学生不能严审把关,这不利于良好学风的形成,不利于“大国工匠”型人才的成长。这种现象必须改变。

(三)借鉴、总结、提炼职业技术教育理论

1.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的职业技术教育理念

德国、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职业技术教育起步较早,在技术人才的培养方面有比较成熟的经验可供借鉴。德国职业技术教育在校企合作方面有突出特色,以“双元制”模式培养学生,有效避免了理论和实践的脱离。在人才培养上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服务企业发展为目标,就业方面采用订单式培养。[9]日本的职业技术教育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学生对企业忠诚,就业率也高。[10]美国高等教育机构对职业技术教育的参与度高达80%左右,高等学校学生绝大部分选择并获取了职业技术教育领域的证书,获得副学士学位,这有助于学生提高就业率或继续升学。[11]这些方面都值得我国的职业院校学习和借鉴。

2.总结凝练形成本国的职业技术教育思想

借鉴不是照搬,国外的成功经验也不一定适用于我国。学习国外的先进理念是为了更好地审视、发展自己。职业技术教育领域工作者要树立信心,国外的经验有其可取之处我们就吸收利用,但更重要的是我国的职业院校要善于总结自己的办学经验,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职业技术教育理论。在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有成功的经验要及时总结,有失败的教训要及时吸取。各校之间要多联系往来,多联系互动,有成功的做法要及时介绍,积极推广。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形成职教理论,反过来又以职教理论指导职教实践。当理论和实践都走到世界的前列,我们也就具有了培养“大国工匠”型职业技术人才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栗洪武,等.论大国工匠精神[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7(1):159.

[2]杨生文.大国工匠精神是什么(一)[J].职业,2017(2):12.

[3]教育部.各级各类学校校数、教职工、专任教师情况[EB/OL].(2018-08-08).[2019-08-30].http://www.moe.gov.cn/s78/A03/moe_560/jytjsj_2017/qg/201808/t20180808_344699.html.

[4]万丽华,蓝旭.孟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6:298.

[5]徐盛雷,张宏.如何在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5(8):57.

[6]朱骏声.尚书古注便读[M].臺北:广文书局,1977:116.

[7]孔丘.论语外二种[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100.

[8]李珂.制度化培养大国工匠的实践路径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6):29.

[9] 韩凤芹,于雯杰.德国“工匠精神”培养及对我国启示——基于职业技术教育管理模式的视角[J].地方财政研究,2016(9):101-106.

[10]牛金成.日本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结构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5(28):69-74.

[11]孙翠香,林静.美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现状、特点与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15(16):73.

收稿日期:2019-11-08

作者简介:徐盛雷(1974),男,陕西岐山人,博士在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和中国教育史;栗洪武(1956),男,陕西榆林人,教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教育史;王梅(1976),女,陕西岐山人,教师,研究方向为教学与管理。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