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施玮
摘 要:特色小镇建设作为中国城镇化的实施路径,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当前特色小镇研究伴随着特色小镇建设实践的深入开展而逐渐深化。文章探讨以在地民众为主体的文化特色小镇创建路径。指出文化特色小镇建设应充分挖掘和培育当地文化资源,通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旅游等,推动文化特色小镇建设。
关键词:民众;文化特色小镇;创建模式;经济价值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769(2018)02-016-06
一、研究的缘起
特色小镇是产、城、人、文四位一体、有机结合的重要功能平台[1]。1983年中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提出 “小城镇大问题”的论点,自此“特色”与“小镇”开始挂钩,之后其成长过程便成为中国城镇化政策中重点关注的对象。到目前为止,特色小镇的演进经历了3个时代(见图1)。在特色小镇30多年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受层级化的行政管理体系以及税收、政策、经营方针等因素的制约,小城镇发展活力非常不足,甚至停滞不前。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小城镇建设政策的放宽,尤其是住建部等部门下发有关推进“特色小镇”培育和建设的指令后,小城镇建设又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及关注对象。
1.特色小镇建设理论研究
国外学者对小城镇的研究,多从城市发展理论入手,如Handeson提出的地方化经济[2]、Krugman[3]提出的新经济地理等理论,是从区域增长聚集探寻城市起源和发展,强调市场规模经济等。国内研究者陈清[4]、陈立旭[5]等人也认识到在地特色文化是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并从理论上进行了相关分析研究。但分析这些研究发现,其中没有充分考虑在地乡土文化资源在特色小镇发展中如何进行配置,因此有必要对以在地乡土文化资源为重要资源的文化特色小镇建设模式开展进一步的研究。
2. 特色小镇建设主体研究
纵观成功案例,国外知名小镇有雀巢总部所在地沃韦、德国旅游小镇梅尔斯堡、底特律城市中的以社区为表现的技术小镇、IBM总部阿蒙克、沃尔玛总部本顿维、美国的硅谷小镇等。而国内学者赵国强[6]以诸暨市推进大唐镇创建袜艺小镇为例讨论以传统产业转型来打造特色小镇;牛方[7]介绍了中纺联与桐乡市合作共建的桐乡毛衫时尚小镇--濮院。从国内外的实践不难看出,以政府或是企业为主体打造特色小镇的形式较为多见,但忽视了如何发挥在地民众的主体作用。
3.文化特色小镇研究
文化特色小镇的研究成果集中出现在近两年中。徐梦周、王祖强[8]基于梦想小镇的案例,探讨创新生态系统视角下特色小镇的培育策略;乔海燕[9]以新塍古镇为例讨论基于地域文化特征的嘉兴旅游特色小镇建设;易开刚,厉飞芹[10]以浙江省特色小镇为例,从价值网络理论出发对旅游空间开发机理与模式进行研究,突出旅游的重要作用;荣国平,张连荣[11]以河北省曲阳县羊平小镇规划为例对特色小镇的实践进行探讨。上述研究均从个案角度出发介绍其建设的经验,缺乏对特色小镇建设机理的讨论。
综上所述,文化特色小镇的研究已经受到了学者的广泛关注,但现有研究还存在以下几点不足:(1)目前我国文化特色小镇的建设主体大部分是政府主体或是企业主体,以在地民众为主体的小镇建设模式较为鲜见;(2)未充分考虑在地文化资源在特色小镇发展中的重要作用;(3)构建模式可操作性欠缺,可移植性不强。
二、特色小镇建设对区域发展的价值
1. 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由于受制于众多的历史因素,公共服务在农村的开展进度及力度远落后于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更有甚者不少偏远地区的农民无法享受到由公共服务带来的便利。另外,雖然农村交通、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均有大幅度的改善,但与功能相对齐全的城市相比,农村问题仍然明显。特色小镇的建设,有助于增加地区公共投资,有利于吸引外来资本,同时可以带动一大批村镇的经济发展和设施建设,为农民提供众多的就业岗位。另外,特色小镇的建设也有力的带动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旅游消费,进一步增加了农民的收入。特色小镇建设所带来的蝴蝶效应有力的推动国家新型城镇化进程,缩小农村与城市间的差距。
2.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产业发展水平
以农业为例,中国是典型的农业大国,虽然近几年的农业技术有了较大的进步,但仍没有形成大规模的农业现代化生产。特色小镇的建设,促进了人员的流动,同时不同领域技术人员的流动及入驻,会给地区发展提供支持的源泉。在技术和人才的支持下,原有特色产业的小镇就可以实现产业转型和升级,提高竞争力。另外,农村有众多的特色资源和传统产业,这些资源是经济发展的潜在动力,并且很多资源都属于不可移动资源,比如绍兴的黄酒小镇发展好,就是因为只能用那池水,到别的地方造的酒就不是地道的绍兴酒,而这个水是搬不走的。所以,若能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把分布在城市以外的有发展潜力的资源价值体现出来,将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一个动力,促进我国新常态下的经济转型升级。
3.有利于传统文化保护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大力发扬传统文化,十九大更是提出,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优秀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等传统文化是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精神食粮、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是国家的灵魂、是城镇发展的重要资源;在我国众多的历史文化名镇中,很多镇的历史文化,包括它的文化遗产还没有被充分发现,至少没有被充分认识。特色小镇启动后,很多特色小镇申报的时候是以当地的历史文化价值来申报特色的,这就促进了相关部门对该镇历史文化资源的调查,进而为传统文化的保护提供了先导条件。另外,对于因资金问题而没有得到及时保护的小镇,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也必会将传统文化的保护提上日程。
三、以民众为主体的文化特色小镇建设模式
1.文化特色小镇概念与内涵
截至2017年8月,全国认定了两批共403个特色小镇,在第一批特色小镇中,与文化产业相关的小镇数量超过了三分之二。而第二批特色小镇的评选更加重视文化建设,在筛选过程中,增加了诸如“2015年至2017年第一季度举办了什么样的文化活动,并对活动的级别、参加的人数等作出要求”这样的内容。虽然近两年不少学者对文化特色小镇进行了研究,但对文化特色小镇的概念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一般认为文化特色小镇即是指依赖特色文化产业或资源,打造的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特征和一定社区功能的综合开发项目,是旅游区、休闲消费区、生活区、产业区四区合一的新型城镇化区域[12]。从表观层面上来说,文化特色小镇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1)以在地特色文化资源为基础;(2)文化产业较为发达;(3)文化与小镇融为一体。而深究其内涵,则包含了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即:文化立业、文化塑镇、文化成景、文化育人、文旅融合、文化聚神。
2.文化特色小镇建设主体
对文化特色小镇的政策及建设过程进行梳理可知,文化特色小镇的建设主体主要有政府、企业、NGO和民众。其创建模式主要有企业主体,政府服务模式、政企合作模式和政府主导,市场招商模式。在这几种模式中,政府的主要职责是小镇的性质定位、规划设计,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公共服务以及社会治安管理。但在特色小镇的前期规划和后期创建过程中,有些地方政府在规划方案、管理方式、最终要实现的目标等方面,期望值过高,反而限制了小城镇的发展。企业的主要作用在于发挥自身灵活多变,思路宽广的优势、积极寻找市场机会进行资源整合;但在小镇的建设过程中,有些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忽略了小镇的自有特色文化,使得小镇建设成了变相的房地产开发。NGO作为参与方,其主要作用在于过程的实时监督。但是在实际的小镇建设过程中,由于其受制于现有的行政管理体系,NGO很难发挥实际的作用。
3.以民众为主体的文化特色小镇创建模型
基于以上的讨论可以得知,在文化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可以得出由民众为主体、政府、企业、 NGO等为辅助的文化特色小镇建设模式(见图2),其中政府在规划设计和制度建设过程中起引导作用,NGO在监督做到实时参与,而企业作为文化特色小镇必不可少的因素,在资源整合与导入方面,辅助民众开展工作。
四、以民众为主体的文化特色小镇创建路径
1.发展地方特色文化创意产业
发展文创产业,其根本意在通过场景再造,在乡村形成了一条新的产业链。地方特色文化往往是乡民间的代代传承,而非具体的文字记载。当前,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蕴藏着悠久历史的地方特色文化正在日趋衰落,甚至有些逐渐走向凋亡。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需要对这些传承于民间的地方特色文化,如历史文化、建筑文化、手工技艺、农耕用品、戏曲文艺等文化资源进行挖掘和提炼,形成具有在地文化特色的文化符号,同时对这些文化符号进行再加工,通过引导和培育当地居民参与、实施差异化文创运作模式、传统艺术与现代元素结合、产业融合发展等手段,打造出上下延伸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创品牌,最终形成文创产业链。文创产业的发展可以给特色小镇的创建带来新的生机,如福建省龙岩市培田村在差异化的文创运作模式下,通过举办春耕节、培养民间技艺传承人、建立特色工坊等方式,传承染织、剪纸、山歌童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了一批具有在地文化特色的文创产品产业链,留住“活着”的古村落 。地方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如图3所示:
2. 开发地方特色文化旅游产业
地方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战略是当地特色文化作为主题吸引元素,旅游作为主体功能,以未来发展为主要引领,开发旅游消费品,促进旅游消费升级。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承载了文化精神,表达了文化内容,创造了文化形式。旅游是另一种生活方式,特别是以地方特色文化为载体的旅游,其本身就是文化的集中,因此旅游与文化是天然的结合,是合二为一的。泛旅游产业开发主要模式是以旅游前提,结合在地农业、工業、健康、体育运动、科技、教育等方面的内容,以在地民众为主体,充分考虑人为因素,以在地特色文化为基础,通过旅游导入,形成大规模的外来游客的聚集,游客聚集形成食住行游购娱等多样化的消费结构,由此形成消费产业的聚集,构成城镇发展的产业结构,同时这三种聚集又相互促进,形成“促进-带动”良性三角循环模式。外来人口与当地居民结合,产生对城镇居住、交通、金融、文化等的需求,由此带动城镇化结构的形成,其发展模式(见图4)。这种方法既能弘扬地方特色文化,又能推进旅游文化资源的市场化,促进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最终推动当地文化特色小镇的建设。
3.加强IP品牌建设,推动“旅游购”产业市场
近几年来,中国的旅游产业发展迅速,旅游市场也日趋规范,旅游规模也日渐扩大,由此带来了体量庞大的 “吃、住、游、行、娱”等旅游附带产业。但与这些火热的附带产业相比,国内旅游购物市场则平淡了很多,更多听到的是“海外购”“海外淘”等海外旅游购物代名词。究其原因,其一是国内旅游商品往往质量偏低、以次充好且特色不足。其二是旅游商品缺乏强有力的核心品牌。
如何将旅游商品品牌进行系统规划,从而通过旅游购、国内购等旅游购物市场推进特色小镇建设,以下几点可供选择:其一,将旅游商品品牌、地方特色文化品牌及小镇品牌紧密的结合在一起,逐步确立具有在地文化特色的品牌定位;其二,通过横向旅游资源整合,纵向旅游商品创新设计,促进在地特色文化市场化,建立健全商品体系;其三,通过创新地方特色文化旅游商品全产业链模式,通过线上、线下等营销模式,推动产品的推广,进而推动文化特色小镇的建设。
4.建设地方特色文化信息共享平台
“文化共享”是通过采用现代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使文化信息能够经济、快速地传送到各地,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在全国范围的共建共享。在一些偏远的农村,由于受传播条件的制约,诸如建筑遗迹、手工技艺、农耕用品、戏曲文艺等特有的在地特色文化资源,无法快速准确的传递出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特色文化资源面临着遗失的风险。地方特色文化共享平台的建立,将有力的加快地方特色文化传播的速度和准确度,同时,借助于该平台,拥有特色文化的小镇更能引起学者的关注,从而对特色小镇的创建及保护献言献策,共同推动特色小镇的建设与发展。
5.打造青年文創平台
“创客”一词来源于英文单词“Maker”,是指出于兴趣与爱好,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创客以用户创新为核心理念,是创新2.0模式在设计制造领域的典型表现[13]。营造有利文创青年创业的条件和氛围,把文化特色小镇打造成文创青年的乐园和文创合作与发展的示范区。充分发挥创业园的创业基地作用,将文化概念、文化元素、文创活动和文化旅游导入文化特色小镇,将特色小镇发展成集购物、体验、观光、学习于一体的文化特色景区,为更多文创创客尤其是青年创客提供新的创业平台。通过创业平台推动产业发展,进而推动文化特色小镇的建设。
五、以民众为主体的文化特色小镇创建对策
1.准确定位,因地制宜,打造符合自己的文化和体验环节
在特色小镇发展过程中,有些地方政府过于追求速度,没有进行充分的论证和规划,没有对在地的特色文化进行精准的定位,最终以项目失败而告终。文化特色小镇的创建,要因地制宜、准确定位、科学论证,科学制订特色小镇的保护与发展规划,并严格按照规划进行保护与开发。既要尊重群众意愿、体现保护和发展结合,又要规划引领、分类指导,抓试点、突重点,发挥典型示范的作用。这对当地的特色文化发展以及原有的文化风貌、地域特点、风土人情等影响甚大。因此,在特色小镇的建设中必须明确自身定位,通过多种渠道,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和有效宣传,实现特色小镇的外在形象和内涵同步发展。
2.加快外来民众与在地居民的文化融合
随着小城镇建设的推进以及产业化的发展,参与这一过程的在地居民群体和后迁入的新居民群体,都会发生适应新环境的特质上的变化,共同的特质(不管是新产生,或者是向对方学习来的)让他们成一个新群体,产生了不同文化的混合,他们原先具有的行为方式必然相互作用,差异部分产生互相排斥(文化冲突)和相同部分产生互相叠加(文化共振),经过一段时间的交汇磨合与动态演化,逐步形成这个新群体的共同行为方式。文化融合过程的快慢与融合程度的深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城镇建设的推进速度。
3.积极引进“外脑”,丰富文化特色小镇建设经验
以台湾为例,台湾文创产业和社区营造先行于大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台湾民众常引以自豪。国内有些特色小镇建设都是受台湾文创影响的产物。各地要以在地传统文化为创意文化资源,丰富文创产品内涵和拓宽文创产业领域,采取走出去开发战略,多向其他取得重大成功的特色小镇学习经验,同时,邀请具有丰富经验的国内外专家在规划设计、过程实施、产业定位、品牌推广等方面进行远程教学及现场指导,共同推进文化特色小镇的建设。
特色小镇建设主体有政府、企业、NGO、民众。文章基于“民众主体”的视阈,分析了文化特色小镇的创建模式。研究指出,在以民众为主体的文化特色小镇创建过程中,可采取地方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化、地方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化、加强IP品牌建设、建设地方特色文化信息共享平台、打造青年文创平台等五条途径。同时在特色小镇的创建过程中,民众、政府、企业、NGO共同合作。研究发现,地方特色文化是承载小镇特色的重要载体,只有将特色文化作为小镇开发与保护的核心要素,才能真正实现特色小镇的保护与开发并驾齐驱。
参考文献:
[1]盛永利,于梦颖,葛凌波等.解码特色小镇[M].北京:北京读道创意有限公司,2017:51.
[2]Henderson, J. V. Efficiency of Resource Usage and City Size[J].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es,1986(19): 47-70.
[3]Krugman, P. Geography and Trade [M]. Leuven: Leuven University Press, 1991:98.
[4]陈清,吴祖卿. 福建特色小镇发展建设的“资源+人才+创新”策略分析[J].福建论坛,2017 (03):161-166.
[5]陈立旭.论特色小镇建设的文化支撑[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6(5):14-20.
[6]赵国强. 传统产业转型视域下打造特色小镇的探索-以诸暨市推进大唐镇创建袜艺小镇为例[J].江南论坛,2016(10):18-20.
[7]牛方.濮院:从毛衫小镇到特色小镇[J].中国纺织, 2015(12): 158-160.
[8]徐梦周,王祖强.创新生态系统视角下特色小镇的培育策略——基于梦想小镇的案例探索[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6(5):33-38.
[9]乔海燕.基于地域文化特征的嘉兴旅游特色小镇建设[J].城市学刊,2016(3):13-16.
[10]易开刚,厉飞芹.基于价值网络理论的旅游空间开发机理与模式研究——以浙江省特色小镇为例[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7(2):80-87.
[11]荣国平,张连荣.特色小镇建设理论探索与实践-以羊平小镇为例[J].城市,2017(1):28-32.
[12]http://www.davost.com/topic/town/.
[13]https://baike.so.com/doc/6348395-6562021.html.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