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日本“工业4.0”与职业教育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时间:2024-06-19

刘乐

摘 要:德国推出“工业4.0”概念后,拉开了全球“第四次工业革命”竞赛的序曲,世界各国纷纷提出本国的“工业4.0”发展目标。通过日本“工业4.0”与职业教育之间的关系,探究日本专门大学、产学官、IOT等产教结合方式,以此为我国职业教育和“中国制造2025”提供借鉴。

关键词:日本;工业4.0;职业教育;中国职业教育;启示

中图分类号:G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769(2018)02-027-04

早在2010年日本互联网专家藤原洋先生的著作《第四次工业革命》一书中便以提出了全球“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概念。藤原洋先生认为:“我主张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是用信息技术支撑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革命。”①因此分析日本“工业4.0”发展形势,探究日本职业教育在应对“工业4.0”过程中的举措,对于我国职业教育与“中国制造2025”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借鉴经验。

一、日本面向“工业4.0”时代的发展方向

“工业4.0”时代的到来促使日本在日益复杂的国际局势中紧迫起来,近几年来日本政府对于本国的制造业显得格外重视。2013年在“安培经济学”的刺激下日本推出《日本再兴战略》方针,大力发展本国的制造业和新工业模式。2014年OECD理事会上,安倍提出要走属于日本的“工业4.0”时代,把机器人产业发展作为新产业的经济策略,同年6月重新制定了《日本再兴战略》,确定了以机器人技术作为发展日本第四次工业革命。在针对“工业4.0”时代下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和商业模式改变制造业竞争规则的趋势。2015年日本政府在“推进成长战略的方针”中进一步强调以“实现机器人革命”为突破口,以此带动本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医疗、农业、交通等等众多领域中的产业结构变革。实际上,从《2010年经济产业政策的重点》到《日本制造业白皮书》等都说明日本在发展中把“工业4.0”战略带入全国制造中,强调以机器人等智能硬件为基础,以物联网、云计算等为手段,对整个制造业的生产服务系统和运营模式进行改造。上述重点领域的确立,缩短了日本与美、欧洲众国的差距,缓解了社会压力整合了新的社会资源,促使了日本经济朝着可持续化发展。日本的“工业4.0”时代不仅需要对国家、企业改革,更需要职业教育与之进行搭配,对社会机制和职业院校提出了新的挑战。将社会和职业院校带入“工业4.0”发展的新构架中,把发展新型人才作为未来的资源储备,日本的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课程调整,职业院校只有调整课程设置、更新课程内容来服务“工业4.0”的人才需求。

二、日本职业教育应对“工业4.0”的举措

1.新设“专门职业大学”

日本参议院全体会议通过了修订后的《学校教育法》。日本将成立进行实践型职业教育的“职业大学”与“职业短期大学”。目前日本的劳动力市场流动性开始大大增加,样式也更加多种多样,针对“工业4.0”需要新设专门的职业学校来提供培训和教育。在当下“工业4.0”时代,劳动力市场更新换代速度加快,为了避免个别劳动力在这种趋势下被淘汰,需要采取专门的职业培训和教育。日本社会为了适应这种趋势,建立了专门的职业大学,帮助职员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在这种学校培养出来的职员,具有更高的就业热情和技能,为许多人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就业机会。2017年3月上旬,日本内阁正式通过了有关专门职业大学设立这一决策,该大学在2019年正式招生。专门职业大学是一所提供专科以及本科教育,注重实践的学校,能够培养出在某职业方面,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技能的高素质职业型人才,该大学的专业设置与普通大学不同,主要是面向各个行业,例如:观光旅游,管理,农业等方面,目的是为了强化学员的专业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学校创新过程中注重产学合作,以此为目的进行课程的学习,从而加强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该学校非常注重实习经历,主要以引导学生进行课题解决型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达到培养出高素质职业人才的教学目的。专门职业大学最大的特点就在于不仅面向各个职业技校招生,而且面向全社会招生,各种人才都可以通过学习来获得自身技能的提高,为日本“工业4.0”提供了更加高水平的技术操作人员。

2.增加职业教育中的“产学官”合作

日本“产官学合作”是指通过大学等教育研究机构和产业界的合作,政府及地方公共团体提供制度及预算财政支持,达到研究开发新技术及创出新产业的目的。日本“工业4.0”过程中期待能够通过“产学官”模式方式引发产业的结构变革,带动整个日本朝着蓬勃方向发展,以此来提高产业和人员的创新能力。通过这种方式,日本将自己本国建设成为一个创新型国家,各个领域达到不同的创新水平。因此日本政府大力推崇的模式就是“产学官”合作。通过这种合作模式期待将各产业之间的创新技术和产品开发以及高端人才统一起来,以实现利益最大化的目的。日本专家学者认为采取这种模式到2050年,大企业对于学校创新研究等方面的资金投入能够达到之前的三倍,这一水平将超过其他成员国平均值。日本在多次人才育成推进会议中都提出要借助“产学官”的丰富形式来促进职业院校的发展。目前日本的多个“产学官”合作项目都依赖于文部科学省的大力资金支持,例如超级职业高中计划、高等专门学校4.0计划、以及对于各类专修教育的推进和对私立学校的教育改革等。为了完成上述一系列目标,日本采取两方面手段,一是注重校企合作,通过双方的密切联系在完成理论课程的同时,注重校外综合实践提高学生的专业动手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二是依赖于产学官合作,把在学校中完成的作品成果作用于外部社会,加强合作通过共同研究来提高产品的质量,也能够帮助学校提高自己的声誉和口碑。

3.全力发展“信息技术专业”,以职业教育搭配新工业模式

日本职业教育有两大特色一是能夠迅速反应经济社会的变化,二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工业4.0”时代开始以高科技为技术导向,例如: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等,增设IT、情报、计算机专业成为“工业4.0”的专业变革趋势普及高科技教育。据不完全统计,文部科学省为高等专门学校专业设置投入了3亿日元,目的是建设与工业相关的情报学,航海航空,计算机等方向的专业,为工业化培养高素质综合型人才。课程作为人才培养的载体,需要更合理的安排和设置。通常专门高中学校采用的是金字塔形课程安排,初期:学习的理论知识较多而实践性不高,但随着课程的学习,学习的时间越长,后面接触到的实践性科目也就越多。高等专门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专业素养,注重开设实践专门课程,文部科学省为此也提出一系列奖励政策。学校开设的实践专门课程为学校和企业共同编制,将理论与实践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帮助学生了解最新的职业动态,获取第一手信息。根据文部科学省《平成27年职业实践专门课程时态调查研究》数据显示:专门高等学校四成以上的课程载体为讲义,四成以上的课程为实习,在企业内实习则不到一成。2017年,文部科学省通过会议决定继续为设置实践专门课程投入资金,为日本工业4.0发展贡献力量。

4.加强职业教育,提高学生素质能力

“工业4.0”的发展使产业、就业市场的结构以及就业的内容发生了变化,对于劳动者的就职要求也日趋增加。但目前的职业环境并不稳定,因此文部科学省以及经济产业省等相关部门十分注重培养个体的职业素养以及提高职业院校的职业指导。日本注重培养就职人员的职业生涯素养,职业指导也是大势所趋。而借助职业指导的专门教育,目的则在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价值观,在未来职业选择和就职方面形成一套自己的认知。日本职业指导有两个重要的特色,一个是教育体系系统化,另一个是协同合作。所谓教育系统化主要是指可以构建一个从幼儿到高等教育的职业教育体系。比如为初中学生提供初级职业指导,为高等教育学生提供高端职业指导,面向社会则提供自由职业再教育,这一系列的职业指导能够保障一个人从学生到就业后持续获得指导服务。所谓协同合作即为职业指导将通过家庭、学校、企业、不同区域各方面协同合作的模式来进行。相关政府部门针对职业生涯教育也采取了一系列奖励措施,通过建立有关奖惩制度鼓励相关企业积极参与到职业生涯教育培养中,进一步实现协同合作的目的,也能够提高企业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日本职业教育为“工业4.0”提供一系列举措,以此希望能够培养出更适合于现阶段发展的高素质职业人才。

三、对我国的启示

1.拓宽职业院校的教育范围、创新教育体系

日本工业化4.0对劳动人员职业教育提出一定的要求,随着日本老龄化的开始社会上出现了严重的劳动力不足情况,部分职业院校面临生源不足的危机。为了解决这个困难,日本的职业院校更加注重社会人员的再教育,这不仅仅面向技校学生同样面对社会人员,这样使得职业院校服务面得到扩大,教育系统也得到更好的贯彻和改进。与日本的特点相反,我国更加注重的是针对技校学生的再教育,这样使得教育体系更为封闭,另外教育实践方面的要求得不到满足,职业院校也达不到应有的活力。“中国制造2050”②不仅能够加快技术的发展速度,还能够加快企业对职员的培训速度,最终达到为职业院校发展起到指导的作用。职业院校为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不仅应积极地改善传统教育方式,还应该增添热门专业,扩大服务范围,帮助各行各业、各型各色的人们提升自己的就职能力。基于此,职业院校应注重宣传力度和广度,积极提高自身基础设施建设和学院的师资力量以及指导水平,积极开发创新出适应于“中国制造2050”的培训教程。因此我国的职业院校应通过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培训课程,进而赢得市场,创立属于自己的特色品牌。两手抓好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打造出一个系统且合理的教育体系,提高职业院校的竞争力,扩大经营效益,更好地为“中国制造2025”服务。

2.借鉴日本职业教育的“产学官”模式

日本“工业4.0”时代采取的便是“产学官”合作方式,“产学官”合作模式是日本发展的一大主流方向,这种趋势早在明治维新时期就已经得到极大的重视。“产学官”模式为日本的职业教育行业提供了很好的援助,能够积极有效的指导学生进行学习,提高指导教师的师资力量,在产业方面也进行了共同的合作研究,不仅增强各大职业院校的活力还能够提高创新技能。我国最初也是在倡导产业教学相互融合的方针,通过实践来指导合作学习,但是这一意识仅仅停留在表面,并没有深入改革执行。仅仅在意识层面得到提升,但实际上并没有改变职业院校教育基础不牢的实质。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学习日本的“产学官”合作模式来克服传统模式的局限性。我国教育部门应采取有效的合作手段,并且提供资金支持为大力提高“产学官”合作项目来贡献出自己的力量。通过采取这种合作项目,大力支持职业院校进行产学官合作,能够提高职业院校各区域的创办积极度,最终达到职业院校,产教融合以及合作办学的目的。

3.加强职业教育与“中国制造2025”的联系

日本为了提高各职业院校技能和指导水平,大量投资来鼓励各大院校采取创新手段,推进工业化4.0。“中国制造2025”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在专业设置方面大力发展新型技术产业,比如高档数控机床,机器人,航天航空设备,以及新技术和新材料等。现阶段我国的职业院校存在一些共性问题,比如为了减轻资金负担而采取大众化的低成本专业,不能形成具有自己学院特色的竞争型专业。为了提高我国的职业院校教育水平,“中国制造2025”作为纽带联系了各大职业院校的自身特点,大力提高我国职业院校服务体系。在当今世界,人才是第一发展力,对于职业院校也是如此。为了跟上时代的潮流,推进现代化制造的发展,更好的推进信息技术与制造产业的有机结合,我们应大力培养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我国各大职业院校应该将具有创新能力的综合性人才作为自己的培养目标,不仅重视学生的信息处理技术以及创新型技术,还要提高学生对于机械信息化的敏感度,为“中国制造2025”提供综合型信息化人才,满足当今社会的需要。

4.升级职业教育提升2025模式

我国需要提高职业指导模式,加强为“中国制造2025”模式输送人才,从而能够加快就业市场的活力,另外人才市场的结构优化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就业所需职业技能,以及树立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学生的各个方面实现正确的引导。前文提到的日本有关于就业的一系列教育体系为我们提供了实例。在家庭,学校,产业,地区各个方面协调配合,帮助学生实现职业指导模式进步,对学生的技能提高也做出重要贡献。我国当前的职业学院没有做到开放型指导,而是执拗于学校内部,不能够与社会发展接轨。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制造2025”必须改进这种传统模式,提高教师的指导能力,从而建立一种能够一体化的教育体系。中国的职业院校需要吸取日本职业教育的优点,开启我国职业教育的“新教育系列模式”,针对学生自身的情况进行教育培养,加强实践方面的學习指导,从实践方面提高学生的技能,才是真正帮助学生在就业方面学有所成,真正做到升级职业指导模式增进与“中国制造2025”模式的契合度。

参考文献:

[1]汤瑞丽.工业 4.0 时代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对策研究[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5(11):22-38.

[2]吕显然.日本职业生涯教育研究及启示[D].青岛大学,2014.

[3]孟春青.高等职业教育如何应对“工业4.0”人才需求[J].教育探索,2015(8):49-52.

[4]刘敏.国外大学生实习制度及对我们的启示[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报,2012(12):112-115.

[5]方晓霞,杨丹辉,李晓华.日本应对工业4.0:竞争优势重构与产业政策的角色[J].经济管理,2015(11):20-31.

[6]王茹.德国工业4.0的优势、挑战与启示[J].经济研究参考,2016(51):3-6.

[7]安培.日本“工业4.0”与职业教育发展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27).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