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落墨为蝇与文惊四座:凌叔华的画家、作家双重身份

时间:2024-06-19

田祝兰

摘 要: 凌叔华出身于书香世家,显赫家世使得她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发掘出文学、艺术潜能。凌叔华学兼文画、“文艺”双馨,落墨为蝇,文惊四座,拥有画家、作家双重身份,在文学和艺术领域都有所建树。她一生紧握两支笔,一支画家之笔,一支作家之笔,这两支笔陪她度过了传奇而又漂泊的一生,她用她的青春、激情、乃至生命滋养着文学和艺术。她因画艺、文风一脉相承,而被誉为一束别致的“中国素兰”。本文旨在从历史学角度出发,探究凌叔华成为画家、作家的历程,以及她作为画家和作家在不同阶段的成就。

关键词: 凌叔华;双重身份;画家;作家

中图分类号: I206.2;J20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8153(2018)01-0065-08

刘玉芳和刘静的《文字美与绘画美的交融——凌叔华创作的美学追求》一文,探究画家型女作家凌叔华创作的美学追求,此文不突出画家这一身份,旨在表述凌叔华的文学作品兼具文学美和绘画美。阎纯德在《新文学史料》上发表《作家、画家凌叔华》一文,这篇文章以时间线索为纲,叙述凌叔华一生追寻文学和艺术的脚步,生动具体,但显得有几分凌乱。袁婵的《文学场中的画家凌叔华》一文主要研究女作家凌叔华如何利用其画家的身份、运用其画界资本在文坛实现文学发展、获得文学地位。笔者主要从历史学角度出发,探究凌叔华逐步成为画家和作家的过程,以及不同阶段她在绘画和文学上的成就。

一、 显赫家世与求学轨迹

凌叔华,小名瑞唐,1900年3月25日出生于北京干面胡同的一个官宦之家。凌叔华曾在在自传体小说《古韵》中叙述了对这个家的印象:“说不清到底有多少个套院,多少间住房,我只记得独自溜出院子的小孩经常迷路。由于我那些同父异母兄弟姐妹和新旧佣人的数目从来不固定,家里到底住着多少人,我也弄不清。”[1]11这段描述清晰地显示凌叔华出身于豪门巨族。

凌叔华出生后不久,由于北京义和团事件导致北京社会混乱,凌叔华的父亲凌福彭把家暂时搬到局势稳定的老家广东番禺。所以凌叔华的童年时代是在南方度过的,尽管她在广东番禺待得时间并不是很长,她却以广东人自居。

凌家的兴旺发达和凌叔华的曾祖母息息相关。凌叔华的曾祖父去世之后,曾祖母接管了家里的生意,成为了凌家的一家之主。她卖掉家里所有的店铺,致力于花生种植,极具战略眼光的她,不仅卖花生,还建了一座磨坊榨花生油,出售花生油,收益相当可观。艾米①在评价她曾祖母的投资冒险时,说:“非常非常成功,她想让她的孙子们去哪儿上学,他们就能去哪儿,这就是原因。”[2]29简言之,凌叔华的曾祖母让凌家富甲一方。

凌叔华的祖父凌朝赓具有发明天赋。14岁便通过院试,取得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为了跟当地的欧洲商人和传教士学习外语,而推迟了乡试。后来对蒸汽船萌生兴趣,亲自设计了两条船,并雇人按照他的设计图制造出了两条船。《古韵》曾提及此事,她记得一位叔祖父提起过凌朝赓的成功:“试航那天,附近村镇的人都赶来看热闹。我们全都聚在你家祠堂的大厅里,他那天显得特别精神焕发,穿了一件白色的绸衫,眼睛里闪着光。”[1]1401859年,凌朝赓有了第一个儿子,凌福彭。凌朝赓英年早逝,他去世时,凌福彭还没有上学。

凌叔华的父亲凌福彭,出生于广东省番禺县金鼎乡。为了考取功名,凌福彭埋头苦读,他的青少年时代可谓是在背诵经典中度过的。凌福彭通过重重考试,崭露头角,脱颖而出。1893年中举人,1895年中进士。在《古韵》里,凌叔华记下了父亲对于自己中进士,功成名就时的回忆。多年之后,一株开花的紫藤树使他回想起1895年進京赶考时那个小客栈屋外的芬芳:“我特爱闻着紫藤花香,它总让我记起许多赏心乐事,带我回到进京赶考的那段日子。我一见榜上有名,便心花怒放,好像天下人都在看着我,等着我大展宏图。”[2]27凌福彭历任清朝户部主事兼军机章京、顺天府尹代理、直隶布政使等职。被任命为直隶布政使之后,凌福彭把家眷从番禺带回北京。1914年1月10日,袁世凯解散国会,组织中央政治会议代行国会职权。3月,中央政治会议召开“约法会议”,凌福彭担任约法会议议员、参政会参政。凌福彭虽担任朝中要职,但他酷爱绘画,曾与齐白石①、姚茫父②、周肇祥③、金城④、王梦白⑤、陈半丁⑥等著名画家来往甚密,家里常有文人墨客进进出出,正所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凌叔华从小便被家族的书香气息熏陶,被父亲蟾宫折桂的故事鼓舞,她继承了家族优秀传统,用家族自豪感来灌溉自己的青春抱负,造就了自己传奇的一生。

凌叔华自幼好学,她经常在门外旁听哥哥的私塾先生诵读课文。一天下午,凌福彭把凌叔华带到先生的书房,让她磕头。先生说,“这孩子生得娇弱,我不想她负担太重,我可不忍心让一个小姑娘受累。”凌福彭说:“我也不指望她学太多,也没必要学那么多,她只要学会在画上题诗,就足够了。”[1]121-122于是,凌叔华早期主要在家学习古典诗词。1912年到日本开始接受正式教育。20世纪初,北京局势动荡不安,凌福彭未雨绸缪,将孩子送到日本留学。1912年4月,凌家6个兄弟姐妹登上轮船前往日本。从1912年5月开始,凌叔华和兄弟姐妹们在梁启超为中国留学生创办的神户同文学校学习。12岁的凌叔华便出国留学,这一经历增长了她的见识。1913年8月10日,凌叔华的哥哥凌淑桂、姐姐凌淑英、凌瑞清、凌大容在瀑布玩耍,不幸溺水身亡。事发之后,凌叔华回到中国。

凌福彭认为天津的学校比北京的好,于是凌叔华从日本回国后,便在天津上学。后来,凌叔华的母亲李若兰雇了一位刚从天津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毕业的年轻学生辅导凌叔华参加天津第一女子师范学校的入学考试,凌叔华便在家学习古文、数学、历史。不久后,凌叔华如愿考进这所学校。1915年秋,凌叔华开始在学校寄宿。1917年,凌叔华从天津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毕业,虽然当时高中实行五年学制,一年预科和四年正式学习,但凌叔华因为入学成绩考得好,直接进入二年级,所以她只需要读三年即可毕业。毕业后,她参加了天津第一女子师范学校为期两年的“家事专修科”课程,这相当于大学预科。

1919年5月4日,北京青年学生组织五四爱国运动。5月5日,天津学生效仿北京学联组织天津学生联合会。凌叔华所在班级也加入了五四运动,她被选为学校新成立的学生会秘书之一,为游行和演讲写计划、标语和演讲词。语文老师让她们以当天示威游行的事为题材,写一篇文章。后来,凌叔华将写的文章寄给《天津日报》,文章意外地刊登出版。这件事使凌叔华萌生了当作家的念头。1921年,凌叔华进入燕京大学,先在动物学专业,后改入外文系,对文学产生浓厚兴趣。

尽管生逢乱世,凌叔华仍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并且,她所受的教育优于普通家庭的女性,因而她的眼界超越寻常女子,接受新思想、新观念的速度也比较快。

二、 绘画天才

凌叔华学兼文画,“文艺”双馨,既是载入中国现代文学史册的作家,也是有所建树的知名画家。但凌叔华她首先是一个画家,绘画是她一生不解的缘,其次才成为一名作家。凌叔华与绘画的关系远胜过与文学的关系,“她自己说过,生平用工夫较多的艺术是画”[3]90。凌叔华自从出生后便一直生活在上层社会,但是她却手拿画笔,用力解读生活。

(一)学习绘画

出身于书香之家的凌叔华享有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自幼便师从名师习文作画,受到了良好的文学艺术熏陶。清朝宫廷画师王竹林发现了凌叔华的绘画天赋,并成为她的首位老师。1906年,6岁的凌叔华用炭棍在家里的墙壁上画满了山水、动物和人。这些涂鸦被擅长画山水兰竹的画家王竹林看到了,王竹林惊喜地对凌叔华说:“你的画很有风格。你是天才,你会成为大画家的。”[4]144王竹林发现了凌叔华的绘画天赋,主动提出要收凌叔华为徒。凌福彭听到王竹林对女儿的称赞,兴高采烈,欣然让叔华拜王竹林为师。自此,叔华开始正式学习画画。

凌叔华学习绘画,了却了凌福彭的一桩心愿。凌福彭的外公谢澧浦是粤坛绘画高手。凌福彭对艺术也有着浓厚的兴趣,无奈公务缠身,分身乏术。于是他希望子女能继承先人的衣钵,潜心绘画,凌叔华独具绘画天赋,凌福彭满心欢喜,打算好好培养凌叔华。

后来王竹林提议让凌叔华师从嘉蕙①。起初,凌福彭担心缪素筠不会同意教凌叔华绘画,毕竟她那么出名,而且年事已高。王竹林鼓励他去试一试,就算不能师从缪素筠,让凌叔华去见见世面也是好的。出人意料的是缪素筠欣然同意收凌叔华为徒。拜缪素筠为师之后,凌叔华得以进入故宫欣赏那里的历代名画,并且有机会临摹这些珍贵作品。

此外,凌叔华还师从过郝漱玉②、陈半丁,并得到齐白石等人的指点。凌叔华这样描述自己学习绘画“因为先父是嗜好书画的,他在北平做过三四十年事,故他认识的书画家收藏家也很多。那时我有不少机会跟着他看过不少好书画,会见过不少老书画家。”[5]677名师出高徒,凌叔华在这些绘画大家的教导下,成为了一位著名的画家。

(二)绘画创作与作品展览

在凌叔华的心中,绘画是她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自6岁师从王竹林学画,她便一直坚持绘画,从未停歇。

在燕京大学上学期间,凌叔华每天都会花大量时间画画。“我虽然初入大学读书,但是每天大半光阴都是用在书画上。”[5]677因此,年仅24岁的凌叔华便“画名”远播。1924年,凌叔华的中国画参加了日本东京的东洋名画展。1926年,凌叔华大学毕业后即被故宫博物院聘为画师,此时她潜心作画,创作出许多佳品。1927年,凌叔华在燕京大学任职,教授“中国艺术史”和“中国绘画”两门课程。1936年,凌叔华的美术作品参加在南京举办的全国美术展览会。

抗日战争期间,凌叔华避居四川乐山,生活清苦,曾一度消沉,幸好山水和绘画给予她无限慰藉。眼前的乌尤山和大渡河,令她觉得“宛如一幅仇十洲或唐伯虎的秀丽的山水画横在目前。”[3]91山水风光和绘画创作使她暂时忘却物价高涨的现状和战乱纷扰。她努力拾掇荒凉不堪的住处,让其充满生气和画意。这个阶段日子虽然贫寒清苦,但是凌叔华却在此时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1943年,武汉大学校庆之际,凌叔华画了一幅长卷水仙,欣赏过这幅画的一个学生于半个世纪后追述道:“凌老师的画力求从淡雅上把捉气韻,不设色,不蓊染,满幅清丽的叶与花,脱尽尘俗,似乎是供人焚香清赏的那一类。”[3]93

居住在英国期间,凌叔华仍然跟随自己的心意绘画,坚持按照她小时候学的那种传统风格来画画。此间,她主要画中国式的山水,虽然画中的景色都是英国的,但画充满中国意蕴。她始终坚持本真的艺术追求,侨居英国期间她依然记得父亲的教导,“你若想将来当个大画家,必须记住:绝不可画不想画的东西,画什么都要出于真心,可不要以画取悦任何人,哪怕他是你爸爸。”[1]87

1949年,凌叔华在伦敦邦德大街亚当斯画廊举办在海外的首次大型画展。1953年秋,凌叔华画了一幅中国画,题名为《秋水秋花入画图》,这幅画后来由周恩来、邓颖超夫妇收藏。1954年11月18日,凌叔华在哈仑美术学院举办个人画展,胡适参加揭幕仪式,并称赞凌叔华为“中国传统古画的真正代 表”[3]124。1960年,凌叔华在美国波斯顿博物馆举办个人画展。1962年12月,凌叔华在巴黎市立东方博物馆举办持续三天的个人绘画及藏画展览,这一展览轰动巴黎。1968年,英国大英艺术协会举办凌叔华的中国画和她收藏的中国文人画展览。

总之,1949年至1983年,凌叔华先后在法国、英国、美国、新加坡等国家成功举办个人画展。

(三)以画会友

凌叔华热衷于组织、参加画会,在画会中与其他画家交流心得,学习经验,她还经常将自己的绘画赠与友人,用绘画作品传递友好,联络感情。

1923年2月,凌叔华以庆祝苏东坡的诞辰为由,邀请大家到凌宅一聚[5]677-684。除了齐白石、王竹林、陈师曾①等知名中国画家外,凌叔华还邀请了美国画家玛丽·奥古斯塔·马里金。马里金记录了凌叔华组织聚会的场景,“聚会是在一位有学问的老者家里举办的,和中国惯例不同的是,聚会的女主人是他的女儿,她是位很有才华的画家。那一天本身就像凌瑞唐这位年轻女士创作的一副杰作。她贤淑文静,不指手画脚,也不自以为是,客人有需要时她就恰到好处地出现,说起话来让人如沐春风。”②此次聚会十分惬意,气氛相当活跃,凌叔华精心准备画具,画家们尽情地作画。一向不轻易赠画的齐白石,也慷慨地将画作送人。有人提议,大家一起来做一幅画,画家们觉得这个提议甚好,于是陈师曾、姚茫父、齐白石、王梦白、陈半丁、金拱北、萧桎泉、周养庵八位画家聚在一起画了一幅《九秋图》,画上题词:“九秋图,癸亥正月,半丁海棠,梦白菊,师曾秋葵,桎泉松,白石雁来红,养庵桂花,拱北牵牛红蓼,茫父兰草,集于香岩精社,叔华索而得之,茫父记。”凌叔华对《九秋图》爱不释手,最后,大家决定将这幅画赠送给她,《九秋图》成了凌叔华生前最为珍视的现代国画藏品。是年,陈师曾、齐白石等成立“北京画会”,凌叔华主动提供召开画会的场所,“北京画会”便经常在凌叔华家的大客厅里举行。

1924年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访华,凌叔华在家里的大客厅内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画会接待泰戈尔。凌叔华以女主人的身份主持了这场名家荟萃的茶画会,她热情招待每一位客人,她的热情好客、幽默风趣使这场宴会弥漫着轻松闲适的氛围,她甚至唐突又不失谐趣地问泰戈尔:“今天是画会,敢问您会画吗?”[3]90泰戈尔果真即兴在她准备好的檀香木片上画了莲叶和佛像。[3]90以此次画会为媒,凌叔华结识了陪泰戈尔同行的一批中国作家,胡适、丁西林、徐志摩,陈西滢。胡适、丁西林后来成为她的良师益友,徐志摩成为她无话不谈的知己好友,陈西滢成为她相伴一生的丈夫。

凌叔华经常将自己的绘画赠与友人,或直接送画,或送绘有自己画作的扇子。1925年7月,凌叔华作扇面画西湖风景一幅,赠胡适[3]102。7月20日,胡适作诗《题凌叔华女士画的雨后西湖》,刊于《现代评论》第2卷第44期,感谢凌叔华赠与扇子。1926年年底,凌叔华替徐志摩绘制了一帖题名为《海滩上种花》的贺年片,画面中一个孩童左手捏着花苗往沙地上插,右手提着水壶浇水,神态稚拙可爱,生动有趣。此画寓意深刻,幼儿、幼苗寓意生命之初,全年之始。徐志摩感动于种花儿童不管成功与否的执着精神,曾用同一题目在北师大附中作过一次讲演,将他的感动发挥得淋漓尽致。

(四)享誉画坛

凌叔华是一位山水画家,她自幼便师从宫廷画师习画,继承了中国传统文人水墨画的神韵,其画作浑然天成,流溢出一股浓郁的书卷气息。得天独厚的学习优势加之自身的艺术潜能和天赋,凌叔华在绘画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凌叔华不仅擅长工笔,还善于写意,她的画作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现在,在国内还是国外都有着很高的声誉,而且她还曾经举办过大大小小的许多画展,吸引了成千上万的绘画爱好者和专家来观看。

王开林③这样评价凌叔华:“凌叔华是闺秀派作家中的代表人物,她多才多艺、名画甚至盖过了名文。”[6]187一位九旬老画家曾评价凌叔华在法国出版的十帧《凌叔华国画册页》,“笔墨简约传神,乃文人画之上品。”[3]92她的画作还得到了美学教授朱光潜的佳评:“取材大半是数千年来诗人心灵中荡漾涵涌的自然。在这里我所认识的是一个继承元、明诸大家的文人画师,在向往古典的规模法度之中,流露她所特有的清逸风怀和细致的情感。我们在静穆中领略生气的活跃,在本色的大自然中找回本来清净的自我。”[6]200法国著名传记作家安德烈·莫洛亚①曾这样称赞凌叔华:“她的艺术的另一个方面,是气势。她以这种气势,用上几笔就能使一株兰花、一茎玉兰和那些苹果树的嫩芽看来无不生机盎然。艺术处理手法凝练,用水墨作成的画在素色衬底上显得非常简洁,这使得我们几乎要说它技法抽象。然而,大自然的生机又跃然纸上,让我们想到这些茎、花的本质,就包含、孕育在非常真实的存在之中。”[3]93

总之,凌叔华的绘画作品广受中外文人墨客的佳评。

三、文学奇葩

凌叔华受到外国思想的洗礼,從传统教育中破茧而出,她既崇尚个性解放,也把对人生、对国家、对民族的忧患意识融合于文学创作之中。她极力挣脱旧道德的束缚,在文学作品中展现经由艰难蝉蜕而获得的新面目、新观念。凌叔华的小说切合时代的节拍,因为她处于那个特定的时代背景,她对男尊女卑等封建礼教有自己的切身体验。

(一)初登文坛

凌叔华是崛起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短篇小说家和散文家,曾被徐志摩、沈从文、苏雪林誉为“中国的曼斯菲尔德②”。凌叔华的父亲不赞同用取代文言文的白话文写作,更加反对女儿的“新文学事业”,他从小培养她绘画,希望她能成为具有古典风格的画家。但是受五四新文化影响,并且很有主见的凌叔华绝不会因为父亲的反对而放弃文学创作。

凌叔华曾对表兄说,“我觉得绘画对解决中国的困难一点儿用没有,它只是和平时期的职 业。”[1]253民族使命感助推凌叔华成为一名作家,不久后她便成为了京派作家中的新传统主义者,试图重新确立中国传统在现代世界中的作用。20世纪20年代,新一代作家发起语言革命,试图推翻文言文,倡导白话文,凌叔华在这场语言革命浪潮中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凌叔华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离不开周作人③的提携与点播。1923年9月1日,凌叔华致信周作人,信中陈述自己是外文系的学生,因而不能听他讲文学课,不卑不亢地表达自己想要进行文学创作,并请求他收她做学生。“这几年来,我立定主意做一个将来的女作家。所以用功在中、英、日三国文上。但是想找一位知道者,能通此三种文字的很少。先生已经知道的,燕大教员除了您自己以外,实在找不出一个人来,所以我大着胆,请问先生肯收我做一个学生不。中国女作家也太少了,所以中国女子思想及生活从来没有叫世界知道的,对人类贡献来说,未免太不负责任了。先生意下如何?亦愿意援手女同胞于这类的事业吗?”[7]周作人被这位勇敢的学生感动,凌叔华于6天之后收到了周作人的回信。不久后,凌叔华将自己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女儿身世太凄凉》寄给了周作人。1924年1月13日,凌叔华的白话文小说《女儿身世太凄凉》在《晨报副刊》上发表。1月中旬,周作人转交一份《晨报副刊》读者来稿给凌叔华,此稿批评《女儿身世太凄凉》,并诽谤凌叔华已经结婚并离婚。1月20日,凌叔华写信给周作人,针对批评稿的诽谤之词进行申辩。2月25日,周作人在《晨报副刊》上以笔名荆生发表《卑劣的男子》一文,帮凌叔华澄清事实真相。3月23日,小说《资本家之圣诞》发表于《晨报副刊》。这两部作品是凌叔华成名前发表的两篇小说,较之之后发表的作品显得稍有稚嫩。正如陈西滢在《〈花之寺〉编者小言》所写:“文字技术还没有怎样精炼”。但《女儿身世太凄凉》和《资本家之圣诞》受到了年轻读者的青睐,这两部小说被评论家称为“文学界的一个新惊喜”。

1924年7月,凌叔华从燕京大学毕业。毕业前,她已经公开发表5篇小说。1925年1月10日,凌叔华的小说《酒后》在陈西滢主编的《现代评论》上发表。《酒后》讲述了少妇采苕在丈夫的朋友醉酒之后,萌生了去亲吻他的强烈欲望,她请求丈夫同意她的越礼之举,丈夫拗不过她,最终同意她去亲吻醉酒的朋友,当她走到这位男子的身边时,她却又突然丧失了勇气的故事。《酒后》是凌叔华的成熟之作,它突破中国传统禁区,首次涉及女性性心理学,心理描写细致入微,耐人寻味。小说《酒后》文字精美,内容充实,思想大胆,获得文学界好评。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对《酒后》做出评论,“大抵很谨慎的,适可而止地描写旧家庭中的婉顺的女性,即使间有出轨之作,那是为了偶受着文酒之风的吹拂,终于也回复了她的故道了。这是好的,——使我们看见和冯沅君、黎锦明、川岛、汪敬之所描写的绝不相同的人物,也就是世态的一角,高门巨族的惊魂”。周作人在《京报副刊》上发文赞扬《酒后》这篇小说。喜剧作家丁西林将其改编成一个独幕剧于1925年3月7日发表于《现代评论》第1卷第13期。凌叔华用一只善于调理丹青的手,写出了石破天惊的文学作品。

小说《酒后》的发表,标志着凌叔华正式进入北京文学界。

(二)创作高峰

1925年至1937年,凌叔华的创作激情高涨,写出了许多立意深远的作品。

1925年,凌叔华先后在《现代评论》上发表了小说《吃茶》、《绣枕》、《再见》、《花之寺》,在《晨报副刊》上发表小说《茶会以后》、《中秋晚》、《太太》。1926年,凌叔华创作了《有福气的女人》、《等》、《春天》、《小英》、《说有这么一回事》5部小说。1927年,凌叔华兼任《现代评论》文艺编辑,其小说《弟弟》、《病》、《绮霞》发表于《现代评论》。1928年,陈西滢编定凌叔华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花之寺》,于新月书店出版。徐志摩认为《花之寺》具有“一种七弦琴的余韵,一种素兰在黄昏人静时微透的清芬”。[6]2021928年,小说《疯了的诗人》发表在《新月》第1卷第2号,剧作《她们的他》发表于《现代评论三周年增刊》,游记《登富士山》发表于《现代评论》。1929年,小说《小刘》、《小蛤蟆》、《小哥儿俩》、《送车》、《杨妈》、《搬家》、《女人》发表在《新月》上,其小说《等》选入上海亚细亚书局出版的《现代中国小说选》。1930年,小说《凤凰》发表于《新月》,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凌叔华的短篇小说集《女人》、儿童小说集《小孩》。1931年,小说《倪云林》发表在《文艺月刊》,小说《晶子》发表在丁玲主编的左翼杂志《北斗》。是年,沈从文在《文艺月刊》第2卷第五、六期合刊上发表评论《论中国现代创作小说(续)》评论凌叔华的创作特色:“以明慧的笔,去在自己所见及的一个世界里,发现一切,温柔的也是诚恳地写到那各样人物姿态,叔华的作品,在女作家中另走出了一条新路。”[3]1091932年6月,《花之寺》入选上海乐华图书公司出版的《当代小说读本》。12月5日,《有福气的人》选入上海文艺书局出版的《现代中国女作家创作选》。1933年,创作《衡湘四日游记》,《解闷随记》选入《现代名家随笔丛选》。1934年,作品《我的创作经验谈》、《千代子》、《无聊》、《泰山曲阜纪游》问世。1935年,凌叔华在《武汉日报》创办《现代文艺》副刊,创作小说《异国》、《开瑟琳》、《转变》、《心事》,散文《悼花狗》、《西京日记几页》,童话《红红的冬青》。是年,《春天》入选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华现代文学选》,《绣枕》选入鲁迅编的《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1936年,作散文《悼克恩慈女士》、《春的剪影》,小说《一件喜事》、《死》。1937年,发表小说《一个故事》、《八月节》,日记体散文《小莹》,通讯《慰劳汉阳伤兵》。

(三)创作特色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凌叔华、冰心、黄庐隐、冯沅君、石评梅等一批女作家享誉文坛,并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响应者和推动者。冰心、黄庐隐、冯沅君、石评梅等女作家大多将视角投向那些大胆控诉社会,与旧家庭、旧社会抗争到底的新女性形象;而凌叔华却以其温婉细腻,含蓄蕴藉的笔触去描写那些豪门家庭,深宅大院里的温婉女性,展现她们在新旧时代交替中思想和境遇的变化。简言之,出身于古老北京官宦人家、书香门第的凌叔华,其作品多以她生活的大宅子为舞台,以自己的家庭背景为创作素材,因为她生在豪门大院里,她对“庭院深深深几许”有切身的感受和理解。使小说的故事尽量显得离奇生动、妙趣横生、令人愉快,是凌叔华的写作策略之一。

大多数评论家们认为,凌叔华用中文写的短篇小说,活灵活现地再现了旧式家庭的生活,同时也批评这一主题过于传统和单调,不够进步。1928年一篇对她第一部短篇小说集的评论,将它小说的特色描述为“她的取材是出于太太、小姐、官僚,以及女学生和老爷少爷之间,也兼写到不长进堕落的青年”。①凌叔华也因此被冠以“闺秀派”的称号,实则这是对她以及她的作品和思想的误解。凌叔华作品的深度和广度被“闺秀派”限制了。

凌叔华的小说,酝酿了一种复杂的情愫,使用的是第三人称,却能让读者感到亲切。此外,凌叔华在小说创作中借鉴了西方的心理写实主义,探索女性在那种表面上其乐融融、和和睦睦,实则勾心斗角、腐败不堪的旧式家庭中的地位。凌叔华的文学创作尤其深受曼斯菲尔德的影响,曼斯菲尔德是心理写实派,她擅长描写女性的变态心理和枯燥的灵魂,表达病西施似的苦闷,并带有印象主义的色彩。凌叔华学习曼斯菲尔德,可谓是学得形神兼备,因此徐志摩、苏雪林、沈从文称凌叔华为“中国的曼斯菲尔德”。笔者认为,凌叔华的文学作品已然打破了闺秀文学的限制。

凌叔华步入文坛之初便决定要做女性的代言人,她采用被传统排斥到边缘的女性声音,以自己独特的叙事视角,真实地再现旧时代女性生存、爱情、婚姻之悲哀,反映女性心理上的忧虑和恐惧,表现旧时代女性卑微的人生地位,狭小的生存空间,软弱麻木、不知反抗的自我意识,以及甘愿承受礼教束缚的悲剧。

传统艺术的熏陶加之严谨细致、精雕细琢的创作态度使得凌叔华的文学作品形成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它散发着淡雅清新的格调,却也力透纸背、发人深省。朱光潜这样评价凌叔华小说的特色:“作者写小说像她写画一样,轻描淡写,着墨不多,而传出来的意味很隽永。”[3]91简言之,凌叔华的小说是纯粹的文学,不迎合群众,不矫揉造作,大都情节简单,人物不多,但构思巧妙,字里行间散发出清秀俊逸、哀感浪漫。

(四)享譽文坛

提及凌叔华,更多人会为她贴上标签——“著名文学家陈西滢的妻子”。一位男性批评家更为鲁莽地评价她的作品,认为凌是一位漂亮的女性,她的作品体现出的美是她自身美的一种表现[8]。诚然,这是对凌叔华的一种误解与偏见。在中国新文学史上,许多女作家发表作品,但是能够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能够名垂青史让后人知晓的女作家并不多见,凌叔华便是其中之一。凌叔华与丈夫陈西滢是两个独立的个体,他们不影响、不干涉对方的创作。凌叔华的小说发表之前,陈西滢不会去阅读,凌叔华也不横加干涉陈西滢的创作。

凌叔华是新文学发端时出现的为数不多的女作家之一,她贯穿“现代评论派”、“新月派”、“京派”,文学风格细腻雅致。凌叔华凭借《花之寺》引人瞩目,赢得“闺秀派”美誉;继以《女人》、《小哥儿俩》奠定了她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研究者或认为凌叔华是“新月派作家中的小说圣手”[9],或认为凌叔华是“京派小说的代表作家”[10]。旅美文学史家夏志清甚至这样评价凌叔华:“整个说来,她的成就高于冰心。”[11]这位走出闺门,接受新思想,以新眼光审视周边世界的女性作家还获得了鲁迅的赞许,鲁迅公然宣称她用手里的那支独特的笔描绘出了“高门巨族的惊魂”[4]145。鲁迅编撰的《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里收录了凌叔华的作品,这无疑是对凌叔华文学创作的充分肯定。

1953年,凌叔華文学创作生涯中后期最重要的作品,英文自传体小说《古韵》在弗吉尼亚·伍尔夫夫妇创办的霍加斯出版社出版。维塔·萨克维尔-韦斯特亲自为《古韵》作序,序言中说“她的文笔自然天成,毫无矫饰”[12]。《古韵》出版后,在欧洲引起巨大的凡响,它为凌叔华赢得了国际声誉。当时的一流报刊《泰晤士报文学副刊》、《时与潮》、《环球》、《新政治家》纷纷发文赞扬《古韵》。1969年,霍加斯出版社重版《古韵》,并翻译成法语、德语、俄语等出版。笔者认为凌叔华的自传体小说《古韵》通过孩童的视角呈现清末中国旧式大家庭的日常生活和人情是非,通过对往事的回忆抒发作者对童真世界的向往以及对旧时代女性的同情;它是以中国文化底蕴整合西方文化的文学创作范例,向西方介绍了中国古老的传统文明;它是回忆诗学这一文学理念的文本实践,其诗化的语言恰如其分地传递了凌叔华回首往事时甜蜜的忧愁。《古韵》的发表标志着凌叔华完成了自身多元文化角色的建构,实现了文学与文化跨语境的成功书写。

四、结语

提及林徽因,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提及凌叔华,却少有人知晓她,可是泰戈尔却认为“凌叔华比林徽因‘有过之无不及”[13]。凌叔华出身书香门第,受过良好的教育,学兼文画,集文学创作和绘画才情于一身,既能“偶一点染,每有物外之趣”地调理丹青,也能创作出发人深省的文学作品。她具有画家、作家双重身份,既是载入中国现代文学史册,享誉欧洲的著名作家,也是声名远播的丹青高手。

[参考文献]

[1]凌叔华.古韵[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4.

[2]魏淑凌.家国梦影:凌叔华与凌淑浩[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

[3]陈学勇.才女的世界[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1.

[4]李洛洛.民国才女的爱情往事[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4.

[5]凌叔华.凌叔华文存[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8.

[6]王开林.民国女性之生命如歌[M].长沙:岳麓书社,2004.

[7]张彦林.凌叔华·周作人·《女儿身世太凄凉》[J].新文学史料,2001(1):127-128.

[8]陈敬之.现代文学早期的女作家[M].台湾: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0:79-93.

[9]朱寿桐.新月派的绅士风情[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

[10]严家炎. 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50.

[11]陈学勇.论凌叔华小说创作[J].中国文化研究,2000(1):122-128.

[12]傅光明.凌叔华:古韵精魂[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2004:73.

[13]冯 雪.大女人:民国前卫的女人们[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11:87.

LING Shu-hua, a Talented Painter and Writer

TIAN Zhu-lan

(Department of History,Yunnan University,Kunming 650091,China)

Abstract: LING Shu-hua,born in a scholarly family,has the opportunity to receive good education and explore her potenti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he is successful both in painting and writing. She creates literature and art with her youth and passion all her life. She is known as a unique Chinese orchid because of her artistic styl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history of her being a painter and writer,and analyses her achievements as a painter and writer in different periods.

Key words: family background;schooling;painter;writer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