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重庆大学共和国研究中心简介

时间:2024-06-19

张 华

重庆大学共和国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为“中心”)是2017年成立的一个校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科研平台,挂靠在二级单位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运行。中心前身为高等研究院部分师生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历史的共同研究兴趣而组织的一个内部读书会。经过几年的发展,读书会富有成效地集结、整合了高等研究院在现当代中国研究板块的跨学科优势资源,并展示出相当的团队科研能量。经学校审议通过,正式升格为校级重点科研平台。目前,中心已拥有一支近20位青年教师组成的科研队伍,成员来自史学、文学、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法学、政治学、国际关系等不同学科。这个平台的成立,具体而微地展现了重庆大学力图振兴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研究、建设全国一流综合性大学的宏观发展战略,也蕴含着高等研究院团队的基本学术共识,即对开展当代中国跨学科研究的学术潜力充满信心与期待。中心经研判认为,中国现当代历史经验无疑是未来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研究的一大“富矿”与重要关注点所在。

首先,加强共和国史研究是时代的要求。在当下迅速变动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如何继续提升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品质与社会参与水平,是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需要解决的重大紧迫问题。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深入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复杂历史经验,并在此基础上达成对“中国道路”的深度理解。可以说,真正的国史自觉是学术自主表达、讲好“中国故事”的基本前提。而若欲真正深刻地认识、理解和评价共和国的历史,就必须回到其经验“起点”。综观目前的相关学术进展,在未来的10年到20年间,新中国成立初期历史的经验将会是持续的学术热点。

其次,共和国史研究的自觉来自新视野的激发。新现状和新要求赋予中心的研究人员重新理解共和国史的新视野,要求中心成员从文明的长时段、大视野重新理解共和国史直至整个中国近现代史。中心认为,一方面,20世纪的中国革命特别是共产党革命深刻改变了中国,实际上造成“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另一方面,共产党革命和3000年前开始生成的中国文明传统又有着非常深刻的勾连与传承。因此,中心的大思路是把共和国初期置放在文明传统与革命现代性的双重视野下展开探究,既注重对这一时期政治、法律、外交、文学、民族、卫生等领域所展示出的现代性内涵的发掘,同时保持对这一时期与古代文明的深层延续性的敏感。这样的研究视野恰好呼应了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的前沿动向——文明视野的复兴,使中心研究人员将共和国初期的经验考察与多样现代性之宏大题域勾连起来成为可能。

从文明视野出发,中心将中华人民共和国视为一个融合古今中外的内涵丰富而充满张力的复杂文明体。面对如此复杂的历史与现实存在,单靠历史学一个学科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因此,需要研究者突破学科限制,通过多学科的合作来达成综合、立体的认识,深化对国史经验的理解,并生成具有竞争性的理论化表述。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的多学科建制与年轻老师群体的热情、开放与共识,使得这种多学科的交流与协作成为可能。

自2015年春以来,中心先后组织了近20次读书会,对共和国初期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外交、宗教、民族等领域的基础文献进行了初步阅读,并举办了八次工作坊,对共和国初期的思想改造、婚姻法实施、文艺政策、干部选调、对日外交等议题展开了专题研讨。这些内部的学习与交流,为团队成员凝聚基本共识奠定了基础。中心正式成立后,就于2017年11月与《开放时代》杂志联合举办了以“人民共和国的文明内涵”为主题的第15届开放时代论坛,首次集体呈现了几年的工作成果。2018年11月,中心又与“北京·当代中国史读书会”共同举办了主题为“重返1950年代:历史经验与文明意涵”的小型学术讨论会,围绕共和国初期的经济、政治、社会、文艺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此外,中心还与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中山大学、山西大学、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德国弗莱堡大学、日本一桥大学等海内外高校的众多专家学者建立了良好的学术合作关系。未来,中心将寻求进一步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

近几年来,研究团队陆续推出一系列学术成果,借助国内高水平学术平台,针对目前学术前沿领域发出自己的声音,引起了海内外学界的关注。例如,中心负责人李放春在第14届开放时代论坛上作专题发言《共产党革命、中国文明与人民民主德治》(《开放时代》2017年第1期);李放春、陈颀、郭春林、潘妮妮、张华等团队成员在第15届开放时代论坛上作系列专题发言(《开放时代》2018年第1期);等等。在学术论文方面,除内部刊印的工作论文外,团队成员已在正式刊物上发表相关论文十余篇,如金浪《走出“书本上的马列主义”与实践观念的确立——新中国成立初期朱光潜的土改观察与思想改造》(《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8年第4期),张华《“民主和睦”:1950年〈婚姻法〉的宣传实施与新家庭建设》(《开放时代》2018年第4期),吴奕佳、李放春《建国初期工农联盟的巩固——以1954年春节前后重庆、四川、湖南等地实践为例》(《上海大学学报》2018年第2期),李放春《毛泽东“理一分殊”思想发微》(《开放时代》2018年第3期),等等。这些研究成果具有人类学、文学、史学、政治学等不同学科背景,展现了中心跨学科合作研究的特色。

回顾几年来的工作,中心在取得初步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明显不足,如团队虽具有显著的跨学科优势,但是在达成一般性共识的前提下,重点的研究方向与题域尚不够突出;中心的资料建设处在起步阶段,尚不足以形成对深度研究的强有力支撑;平台吸引了一些有共同志趣的研究生乃至本科生,但尚未把科研工作与系统的人才培养有机结合起来。有鉴于此,中心未来将加强平台的基础建设特别是研究资料的发掘与积累,力争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资料基础。为此,中心在保持开阔的研究视野的同时,将积极投入开展图书、影像、口述资料的搜集与整理,特别注重扎根当地,把重点放在重庆及周边地区,并辐射包括川黔滇藏在内的整个西南地区。此外,中心还计划在渝中、川西、黔东南等地建立若干稳定的合作调研基地。

在未来几年内,中心将继续关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历史经验,将继续沿着文明视野推进相关学术研究,从思想、观念、行动、制度、结构等诸层次深入挖掘国史的文明内涵。同时,中心将立足西南地域与团队科研力量的实际,发展具有自身特点的重点题域。例如,团队将以人类学成员为骨干,集中致力于新中国成立初期西南地区民族团结历史实践的研究。又如,中心还计划由西南地区进一步延伸到东南亚地区,开展新中国与东南亚的关系研究,并将之放置在文明史大视野下来观照和解读。伴随着研究基础的加强以及重点方向的凝练,中心还将注意加强科研队伍的建设包括科研人才的内部培养与外部引进,最终打造出中国西部研究共和国史的高端学术平台。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