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以高质量经济活动推进高质量发展

时间:2024-06-19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主题包含“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意味着我国步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已到达了最后的收官之战。此外,还明确表示我国的经济已实现高速增长,下一阶段的目标是实现高质量发展,这一战略的核心思想是“质量第一,效益优先”[1]。这一决策是经党中央对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深入剖析与慎重考虑后决定的,实现这一目标,对我国有着至关重要的积极影响,如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顺利建成,我国2020年全面小康社会美好愿望的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全面建设。立足于当今全新的历史角度,不难发现,高质量发展对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有明显的成效。

高质量发展对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来说是势在必行的,但是要实现这一目标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需要攻破的难关一重接一重。就当前的情况来看,要做到“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要求不难,难点在于如何定义规范的标准、如何坚持下去等问题。

一、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要从‘有没有’转变到‘好不好’,关键在于推进高质量发展,对于提升供求关系动态平衡的基本保障,就是对其中实质性的结构调整和改革。”[2]做法就是始终要以人们日益增长变化的越来越追求多样、个性化的需求为导向,深化改革经济发展体制,最大限度调动配置好人力物力资源、现代投资金融以及人才科技创新等生产要素,侧重发展实体经济,持续带动资本生产率、劳动产出率、科技投入回报率以及全要素生产效率,推动投入和产出、供求的健康动态平衡,达到企业有盈利、员工有薪资、投资有分红、政府有税收,畅通市场各环节的大局经济循环最佳状态。

(一)从宏观的层次来看,高质量发展首要是稳定的经济增长,城乡区域健康均衡发展,以创新带动,推进绿色可持续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

1.发展均衡性。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在追求经济发展速度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各领域的协调发展。从经济体系来看,要合理规范国民经济在其中的重大比例,协同科技创新、实体经济、人才资源以及现代金融共发展,推动产业体系现代化;从创新发展来看,要实现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发展的由快到好、由粗放到集约转变,推动经济发展结构合理化、价值化演变;从城乡区域发展来看,高质量发展就是要实现城乡区域间的均衡。

2.增长的稳定性。在此进程中,能否做到保持经济增长速度与规模化的势头是关键。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很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且达到之后也不等同于可以一直稳定下去,出现大幅度波动是禁忌。

3.社会的公平性。实现高质量发展就要平衡生活、生产以及生态三者,始终坚定以人民群众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走群众路线,始终为了人民、依靠群众,成果与人民群众共享。因而,从宏观的经济层次来看,质量的内容还包括社会、经济、生态多方面,需以民生福利为发展方向,同时维持有效良好的社会治理秩序,实现社会的公正。

4.环境可持续性。绿色健康的发展观赋予了高质量发展进一步丰富广阔的含义。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求社会迸发巨大精神、物质财富,满足人民群众对未来日益增长的美好愿望需求。特别要注重生产优质绿色产品,符合人们对美丽健康生态环境需求。

(二)从产业自身层次来看,优化产业结构布局,推动转型升级,大大提升产业生产发展效益即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追求。

1.产业规模持续壮大,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如服务业、制造业的现代化发展,建设健全现代化产业体系体制。特别要注重对制造业的转型发展,因为其不仅主导着实体经济的发展,还决定了技术创新升级,其产业规模大小映射着目前我国制造业的基础力量、产业体系体制建设的规模效应以及整体实力。实现产业内部组织架构科学优化,持续深化改革。

2.推动创新驱动发展,质量效益大提升。创新是推动发展的首要动能,为建立健全经济体系现代化起到了战略性支持作用;全面综合地映射了产业的实力,在产业竞争中起到关键作用。由此来看,推行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发展战略,对我国企业产业转型发展具有必要性,支撑推动消费者消费观念的转变升级,同时利于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要达成高质量创新发展的目标,需要在多个领域如创新领跑、如绿色可持续、人力资源服务、中高端消费、现代供应环节等创造全新增长点和动力。“在激烈火热的国际竞争中要斩获头角、赢得主动权,加快推动现代化产业事业的步伐,就必须要火速推动科技创新以及产业转型进程。”[3]产业转型发展的关键就是要提升发展的质量与效益,最佳状态是以最少的投入成本实现最大的效益产出,并且日益提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高质量经济活动的表现形式及作用机制

***总书记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不能单纯以我国GDP增长率来论英雄”。判断经济发展形势的好坏,不是说看起来速度增长块,经济形势就好,相反的,速度相对下降也不代表经济形势糟糕。最主要的还是看经济增长是否有质量以及带来的效益。简单来说就是企业有收益、员工有薪资、投资有红利,其本质在于发展经济的进程中产品产出率提高、实际收入提高,推动顾客需求增加以及企业盈利带来投资积蓄增加的良性健康循环。其循环原理是由于产出率提高带来的实际收入的增加,实际收入的增加又激发了进一步的需求和更多的储蓄,同一时间内也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因此,资本的投入会更加偏向替代劳动,从而增加对设备的资金投入以求提高产量,这个就是所谓的资本比。然而实际收入的提高,进一步激发了消费需求又更深层次推动生产积极性、提高产出率。在这种累积式的良性循环进程中,不仅提高了国民实际收入水平,还让企业立足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

在经济活动中,如果有这样的良性健康循环机制存在,能被定义为高质量的经济活动。为什么有的国家能够走向富裕?是因其选择了这一高质量经济活动道路决定的。活动的特定性是经济增长的特性之一,这种性质的高质量经济活动能够带来更高水平的产出率和产业煽动效应、更快的技术更新速度、更高效的分工合作以及更广阔的活动空间。这不单一会推动关联企业发展,还可以通过技术发展的增强效应,在不断的实践努力下完成社会整体多方位生产水平、实际收入水平和资本累计三方面共赢。

要判断一个经济活动是否属于高质量范围,首先需要判断该经济活动是否存在具备发展生产力的空间。经过悉心的分析判断后若是认为某一类经济活动存在空间潜力去发展生产率,则在生产率的发展进程中需要更加注重利用广泛的业务来带动,并且对专业知识和能力进行不断的积累。除此之外,也需要考虑到该经济活动的业务范围以及对其他部门经济增长率的影响力,判断其在外溢效益中是否具有发展潜力。该外溢效应除了会影响到高质量经济活动中合作的下游企业,还会对更高收入和需求的影响间接带动劳动密集型服务业中的工资水平,最终扩大工资增长的影响范围。但最不能忽略的是由于高质量经济活动的包容性,许多参与主体如企业、投资人、员工以及政府机构,均从中受益,良性循环不能离开这些主体对高质量经济活动受益的支撑而独立存在。

三、高质量经济活动内涵

高质量经济活动内涵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技术——经济范式时代变迁、交易体系、国内外分工合作体系和国际金融体系的发展以及国家地域规模结构多样性中不断丰富高质量经济活动的内涵。显而易见,高质量经济活动富有特定性。

(一)高质量经济活动规模、结构富有特定性

高质量经济活动是一系列能够协调同步发展的产业性活动,而不能被孤立地看作一件产品、一个行业甚至一种产业。拿一个小小的行业来说,其自身不够能力撑起整个平衡社会范围内的盈利、收入以及产率的协调发展,更何况是对于一个国家、一个庞大的经济体。反观规模比较小的经济体,就算其国内的规模、范围经济不足以提供形成各部门之间的市场条件,但是单凭借一两个小部门甚至是小产品的优势竞争力,也不乏存在拉动该经济体发展,实现其实际收入增加的可能性。

(二)高质量经济活动富有历史的特定性

1840年工业革命后,掀起一次次技术革命浪潮,为人民带来了许多创造性技术——经济范式,全世界的分工合作、经济贸易体系也随革命浪潮在不断地改革变化中。由于各个国家国情不同以及在推进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适用的技术、发展条件不同,决定了不同国家对高质量经济活动和走向的道路选择不同。单纯生搬硬套别人成功高质量经济活动经验,不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无视历史特定性是不可能成功的。举个例子,在全球价值链出现之前,全球生产、贸易体系的代表性特征就是产品内部之间的分工和贸易。但是在全球价值链迅猛发展趋势下,国际分工体系的主要特征已由最初转变成生产模块化和产品内部分工系统化,中间产品和服务产品的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逐日升高,在给发展中国家降低参与门槛限制的同时也大大增加了其生产价值链提升的难度。种种形势的变化,警示着不可能单单盯着某个产品去效仿大国历史上成功经验,必须脚踏实地根据自身条件分析、提升自我价值链来实现高质量经济活动。

四、推动高质量经济活动发展进程的实践道路

要实现高质量经济活动绝对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成功的背后不仅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技术研发取得进步的有力优势,更加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科学有效制度规范保障。

(一)坚定以生产性活动为主导

高质量经济活动的培养、提拔和坚持自身,不仅对经济,同时亦是对社会层面上具有破坏性创造和创造性破坏的两者并存的艰难过程。而对于高质量经济活动的培养和提拔这条路,非生产性活动的干扰和旧经济制度下既得效益组织集团的投机、寻租以及抵制都是绊脚石。高质量经济活动的产生和发展进程中,资本缺少主动性,既不会有意追求实现包容、共享性增长,也不会寻机增加实际收入。只有利润预期能够调动资本,若是出现了更吸引人的投机利润,生产性资本必定会从原先的生产活动中抽离出来,导致该高质量经济活动被迫中止。纵观历史,不论是最先投入工业化的先行国家,还是后期赶超国,均能打破经济阻滞僵局,正确引导资源投入到创造性、生产性活动中,这也是为什么这些国家能够取得经济成果的关键。

(二)推动协同程度深、带动效果强的产业发展

纵观技术变革历史,一个新技术的引入,一国是否能够不受其影响继续保持该国原先技术的领先地位甚至实现超越,由以下两个因素决定:第一,是否能够第一时间在关键投入(动力部门)中领先;第二,是否能迅速在动力、主导和引领三个部门之中得到关于利润和生产率增加的正向反馈。能否做到这两点,由该国技术、生产力以及生产体系的多样性决定。也许中国对比别国核心技术方面以及基础科研方面存在着缺陷,但在中国努力下形成全产业链条内部的产业合作和巨大的国内市场,表明中国潜力极为巨大,这为中国把握时代技术革命机遇提供优势条件。我国国内巨大的消费市场规模降低了单位成本,丰厚的利润回报了技术的研发投入,从而更加激发企业对技术投入、研发的积极性,形成经济范式。

五、结语

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追求是向着推动深化我国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建立健全经济体系现代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想和两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有力雄厚经济基础而努力。从宏观大局来看,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在不断发挥经济进程中整体规模优势同时,也必须持续推进经济发展中质量、动力、效率改革,坚定地走绿色建康可持续发展的新时代工业化道路,不断推动社会正义公平,实现高质量发展成果全体人民群众共享的局面。

开展高质量经济活动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前者的特定性,对选择高质量发展之路附加了更多难度要求。而国家的支持是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一方面,要打破各种阻碍必须依靠强大的国家力量,正确引导社会资源资金投入高质量生产建设活动中;另一方面,完善健全并且有效充分地发挥国家体制创新功能作用,在原有基础的工业能力、产业链优势以及消费市场广阔规模上,不断推进产业间协调能力和科学技术的转型升级,从而进一步谋求经济更高层次的高质量发展。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