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特殊时期下银行业发展的新契机及其风险防范研究

时间:2024-06-19

一、前言

目前,各行各业的发展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银行作为重要的金融机构,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不良的影响下银行应当快速反应,发现和应对经营危机并从中把握发展商机,高效保证银行金融服务的持续性。本文就特殊时期银行应当如何在冲击下,提出应对措施,把握发展新机遇,在充分准备中,快速促进经济复苏,发挥对经济良性循环的作用。

二、特殊时期下我国银行业的发展状况

(一)贷款业务发展势头有所缓解。据相关数据分析,近几年市场中存在行业投资增长过快的现象。货币信贷的过速增长,造成了货币市场经济的恶劣循环发展。特殊时期抑制了贷款速度过快增长,且影响企业短期流动资金安排,部分行业的资金需求将有所减弱。

(二)短期社会公众存款意愿下降,银行资金积累减少。根据人民银行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2019年10月份至2020年2月份我国人民币存款余额分别为190.97万亿元,192.28万亿元,192.88万亿元,195.81万亿元,157.36万亿元。从数据看来,2019年全年人民币存款增加15.36亿元,同比多增1.96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9.7万亿元。而到今年2月,人民币存款增加1.02万亿元,同比少增2845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减少1200亿元。总体来看,2019年,多次的利率调整并没有使居民的存款意愿下降,但受此次特殊情况的影响,居民储蓄意愿有所减弱。由于多数企业减少了个人收入,尤其是旅游与娱乐、旅馆与饮食、文教、修理、美容等第三产业的收入大幅减少,导致公众的存款能力下降,再加上响应政府的号召,居民为了居家防控在家隔离,许多现金收入都留置在家中。此外,除了一般日用消费以及对消毒、口罩等防护品消费外,居民对其他产业的消费需求也在不断递减,同时致使各产业的收入在下降,社会停滞资金增多,银行资金汇集作用能力将有所减弱。

(三)银行营业收入降低,利润减少。特殊状态下,银行的存贷款业务受到约束的同时,还制约了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空间,进而使银行利润空间缩小。首先,由于存贷利差所得利润的下滑,致使居民贷款业务增长显著减缓的同时也造成居民的存款意愿下降。对于银行来说,由于存款来源的减少,对于中小企业可提供的资金空间也就急剧缩小。其次,银行的中间业务收费遭到瓶颈。银行的收费业务主要集中在存取款、汇款、开户、换零钱等密集型劳动业务上,而多数劳动密集型企业都被卷入这场疫情风暴中,复工的不断延迟,致使各企业的损失日益增多,从而使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遭到阻碍[1]。再者,银行不良贷款率突显,缩减了银行的正常利润。据银保监会披露,2020年2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3.3万亿元,不良贷款率2.08%,较1月上升0.05个百分点。在新增贷款不断减少的局面下,因无法准时收到贷款本息,银行贷款损失额增大,减少了利息收入。最后,银行会扩大额外消费。银行为防范病毒再度传播,需对网点营业场所进行严格的消毒防护,对柜台、自助服务机等办公设施进行全面、多次杀菌消毒,并要严格配备红外线测温仪,在客户走入网点前进行测温等,这些都会使银行的成本额外增加。

三、特殊时期给银行带来的发展新契机

(一)把握机会对银行信贷结构进行调整。在不良的冲击下,银行面临着较大的对公业务压力,这些压力主要取决于银行信贷区域、行业分布等,银行应因地制宜,针对不同客户群体进行精准划分。一方面,针对当前和抗“疫情”有关的中小企业,尤其是口罩、消毒液、医疗用品等社会需求急速扩大,类似这些资金急缺的企业,由于现代工业产业链的复杂,涉及众多的上下游,在上游原材料供应不及时等同时,还需支付厂房租金、员工工资等刚性支出。面对这种状况,银行就可打破常规,迅速把握发展机会,及时做好资产评估以及决策,满足这些行业的资金需求。从长远来看,待“春天”来临后,人们会养成更加重视日常卫生习惯,同时也将刺激人们对医疗器械和卫生用品的消费,所以,在未来这些企业将会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同时也为银行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银行通过此次疫情调整信贷结构,不仅可以满足各方对贷款和消费的需求,同时也是银行资金向小微企业倾斜,从而减少银行的经营风险。另一方面,由于特殊时期全国限制出行,大家都大幅度减少出门频率,这就为电子商务、网络教育、生活缴费、网上娱乐项目产业带来了发展契机,所以银行可以把握商机,积极应对,不只限于ETC、“惠生活、惠支付”的发展,还应开阔更多的金融市场工具,紧抓客户的市场需求,早占先机。

(二)优化升级网上银行等服务渠道,打造“零接触”金融服务。由于经济和科技不断发展,传统商业银行的服务渠道已然不能满足当今银行业务发展的需求。银行可以借此次冲击,整合服务渠道,创新服务工具以及服务手段来满足人们金融消费的习惯。在特殊防控期间,银行可以加强线上服务,对现有的网上银行交易系统进行升级和优化,加强网上银行个性化服务能力,发挥网上银行与客户“零接触”的体验优势。第一,银行需要提高手机银行的安全性。商业银行客户考虑的因素首先是操作是否安全以及稳定,基于此种情况,商业银行必须建立一个安全、稳健的手机银行系统。从理论来讲,除了现金业务,银行的柜台业务都可以搬到手机银行上来,银行应当优化手机银行的标配功能和扩展功能,让用户足不出户就可以实行查询、转账、缴费、汇款等功能,并且在此基础上发展商业支付、基金理财等业务。第二,扩宽电话银行服务渠道。电话银行是银行现代化经营管理的基础,商业银行目前的电话银行还是呼入式服务模式,即客户通过拨通电话银行的手机号码,就能得到电话银行提供的其它服务(往来交易查询、利率查询等)。从银行的长远发展来看,银行可以开发呼出式营销模式,改变传统的营销方式,向远程电话银行方向发展,增强与此有关的金融创新产品[2]。第三,创新网上银行服务模式。商业银行可以发挥网上银行与客户零距离服务的优势,夯实网上支付功能,并且适当发挥广告的功能,推销银行各种金融、理财产品,加大金融业务的宣传力度。总之,银行应在抵抗不良侵袭的同时,积极促进自身业务的发展,占领金融消费市场,实现金融消费市场逐步转向现代化发展。

(三)发挥客户资源优势,加强银保合作。每一次风险事故后,都会引起人们的风险意识。几乎每一次大事故后,公众都会加强投保力度。回首历史数据,2003年“非典”推动健康保险为代表的保险业保费收入快速增长,当年5-8月,健康月保费同比增速高达309%、265%、158%、131%。显然,待“寒冬”结束后,保险业将迎来高速发展机会,保险行业将会迎来又一春天。此次特殊状况将会为保险业带来长期利好的局面,银行保险业务具有发展潜力,银保融合是银行业和保险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银行应当把握时机,强化与保险公司的合作力度,创新与完善保险产品结构。银行可以为保险公司代理的业务不可胜数。从目前来看,银保产品多为理财类保险,而缺少纯保障性保险。银行可以和保险公司一同开发更多的保险险种,如健康险、家庭财产保险、人身意外险、信用贷款类保险等,满足客户多样化的保险需求,推动银行新的收益增长点的上升[3]。

四、在“求进”中加强金融风险管控

(一)建立安全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商业银行进行风险管理控制可以减少在经营活动中可能遭遇的风险损失,实现在最小风险下寻求最大盈利的目标。商业银行在合规经营的前提下,要树立风险防控意识,建立全面防控系统,提高预测预警预防各类风险的能力,使得金融风险调整在自身可调控范围之内。要立足于市场环境的变化,利用风险分析计量工具加强风险控制,建立高效、科学的风险数据库,提高风险信息专业化处理水准,为实现银行业稳健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加强信贷管理,提升信贷资产质量。商业银行对信贷管理制度进行管理和完善,有利于减少信用风险的发生频率。一要加强贷前调查。商业银行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国家的产业政策,把有限的贷款资源投放到高质量、高效益的行业和地区,加强行业和地域的风险分析,提高信贷业务准入门槛,完善贷款受理与发放流程,加强审贷效率,提升客户满意指数[4]。二要加强贷中核查。商业银行在了解贷款方的基础信息上,还应把控好第二道防火线,严格把控借款人生产、获利、资产、负债等情况,结合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企业现金流量变化等基础上,根据客户还款能力进行额度贷款发放。三要加强贷后管理。构建科学的风险管理防范机制,加强对售后管理的关注力度,加大对问题客户的监测管理,防止不良贷款率的上升。

(三)展望未来,发挥金融科技支撑作用。目前,5G技术已经从开发阶段转为应用阶段。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应该抓住5G时代发展契机,结合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数据管理技术,归集数据,构建科学、全面的风险数据管理平台。银行可以通过这些技术,将风险管理镶嵌到行业供应链、企业经营生产流程中去,实时把握客户的资产状况,从而使得金融信用风险更加实时可靠[5]。总之,银行需要借助互联网等高新技术手段,克服信息不对称,风险可控差等问题,让金融服务业更好、更进一步的发展。

(四)打造专业化风险管理团队。从银行的长远发展来看,人才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之源,所以银行应该定期开展员工培训。建立科学、规范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一支精通行业法律法规、专业技术强硬、职业素质精的风险管理队伍。同时还应建立有效的人才管理机制,充分尊重员工意识能动主动性,为员工提升风险管理控制水平,提高防范、化解风险的能力提供发展平台。

五、结语

特殊时期下,防控对银行的发展造成了短暂的经营困难,但也孕育着新的发展机遇以及发展契机。在瞬息万变的市场里,银行机构在努力挽回经济损失的同时,也要“化危为机”,牢牢把握机会进行创新改革,提升银行的金融服务能力,促进经济运行良好发展。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