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智能制造产业集群发展路径规划研究

时间:2024-06-19

庞仙梅

一、前言

自2008 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正式获得国家批准并发展以来,北部湾经济区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和自然资源不断完善区内的基础设施,优化产业布局,加强港口资源整合,面向东盟开展跨区域的合作,该区域的经济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目前,北部湾经济区形成了若干初具规模和产能的产业领域,如交通运输、石化、钢铁、煤炭、冶金以及商贸、加工制造等。然而,当前北部湾经济区仍然以严重依赖自然资源的高能耗、重污染型产业为主,高科技制造业在区域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仍然偏低。面对这些问题,广西如何利用好新一代信息技术,将其与传统制造业进行有效融合,通过建设智能制造产业集群促进北部湾经济区制造业产业链转型升级,推动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迈向新的台阶,这是当前广西经济发展中急需探讨的问题。

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智能制造产业集群需要破解的瓶颈

根据产业集群发展的要求,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要发展智能制造产业集群仍然有比较明显的差距和短板,具体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总结。

(一)区域内的产业布局有待进一步优化

广西虽然拥有入海口的区位优势,且是西南地区唯一的出海通道,北部湾经济区本应成为广西,甚至是整个西南地区的龙头,但该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并不比其他西南地区高多少,这与其长期的产业布局不合理有很大关系。长期以来,北部湾经济区产业发展主要围绕其丰富的海岸资源展开,发展了货运、重化工等产业,这些产业对海洋和陆地环境的污染大。更重要的是,北部湾经济区各城市在产业布局上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重复建设现象,这些产业虽然在短期内可以带动区域内部的消费和城市经济增长,但区域内产业的重复不仅加剧了区域内部的竞争,也降低了区域内各城市发展上的协同性,区域经济发展严重依赖自然资源消耗,经济发展缺乏可持续性,因此发展智能化、集聚化的产业是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发展中应着重解决的问题。

(二)行业龙头企业仍然以传统制造业企业为主

北部湾经济区最初以水泥、烟花和制糖等粗放型制造业为主,后来引入了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台湾冠捷科技集团以及一批石化企业,建成了电子信息产业、石化产业、食品加工产业和生物医药产业等特色产业,但这些产业仍然以传统制造业为主,与国内外区位优势更加明显的其他地区同类企业相比,北部湾经济区这些产业在企业规模、产业链布局和关键核心技术等方面存在着一定差距。因此,北部湾经济区需要利用自身的优势抓住人工智能技术革新的机遇,通过产业集聚提升本区域的制造业水平,实现弯道超车。近年,北部湾经济区各城市在发展本市主要产业时均提出了“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的发展思路,还需要进一步思考如何壮大做强区域内龙头企业,利用新技术培育智能制造产业集群。

(三)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创新动力仍然欠缺

北部湾经济区近年所建设的产业园区的主导产业存在一些比较普遍性的问题,这些产业在核心部件、重要材料、主要设备等方面的区外采购和进口需求仍然很大。依托区外实力强劲的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引入,北部湾经济区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产业的转型升级目标,创造了高额的产值。以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的北海市为例,该市已集聚了计算机、光电显示和电力电子等众多领域的行业知名龙头企业。2006 年,该市电子信息产业的产值仅仅只有25.6 亿元,但到2009 年产值就达到了102 亿元,并在2015 年产值跃至了1034.8 亿元。然而,北部湾经济区重点扶持的产业因科研体制限制、区域内科研力量分散、项目重复建设、技术研发投入有限等方面的问题,其关键技术仍然受制于人,导致了在与区域外的企业竞争过程中存在着产品特色与技术含量不足的问题。

三、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智能制造产业集群的推进路径

(一)区域分工合作路径

在北部湾经济区内建立更加健全的分工体系,形成有效的产业集群推进机制,这是该区域共建智能制造产业集群的重要路径之一。分工就意味着区域内各城市之间应当优势互补、各采所长,应当尽可能确保产业集群发展所需的各种要求能够在区域内部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这也是北部湾经济区各城市实现共同发展智能制造业的前提条件。在经济全球化和中美贸易摩擦持续发生的背景下,北部湾经济区智能制造相关企业应当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全球智能制造价值链的中高端分工之中,使所建立起来的智能制造产业集群具备较高的能级和影响力。具体来看,可从三个方面推进北部湾经济区智能制造产业集群的区域分工合作:

1.应当发挥区域的比较优势,优化智能制造产业链分工的布局。南宁具有省会的区位优势,但因房价和劳动力价格过高导致其商务成本也相对较高,周边其他城市的商务成本优势则相应的突现。北海、钦州、防城港具有沿海港口交通运输优势,应当对这些城市的港口基础配套设施进行升级,提升港口海运能力,并优化区域内连接这些港口城市的陆路交通,加强南宁的交通枢纽基础设施建设,在区域内部分形成更加便捷的物流优势。此外,还应积极改善区域内的营商环境,为吸引外部投资和相关项目的落地创造有利的公共服务与市场竞争环境。北部湾经济区的南宁市作为省会城市,在整个区域中发挥着中心城市的作用,该城市汇聚了该区域科技创新的大部分机构、设施及人才,且这种科技创新资源与创新链高度集聚的趋势在近年国家对省会城市加大扶持力度的背景下进一步强化,但这也造成了北部湾经济区其他城市创新资源偏少、创新能力不足。因此,在进行智能制造产业布局的过程中,应当区域内部创新链与产业链的空间融合,应依托南宁的中心城市优势,以资源共享与辐射服务为基本原则,建立两链深度融合的合作模式。一方面,推进主动走出去的路径,通过异地建设新型研究院和共建大学的分校、共同建设创新中心以及与企业合作建设成果转化基地,推动南宁市创新链在北部湾经济区扩散外溢;另一方面,推进积极接进来的路径,通过开放南宁市的创新平台和鼓励其他城市的企业在南宁市建设研发机构,让北部湾经济区其他城市共享南宁市的创新资源及各项创新研发配套设施与服务。

2.应当明确行业龙头企业的分工,培育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南宁作为北部湾经济区最大的城市,并不是必然会在智能制造行业的各个领域都出现行业龙头企业,区域内其他地区依托自身的区位、产业优势,以及受到地方历史文化因素的影响,也可以出现在某个领域发展更好的龙头企业。因此,在北部湾经济区内培养龙头企业应当以分工为基础构建龙头企业培育的推进梯队。第一梯队是南宁市,应当发挥其省会城市功能、创新资源的集聚优势,在信息技术、生命健康等重要领域推进龙头企业培育工程。第二梯队是沿海港口城市,发挥交通运输资源与多产业集聚的优势,在智能制造行业的个别领域培育龙头企业。例如,北海市可以发展电子信息业与制造业融合的相关智能制造企业;第三梯队是北部湾经济区内的其他中小城市,发挥专业化集聚优势与本土文化优势,在更加细分的领域培养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北部湾经济区在培育了各城市不同梯队的智能制造产业龙头企业以后,还需要突出龙头企业在区域内各城市的产业链与创新链区域合作中的带头与凝聚作用。在龙头企业的产业链区域合作方面,可通过在不同城市在集聚区设立二总部、加强各产业集聚区的合作以及建设跨市的产业联盟与产业基金,实现区域内部的合作共赢,减少要素流动障碍,降低产业发展的制度成本与商务成本,为龙头企业的成长与发展解决资金和配套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在龙头企业的创新链区域合作方面,可通过建立与生产基地配套的技术创新机构和部门,以及围绕龙头企业建立新型产学研合作体系,有效保障龙头企业的跨地区创新链建设。例如,北部湾经济区部分龙头企业在各市均建立了生产基地,还需要建立与之配套的科技创新中心,可发挥这些科创中心对智能制造产业集聚区的创新引领作用,将其建设成为区域的智能制造产业创新中心。而对于北部湾经济区电子信息、石化等产业的龙头企业分布于北海、防城港等地级城市,但研发和人才培养又主要集中在省会南宁的情况,就需要鼓励南宁市的高校与科研院所更加主动地配合实施创新“走出去、接进来”战略,不仅要服务其他城市企业的创新战略,也要将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布局在其他城市,并积极接纳其他城市企业的设计中心与创新中心在南宁落地。

3.应当将分工聚焦,集中各自优势开展关键技术的攻关合作。智能制造产业是一项全新的产业,需要整合新旧产业的力量共同就智能制造产业的关键技术进行联合攻关。要提升北部湾经济区整体的技术攻关能力,就需要区内各个城市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到智能制造产业的优势领域,共同争取国家和自治区的资源往该产业的优势领域倾斜,提升北部湾经济区该产业的整体实力。北部湾经济区各城市在开展智能制造产业关键技术攻关的分工过程中,可以充分依托区内已经引入的科研机构、国家级科学设施在区内布局以及教育部在区内的一流学科建设布局,建立起更为明晰的科研创新区域分工。此外,对在智能制造产业的核心关键技术有较大需求的龙头企业,地方政府可在龙关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投入基础上为其提供更进一步的支持与公共服务,确定科技创新要求在哪些智能制造产业的哪些领域、哪个城市产生的叠加效应会更加明显,据此确定北部湾经济区各个城市的技术攻关分工。围绕智能制造产业集群建设中面临的核心技术攻关问题,北部湾经济区可通过区内已有科研机构合作建设新型研究机构,共建共享大型科研设施,建立覆盖整个产业链的产学研合作创新链,并通过共同建立科研创新专项基金,在智能制造的新领域积极开展、扶持高水平的科研攻关合作,实现技术创新的体制与机制创新。

(二)政策配套服务路径

1.加强顶层设计,促进区域分工协同推进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加强与区域内外部大学、科研机构与企业在工业机器人、高端装备、智能检测等智能制造产业相关领域的合作,在产业集聚区培育一批拥有智能系统集成能力、智能装备研发能力以及智能系统与装备关键零部件研发、生产能力的企业,引导其发展成为集聚区的智能制造骨干企业,通过骨干企业的带动与辐射,逐渐在北部湾经济区建立起智能制造产业的集聚区。例如,可以聚焦本区域的加工制造与石化等传统优势产业,鼓励其引入工业互联网技术进行产业的改造与升级,在其生产过程中融入人工智能、大数据与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建设具有示范作用的智能车间和智能工厂等智能化生产设施,面向传统产业的企业推广智能制造方式,鼓励其积极应用最新的智能化生产技术,在北部湾经济区打造智能制造示范基地。

2.创新区域利益协调机制,充分调动区内各城市参与智能制造产业集聚区建设分工的积极性,拓展制造业合作的载体。北部湾经济区要切实有效地推进智能制造产业集群建设的空间分工,就必须建立起与相应的空间分工治理模式,并出台与之配套的区域利益协调政策工具。只有建立起能够保障北部湾经济区各城市利益的协调机制与政策,才能真正激发其在智能制造产业集聚区建设分工中的作用。由于各城市之间的竞争仍然存在,要使之放弃部分产业参与到区域分工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阻碍,因此还需要从财税分配、GDP 考核等方面的政策制定上破解该难题。北部湾经济区可在智能制造产业试行税收共享和GDP 共享等相关政策,逐步取消区内各城市招商引资竞争过程中所采取的税费减免和财政补贴等竞争性政策,建立区域的统筹机制。针对北部湾经济区各城市及其与区外科研机构、企业和资本在智能制造产业可能存在的合作空间,从项目准入、投资融资及公共服务便利化等方面为区内外合作提供更多自主权,支持共同建设智能制造的协同创新中心、大型基础设施,为区外合作者的落地及参加本区域智能制造产业化与集聚化进程提供更加有效的服务。

3.建立多样的区域合作机制,通过建立一体化支撑平台和设立专项建设资金推进智能制造服务体系建设,引导跨区域的合作。为智能制造产业集群建设打造的跨区域一体化平台,并不只是体现在各城市的共建共享,更重要的是要实现区域内部智能制造产业的一体化实体型运营。北部湾经济区各城市可共同出资,创办智能制造产业创新基金会,下设成果转化、创新投资等相关机构,建立政产学研的合作机制,通过规范化的运作,尽可能争取国家层面给予的支持,并将各市的合作以立法规范的形式确立为合作制度。同时,依托一体化支撑平台,邀请各方共同制定智能制造的相关标准,在北部湾经济区培育和引进一批达到国家要求的智能制造系统,并支持区外质检机构在本区域设立分支机构,加强区内外智能制造相关质量安全标准的对接与互认。此外,还可面向区内外举办智能制造的相关交流活动,不断扩大北部湾经济区智能制造在国内外的影响力。

四、结语

北部湾经济区要在与国内外其他智能制造产业集群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改变区域内各城市之间的传统竞争模式,解决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的问题,将传统制造业与新兴的人工智能相关技术产业进行资源上的整合,将本区域建设成为具有相当规模的智能制造产业集群。要实现该目标,不仅要加强区域内部的分工合作,发挥各自产业与资源的优势,将有前景、实力雄厚的产业与企业聚合起来,形成智能制造的龙头企业、配套企业及专业协作集群,有效提高创新资源的配置效率和专业集聚度,通过建立和健全区域分工体系、产业链合作体系和政策保障体系,推动北部湾经济区智能制造产业朝向更高质量一体化方向发展。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