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滨州市海洋经济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

时间:2024-06-19

杨蓓蓓 刘春霞 张振华

一、前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陆地资源的开发逐渐趋于饱和,对经济的贡献支持力度也慢慢变弱,而开发海洋、发展海洋经济的作用日益凸显。近年来,我国也更加重视海洋经济的发展,开启了由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转变的发展思路。党的十八大以来,更是将“建设海洋强国”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沿海各省市也加强发展海洋经济,形成助力海洋强国的热潮。2018 年,***总书记连续两次就山东省海洋工作作出明确指示,希望山东在发展海洋经济上走在前列。***总书记强调,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要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为海洋强国建设作出贡献。滨州作为山东省7 个沿海城市之一,加快海洋经济发展,建设海洋强市既是实现滨州经济飞速发展,建设“富强滨州”的关键所在,又是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表现。

二、滨州市海洋经济发展的基础及优势

(一)区位条件优越

滨州地处山东省北部,北邻渤海、中贯黄河,是国家级交通运输主枢纽城市,山东省是连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区域,也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环渤海经济圈、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等重大战略的交汇叠加地区。滨州港获批国家一类开放口岸,成功开启了滨州走向世界的“海上通道”,也为济南省会城市群经济圈提供了方便高效的出海路径。

(二)战略优势明显

滨州是黄河三角洲最大的行政区,曾是国家“黄蓝”两区战略的主战场,作为《山东省“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确定的“两带”之一,随着海洋强省战略的深入推进,十大行动实施、港口集团整合等带来的政策红利将不断释放。加之各项国家重大战略规划的推进落实,为加快滨州海洋经济发展融入“双循环”格局,放大多重战略的联动共振、集成叠加效应,带来了良好的政策机遇。

(三)自然资源丰富

滨州市作为山东7 个沿海城市之一,具有拥河向海、陆海一体发展的独特优势。滨州海岸线总长126.44 公里,沿海滩涂面积1700 平方公里,区划海域面积1895.93 平方公里,-5 米浅海面积2000 平方公里。滨州有德惠新河、漳卫新河等30 公里以上入海河流8 条,有海洋生物800余种,已探明矿产资源20 多种,并且拥有大量的天然卤水、风力等自然资源,是山东省重要的海盐生产基地和最大的绿色食品(水产品)生产基地,还有丰富的海洋能资源,如潮汐能、波浪能等。

(四)海洋产业稳步提升

滨州市14 个主要海洋产业、10 个相关产业及科教管服等海洋产业基本全覆盖,其中海洋传统产业优势较为突出,如海洋化工、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在海洋经济中占比大。同时,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也较为迅猛,如海水淡化、海洋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也逐渐崛起。2020 年14 个主要海洋产业9 个实现正增长。海洋渔业不断发展壮大,2020 年实现对虾产量11 万吨、育苗320 亿单位,稳居山东省第一,并荣获了中国生态盐田虾之乡、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等称号。海忠软管成为国内唯一、全球第四的海洋软管制造商,开泰集团成为国内最大、全球第三的抛丸产品专业生产商,润龙风电装备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35%,鑫岳化工成为国内最大的环氧丙烷生产基地。

(五)生态优势突出

滨州地处大气、河流、海洋与陆地交接带,多种物质和动力系统交汇交融,浅海、滩涂、湿地、贝壳堤等多类生态系统交错分布,鱼虾蟹贝藻等水生生物资源丰富多样。滨州独特而又良好的海洋生态系统,为落实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理念奠定了基础,有利于实现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经济发展与生态修复的有机统一,从而变生态要素为资源要素,变生态价值为经济价值,变生态优势为发展优势。

三、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

(一)经略海洋意识比较淡薄

长期以来,受滨州市主城区离海岸线较远等因素影响,外地人对滨州作为沿海城市的存在感比较低,甚至有很多本地人对滨州沿海城市的概念都比较模糊。同时,受长期以来发展思路的束缚,重陆轻海、重近海轻远海的观念根深蒂固,全市经济发展主要关注陆域经济,对海洋经济发展不够重视。而海洋经济也仅仅局限在滩涂、近海和海岸带狭小区域内,具有明显优势的深远海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开发利用。社会各界对海洋经济、海洋产业的概念、内涵、外延等不甚了解,经略海洋、向海图强的意识还比较薄弱。

(二)海洋产业结构亟待优化

1.海洋产业结构不合理。滨州市海洋经济总量小,约占山东省的2%。其中,海洋化工产业、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等传统产业比重较大,约占全市海洋生产总值的56.3%。而海水淡化产业、海洋装备制造业、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等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存在着科技含量高、研发周期长、投资大、收益慢等问题,较难获得持续的资金投入,严重制约着产业的发展,目前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仅占全市海洋生产总值的3.5%。

2.海洋渔业产业发展不平衡。海洋渔业是滨州市海洋经济的最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海洋渔业产业却存在着一产模式粗放、二产规模小、三产档次低等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滨州市水产养殖业模式较为粗放,养殖户的养殖技术水平也相差较大;养殖过程中病虫害防治能力有限,同时受天气影响较大,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而水产品加工处于低级阶段,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仍以冷冻品、鱼糜及干腌制品为主。仅有少数企业开展水产品精深加工,对渔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渔业经济的拉动作用较小。

(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1.滨州港发展起步较晚。滨州港口较其他大港口发展较为滞后,同时由于滨州港规模小、港口吞吐量和货物周转量不高,使得滨州一直处于“北靠大海、封闭发展”的尴尬局面,缺乏将现有的资源条件转化为经济优势的能力。同时,滨州港同潍坊港、东营港相邻,港口功能单一,港口产业延伸面窄,且存在一定程度同质发展、无序竞争。

2.基础设施配套落后。受财力不足、建设周期长、规划多次调整等的影响,沿海公路、港口、铁路、疏港公路等交通设施、沿海城镇基础功能性设施建设滞后,从一定程度上推高了域内物流成本,制约了要素往来,限制了海洋经济发展。

(四)海洋人才短缺、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1.海洋类科技人才短缺。滨州现有各大高等院校里针对海洋产业人才培养的学科基本没有,仅有的滨州职业学院“海洋学院”,也以远洋渔业船员培训、海军士官培养和海洋与渔业执法人员培训为主。同时,滨州比一些南方海滨城市缺少优惠的人才引进政策,难以吸引外地优秀海洋人才来滨,导致海洋经济、海洋产业、海洋科技等人才严重不足。

2.海洋科创能力有待加强。滨州市各类海洋产业科技创新平台严重不足,目前整个滨州市尚没有一家国家级海洋产业科技创新平台,仅有少数几家省级涉海科技创新平台,海洋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创新、研发、实验和检测等科技支撑条件较弱,硬性条件有待加强。

3.海洋高科技产业规模小、企业少。受平台、人才的缺乏的影响,导致大部分企业、科研机构科技创新能力不足,而少有的科技能力强的企业,研发机构也基本都在外地。这就使得滨州市海洋高科技产业的总体规模小、产业链短,产品的科技含量水平不高,海洋科技创新对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海洋产业发展起的作用不大。

(五)海洋生态治理压力较大

1.陆源污染物影响大。滨州市有6 条主要入海河流,除潮河外均为跨市境河流,导致陆源入海污染得不到有效控制。同时受渤海湾“喇叭口”形构造影响,海水交换比较缓慢,导致近年来海洋环境衰退的趋势得不到彻底扭转。

2.过度捕捞导致渔业资源衰退。上世纪80 年代、90年代,近海捕捞业发展迅猛,无序、无度的捕捞导致近海渔业资源衰退严重。近年来,滨州市大力开展增殖放流,严格执行伏季休渔制度,但受长期以来过度捕捞和环境恶化的影响,近海渔业资源难以在短期内得到有效恢复,渔业资源持续衰退呈现常态化趋势,近岸海域资源环境和生态修复面临较大压力。

四、推动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策建议

(一)提升向海向洋意识

1.加强市民海洋意识和海洋认同感。设立基础教育阶段的海洋课程,向中小学生展示滨州海洋文化,增加全国海洋宣传日、中小学海洋知识竞赛、海洋作品展示等特色活动。建设海洋教育基地、海洋馆,举办系列涉海论坛、展会、节庆、体育赛事等活动,加大对滨州海洋经济、海洋文化、海洋旅游等宣传,采取各种有效途径提高社会公众的海洋观念。

2.培育经济向海发展的意识。沾化撤县设区后,相当于把滨州主城区向海拉近了一大步,滨州市就是名副其实的“海滨城市”,应该进一步强化城市“向北扩展,经济向海”的理念,深刻把握海洋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制定完善的海洋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和临海、临港专项规划,组织开展经略海洋专题培训,引导社会各界厚植“向海向洋向未来”的发展理念,阔步走向依海富民、以海强市、陆海统筹的“海洋时代”。

(二)构建特色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立足滨州海洋资源禀赋,合理布局海洋产业发展的规划和路径,打造滨州特色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1.加快推进海洋渔业等传统产业发展壮大。以促进海洋产业全产业链协同发展为核心,引导企业整合盘活海洋资源、空间等要素,促进滨州优质海洋企业发展壮大。充分发挥滨州对虾、贝类、丰年虫、微藻等水产品资源优势,发展精深加工,研发生产DHA 藻油、蛋白肽等海洋生物制品,推进海洋渔业向海洋食品领域迈进,实现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突破。

2.针对产业链的薄弱环节精准招商,引进新企业,促进原有产业补链延链强链。重点围绕海洋食品加工、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海洋装备制造业、海洋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瞄准世界500 强、全国1000 强等行业领军企业精准招商,补齐产业链条短板弱项,培育打造一批头部企业和产业集群。

3.提供企业发展所需的成果转化、专利服务、金融服务、品牌服务等要素资源,促进成果的产业化和企业孵化。推动科技企业,通过自主知识产权专利、商标及智能生产线投入的方式,加速海洋产业企业孵化,培育壮大海洋新能源新材料产业。

(三)加强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

1.编制港口发展规划,明确港口定位、产业布局,推动沿海港口统一规划、合理分工、错位发展、高效发展。强化滨州港的功能定位,加快港口总体功能向第三代港口的方向发展,完善提升港口装卸储备、中转换装、运输组织、商贸信息、综合服务等综合水平。谋划重大招商项目,着力发展临港产业和现代物流,逐步将滨州港发展成大宗干散货转运枢纽港、液体散货转运枢纽港,打造海河公铁联运的示范性港口。

2.打造“四港联动”发展格局,明确滨州港、黄骅港、套尔河港、小清河港“四港联动”的战略发展格局,并以此为基础,通过公铁水空“多式联运”贯通,构建以港兴城、港产联动、产城共融的港口经济群,使滨州全域成为海洋经济的腹地。

(四)强化科技人才支撑

1.增加高校海洋专业学科设置。结合“双型”城市建设、产业发展、海洋企业等3 方面的要求,在滨州学院、滨州职业学院、鲁北技师学院等高校增设海洋经济、水产养殖、食品加工、生物医药等领域的专业学科,为滨州相关科研院所、涉海企业培养储备专业人才,提升海洋经济发展的科技智力支撑能力。

2.政府出台相应优惠政策,结合海洋发展研究院建设,依托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多种形式吸引外地优秀海洋领域科技人才来滨工作定居。同时,应定期组织经略海洋、海洋产业等培训班,提升涉海工作人员知识储备及专业技术。

3.打造科创服务平台。加快打造一批海洋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增强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帮助涉海企业加快科技成果落地、转化,促进企业高科技产品的产出。依托海洋发展研究院、海洋产业高端智库等高端技术人才,打造集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技术研发推广、人才聚集、检验检测、成果转化、产业促进、企业服务于一体的海洋创新发展综合体。同时,鼓励企业发挥主观能动性,开展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打造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科创为动力的创新创业生态。

(五)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1.加强入河、入海排污口污染物总量把关,加大对入河、入海排污口的监测频率与监管力度,实行排海污染物质浓度和总量双重控制制度,制定排污口清理整治工作台账,推动入河、入海排污口整治系统化、科学化。

2.加强对海洋污染防治力度,认真做好对海洋养殖污染、海上船舶污染、海洋废弃物污染等的治理工作,逐渐形成“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补偿”一系列的海洋污染收费制度。

3.统筹开展沿海防护林提升、海域生态修复、海洋环境整治和海洋生物资源养护等重大工程,持续保护和修复滨州海洋生态系统,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五、结语

综上,滨州市具有发展海洋经济的独特优势,应结合自身优势,认真分析现有基础和存在问题,强力补短板、强弱项、固优势,抢抓发展机遇,提升向海意识,健全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科技支撑能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把滨州真正建设成为海洋强市,打造高质量发展蓝色增长极。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