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 天津市滨海新区区委党校教务处讲师 张 颖
2015年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了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作为天津自贸试验区主要载体的滨海新区,借助这一历史机遇,通过加速资源整合、完善承载体建设,打造京津冀三地要素交汇、产业融合、互动创新的空间载体和实践平台,充分利用政策红利及自身产业优势实现国家赋予的功能定位。滨海新区应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起到带动和示范作用,它的发展对于激活环渤海地区经济活力,辐射和驱动中国北部地区、东北地区经济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滨海新区地处环渤海经济带和京津冀城市群的交汇点,背靠“三北”(东北、华北、西北),是联系南北方、沟通东西部,连接国内外的重要枢纽。随着京津同城和京滨同城化条件的日益完善,资金流、信息流、人才流融会贯通,各类创新要素的流动和各类创新主体的互动将更加便捷,有利于滨海新区与京津城市圈、京津冀以及环渤海地区的互动融合和交流。这些卓越的区位优势是吸纳国际资本、技术和高新技术产业进入的有利条件之一。
滨海新区拥有海岸线153公里,陆域面积2270平方公里,海域面积3000平方公里,集国际化港口、国家级开发区、保税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出口加工区等为一体。辖区包括先进制造业产业区、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南港工业区、中新天津生态城、中心商务区等产业功能区和世界吞吐量第四位的综合性贸易港口——天津港。滨海新区自然资源储备丰富。拥有水面、湿地700多平方公里;1200平方公里盐碱荒地可供开发,不但生态环境优良,而且具备充足的发展空间;已探明渤海海域石油资源总量100多亿吨,天然气储量1937亿立方米。
2006年,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被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布局,新区被批准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滨海新区正在成为我国继深圳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后,又一带动区域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极。2014年5月20日滨海新区行政审批局正式挂牌成立,这是国内第一个行政审批局,实现了 “一个窗口流转、一颗印章审批”。行政审批局的成立是发挥滨海新区先行先试优势,转变政府职能、推进管理创新、优化发展环境的一个重大创新性举措。2015年3月天津自贸区整体方案通过审批,滨海新区以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为突破口,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转型,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全球竞争合作。
滨海新区承接国内外大量的产业和技术转移,形成了具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和较雄厚的制造业基础,雄厚的产业基础一直是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电子信息、石油和海洋化工、汽车及装备制造、现代冶金、生物技术和现代医药、新型能源和新型材料、轻工纺织、粮油等八大优势产业迅速发展,占新区工业产值的比重已达90%左右。临空产业区、海港物流区、开发区电子工业基地、大港石油化工基地和海河下游现代冶金基地初步形成。创建了泰达创业中心、天大科技园、泰达生命技术、强芯半导体芯片等一批研发中心,已经成为环渤海地区重要产业基地。
滨海新区在基因药物、信息安全产品、新一代移动通信终端、民航机电产品、膜材料、海水淡化装备、电动汽车、无缝钢管等一些高端技术方面都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滨海新区通过优化创新环境聚集了一大批高水平研发转化新项目,形成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拳头产品,到2015年,科技型中小企业20000家、小巨人企业1000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
产业结构趋同,低层次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是京津冀地区产业发展的基本特征,这一产业发展格局是造成京津冀地区经济增长缓慢的重要原因。科学且切实可行的产业发展规划,是区域产业协调发展的前提。京津冀地区经济缺乏一个总体规划,造成市场建设无序,区域概念淡漠,各地政府为了自身利益,实行地方保护主义,在本地区内实行贸易垄断,对资源和生产要素展开争夺;三地又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划,从目前整个区域的空间走向上看,北京向西延伸,天津向东发展,河北省原地踏步。
同时在京津冀区域内部经济发展差异较大,产业结构不平衡。一是北京和天津从各方面指标看,都优于河北省,但两市经济发展规模过大,已远远超过了自身资源所能承载的极限,不利于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京津周边相对独立的其他城市在发展上相互脱节,彼此间的空间联系松散且薄弱。二是从垂直产业层面看,除京津外,该地区的中小城市特色不突出,产业承接能力差,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尚未形成。三是从水平产业层面看,尚未形成大中小城市相互连接、空间布局与功能结构协调发展的产业群与产业网络体系,农村与大城市在产业上的依赖性不十分明显,小城镇在区域产业链中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中介作用,一些小城镇由于尚处于城镇发展等级的萌芽或初级状态,产业特色尚不明显。
市场配置功能相对较弱,行政功能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较强。京津冀作为三个独立的、平等的省级行政区,这决定了三方在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上的差异。各自独立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间存在的局限和冲突,不利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成。同时,区域内市场化程度低,各地区之间缺乏合作的内在动力。京津冀与全国市场化程度较高地区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市场经济发育不充分使得很多市场行为被政府行为所替代,区际间互补优势不能充分发挥。体制性障碍也成为该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一大限制因素。
国家赋予滨海新区的功能定位是:依托京津冀、服务环渤海、辐射 “三北”、面向东北亚,努力建设成为我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逐步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宜居生态型新城区。这样的功能定位,符合滨海新区的实际和未来发展方向,也符合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要求。其关键点是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契机,进一步深化功能定位,找准着力点,承接京冀,拓展发展空间。
滨海新区具有特殊的区位优势,但这种优势是相对于环渤海其他地区而言的。滨海新区就相当于环渤海地区吸引世界产业转移的一个基地,重点应该是吸引环渤海区域外,特别是发达国家的企业来投资,而不是区域内的企业转移到滨海新区。这意味着滨海新区的竞争对手更广阔,而不是与区域内其他地区去竞争。滨海新区发展成败的关键是能否处理好与滨海新区各区域以及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如何能够利用环渤海地区促进滨海新区的开发,又如何通过滨海新区的开发促进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如果不能处理好这个关系,滨海新区的开发就不能得到环渤海地区的支持。而滨海新区如果失去了环渤海地区的后盾,将难以产生足够大的聚集力,吸引产业特别是高端服务产业向滨海新区聚集。
在这个前提下,滨海新区要立足自身,依托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构筑现代产业体系。
1.第二产业在滨海新区产业比重中占70%左右,所以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中,二产的调整与发展至关重要。大力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着力发展先导产业,做大做强高端制造业,重点推进航空航天、汽车及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等产业;积极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产业,建设北疆循环产业经济区;同时注重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问题。按照国家产业导向,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积极推进传统产业内部重组融合,传统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网络经济和创意产业融合,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2.加快发展以高端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围绕建设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生产性服务,以高端服务业为重点,积极培育航运物流、特色旅游、电子商务、健康养老、信息消费等新的增长点促进发展现代服务业。立足东北亚地区产业转移和贸易发展,依托“三北”腹地,充分利用海港、空港等核心资源,着力发展区域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和物流园区,努力成为钢铁、煤炭、成品油等大宗商品的国际性交易市场集聚中心和流通中转枢纽,形成多层次、开放型、高效便捷的物流体系。
3.第一产业所占比重逐步缩小,这是经济发展的趋势,滨海新区第一产业在比例减小的同时,目标是建立都市型现代农业,即依托都市、服务都市,以高科技为支撑,以设施化、工厂化、园区化为标志,以产业一体化经营为手段,以提供安全健康农产品和生态服务为主要目标,融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具有服务辐射带动作用的区域性现代农业。构建具有新区特色的滨海都市型现代农业体系就要求我们树立现代农业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精品农业、观光农业、种源农业,构建特色鲜明的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加快建设一批规模体量大、综合能耗少、污染排放低、技术水平高、经济效益好的引擎和领军项目。
1.构筑大交通体系。作为同生态环保、产业升级转移并列的京津冀一体化率先突破区域,交通一体化有望成为京津冀一体化最先得以突破的区域。抓住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宝贵机遇,滨海新区需要充分发挥自己在政策、产业、交通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其中,发挥新区交通优势、构筑新区对内对外大交通体系,把新区建设成京津冀地区乃至中国北方的综合交通枢纽中心,是滨海新区当前最为紧迫的一项工作。
根据交通部公布的 《全国沿海邮轮港口布局规划方案》,未来一个时期我国邮轮港口发展将以始发港为主体,共有6个港口入选始发港,其中,津冀沿海以天津港为始发港。根据规划,到2020年,将着力打造京津冀 “一环六放射二航五港”的交通一体化体系,而位于新区的天津港就是“五港”中的一港。天津港是世界第四大港,华北、西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口,北京最近的出海口,北京90%的货物由此出海。由于渤海湾港口众多,较为集中的港口资源或多或少存在重复建设、无序竞争、结构性产能过剩等问题。此外要推动城际轨道交通公交化来对接京津冀交通一体化规划。借鉴日本“电车”网络布局,规划建设新区与周边城市(区、县、镇)的城际轨道交通网络,使新区成为京津冀城际轨道交通网络中的重要枢纽和结点,成为对人才和产业都极具吸引力的宜居生态新城区和开放型城市。全力启动区内轨道交通建设。启动和加快Z2、Z4、B1三条轨道交通线路及其延伸线建设,构建新区内部以及与天津港、滨海机场、天津市区和其他区县的快速交通体系。特别是当前宏观环境下,尽快启动轨道交通建设,既有利于推动经济增长,又有利于改善民生,还可以显著增强城市的吸引力。
2.实现区域公共服务一体化。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要素流动一方面是物的,一方面是人的。而“人”的要素流动则是更重要的。人的自由流动要求在京津冀地区内实现公共福利一体化。调查表明外来创业者最看中的是排在第一位的是未来发展空间,其次是生活配套。北京生活的高成本让很多创业者难堪重负,滨海新区应当发挥优势,使创业成本和生活成本都要比北京低至少三成,在现有基础上,打造一批教育、医疗、交通、养老、商业等高水平配套设施,让更多的外来创业者在滨海享受到创业的低成本和生活的高水准。只有这样,才相信会有更多的创业者选择来新区发展。
3.实现要素自由流动。京津冀一体化就是要在北京、天津、河北三地实现商品和生产要素的全面自由交流。为实现这个目标,就要逐步消除影响地区间经济要素自由流动的障碍,打破地区间的壁垒,逐步消除商品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障碍。在京津冀全境实现道路的贯通,取消地方保护、取消关卡、取消户籍制、医保社保公积金等全区域通缴通取、各种政策统一化等等。至于商品的流通、生产要素的流动,就完全交给市场,按照经济发展运行的规律,实现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实现经济发展的最大化。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