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大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新格局下枢纽型大港口发展空间研究

时间:2024-06-19

■郭先登



大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新格局下枢纽型大港口发展空间研究

■郭先登

内容摘要:现代港口的发展已经完全跳出了传统 “海港”的概念,形成海(江河湖)港、陆港、空港等交通枢纽一体化发展的 “枢纽型大港口”新概念。站在 “十三五”规划期的新起点上,中国正在实施的以打造 “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 “一带一路”国家大战略和以构建与完善大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新格局为主体的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决定了枢纽型大港口经济正在成为城市经济发展重要新动力和新增长点的新空间,决定了 “港城一体化”成为现代化国际城市和中心城市的第一基本特征。建设枢纽型大港口需要依托城市行政全域空间;需要深度对接 “一带一路”国家大战略;需要建立与完善通连 “地球村”全空间的城市立体交通体系;需要建设高效枢纽型经济区。

关键词:枢纽型大港口发展空间研究

站在 “十三五”规划期的新起点上,中国正在实施的以打造 “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 “一带一路”国家大战略和以构建与完善大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新格局为主体的国家 “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决定了枢纽型大港口经济正在成为推进城市经济发展重要新动力和新增长点的新空间,决定了“港城一体化”成为现代化国际城市和中心城市的第一基本特征。

依托中心城市行政全域空间,建设枢纽型大港口

现代港口的发展已经完全跳出了传统 “海港”的概念,形成海 (江河湖)港、陆港、空港等交通枢纽一体化发展的 “枢纽型大港口”新概念。理论与实践共同揭示,现代城市要充分发挥拥有比较区位优势和经济地理优势,需要以海 (江河湖)港、陆港、空港为枢纽;以铁路、公路为支撑的陆运,船舶为支撑的水运,飞机等航空器为支撑的空运等为主要发展取向;以桥隧、管道等为重要基础设施的支持手段,突出多种交通模式运行的无障碍、无隔断、无短板的无缝连接,适应交通模式多样化、便捷化和一体化发展的大趋势;建立和完善城市客观所需要的内外贯通、客货分离、经济高效、现代智能,形成通连 “地球村”每一个方位的绿色循环低碳立体交通体系;建立完善的层次型交通枢纽中心,形成连接世界和国内重要“海、空、陆”港口的现代化综合运输通道,形成提升中转与集疏、集散水平。显然,所谓枢纽型大港口必然既具有 “三流 (人流、物流、商流)”流向目的地的强大功能,又具有 “三流”分流中转地的、充分体现无缝衔接的完善功能,成为国内外物流、商流枢纽中心和最便捷的人流集散中心,不断催生出巨大的发展动力,不断开拓城市发展新空间。

现代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枢纽型大港口是依托不同层次的中心城市的发展而实现发展的;城市依靠所拥有的以港口为主体的枢纽交通而逐步发展起港口经济,不断强化 “中心”功能,成为现代化中心城市,进而以中心城市的强大功能带动 “圈群”经济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中心城市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是推动国家或域际经济发展与世界打造“命运共同体”所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城市化发展的进程决定了中心城市必然要成为枢纽型大港口城市;建设枢纽型大港口城市也必然要依托中心城市行政全域空间。现代枢纽型大港口推动着中心城市全域的发展,促使 “枢纽型大港口”与“中心城市”发展空间的高度融合。这种 “发展空间的高度融合”,决定了中心城市更多的是依靠枢纽型大港口的发展而发展,并由港城联动向港城合一的方向发展,进而形成港城一体化。“港城一体化”衍生出来的 “枢纽型大港口城市”的概念,决定了它是 “枢纽型大港口与中心城市全域高度融合”的高端形态,是实施构建与完善大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新格局为主体的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基本特征,是中心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国家确定,“十三五”规划期要 “发展一批中心城市”,中心城市的建立与发展,客观需要加快推进枢纽型大港口城市发展,这样才能不断形成国家和域际发展的新动力,开拓发展新空间。如环渤海经济圈的主要城市都是随着港口经济的繁荣而发展城市经济的;枢纽型大港口经济已经成为城市经济的主体;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国策后,作为首批中国15个经济中心城市和对外开放的14个沿海港口城市的天津、大连、青岛、烟台等城市,都发展成为有世界影响力的枢纽型大港口城市和国家确定的 “一带一路”重要枢纽节点城市。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升级版和世界经济发展合作新版图的形成与发展,我国区域经济越来越多地表现为以不同层次的中心城市为空间主体组成不同规模的城市圈群。随着大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新格局实践的发展,“十二五”规划期末,中国以城市经济圈群空间为主导的区域经济合作区展示出来的新“全景图”是:

以哈长城市群经济合作区;哈大齐 (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等)经济合作区;松花江-牡丹江沿江城市群 (黑河、鹤岗、佳木斯、鸡西与牡丹江等)经济合作区;长吉图 (长春、吉林、延吉、图们及通辽等)经济合作区;辽宁半岛 (丹东、大连、营口、盘锦、锦州、葫芦岛等)沿海经济区;辽中南(沈阳、阜新、朝阳、本溪、辽阳、鞍山等)城市群经济合作区;辽东北 (沈阳、抚顺、铁岭等)城市群经济合作区等。以此为骨架形成跨东北三省全域及内蒙古部分区域的“东北振兴”经济合作区。

以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建立起人口密集地区经济发展科学空间结构和优化开发模式为核心内容的京津冀协同发展为主体;放大到山东半岛(青岛、东营、滨州、潍坊、烟台、威海、日照)蓝色经济区,辽宁半岛沿海经济区,呼包鄂 (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等)城市群经济合作区,太原城市群经济合作区,晋中城市群经济合作区,石家庄城市群经济合作区,晋冀鲁豫 (四省毗邻区域)城市群经济合作区等。以此为骨架形成由京津冀鲁辽晋蒙七省市区全域及豫部分区域构建的泛环渤海经济圈合作区。

以乌昌 (乌鲁木齐、石河子、昌吉、伊宁等)城市群经济合作区,天山北坡 (乌鲁木齐、昌吉、克拉玛依、塔城、阿勒泰等)城市群经济合作区,兰州 (兰州、天水等)城市群经济合作区,兰西 (兰州、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等)城市群经济合作区,银川城市群经济合作区,宁夏沿黄 (银川、中卫、石嘴山)城市群经济合作区,西安—关中 (西安、咸阳、宝鸡、汉中、渭南及延安等)城市群经济合作区,呼包鄂榆(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榆林)城市群经济合作区为主体空间,再放大到拉萨城市群经济合作区等。以此为骨架形成跨新藏陕甘宁蒙六省区的中国境内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合作区。

以黄河为纽带,包括西宁城市群经济合作区、兰州城市群经济合作区、银川城市群经济合作区、宁夏沿黄城市群经济合作区、西安—关中城市群经济合作区,呼包鄂榆城市群经济合作区、晋中城市群经济合作区、郑州城市群经济合作区、山东省会经济圈等为主体空间。以此为骨架形成跨青甘陕宁蒙晋豫鲁八省区的沿黄经济合作区。

以长江三角洲 (上海、江苏、浙江三省市25个省辖市)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 (内含武汉城市群经济合作区、长(沙)株(洲)(湘)潭城市群经济合作、环鄱阳湖 [南昌、九江、景德镇、鹰潭等]城市群经济合作区);成渝 (成都、重庆)城市群经济合作区;黔中(贵阳、遵义等)城市群经济合作区;滇中 (昆明、玉溪、大理等)城市群经济合作区;西宁城市群经济合作区等为六大主体空间;放大到江苏沿海经济区、徐州城市群经济合作区、中原城市群经济合作区、江淮城市群经济合作区、豫皖 (两省毗邻区域)城市群经济合作区、鄂豫 (两省毗邻区域)城市群经济合作区等。以此为骨架形成跨青川渝滇黔鄂湘豫赣皖江浙沪13个省市的大区域长江经济带合作区,使之成为我国城市化程度最高、城镇分布最密集、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大区域空间,成为公认的6大世界城市圈群增长极之一。

以包括福厦漳泉 (福州、厦门、漳州、泉州等)城市群经济合作区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福建省全域为空间主体,放大到赣南 (赣州、吉安、抚州等)城市群、湘南(株洲、衡阳、郴州、永州等)城市群、桂东 (玉林、梧州、贺州)城市群等;延伸至浙东(宁波、台州、温州等)城市群经济合作区。联合台湾省,以此为骨架形成跨闽台赣湘桂浙六省区的泛闽江经济带合作区。

以珠江三角洲 (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肇庆)城市群为空间主体,更有设想,加之香港、澳门空间,建设 “环珠江口湾区经济圈”,打造比肩纽约、东京、旧金山的世界一流湾区经济圈;联合南宁城市群经济合作区、环北部湾 (三亚、五指山、北海、钦州、防城港等)城市群经济合作区、汕头城市群经济合作区、琼海 (海口、琼海等)城市群经济合作区等。以此为骨架形成跨粤桂琼三省区的泛珠江经济带合作区。

国家实施以大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新格局为主体的区域经济发展总体战略,其重大指向之一是城市如何建立以能级为根本标志的有限空间的内涵型布局规模结构问题。“十三五”规划期不断提升城市能级,以合理科学的城市规模结构,推动城市以造极、建圈、联带、组区为导向、形成沿海沿江沿边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的巨大中心作用,促使通过城市圈群拥有的枢纽型大港口,实现水运港口群、机场港口群、陆路港口群等的合作,进入发挥 “圈群”辐射带动作用的新时期。新时期这种制度性的定型,决定了极其需要确立起非常清晰地指导枢纽型大港口城市发展的理性逻辑。理性逻辑概括表述为“一个中心、两大跨越、三大规律、四个全面、五大理念”。即 “一个中心”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永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推进港城一体化发展理性逻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从 “人民万岁”到 “以人为本”再到 “以人民为中心”,一脉相承,共同践行着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永恒的根本宗旨。“人民中心”理论的创立是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的伟大创新理论成果,更加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成为新常态下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伟大的指导思想。坚持 “以人民为中心”,必须以民生价值理念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其核心内容是在国家日益强大的同时,促使形成越来越鲜明的 “民富”,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所必须遵循的客观发展规律。“人民中心”论植根于中华民族 “降福孔皆”、“绥以多福”的优秀传统文化土壤之中;没有民富,国强就会建立在沙滩之上。

理性逻辑指导枢纽型大港口城市发展的完整进程是,坚定不移地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领全局、引领方向、统筹谋划,实现 “五位一体”平衡发展,实现包括统筹发展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统筹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统筹城市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的战略方针,史称 “五个统筹”的协调发展。城市要成功实现“两大跨越”,即成功跨越 “中等收入陷阱”,到2020年全国GDP将达到17万亿美元,人均GDP为1.2万美元,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的总体目标;成功跨越 “区域性整体贫困障碍”,使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完全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不让一个民族掉队,决不让一个小区域成为空白点。枢纽型大港口城市牢固坚持以理性逻辑指导发展,必须长期遵循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规律、改革开放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这 “三大规律”为主体内容的发展规律体系;必须长期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 “五大理念”,不断形成发展新动力,开拓发展新空间。

枢纽型大港口城市要深度对接“一带一路”国家大战略,自觉担当在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中的城市责任,形成新动力,开拓新空间

***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的文明史,近代以前中国一直是世界强国之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随着经济全球化、金融世界化、信息无界化的快速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进出口国,中国经济越来越成为世界经济重要组成部分,世界越来越鲜明地展现着中国与世界打造命运共同体的大趋势。为了顺应世界发展的潮流,实现伟大的 “中国梦”,党的十八大后,党和国家确立了以建设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主题的 “一带一路”大战略。中国实施的 “一带一路”国家大战略,通过以合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以经济合作为纽带,建立多元的、广阔的、无国界的 “朋友圈”;创新南南合作、南北合作等国际合作新模式,通过亚太自贸区等若干个不同方位的自贸区,把中国与世界各大洲、不同国别的地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组成富有活力的命运共同体,这是全球经济治理升级版,充分展现出利在全球,惠之世界的伟大历史与现实意义。“一带一路”大战略,形成世界需要中国,中国融入世界,实现世界经济合作共赢发展的新格局;在造福沿带沿路人民,惠及世界人民福祉中,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历史和现实都更要求中国的城市抓住不同的新机遇,从域情出发,深度对接 “一带一路”国家大战略。如环渤海经济圈主要城市自古以来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口岸和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在现代越来越成为实施 “一带一路”国家大战略的重要枢纽型大港口城市。“十二五”规划期城市普遍以 “互联互通”为抓手,加快推进 “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 “港城一体化”,使枢纽型大港口建设成为历史上最快的一个规划期。我们以2015年15个副省级城市和4个国家直辖市统计为依据,做了 “2015年度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指数对比,排序结果显示,青岛0.923、北京0.917、深圳0.905、上海0.902、广州0.901、天津0.895、大连0.884、厦门0.867、杭州0.852、武汉0.850、济南0.829、南京0.825、重庆0.817、西安0.792、宁波0.784、哈尔滨0.778、成都0.732、长春0.721、沈阳0.686。这是青岛首次在此项排序中位居首位,表现出示范性意义的年度新形象,其2015年海运港口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完成海铁联运集装箱为30万标箱,同比增长36%,位居全国首位;2015年11月青岛港与世界知名跨国公司马士基等实现强强合作,在已经实现了集装箱码头合作的基础上,签署了从国内散杂货码头、拖轮业务到在国外建设码头的三大港口合作建设项目,加快推动了中国企业既引进来,又走出去的国际化活力,提升了枢纽型大港口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空港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新机场总体规划获国家批准,建成后的既定总投资目标是年实现飞机起降45.2万架次、吞吐量50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00万吨,成为城市集航空、铁路、公路、轨道于一体的综合性大型交通枢纽中心之一;铁路陆港建设取得重大突破,铁路北站的投入运行,从根本上颠覆了青岛长期成为运输末梢终端路港的传统形象,使之一跃成为拥有完善中转功能的沿海铁路枢纽港;公路陆港建设取得点赞型成就,形成以高速公路为主导,连通国省干道及县乡村路网,实现行政全域覆盖;城市公共交通建设创造历史最佳成绩,继首座跨海大桥和首条海底隧道开通后,作为山东省内城市首条地铁3号线的正式运营,标志着城市公共交通已经进入立体交通发展新时代,标志着枢纽型大港口经济越来越成为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为城市发展开拓着越来越大的空间。

实践证明,任何一个枢纽型大港口城市都必然受制于 “一带一路”国家大战略;必然受制于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必然受制于城市在国家经济版图里所处的客观位置。更有设想,以成都、重庆、西安、昆明、南宁五个枢纽型大港口城市为中心,构建跨川渝陕滇桂五省市区的 “成渝西昆邕经济圈”,以有利于实现 “一带一路”战略和长江经济带战略的互联互通。这一具有特色的战略性互联互通经济圈,通过建立与完善大通道、大通关、大平台体系,向东可以借助长江黄金水道,发展通江达海的互联互通;向西可以通过目前已经开通的到中亚、欧洲的班列等,形成通往中亚、欧洲的交通大动脉;向南可以依托泛亚铁路南通道,直连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及中国西部出海大通道;向北,经成都、西安可以直接进入亚欧大陆桥,连接北亚、中亚、欧洲等,形成枢纽型大港口城市加快发展新动力,开拓发展新空间。同时,枢纽型大港口城市要以企业为主体,通过市场化操作,不断扩大互利共赢的国际经济合作,开创城市陆海空内外联动的深度对接 “一带一路”国家大战略的新局面。

遵循 “枢纽型大港口”经济发展规律,建立与完善通连 “地球村”全空间的城市立体交通体系

站在 “十三五”规划期的新起点上,枢纽型大港口城市要 “高起点建设综合立体交通走廊”,需要深刻认识、尊重、顺应建设 “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发展规律,确立好发展指导思想和原则;优化空间布局,把握好规划定位,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使城市市政基础设施所具有的首要功能展现出拥有海陆空规模化、综合性交通枢纽的新形象。城市要以积累起来的巨大物质技术基础和拥有的强大生产力,抓住机遇,以行政全域空间为依托,科学布局枢纽型大港口经济发展新空间,形成强大 “枢纽力”。枢纽型大港口发展的大趋势是,港口城市拥有越来越强大的“枢纽力”;“枢纽力”是促使大港口发展不断形成越来越大内生动力的第一源泉,是加快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巨大动力,是深度对接 “一带一路”国家大战略和深入实施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第一推动力。现状城市形成的 “枢纽力”如何呢?我们通过大数据,对国家级四大城市圈群,即拥有186万平方公里环渤海城市圈群、拥有21万平方公里长江三角洲城市圈群、拥有31.7万平方公里长江中游城市圈群、拥有5.5万平方公里珠江三角洲城市圈群做了2015年 “枢纽力指数”对比,结果显示,“枢纽力指数”最高的是长江三角洲城市圈群,为926,珠江三角洲城市圈群903,环渤海城市圈群为825,长江中游城市圈群为614。四大城市圈群枢纽力指数比值是1∶0.98∶0.89∶0.66,而“十一五”规划期末,比值是1∶0.97∶0.83∶0.30。指数比值对比结果显示,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城市圈群几乎是比肩等齐发展;环渤海城市圈群紧随其后;长江中游城市圈群提高了0.36个百分点,突出在高铁和高速公路及桥隧建设等方面。

目前普遍的现状是,城市要建成世界一流水平的枢纽型大港口,其基础设施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同客观需要的强大 “枢纽力”,还有较大的差距;特别是城市市区建设公共交通枢纽港,因受土地等要素影响,对形成市内交通一体化、立体化运行体系,存在着更大的短板。这样,枢纽型大港口既需要继续强化港口新建主体及配套基础设施的步伐,也需要对已经建成、并投入运行的港口主体及配套基础设施客观存在的短板,进行补足、补齐、补强,只有完全消除短板,才能不断催生出开拓发展空间的巨大动力。

加快推进建设世界一流水平枢纽型大港口,无论是新建,还是补短板,必须采用国内外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在主体及其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的所有节点上都显现着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现代化形象;必须采用 “互联网+”的多领域的创新成果,推进以光网、无线、高清相融合,构建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枢纽信息基础设施,在港城一体化所有节点上都显现着创新第一动力的现代化形象。本文强调的是,在突出运用 “互联网+”提升枢纽型大港口空间发展水平中,切忌把互联网与产业要素简单相加,而是需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平台作用,让其与产业要素深度融合;需要通过高速专线,形成不同属性港口之间的无障碍、无隔断、无短板的无缝连接,完全彰显枢纽型大港口互联互通的强大功能,创造枢纽型大港口空间新的发展生态,以生发新的动力,开拓发展新空间。

建设世界一流水平枢纽型大港口,需要按照国家对城市发展 “五个统筹”的工作部署,在构建与完善大国区域经济发展新空间、形成科学合理城市布局规模结构的进程中,把握好城市国土空间进入精细化空间管理新时期,通过空间规划、用途管制等手段,形成完整的大港口枢纽型 (构)筑物发展空间形态管理新模式,形成完善的空间治理体系。完整与完善的空间治理体系也是生产力,它会生发推动发展的强大活力,活力转化为动力,开拓越来越大的发展新空间,其主要聚焦点:一是加快构建公交快速通勤系统,优化路网结构,促进地面地下交通线路有效衔接和便捷换乘。二是坚决实施统一的地下管网建设工程,建成以地下管线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为主导,形成可控可调完善的地下管线体系。三是强化枢纽型大港口 (构)筑物发展空间形态管理新模式,要从“港城一体化”的视角,通过规划的刚性作用,实现筑物科学合理的空间布局;要使筑物发展空间的形式与城市发展整体环境相适应,切忌粗制滥造、照搬照抄、奇形怪状等空间 (构)筑物的出现。四是不断提高符合城市独特山水景观的规划设计水平,规划设计在现代枢纽型大港口构筑装潢装饰中越来越显示出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发展态势。从实证调研中看到,各地普遍提出要把握住枢纽型大港口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进程中,激活全行业每一个细胞,创新越来越擅长和敢于表达城市特色的港口构筑装潢装饰新作,把智慧灌注进构筑装潢装饰的全过程。五是枢纽型大港口要形成定格化的富有中国特色和区域特色的构筑装潢装饰风格。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都有自己优秀传统的构筑装潢装饰设计版样形象,以此让世界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构筑装潢装饰之美、时尚之丽。实证调研成果显示,各地建设枢纽型大港口高度重视通过规划设计充分表达中国结构美学的港口构筑装潢装饰品牌作品,打造中国最具有美感舒适的品牌工程,在品牌定位、构筑装潢装饰风格、色彩材质选用、竞争布局等方面体现大手笔,展现枢纽型大港口新形象。新形象的聚焦点是:港口构筑装潢装饰以留住美丽光影、展现魂牵梦绕壮美画卷为基本理念,守护着乡愁、守护着山水、守护着建筑、守护着城市的“根脉”,释放着乡愁、乡土、乡情、乡音的乐章;实现构筑装潢装饰发展空间形态充分融合世界先进文化,并在围绕着时尚、创意、设计、金融、资本、商贸等各个方面要素与资源的融合中生发港口构筑装潢装饰的强大活力,形成越来越广阔的发展空间。

建设高效枢纽型经济区,形成枢纽型大港口经济发展的主体承载空间

构筑枢纽型大港口发展的功能空间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港口生产作业区,一类是枢纽型经济区。港口生产作业区从功能上细分为装卸区、客运区、仓储区、转运区等数个功能区域;枢纽型经济区是从传统的临港经济区演变而成的更高层次的港口功能区,其从功能上又细分为加工贸易区、科技信息平台区、综合管理服务区、贸易商务旅游购物区、配套生活区等数十个功能小区域。随着越来越强大“枢纽力”推动的 “港城一体化”的加快发展,从 “枢纽型大港口城市”概念内涵出发,位处枢纽型大港口城市的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区、保税区及正在建立的自贸区等多种形态的园区,也应该成为枢纽型经济区规划管理的空间范畴。枢纽型经济区是枢纽型大港口城市向域外展示现代竞争力形象的第一窗口;世界一流水平的枢纽型大港口城市基本完成由传统临港经济区向现代枢纽型经济区的跨越;中国要把建设高效枢纽型经济区,作为承载枢纽型大港口经济发展的第一主体空间。

站在 “十三五”规划期新的历史起点上,枢纽型大港口要以全面提升和发挥资源整合配置能力,及强化港口功能和产业活力为主线建设数十个由不同使用功能的小区域组成的高效枢纽型经济区,切实把港口综合枢纽优势转化为转型发展和产业竞争优势,其聚焦点是:

聚焦点一,建设高效枢纽型经济区要实施产业发展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和建立投资准入与社会信用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以此加快聚集与枢纽型经济区定位相适应的产业,并不断促进产业升级,形成具有竞争力的枢纽型经济形态。枢纽型经济区的重要增长点是实现现代服务业与科技创新的完美融合,促进港区一体化协同发展。这种协同发展的趋势决定了在港区一体化硬件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必须强化软件服务体系建设,以杜绝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好了,而软件服务体系建设迟滞或不到位,最终造成硬件基础设施发挥不了作用,影响了枢纽型大港口良好形象树立问题的产生。

聚焦点二,建设高效枢纽型经济区要全面开启 “云”浪潮中的 “区时代”,把枢纽型经济区打造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科技功能区和国际智能制造中心。IT时代诞生的是制造,DT时代诞生的是创造,其合力催生了“智能制造”新时代。新时代中数据充满机遇,云端决定未来,计算能力成为生产能力,数据将成为最大的生产资料,会成为像水、电、石油等一样的公共资源。高效枢纽型经济区要通过创新科技资源最集聚、创新科技成果最有效、创新科技活力最显著、创新科技体制机制最灵活、创新科技环境最完善,形成创新科技合成竞争力的基本样态,建成强大的创新科技功能区。

建设高效枢纽型经济区,要顺应以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趋势,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建设好智能制造中心。智能制造中心要形成全产业链的智能协作,形成强大引力的特色智能制造产业集群,形成全球智能制造产业体系和创新体系的关键节点和标志性旗帜、示范性空间。在实践中要抓住市场、设计、生产等关键环节,推动智能制造方式实现柔性、智能、精细三位一体化;强力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实现关键材料、核心部件、整机、系统的协调发展,生发枢纽型经济区智能制造产业协同创新和集群与工业基础能力发展新动力,不断形成发展新空间。

聚焦点三,建设高效枢纽型经济区要建设创新型加工贸易新区,以巩固传统加工贸易优势,保持加工贸易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加快培育竞争新优势,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加强产业链分工合作,提升加工贸易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促进原有以沿海港口空间建设的加工贸易区优化转型,促进加工贸易向内陆沿边地区产业梯度转移;深化加工贸易体制机制改革,有序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建立健全与开放型经济相适应的管理体系,逐步变大进大出为优进优出,使枢纽型经济区成为中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的最前沿的一个高效发展空间。

聚焦点四,建设高效枢纽型经济区要充分发挥港区空间多功能的集聚作用。笔者对郑州空港的实证研究看到,近年来郑州市深度对接 “一带一路”国家大战略,以空港为依托,加快集聚发展以智慧物流、信息服务、金融服务、科技服务、电子商务、工业设计、旅游休闲、健康养老等现代服务业新业态和有竞争优势的传统服务业态,通过跨界竞争、跨界融合,形成大流通链、大数据链为纽带的中高端服务体系,已现多点支撑、多元带动的城市现代化国际化新商都新格局新形象,让人耳目一新,成为国内第四大货运空港;成为内陆区域发展枢纽型经济的范例。

聚焦点五,建设高效枢纽型经济区要强化生态与安全管理,牢筑安全底边。枢纽型大港口要针对目前客观存在的安全发展理念不扎根、责任落实不严格、防范监督不到位、资质和标准管理不规范等问题的存在,按照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要求,强化源头管理、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全面提升安全保障水平,突出安全保障是重中之重。特别是对不同功能的仓储区要以最严格的 “零事故”标准,采取最特别的保障措施,强化监管与管理;要努力创造条件,对危险品采取 “飞地”隔离措施,建立港口仓储区。

构建开放型经济发展新结构,创新外向性经济发展新模式

按照 “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必须丰富对外开放内涵,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协同推进战略互信、经贸合作、人文交流,努力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的国策。城市承载着枢纽型大港口发展第一空间的担当,建设枢纽型大港口和不断完善多种功能,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践中要既坚决落实党和国家推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果,又创新符合域情的城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果的操作模式,开创发展新局,促使枢纽型大港口城市全域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发展新结构,创新外向性经济发展新模式。

(一)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发展新结构的主要指向

一是建立优进优出新结构。要从根本上改变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全民招商模式,要在引进来的同时加快推进走出去投资的步伐,实现招商引进来的同时走出去投资,形成 “双强化”的开放经济投融资结构新模式。只有这样,才能高效推动企业的装备、技术、标准、服务等走出去,推动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物流链,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营造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新优势,建成一批大宗商品境外生产基地,提高中国项目在全球价值链中的竞争地位。

二是要把握住国家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的进出口商品结构。在新常态经济形态下,中国出口商品正在发生由以高铁、核能等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业替代以轻纺产品为代表的传统制造业;进口商品由以新材料、新技术为代表的商品替代以消费品为代表传统商品的深刻变化。城市全域要围绕这种深刻变化,建立城市进出口商品新结构。

三是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新业态。随着世界产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全球商品贸易空间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城市传统的进出口商品必将发生深刻的变化。城市在进出口商品结构发生变化的同时,迫切需要适应枢纽型大港口经济发展的新业态,建立以新业态为主导的新结构。

四是要在构建开放型经济发展新结构中,建设好航运中心,要不断提高中国城市航运中心的话语权。2014年末全球10大集装箱港口,中国就占了6个,但是直到2015年10月,宁波航运中心才成为中国在英国上位有话语权的首家机构。城市要使用大数据对港口的货运要素、港口要素、加工要素、贸易要素、金融要素等进行对比研究,把握发展趋势,不断提高航运业对城市经济的贡献度。2014年末统计,伦敦、鹿特丹、新加坡、中国香港等港口的航运业对城市的贡献度在10~20%。现代航运中心将成为物流中心、贸易中心、商业中心、金融中心、服务中心、定价中心等。

五是营造口岸发展新环境。2014年末统计,我国已经拥有293个口岸,按运输方式分:水运口岸135个,航空口岸68个,铁路口岸20个,公路口岸70个;按地域分:沿海口岸148个,沿边口岸116个,内陆口岸29个。口岸是开放型经济发展新结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需要通过全面改革,使口岸经济成为枢纽型大港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加快创新外向性经济发展新模式的主要指向

一是城市要不断创新对外经济合作新模式。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之一是,不断出现联盟伙伴式的外向性经济合作新模式,不断创新国家或区域外向性经济发展新模式。如2015年10月《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谈判结束,标志着一种新的联盟伙伴式经济合作新模式的产生,其核心是原产地及市场准入等新规则。以纺织品贸易为例,届时TPP成员国为了享受出口零关税利益,而必须选择从圈内成员国进口棉花、纱线等产品。这对于目前位居世界纺织品贸易第一大国的中国来说,面临着巨大挑战。城市解决的办法就是要在国家方针政策指引下,不断创新外向性经济发展新模式,不断巩固和开拓国际纺织品贸易新空间。

二是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已经成为国策。随着全球范围内自由贸易区数量不断增加,贸易自由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发展大趋势,中国力争在所有与之毗邻国家和地区建立自由贸易区,形成立足周边、涵盖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及辐射五大洲重要国家、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已经成为国策。城市要按照国家进一步优化自由贸易区建设布局和加快建设高水平自由贸易区的工作部署,全面借鉴上海、天津、福建、广东四大自贸区经验,在复制推广的同时,如环渤海经济圈中的山东、辽宁等省正在加快申报建设自贸区的步伐,青岛、大连等城市也必然要加快做好建设山东自贸区和辽宁自贸区核心区的各项准备,时机成熟,直接投入运行。建设自贸区核心区需要把重点放在通过深化改革,完善体制机制,健全政策体系等方面,不断提高货物贸易开放水平、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放宽投资准入、推进规则谈判、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推进规制合作、加强经济技术合作等方面,使之成为国际经济合作的第一窗口。

随着中国国内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加快发展,中韩自贸区和中澳自贸区2015年12月20日同时生效,中国与此前已经签订自贸的国家和地区,总数已超20个,这些自贸区都表现出不同的运行模式。城市必须适时适应国家与其他国家建立的自贸区模式,为加快建设亚太自贸区,加快同大部分新兴经济体、发展中大国、主要区域经济集团和部分发达国家建立自由贸易区,构建金砖国家大市场、新兴经济体大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大市场,与世界打造命运共同体,展现出城市勇于担当的新形象,做出城市最大的新贡献。

三是把握好国家级新区发展实践,不断创新对外经济合作新模式。自1992年至今,国家相继批准建立了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重庆两江新区、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甘肃兰州新区、广东南沙新区、陕西西咸新区、贵州贵安新区、山东青岛西海岸新区、辽宁大连金普新区、四川天府新区、湖南湘江新区、江苏南京江北新区、福建福州新区、黑龙江哈尔滨新区等15个国家级新区。位处不同区域的新区相继创新着不同特色的对外经济合作新模式。如2015年12月16日国家批准建立的包括哈尔滨松北区、呼兰区、平房区部分区域,总面积达493平方公里的哈尔滨新区,其发展重要指向之一是积极探索如何扩大面向东北亚的对外经济合作新模式,2016年初成为国家试点发展服务贸易新模式的国家级新区之一。

四是率先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跨国集团公司。如环渤海经济圈主要城市是中国拥有国有经济的强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发挥国有企业的独特优势,把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促使国有企业越来越多地踊跃融入进 “一带一路”国家大战略的潮流中,率先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跨国集团公司。同时,城市要通过企业重组,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大力发展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民营企业,使之成为名副其实地跨国集团公司。

五是在企业国际化发展进程中,特别要促使企业在产业国际化同时,使企业公益事业国际化;不断创新贸易经营模式,使企业树立良好的国际新形象。如盛唐时期,都城西安西市有一位商人名宋青,乐善好济,许多穷苦人到此开的药点,都是赠与或记账至年底,还不上则焚之;这种 “取之远,则做大”的商道,广为传诵,柳宗元专篇写就 《宋青传》,可为中国企业实施经济国际化所借鉴。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铸塑中国永不磨灭地港口精神,让港口精神转化成推动物质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动力

笔者在实证研究中深切地感受到,中国所有枢纽型大港口都有充满特色的港口文化;都有产生影响力的先进英模人物,他们创造了若干的 “中国纪录”与 “世界纪录”,如2015年12月1日青岛海港董家口矿石码头公司以2856吨/小时,创造了世界最新单机接卸效率,使单机接卸效率达到设备额定能力的81.6%,比世界公认单机接卸效率75%的上限,高了6.6个百分点,权威人士评论,这是中国创造的 “人机合一”超水准发挥技能的伟大纪录。这些纪录已经转化成中国特有的 “港口精神”,精神变物质,成为开拓发展空间的巨大推动力。

站在新的历史发展起点上,加快建设枢纽型大港口,开拓枢纽型大港口发展新空间,极其需要永远牢记***总书记2015年在出席 “庆祝 ‘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时深刻指出的:“我们一定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理念,让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成为铿锵的时代强音,让劳动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蔚然成风”。聆听与铭记习总书记的伟音,在伟大的劳动实践中使之转化成推动开拓发展新空间的伟大动力。

新常态新时代,枢纽型大港口的建设者已经为城市发展留下了数不尽的动人故事、感人事迹;面向未来需要为这些动人故事和感人事迹书写永恒的记忆,营造让劳动最美丽蔚然成风的社会氛围,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铸塑中国永不磨灭地港口精神,让港口精神转化成推动物质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动力。

参考资料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N].人民日报.2015-11-04.

2.郭先登.青岛市提高“大港口”建设与发展水平思考[J].环渤海经济瞭望. 2009,(7).

3.郭先登.关于大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新格局理论与实践的思考[J].经济与管理评论.2015,(1).

4.大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新格局城市规模结构的思考[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6,(1).

5.郭先登.在建设成熟型经济中心城市中构建大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新格局[J].经济与管理评论.2014,(2).

6.郭先登.在加强合作中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N].人民日报.2013-05-09.

责任编辑:孙铁铭

作者简介:(青岛社科院专业技术职务二级岗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青岛拔尖人才,2015年6月被青岛市委、市政府授予“青岛市资深专家”称号)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