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滨州北海新区开发建设思路探索

时间:2024-06-19

■相 雷

环渤海金项链的璀璨明珠、京津塘和山东半岛两大发达地区的交汇处、中国最后一块尚待开发的大河三角洲——黄河三角洲,经过近二十年的孕育,终于迎来了破壳而出的发展机遇。而这一难得的机遇正值全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之际,在决策中牢牢把握 “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这个目标和要求,是摆在各地区、各部门面前的首要任务。作为黄河三角洲开发主战场之一的滨州市,其龙头和重点区域就是北海新区,如何突出本地资源、做强优势产业,关系该区域预期目标的成败。充分发挥土地和滩涂资源丰富,无大型高污染、高耗能工矿企业、环境容量大,海岸线长、水网密集、水路交通四通八达等优势,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以港航、盐 (油)化工、海洋化工、风力发电、仓储物流产业为切入点,组建大型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带动和促进区域经济迅猛和持续发展,实现 “以园促港、以港兴园、港园互动、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将是北海新区开发建设值得探讨的思路。

良好的机遇

滨州海岸线长约240公里,其中北海新区海岸线长约180公里,滨州港建设的主战场就位于这块充满希望的处女地上,当前新区和滨州港的建设都面临着很好的发展机遇。一是京津塘、山东半岛和环渤海经济区的发展,为黄河三角洲暨北海新区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发挥自身荒碱地资源丰富、临海依河的优势,承接新一轮土地、环境、口岸等资源需求大的产业转移将大有可为。二是山东省济南都市圈和 “一体两翼”发展战略的实施,为北海新区和港口建设提供了发展动力,而作为都市圈唯一出海通道的滨州港,创造条件延伸腹地辐射范围,发展 “海河联运”并打造 “内陆无水港”,进而对都市圈外向型经济形成 “反哺”效应的潜力巨大。三是天津滨海新区建设蓬勃发展,将成为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引擎,居于滨海新区发展龙头地位的天津港距滨州港不足70海里,充分发挥两港的比较优势,近期可将滨州港打造成天津港重要的 “喂给港和反哺港”,实现在竞争中求生存和互利共赢,将会对北海新区和滨州港的发展带来机遇;而远期,可立足滨州市、服务都市圈、对接环渤海,并逐步向西扩展内陆腹地,建成区域综合港。四是随着疏港公路网、铁路网、水路运输网的逐步壮大以及 “国际海铁联运业务的拓展”,滨州港可积极参与新亚欧大陆桥综合运输体系建设,成为众多桥头堡 (大连、秦皇岛、天津、青岛、日照等)的 “辅助堡”,进一步完善 “以港兴区、入桥活港、港园 (北海产业园)桥互动”的发展战略,可为滨州及周边经济腾飞储备发展动力。

立足实际,突出优势做好北海新区的长远发展规划

规划是行动的指南,为发展道路指明方向,规划滞后就不可避免地产生重复建设、浪费资源并造成结构的不合理,从而影响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规划的制定首先要符合当地实际,突出自身优势,“人无我有”的创新精神固然要发扬,但“我有我优”,将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可为创新发展提供保障和源泉,因此 “两手抓、两手都要兼顾”是我们时刻都不能放松的原则。一是突出盐业资源优势做大做强原盐产能和盐化工产业。盐是重要的生活和生产资源,也是高附加值的资源,其重要性不可忽视,北海新区是山东重点盐业规划区,充分利用海水、地下卤水资源,发挥宜盐滩涂广阔的优势,整合盐业规划,扩大产能,壮大盐化工产业规模,应是一项重点工作。二是走集约化发展道路,控制企业占地规模,提高单位土地GDP增加值。土地资源的不可再生决定了土地 (包括滩涂、荒地)的永久稀缺性,在国家严格控制非农占地的宏观调控下,发挥北海新区碱荒土地资源储备丰富的优势,在承接国际国内发达地区新一轮产业转移的同时,坚持走集约化发展道路,合理控制企业用地规模,着力提高单位土地GDP增加值,严防企业 “跑马圈地”、 “囤积土地资源”也是一项时刻不能放松的工作。三是坚持疏浚航道、吹填造地、积聚产业、培植货源的循环经济道路。风风雨雨走过百年历史的天津港,历经愚公移山式的疏浚航道、吹沙造地,劈地建厂,以厂哺港,7亿方沙土变废为宝,港区规模由几平方公里扩张至近200平方公里,航道等级达到25万吨级,吞吐量超过3亿吨,成为了中国北方第一大港,走出一条泥质海岸以港养港的循环发展道路。天津港这条先用疏浚航道的弃土吹填造地,然后在新造地上聚集产业,再以规模化的产业形成的水路货源反哺港口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可为我们借鉴。而且,这一循环发展的模式也可用于上游河流实现复航,打造 “海河联运”密集水路运输网络,进而将腹地向内陆延伸,发展 “无水口岸”。四是合理、综合利用海洋资源,严防海洋资源过度、无序开发。北海新区有海岸线180多公里,入海河流及上游水网密布,适宜发展水路运输的港口岸线资源丰富,而违法使用岸线、滥占岸线、过度开发海洋资源的现象屡禁不止,还有入海河道上游跨河桥梁也没有预留足够净宽、净空,对水路运输网络的形成和构建“海河联运”大通道造成障碍。如不严格加以规范,一方面将严重影响入海河流的纳潮量,造成河道淤积,浪费优良的宜港岸线,导致入海河流及上游水域黄金水道的优势不复存在;另一方面,也会严重影响现有航道通航安全以及汛期泄洪安全。因此,加强集约使用海洋资源管理,提高海洋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妥善处理保护和利用的关系,统筹兼顾养殖、水运、盐业、海洋化工等产业协调发展刻不容缓。

加强北海新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服务功能,扩大现有港口的集、疏、运能力,提高港口综合竞争能力,实现 “港园互动”

由于历史原因,滨州市港口的规模和竞争力一直没有大的发展,导致港口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和拉动作用均较小,而从目前情况看,套尔河及上游徒骇河、秦口河以及漳卫新河水网密布,腹地广阔,两岸宜港岸线资源丰富,堪称黄金水道,其价值和功能远未得到充分发挥,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港口腹地基础设施 (包括公共航道)依托条件差、服务功能不能满足现代化要求,致使港口集、疏、运枢纽能力不强,长期得不到良性发展,缺乏综合竞争力。因此,走港园互动的模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改善港口依托条件,提高港口综合竞争能力;同时,伴随基础设施的改善,园区企业发展空间和规模将会得到进一步提升,新生成的集港货物将反哺港口装卸、仓储经营,待量能得到逐步积累后,可走上港园良性互动发展的道路。

加强风场资源保护做大风力发电产业

在内蒙古、新疆、山东省的威海市、临近的河北省黄骅市,扑面而来的是一排排巨大的 “大风车”迎风旋转,这独特的景观就是新能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风力发电。风能作为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风电技术已日臻成熟,商业化和规模化发展前景广阔。资料显示,每千瓦风电设备成本约为七八千元,每千瓦时风电的含税还本付息成本在0.5元以下,已具备了与南方一些火力发电厂同台竞争的实力。2007年6月,国务院审议通过了《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风力发电又迎来了 “重大机遇”,目前,风力发电在威海市已发展成为电力供应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的风电项目全部建成后,年新增上网电量40亿度,利税6亿元,相比同规模的火电,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24万吨、二氧化硫2.083万吨、灰渣25万吨,其巨大的商业及公益价值不可估量。

北海新区风力资源十分丰富,在城市化建设中,可在公共路网、盐田路网两侧预留风电机组用地并同期建设风电地下管道设施,合理控制建筑物的高度,做好风电商业化利用规划,积极探索组建地方政府以风场资源入股、风电设备制造商以设备入股、国家电网运营商以输电线路使用权入股的股份制风电厂,不仅能节约大量电煤,提供丰富的清洁能源,更是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要求。

开发内河航运资源培育内河水运市场

滨州市境内河网密布,漳卫新河、徒骇河、秦口河等河流都在北海新区入海,自古就是航运通道,埕口、下洼两镇在历史上曾是著名的 “港城”,史志记载,曾有 “帆船如梭,商贾云集,不下千余艘……船只远道而来”的盛景。水运具有投资省、占地少、运能大、运价低并能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率的优点,资料显示:在资金投入方面水运、铁路、公路的基建投资比例为1∶3∶7;水运每马力单位能耗仅为公路的1/10、铁路的1/2;运输成本仅相当于公路的1/7、铁路的1/3;在环保方面,整治每千吨公里货物污染,水运、 铁路、 公路之比为 1∶3.3∶14.6;在运输安全方面,单位死亡率和货损货差也是最低;而且航道建设主要利用天然河道、海域,基本不占农田,还可以利用疏浚航道的泥沙吹填造地。因此,积极探索漳卫新河、徒骇河、秦口河等水域复航的可行性,开发京杭运河出海通道,发展海河相通、干支相连的水路运输网络,将有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收获。

需防止的两个 “观念”

1.规划布局中的 “大而全”论

“大而全”的结果往往是不注重自身优势,什么都要干,什么都做不强,不仅造成新的资源浪费和结构的不合理,而且可能会错过了发展的机遇。就目前情况看,北海新区发展的重点应该是港口、盐 (油)化工、海洋化工、船舶修造、风电、农副产品深加工及仓储物流业,对应滨州港的性质首先是服务于北海新区,其次是延伸腹地范围,因此,目前滨州港主要的功能应是油化工原料和产品装卸仓储为主的液体散货运输、盐化产品和优质农产品为主的件杂货运输、原盐和建材及粮食非金属矿石为主的干散货运输,其他产业及服务的发展应暂居于辅助地位。

2.港口建设的 “速胜”论

港口作为一个水陆综合运输的基础设施,不仅承担着商业服务功能,同时更多的承担着公共服务功能,具有投资大、工期长、财务效益相对较弱、投资回收期相对较长的特点,其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促进以港口为龙头的相关产业发展进而形成的区域国民经济增长上。港口的性质决定了它的建设必然是总体规划、分期实施、滚动发展,因此,港口建设是一个持续投入、分期建设、渐次发展的过程,一个生产与建设交织的活动,这一特点翻开所有港口建设和发展的历史都会得到验证。滨州港的建设也不例外,但它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惠民工程,我们既要看到其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也要看到其对区域经济巨大的辐射拉动作用,站在长远和大局的角度,以前瞻性的视野来支持这项 “先导性”工程。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