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论家族企业的信任治理

时间:2024-06-19

■杨玉秀

家族企业,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以家族利益为目标,家族对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具有控制性地位的企业。目前,在我国民营企业中,大部分企业都属于家族企业,在世界范围内,家族企业也占较大的比重。家族企业的广泛存在源于家族企业自身存在着一定的优势。不同于现代化的公司治理,家族企业治理更多地表现为一种非正式治理,信任在家族企业治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具有节约费用、降低风险的作用。然而,大多数的家族企业往往都属于小型企业,而真正能发展成为现代化大企业的却相对较少。这又是为什么呢?本文就从家族企业信任治理的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

家族企业的信任治理

(一)家族企业中的信任

祖克尔概括了信任产生的三种机制。第一种是基于过程的信任模式。这种信任模式依赖于过去交易的经验,根据一个人过去的行为和声誉而决定是否给予信任。第二种是基于特征的信任模式。该模式依赖于个人的家庭背景和种族,根据他人与自己在家庭背景、种族、价值观念等方面的相似性的多少来决定是否给予信任。第三种是基于制度的信任模式。此模式基于非个人性的社会规章制度,根据规章制度给予信任。据此,储小平提出华人社会中信任产生的三种类型:家庭、家族生活中所习得的核心层信任;泛家族关系运作中习俗、道德规范和礼尚往来所产生的信任,即泛家族信任;传统中有纲常伦纪的礼法制度所产生的信任。相应地,他把华人社会的信任结构概括为三个层次:家族信任、泛家族信任与制度信任。并认为信任模式从家族信任到泛家族信任,再到制度信任的扩展,会导致社会信任水平的普遍提高。

家族企业是家族与企业的结合体,是家族习俗与制度的共存体,因此,储小平的三种信任都同时存在于家族企业中。其中,家族成员之间的信任,属于家族信任,其信任度最高;家族成员和泛家族成员之间的信任,属于泛家族信任,信任度也较高,但是次于家族信任;而家族成员、泛家族成员与通过普通的雇佣关系进入家族企业的人员之间的信任则属于制度信任,其信任度较低。Weberl区分了两种信任方式,即特殊信任与普遍信任,前者以血缘性社区为基础,建立在私人关系和家族或准家族关系之上,后者以信仰共同体为基础。特殊信任体现的是一种特殊主义倾向,表现为 “凭借与行为者的特殊关系而认定对象身上价值的至上性”;普遍信任则具有普遍主义倾向,体现为 “独立于行为者与对象在身份上的特殊关系。根据Weberl的区分可以看出,家族企业中家族信任和泛家族信任属于特殊信任,而制度信任属于普遍信任。在家族企业中,家族信任和泛家族信任是主体,制度信任被弱化。因此,总体而言,家族企业中的信任是一种特殊信任,而非普遍信任。

(二)家族企业中的信任治理

治理问题的根源是企业中机会主义行为的存在,在处理和防范机会主义的问题上有两种方法可供选择。一是通过设计和选择正式制度来减少机会主义的产生。另一种就是利用非正式的制度和关系等来避免机会主义行为的发生。前者属于正式治理,后者属于非正式治理。现代化公司治理的主要方式就是通过设计一整套相关制度、规则来限制代理人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降低其机会主义倾向。而在家族企业中,并不是通过设计一套激励和约束代理人的制度、规则和机制,来防范机会主义的发生,而是通过家族信任、家族忠诚等社会资本因素来减少或避免机会主义行为的发生。基于血缘、亲缘关系的信任在家族企业治理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它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正式的制度控制,成为组织内部正常高效运转的基础。家族企业的信任治理渗透于家族企业的方方面面。在人员运用上,家族企业依据亲疏远近,即信任度的高度,来采用人员;在激励和约束上,也是依据家族信任和家族忠诚来实施,而不是通过专门设计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在委托代理上,更是依靠具有高度信任关系的自己人进行管理,而不是像现代化公司那样聘请代理人进行管理。因此,可以说家族企业内部治理是一种信任治理,属于非正式治理范畴。M.Mustakallio在其博士论文 《家族企业的契约与关系治理》中也指出,在家族企业治理结构中,家族成员间的相互信任成为一种主要的治理机制,它抑制了机会主义行为,有助于形成道德忠诚的声誉基础。

(三)家族企业信任治理的利和弊

家族企业以信任治理代替正式的制度控制,不仅可以防范组织内机会主义行为的发生,而且还可以降低组织的交易成本,节省代理费用。家族企业中的信任是一种基于血缘、亲缘关系以及情感培植的方式建立起来的特殊信任,这是一种信任度较强的信任结构,它遍布于家族成员之中,并且在家族成员和泛家族成员之间也广泛存在,成为家族企业内部成员之间相互信赖、相互约束的基础。这种信任的存在有效地抑制了组织内机会主义行为的产生。而且,信任被视为企业组织内部的润滑剂,能够提升组织的凝聚力,促成组织成员之间的互助合作,使人际间的沟通更加顺畅,从而能有效降低管理事务的成本,降低组织内部及组织之间的交易成本。更重要的是,由于家族信任的存在,家族企业不必像现代化企业那样花费较大的代价去解决委托代理问题和组织内部的监督管理问题。源于忠诚的家族信任是解决代理问题的关键因素,这也是家族企业信任治理的价值所在。

然而,家族信任是一把 “双刃剑”。家族企业中的信任是一种内外有别、呈现差序结构的信任模式,这种信任是一种特殊信任,而不是普遍信任。在家族成员和泛家族成员间具有较强的信任关系,而对非家族成员则信任度较低。这使得家族企业的信任范围只局限于家族或者准家族范围之内,而不能扩展到整个组织和社会。在这种非扩展的信任体系中,处在家族信任之内的行为主体无法使自己的行为超越家族范围之外,从而被锁定于家族的网络之中;处于家族网络之外的行为主体由于信任困境很难将其融入至家族企业的网络之中。于是,家族企业既难以从外界吸收更多的物质资本,也难以在更大的范围进行人力资本的优化,从而无法实现规模经济和企业的扩张。此时,基于血缘关系的特殊信任,往往就会由创业期家族企业发展的原动力,演变成为家族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绊脚石。因而,从长远来看,基于内外有别、“差序格局”基础之上的家族信任及信任治理对家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将形成障碍。

家族企业不同发展阶段中的不同信任治理模式

以血缘、亲缘为基础的家族信任在家族企业治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同时这种仅存在于家族 (或准家族)内部的信任,是一种相对狭小的信任,当家族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时,这种信任治理模式就会对家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形成阻碍。那么,家族企业如何运用信用治理来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呢?答案就是:在不同时期,采用不同的信用治理模式。即,在家族企业发展初期,以家族信任作为企业治理的基础;在家族企业进一步发展时期,以家族信任和泛家族信任作为企业治理的基础;在家族企业发展壮大,向现代化大企业转变时,则以社会普遍信任作为企业信任治理的基础,只有这样,家族企业才能获得长远的发展,而现实中大部分的家族企业发展状况也是如此。

(一)家族企业发展初期:家族信任治理机制

在家族企业创立初期,企业还很弱小,不论是在产品市场还是在要素市场上都缺乏竞争力。在资金筹集上,企业只能依靠家人和亲戚朋友,而很难通过正规渠道筹措。由于企业还处于创立阶段,企业经营的风险较大,还不能在市场中建立起自己的信用,很难通过银行等金融结构筹措资金,更不可能从资本市场上获得帮助,而此时唯一的途径就是企业从自家人哪里获得帮助。在人才运用上,企业也只能依靠自己人。企业风险较大,创业的艰辛、失败的风险使得企业缺乏吸引力,从而很难在社会上招到需要的人才,而且,也没有实力从社会上招聘到高级人才。此时,只能依靠家族内的成员,也只有家族成员才能与之同甘共苦,一起承受着企业创立的各种艰辛和困难。这一阶段,家族企业更像一个家庭作坊。这些现实情况决定了家族企业在创立之初,根本不可能像其他大企业那样,有一套成熟的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和规范性的运作模式。企业只能依靠家族内部人员之间的相互扶持、相互信任来完成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各项事务。此时,家族企业的治理属于一种典型的非正式治理,而治理的基础就是建立在家庭成员之间,基于血缘关系的家族信任。

(二)家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家族信任和泛家族信任为主的治理机制

当家族企业已经由家庭作坊向企业转变时,家的特征逐渐减少,而企业的特征逐渐增加。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需要的资金、各类人员都会随之急剧扩大,此时,仅仅由家族内部提供资金支持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家族内部人员远不能满足企业管理的需要,家族企业必须拓宽信任范围,从家族外部寻取更多的资金来源和信息,运用家族外部人员来经营管理企业。在此阶段,家族企业一般会通过情感培植的方式将家族外部人员进行泛家族化,纳入到类似于家族成员的高信任层级。在家族企业与泛家族化成员之间的信任就是一种泛家族信任,这种信任模式依赖于过去的经验,形成于长期的交往和关系回报。当泛家族信任一旦形成,泛家族成员就能在家族企业发展中发挥出较大的作用。此时,家族信任和泛家族信任共同构成家族企业治理的信任基础。这个阶段,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家族企业虽然也会有一些正式的制度控制,但是,对于高层管理以及在企业的主要利益分配和人员配备上,主要还是依赖于家族内部的 (包括泛家族人员)的协调和协商,家族企业的激励和约束主要依靠家族忠诚和家族信任来实现,以家族信任和泛家族信任为主的特殊信任仍是企业治理的基础。

(三)家族企业向现代化企业转变:普遍信任治理机制

当家族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传统的家族式治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家族企业必须从家族外部大量吸取企业发展的各种资源。在人员运用上,不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能力上看,家族成员和泛家族成员已满足不了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企业必须从外面吸取大量的人才,尤其高级管理人才。在资金筹措上,家族和泛家族内部的资金渠道已经满足不了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家族企业必须依靠金融机构和资本市场作为企业资金筹措的主要来源。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张,家族企业从外部吸取和利用的资源越多,家族资源在企业中所占的比例也就越小。此时,以家族信任和泛家族信任为主的传统的信任治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企业治理的需要,相反,会成为企业发展的桎梏。家族企业的治理模式必须由非正式的家族治理转向正式的制度治理,即家族企业必须要设计、制定和运用一系列的规章、制度、章程等来实现对企业的治理。而依赖于规章、制度产生的信任属于普遍信任。因此,当正式的制度控制和制度治理取代了传统的家族式治理时,从信任的角度看,也就是家族企业治理模式从传统的家族信任治理和泛家族信任治理过度到普遍信任治理。

信任边界的扩展和家族企业的发展

家族企业从创立、发展到向现代化大企业的转变,是家族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表现,但同时也是家族企业的信用边界逐步扩大的结果。可以说,信任边界的不断扩展是家族企业向现代化大企业转变所必须经历的一个历程。

(一)家族企业信任边界的扩展过程

在家族企业创立初期,家族信任成为家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强大支撑,然而,随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这种仅仅局限于家族内部的信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需要,家族信任必须得到扩展。于是,家族企业开始把一些通过长期交往、已经被家族认可的人员纳入到家族信任体系中,形成泛家族信任。泛家族信任的形成把家族企业中的信任模式从单一的对家族内部人员的信任扩展到对家族外部特定人员的信任,也把家族企业内的信任由家族信任扩展到泛家族信任。家族信任和泛家族信任共同形成企业管理的支撑。这一时期,家族企业仍然具有典型的家族特征,家族企业内部治理仍然属于非正式治理。但是,随着家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家族企业需要的外部资源越来越多,企业交往的边界逐步扩大,要求企业的信任范围也必须再次进行扩展,由只对家族内部人员和家族外部特定人员 (泛家族成员)的信任扩展到更广大的人群,即,由原来的家族信任和泛家族信任,扩展到具有普遍性的社会信任,制度信任成为支撑企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到此为止,随着家族企业的不断发展,家族企业的信任由典型的家族信任,扩展到对家族外部特定人员的信任 (泛家族信任),再次扩展到对家族外部广大人群的信任 (制度信任)。

(二)信任边界的扩展对家族企业发展的影响

为什么一些家族企业能从家族治理的弊端中走出,发展成为现代化的大企业,而另外一些家族企业则走不出家族治理的泥潭,最终分崩离析呢?可以看出,信任扩展是一个关键的因素。家族企业内部的信任能否随着企业的发展得到不断扩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并决定了企业的后续发展。当传统的信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需要时,如果家族企业还不能及时转变信任模式,扩展新的信任作为企业信任治理的基础,那么,原有的信任模式就会成为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最终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只有那些能随着经营环境的变化,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而不断扩展其信任基础的企业,才能从传统的作坊式的家族企业走向现代化的大企业。因此,在家族企业的信任治理中,信任能否随着企业的发展而及时得到扩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最终的结局。很多企业不能及时有效的扩展其信用范围,从而使得企业不能发展壮大。

参考资料

1.储小平,李怀祖.信任与家族企业的成长[J].管理世界,2003,(6):98-104.

2.WeberM.ThereligionofChina:ConfucianismandTaoism[M].NewYork:TheFreePress,1951:232.

3.王春和.我国家族企业内部治理模式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6:6-8.

4.何智美.家族企业信任治理的相机选择[J].经济经纬,2008,(4):113-116.

5.周立新.家族企业网络演化:一个社会资本视角的分析[J].求索,2006,(5):9-12.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