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刘丽:续写“我为祖国献石油”

时间:2024-04-23

□ 《民生周刊》记者 于海军

大庆油田,我国最大的石油生产基地。6万多座抽油机井,正昼夜不停续写“我为祖国献石油”的时代传奇。

刘丽是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二采油厂第六作业区48队采油工人,为了油田的高产、稳产,作为新一代石油工人的刘丽,在采油一线奋战近30年。

不同于过去靠地层压力,石油就能喷涌而出。如今,采油开发难度越来越大,新一代石油人的奋斗,不需再用身体搅拌泥浆,而要靠创新去实现突破。

这些年,刘丽研发的各类成果数不胜数,部分成果填补了国际国内技术空白。今年3月2日,由中华全国总工会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举办的2021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中,刘丽榜上有名。

技术能手

1993年,从技校毕业的刘丽来到有着光荣传统的大庆油田第二采油厂第六作业区采油48队,成为一名采油工。

刚上班时,年近70岁的父亲叮嘱刘丽,当个好的采油工,就要像铁人那样有责任心、讲担当,要勇于拼搏奉献。

出生在黑龙江大庆的刘丽,从小听着铁人王进喜的故事长大,她的父亲也曾和王进喜一同参与过大庆油田会战。“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像一面旗帜,激励着她不断向前。

刘丽说,父亲身上有铁人的影子,代表的是老一辈石油人,在她人生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父亲对她的影响很大。

在父亲的影响下,刘丽在岗位上迅速成长为一名技术能手。

1997年,刚上班4年的她被厂里推选参加全国技术大赛,首次参赛就斩获第三名的优异成绩,这可是一个很多同行十几年,甚至几十年都难以企及的高度。

事实上,旁观者看到的是她的光鲜一面,但很少有人知道她背后的默默付出。

“在这里没有女人的娇滴滴,那样的话在这样的工作环境里也没办法生存。”刘丽说。

为了取得骄人的成绩,她除了完成教练规定的学习培训计划,还主动给自己加码加量,进行强化训练,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

老一辈石油人可能还要面对吃不饱穿不暖的难题,以及风霜雪雨的恶劣天气,现如今,生活条件和生产条件要比以前好得多。

和父辈们在贫瘠的土地上“出大力、流大汗”不同,作为新一代石油工人,刘丽更懂得用创新来为大庆油田的高产、稳产作贡献。

每次上井工作,采油工携带的工具重达15公斤,刘丽经过巧妙构思,多次试验,将撬杠、管钳、扳手和螺丝刀合为一体,操作工具总重量减少到2.5公斤,这种使用时可随意切换的工具,既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又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二采油厂第六作业区48队采油工人刘丽

心里面想着工作,灵感总是不时闪现,刘丽发明的“上下可调式盘根盒”,解决了采油工更换盘根难、盘根使用寿命短等弊端。多年来,5代“上下可调式盘根盒”在6万多口油井上使用,每年节约维修工时10万小时以上,节电2.4亿多千瓦时,多产油近万吨。

近30年的打拼,刘丽的成绩单上写满了荣誉:中国质量工匠、全国技术能手、全国最美职工、全国劳动模范等。

2021年6月,刘丽荣获中华技能大奖,成为此项荣誉颁奖以来第一位获得排名第一的女性产业工人。

精神永续

2011年,以刘丽名字命名的“刘丽工作室”成立。

在刘丽看来,这个团队是技术和力量的整合,以前自己做,现在带十个人、百个人一起做,产生的效果肯定是不一样的。

“一个人的阅历、见识和能力有局限性,会受到桎梏。大家在一起集思广益,才能做更多事情。”刘丽说。

成立之初,刘丽把培训作为重要职能,先后探索实施了体验式五步阶梯培训等多种培训方式,累计培训1.5万余人次。

卓有成效的工作室吸引了大批职工加入,从成立时的两名采油工到现在拥有35个工种500余名成员,工作室形成了“技师联合研发、革新工厂自主生产、示范区试用推广”的“研产用”一体化模式。

“这个工作室有500多名成员,涉及的工种多、领域广,管理这样的工作室,要比别人付出更多辛苦,因为有了这样的团队,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自己成了被需要的人,”在刘丽看来,这是无数个奋战在油田的工人的最大价值。

近年来,随着油田开采难度不断增加,油田职工的人员结构也发生了变化,数字化设备也在不断增多,为了应对这些新变化,如今,刘丽在基本技能培训之外,还要做好高技能人才的精英培训和订单式培训。

在刘丽工作室的带动下,大庆油田第二采油厂的创新创效成果数量由过去的每年100多项增加到300多项,全厂参与创新创效的人数由原来的500人左右跃升至2000多人。工作室累计研发技术革新成果1048项,获国家专利174项,推广成果5000余件,创效1.2亿元。

原来是采油的,现在为什么啥都能做?刘丽觉得,因为她的工作室里什么人都有。团队是一个很大的平台,她自己会借助这个平台成长,好多人都会借助这个平台成长。因为每个人的成长,整个平台也变得更加广阔,包括每个人想问题、做事情也有了更高的站位。

有了工作室,出了好多成果,取得好多成绩,这在刘丽看来就是付出的回报。

刘丽认为,不管是什么工作室,做的什么工作,目标和意义都是相同的。

“父亲教给我坚持、坚强、不怕苦、不怕累。”刘丽说,在她的人生字典里,更多的是任劳任怨,艰苦奋斗,这也是对老一辈石油人精神的传承。

不凡人生

“要想着把活儿干得更好,在这个过程中,实际上变好的是自己,自己能力得到了提升,自己的视野也会越来越广阔。”刘丽说,责任心在工作中尤为重要。

随着开采时间延长,刘丽和工人们面对的新问题陆续涌现,这就需要大家在工作中不断创新方法。

“创新的目的要追求实用性、经济性和安全性。”刘丽说,做生产,每天都会面临各种各样新的问题,他们的工作就是解决问题,

刘丽说,有些工具,多少年来没有改变过,比如磕头机,昼夜不停地在那里运转,甚至有的人一辈子都没见过它出故障,但是采油的数据却有着高低起伏的波动,昨天可能是5吨,今天有可能是3吨,它是动态运转的。

如何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既能保证工作干得更快,还能干得更好,常常是刘丽日思夜想的事情。

“做的东西要不断改进,甚至以前的东西还要推翻重来,事实上就是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刘丽说,这些年的工作经验告诉她,起初是为了一个问题发明了一个东西,在使用过程中可能还会赋予它更多的功能,不断改进是他们工作常态。

在刘丽眼中,工匠精神实质上是一种不断追求极致的工作态度和人生品格。新时代要赋予工匠精神更丰富的内涵。

“追求卓越的过程中,肯定会经历许多挫折和失败,甚至还有痛苦,不过做创新失败是正常的,因为我们想让自己做得更好。”刘丽说。

在大庆油田,像刘丽这样的工人有几十万。刘丽觉得,自己就是一名普通石油工人,要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贡献,这个“平凡”不能用金钱衡量。

“每个人应该对自己有一个清楚的认知和定位,不能拘泥于岗位平凡,不管是大事还是小事都要尽全力完成,把每一件平凡的小事做好。立足于平凡,不安于平凡。”刘丽坦言。

这些年来,始终坚守在采油一线,刘丽没有因为成绩缀满荣誉墙而离开,她觉得,一线岗位是她成长沃土,离开了一线就像花朵离开土壤。

如今,刘丽不仅在大庆油田家喻户晓,还成为万众瞩目的大国工匠。

刘丽在大庆6000多平方公里的油田上,继承着老一辈石油人的光荣传统,在新时代奋斗路上续写“我为祖国献石油”的时代华章。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