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对低效果园改造有关问题的调查与分析

时间:2024-06-19

赵玉山

山西省临汾市农业委员会·041000

临汾市属于农业部规划的苹果优势产区,到2013年全市苹果面积发展到 8.67万 hm2,其中有60%左右的苹果园为中低产果园。其余40%果园中一部分产量虽高,但效益不高。结合多年生产实践,笔者总结出低效果园存在的五类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造措施。

1 盲目追求高产

临汾果业盲目追求高产主要表现为两类问题,一是有些果园为了追求高产,逐年加大投入。据调查的平川县果园,2007年667 m2投入1000元左右,667 m2产量为2000 kg,到2013年667 m2投入增加到3000元左右,667 m2产量虽提高到2900 kg,但投入产出比由1∶5下降到1∶2。投入增加虽包括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物价水平上涨的因素,但也存在盲目套袋、施肥、防治病虫等问题,如不宜实施全园套袋的果园,也进行全园套袋,不宜施用专用肥的果园,也大量施用专用肥,还有的果园滥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结果形成病虫越来越多的恶性循环,进一步增加防治成本。二是果园栽植密度过大,即便获得高产,果实品质也很差,经济效益上不去。临汾市不少果园是上世纪90年代建园,基本以乔化、密植栽培方式为主,多数果园667 m2栽植100株以上。本世纪发展的果园也多沿用传统的乔化密植栽培制度。这些果树进入盛果期后,树体高度3.5 m以上,树体郁闭,通风透光不良,一部分果园虽然短期内产量较高,但果实品质下降,不能获得应有的经济效益;另一部分果园由于果园密闭,光照恶化,管理费工、费时,投入增加,但也改变不了成花困难、无效枝增多、病虫害发生严重的趋势,导致品质和产量下降。

针对以上症状,解决盲目追求高产问题,对于投入成本过高的果园,要在节本增效上下功夫,要进一步提高果园经济效益,不能靠加大投入。要研究果园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在提高管理水平和提升产品质量的前提下,通过实现果园机械化、生产规模化,发挥果业合作社积极作用等途径,降低果园生产成本。近年来,果园套袋费用在总投入中所占的比重较大,一般达30%左右,要降低生产成本,对于一些不宜搞大面积套袋、全园套袋的果园,可减少套袋或者创造条件应用无袋栽培技术,既节省果袋资金及套袋的用工开支,又可增加投入到疏花疏果、铺反光膜、果实贴字等生产精品果技术上。对于树体结构不合理的果园,要合理间伐,在“因地制宜定树形,依势定法逐年改,改形保果两兼顾,先开行间后株间,去大留小减级次,改形之后精细管”等六条原则的基础上,根据临汾市果园实际情况逐步间伐,将每667 m2苹果树逐渐减至30~40株,同时通过逐年去除基部大枝和枝头大枝,促发小枝,开张角度,减少级次,培养下垂枝结果等综合管理措施进行改造,形成全园通风透光良好的高效生长栽培模式。

2 肥水管理不到位

临汾市有53%的果园属靠天下雨灌溉的旱地果园,而大多数旱地低效果园,未采用生草、覆草等措施来对果园保墒,不应用穴贮肥水集雨技术。另据调查,低效果园的天然有机质含量低也是果园保水能力差的一个主要原因。临汾市果园有机质含量超过1%的果园不足15%,多数果园的有机质含量不足0.5%。多年来,低效果园采用施化肥提高产量,不实施平衡施肥,导致果园土壤结构破坏。部分地区的果农667 m2施有机肥不足500 kg,离斤果0.75 kg肥或斤果1 kg肥的目标相差太远。在施肥上同时存在施肥时间、次数及施肥种类不合理等问题,如临汾市主栽晚熟红富士,施基肥的时间一般要求在8月下旬至9月上中旬,但在实际生产中,从8月下旬至次年春季果树萌芽前后,均有施基肥现象。在肥料的种类选择上主要依靠当地经销商的推荐,基本以复合肥、单一化肥等为主。施用有机肥也多是使用化学合成的有机肥,如有些果农全年使用氨基酸的次数甚至达到 5~6次。

改造低效果园,必须从加强肥水管理基础工作做起。①提倡生物覆盖。改传统的清耕制为果园生草、覆草制,通过农作物秸秆粉碎覆园、施肥沟内覆盖麦草、人工种植油菜等绿肥作物,给果园大量补充有机肥,逐年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理化性状。②增施有机肥、配方施肥。667 m2产2500 kg的果园,施肥要达到斤果0.75 kg肥的目标,即667 m2施优质有机肥3500~4000 kg。在此基础上,大力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改变果农传统施肥习惯,提高科学施肥水平。有条件的地方推广“猪-沼-果”生产模式,充分利用沼液、沼渣增加果园有机质含量。③实行节水灌溉。有条件的果园,采用滴灌、喷灌施肥,充分利用有限的水源。旱地果园可采用埋罐渗灌法,即在树周围埋3~4个瓦罐,利用罐水缓渗到树根的原理,解决干旱影响产量问题。④推广覆膜穴贮水肥技术。在树干基部修筑高起垄斜坡,在果树行间挖深、宽各30 cm的集雨沟,沟内覆盖以树冠投影宽为宜的薄膜,既方便收集雨水,还能减少水分蒸发。

3 病虫害防治效果差

近年来,随着苹果市场价格的不断上涨,广大果农种植苹果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在果园管理方面的投入也逐步加大,特别是加大了病虫害防治方面的投入,但不少果农认为病虫害防治就是打药,每次打药都是多种农药综合使用,以求最大限度地减少病虫害危害带来的损失。但生产上由于果农对病虫害发生种类、发生特点及防治最佳时期缺少了解,在防治措施上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不仅没达到预期效果,反而造成果品农药残留超标和果园环境的污染,既增加了防治成本,又浪费了人力、财力。目前,临汾低效果园病虫害防治问题具体表现:果园内外环境清理不彻底,特别是果实采收后留下的病枝、残条、残叶及杂草等清除不彻底,为病虫害的滋生蔓延埋下了隐患;忽视预防机制,错过防治有利时机,防治效果很差;在修剪过程中对工具消毒不严格,用带有病菌的剪锯修剪,形成人为传播。同时,对修剪伤口消毒不严格,保护不当,也会造成树势衰弱,导致病虫害发生。

针对无效防治病虫害存在问题,①加强农业管理措施。果园环境对病虫害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病虫害主要潜伏在果园的土壤、老翘皮、枯枝、落叶、僵果以及果园周围的寄主上越冬。因此,搞好果园卫生,减少病虫害赖以生存的条件,降低病虫指数,对确保果园的优质高效具有主要作用。②搞好预测预报和统防统治。在苹果主产区,每个乡镇应配备果树技术员,对苹果园病虫害进行测报,随时为果农提供病虫害信息,发出喷药种类、用药时间、方法等警报。同时,有条件的地方应组建专业队实行统防统治,统一购药、统一配方、同一时间用药,以小投入换来高收益。③培肥地力,提高树体自身抗病力。近年来,由于畜牧业生产产生的有机肥数量有限,苹果园大多施用化肥,加上多年过量的结果,造成树势过弱,苹果树腐烂病、轮纹病、干腐病等发生面积较大。因此,通过增施有机肥、培肥地力、培育强壮树体,是解决无效防治病虫害的一项基础工作。④科学用药。按防治指标施药,如苹果斑点落叶病病叶率达10%、卷叶虫梢率达3%时,开始用药。抓住关键期喷药,谢花后7~10 d和套袋前,对防治苹果轮纹病、炭疽病、卷叶虫、蚜虫等十分有效,应重点防治。同时要注意保护天敌和轮换用药。

4 树形改造不合理

在树形改造时,未针对树势、数量、花量、负载能力进行细致分析,而是千篇一律的疏枝提干、落头开心,结果带来树势偏弱或树体反旺等问题;树形改造速度过快、模式简单、急于成形、简单操作,实施“一次到位”的修剪技术,结果造成树体冒条、树形紊乱;在整形修剪过程中,不能合理调控果树的负载量,过量留果,树体营养消耗过度,造成苹果树势早衰。

鉴于树形改造中种种问题,①明确树形改造三大目标,即提干、落头、疏大枝。通过缩冠提干,打开果园的光路,增加内膛受光面积,促进营养积累。树形改造之前,应对果园的树势、数量、花量、肥水条件、生长环境等因素进行分析,保证在树势稳定、花量充足、没有明显大小年结果的情况下进行树形改造。②切忌一步到位,需要3~5年逐年精心整形,才能完成较合理地树形改造。③树形改造要合理控制负载量。一般情况下,盛果期667 m2产量控制在2500 kg左右为宜。

5 果园生产经营规模小

临汾市低效果园中,大多是以家庭为生产经营单位的小型果园,果园面积在0.2~0.33 hm2,有的仅有0.07~0.13 hm2,这种分散的经营管理模式,一是不利于集约化、机械化生产,与大规模现代化管理果园相比,生产资料购入成本高,生产管理费工、费时,单位面积产出率低;二是应对市场能力差,在果品市场价格多变的情况下,“抛售”“惜售”思想严重,果园之间自相竞价,导致果品流通实现不了应有的经济效益;三是从事果树生产的多是妇女和老人,果农文化水平低,在果树生产中很难实现标准化生产和产、供、销一体化经营。

针对这些问题,要通过土地流转等形式,培育和扶持苹果生产加工经营龙头企业,建立和完善“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引导企业、专业合作社组织与果农建立互惠互利的有机联合体,引导企业及合作社向产后的销售、加工、贮运、保鲜一体化服务领域延伸,提高合作社的发展活力和市场竞争力,增强合作社的凝聚力,促进果业集约化发展。同时,还要采取多种方式培训果农,使果农技术素质提升,培养新型知识型果农,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推广应用果园标准化生产技术,彻底扭转临汾低效果园落后面貌。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