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盐制入肾对中药药性理论形成及中医临床用药的影响

时间:2024-06-19

司佳奇,赵焕君

(辽宁中医药大学 药学院,辽宁 大连116600)

盐不仅是生活必需品,还是传统的加工辅料。传统的以盐为加工辅料的制药工艺称为盐制法。从20世纪60年代起,就开始有关于盐制研究成果的报道,就辅料盐以及盐制法历史沿革做了大量考证。但对于中药药性理论形成和中医临床用药的影响仍不够详细,本研究对盐制法,中药药性以及它们之间的作用、影响做了大量考证,意在为中药盐制、中药药性理论的研究与发展、中医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1 炮制用盐及盐制简介

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调味品,位居五味之首。“盐”字的意思是“将卤水煮沸在容器中”[1]。《说文解字》[2]中记载“天生者称卤,煮成者叫盐。”中国历史上最早发现盐的传说是夙沙氏将海水烧成盐。从战国、汉唐宋至今,夙沙家族的传说流传至今。古籍《世本八种》[3]一书曾记录 “夙沙氏煮海为盐”“宿沙氏始煮海为盐”。《中国盐政史》[4]谓,世界盐业没有优先于中国的,中国盐业的起源是神农时代,夙沙将海水煮为盐,被称为“盐宗”。上世纪50年代在福建出土的文物中,有盐渍容器,证明了杨绍时期(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已经学会了烹煮海盐。

1.1 辅料盐种类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将盐分为食盐、青盐、白盐[5]。

食盐,来源于能够储存盐水的地方,例如海水,经过煎煮晾晒,得到的结晶。用食盐作为炮制辅料炮制中药材始见于《雷公炮炙论》[6]:二十只牡蛎,流水冲洗干净,加一两食盐煮二十四小时。食盐自古代沿用至今。

青盐,来源于氰化物卤石晶体,为一种氯化物。用青盐作为炮制辅料炮制中药材最初来源于宋代《太平圣惠方》[7]:取木瓜一个,去皮去瓤,顶端切盖为堡,内部放入硫磺与青盐炮制。青盐炮制药物曾在古代使用,但在现代已不再使用。

白盐,来源于卤石晶体,化学成分与青盐类似,比较纯净。白盐用来炮制药物始见于刘宋时代的《雷公炮炙论》[6]:盐制白垩,白盐与白垩置于铜器内,分别用一分(约0.5 g)、二两,加一斗水(约12.5斤),煮沸十次以上,服用时便能避免肠道收涩。白盐炮制药物历代应用少,现代更不再使用。

1.2 盐制的方法

宋代,主要有盐煮、盐洗、盐炒、盐炙、盐浸等方法:将吴茱萸用盐水清洗一百次左右,就会干净无杂;《博济方》[8]中:川乌头浸泡于河水中,隔三天换水一次,烘干后加一两盐炒为黄色;《太平圣惠方》[9]:取野狐肝反复陶器中,加盐、泥封存;《圣济总录》[10]:乌头用盐水浸泡一天,切片炒制。明代,新增盐蒸、盐水洗等方法,《奇效良方》[11]:用盐蒸制莲花须;《本草蒙筌》[12]:盐水清洗白蚯蚓。清代继续使用盐水炒、盐水煮等炮制方法,《幼幼集成》[13]:炮制车前子,加盐水炒制七次。现代炮制方法主要以盐炙、盐蒸等为主,地方加工炮制标准的盐制法多于现行药典,如2005年版《河南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中除记录有盐炙法外,还有盐蒸法;上海市收载盐炒、盐水炒等方法;北京市、安徽、湖南等省市收载2种盐炙法:一种是先用盐水搅拌后炒制;二是先炒制后加盐水。虽然地方炮制规范中对盐没有明确的质量要求,但部分省市对盐水的制备有一定要求[1]。

2 盐制中药饮片

在将中药材炮制加工成中药饮片的实践过程中,人们发现炮制辅料加工的变化,可以改变中药性味,归经。因此,可以通过混合不同的中药、加工辅料以及适当的炮制方法生产临床需要的中药。盐制品的丰富与发展,与药物性质、处方配伍密切相关。宋代至明代是盐制中药的重要发展期,以《本草纲目》为例,新增80多种盐制中药。

2.1 咸入肾,适量则养,过之而伤

《内经选读》[14]中指出“咸入肾”,适食五味保护五脏,过食五味损害五脏。盐,食之为咸味,以盐为炮制辅料可以增加中药材的咸味,盐能滋养肾气,维持生理功能。然而过食会破坏人体平衡,损害器官,导致疾病。《黄帝内经》中指出,吃咸味食物过多,经脉便会变为黑色[15]。五行,金木水火土对应肺肝肾心脾。五行学说认为,肾为水之源,心为火之源,水能克火。因此,过食咸味会引起肾气渐盛,抑制心脏。心主血脉,心能藏神,过食咸味经脉变色,肾抑制心,抑制血液生发,使血脉凝聚,面部变黑。

2.2 历代盐制药物概况

历代盐制药物概况如表1所示[16]。

表1 历代盐制药物概况

3 盐制与中药药性理论

中药的性能简称“中药药性理论”,是中药基础理论的核心,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沉浮、有毒无毒等内容。盐,咸味,具有“软坚”的特性,有软坚散结或者软坚泻下的作用[17]。而在历代应用盐作为炮制辅料对中药材进行炮制加工时发现,盐制具有多种功效。盐制品的中药和作用在其他古典文献中也有所体现,炮制与药性理论之间,上传下达,相辅相成。

3.1 四气五味

盐咸寒属阴,可以增强药物清热滋阴的功效,《神农本草经》[18]中记载,知母主消渴,想要达到滋肾阴、泻肾火的目的,可用盐炒制;临床上有生知母、盐知母。现代文献中,采用薄层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知母盐制前后化学成分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比较,结果表明,知母盐制后,薄层色谱法明显显示盐制改变知母的强极性成分;高效液相色谱法表明盐制后芒果苷含量降低,菝葜皂苷元含量增加[1],说明盐制增强药物清热滋阴的功效。

盐咸寒属阴,可以缓和药物的辛燥性,《吴氏家抄济世良方》[19]6卷中,补养气血丸中,“苍术一斤,分四分,四两盐制,四两酒制,四两童便制,四两醋制。”盐制苍术用于温脾止泻。补骨脂大燥,在盐水中浸渍一日,取出后晾晒,再用盐炒制,通过盐水浸和盐水炒缓和补骨脂辛燥之性。

3.2 升降浮沉

泽泻是五苓散、龙胆泻肝丸等方剂的主要成分。泽泻在临床分为生制品和盐制品,古代炮制理论中认为泽泻生品和盐制品的功效不同,生品能够利水泄热,盐制品泄热作用不如生品般强烈,小剂量能够用于补益。用核磁共振氢谱技术的方法研究泽泻生品与盐制品化学成分差异及盐制前后成分的变化,与生品相比,盐制品的核磁共振氢谱图在高场区有较明显的变化,表明盐制对泽泻的化学成分有较大的影响,泻醇类成分变化明显[20]。

3.3 归经与毒性

牛膝最初记载于《神农本草经》[21],文献表明牛膝经盐炙后能够增强补肝肾、强筋骨之功效[22],而药理研究证实牛膝中甾酮类物质(主要包括β-蜕皮甾酮,25R-牛膝甾酮和25S-牛膝甾酮等)有促进成骨样细胞增殖作用[23],盐制后,牛膝中甾体类物质含量增加,并增强了牛膝的药效。杜仲具有补肝肾、强筋骨、益腰益膝的功效。现代中医临床通过鉴定杜仲盐制前后DPPH自由基的清除作用[24],证实了杜仲盐制入肾的理论。

《医学纲目》[25]40卷附运气占候1卷中,有一味方剂:清心导痰丸。其中,乌头,小毒,盐制,以降低毒性。现代用化学方法对盐炙杜仲与生杜仲水溶性溶出物含量进行比较,结果证实,杜仲浸出物中,水溶性浸出物的含量盐制品高于生杜仲8.07%[1];盐制杜仲中化学成分铅的含量下降三成以上[26],减少了杜仲的毒性作用,说明盐制可以减毒。

4 盐制与中医临床用药

中医临床用药的两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复方配伍和依法炮制[27]。中医临床用药过程中,必须正确理解中药药性理论的意义,再通过炮制,让中药材的性味归经发生变化,使药物作用的途径、趋势等产生变化。盐,入肾经,如果不能正确地认识盐制效果及药材的性味归经,那么中药饮片的临床疗效将大大降低。例如黄柏,黄连解毒汤具有泻火解毒的作用,生黄柏苦寒,用于此方;大补阴丸功效为清热解湿,方药则是盐黄柏,以泻肾火。所以中药盐制在中药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作用,根据不同治疗目的和不同需要采用不同制品,生制品或盐制品,以达到用药目的和治疗需求。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